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思想史

思想史

思想史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2年内共计225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43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3403篇;相关期刊1038种,包括开放时代、天津社会科学、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思想史的相关文献由2025位作者贡献,包括葛兆光、叶隽、王一方等。

思想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43 占比:39.61%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3403 占比:60.10%

总计:5662篇

思想史—发文趋势图

思想史

-研究学者

  • 葛兆光
  • 叶隽
  • 王一方
  • 樊星
  • 查常平
  • 连凡
  • 张宝明
  • 罗志田
  • 丁东
  • 何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俊杰; 姜迎春
    • 摘要: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人物个案研究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涌现了一股“施蒂纳热”。从思想史视角的梳理看,对于施蒂纳研究“何来”“为何”“何为”的全过程意义场域还有必要作出反思。与在其他思想史论域中的存在状态比较,施蒂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论域中的出场,还有其前提性问题需要明确;《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问世的思想史遭遇,体现了指向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空间,依托于这一文本的施蒂纳个案研究还要提升其中的方法论自觉;《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理解史中出现了针对历史唯物主义地基的重大挑战,施蒂纳研究还应当对此作出更有效的理论回应。
    • 祝帅
    • 摘要: 禅宗是在深受中国文化(特别是道家)的影响下很大程度上完成的向佛教原始教义的一种复归。“禅”本身也是一个梵语词汇,禅宗初祖达摩“一苇渡江”从外国入华,但禅宗主要是在中国人即“六祖”慧能及其弟子手中发展成为一种原创性的哲学思想的。慧能本人的不识字恰好促生了“不立文字”的禅宗佛学——尽管后学还是将慧能言论整理成《六祖坛经》。禅宗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视,很难说不是主要受到道家哲学的影响,而“解构经典”进而“呵佛骂祖”的信仰实践,则未尝不可看作是对原始佛教的一种复归。尽管在唐武宗灭佛之后,禅宗思想仍然得到了保存,晚唐五代时期还分化出“五家七宗”。但总的说来,禅宗的创造性高峰已经过去。直到今天,虽有很多人(包括艺术家)热衷于谈“禅”,也还有许多寺庙被称为“禅院”、“禅寺”,但今日名副其实的“禅宗”精神,只能存在于文献之中。本文对于禅宗的分析,即是就其体现出的一些对于艺术和设计创作有启发的中国思维方式进行讨论。
    • 吕金光
    • 摘要: 清初,傅山倡导“四宁四毋”开启了清代碑学的启蒙。清代碑学的出现不是必然的,它是由思想史的演变构成的,是一种断裂式的书法变迁。与此同时,碑学的出现又激发了这一时期绘画风格的重大创新与变革。碑派书法倡导的质朴、古拙的艺术精神与雄强、浑穆的审美理念,矫正了帖学影响下绘画纤弱、柔媚的画风,使绘画的面貌焕然一新。赵之谦、吴昌硕等为代表的金石画派,以融合了碑学书法的雄厚拙朴笔意入画,为绘画注入了“金石之气”。在清末民初西方绘画激烈地冲击中国传统绘画领域时,他们以“金石入画”的变革,加上自身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突破了中国传统绘画单一的审美模式,将传统中国画推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开启了近代中国画全新的局面。
    • 沈顺福
    • 摘要: 思想史的主题至少具备两个特征,即重要性与继承性。重要的主题能够对整个思想与文化产生影响;继承性表明该主体贯穿了社会历史的始终。它依赖于抽象而存在,非直接的史料。它作为一般意识而不为人知。中国儒家思想史的主题是天人之辨,即天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中国人来说,天人关系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乎个人、国家与天下的安危。从历史来看,天人关系也是古代思想家不断的话题,具有延续性。传统儒家的天命观揭示了早期天人关系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天人相分;两汉时期,儒家主张天人相副;魏晋时期,儒家主张天人一体;宋明理学时期,儒家不但主张天人一体,而且认为人是天地宇宙的主宰。在探讨天人关系的努力中,逐渐产生了儒家思想或儒家人文精神。
    • 祝帅
    • 摘要: “道”在中国思想范畴中是一个带有某些普遍性的主题。先秦的很多思想家都不可避免地谈到了“道”,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道”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具有不同的意义,可谓“各道其道”。本文所讨论的道,乃是道家之“道”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启示。即便在道家内部,“道”字也很难有确定的意义,因而本文把取材的范围设定为以老子和庄子为中心,联系到此后受他们二人影响较大的玄学和艺术理论和与道教有关的某些形象的因素,试图从前人身上找到一些能够藉以解决今天的设计创作问题的智慧。
    • 冯雪峰
    • 摘要: 多年前,在某个春天的傍晚,我与友人慕名驱车去了一家墨西哥餐馆。餐馆坐落在颇有些年月的拉美社区。正值晚餐时间,餐馆里面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但就在我们(一群异域面孔)推开门的一瞬间,整个餐馆毫无征兆地安静了下来,彼此凝视着对方,有点茫然无措,也有点尴尬。情绪凝固了,时间停止了,零点几秒的冰川期,漫漫长夜。然后,暂停键被松开,食客回到了原先的轨道,或交头接耳,或举杯言欢。我们避开众人,选择了墙边的位置,却心有余悸。
    • 张朋
    • 摘要: 作为新开辟的一个学术研究领域,需要首先明确上古道术思想史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就其研究目标而言,一是确定“思想史”概念的适用性优于“哲学史”,二是将“伏羲画八卦”树立为学术史的开端,三是恢复《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中的重要地位。其研究内容是以道术为主题全面梳理上古学术思想,给出一个尽量完整的中华文明早期思想创造图景。就其研究方法而言,一方面是“走出疑古”,重新梳理上古文献资料,另一方面是“以中释中”,重新理解上古思想源流。
    • 宋雨
    • 摘要: 庚子国变以后,北京(北平)开始了城市近代化建设,传统城市格局受到冲击,古城价值亟待重新估定。本研究以1900年至1949年间北京(北平)历史城市保护思想史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时期的规划建设实践以及学者文人的作品进行综述和分析,梳理了城市规划界和文化界对古城价值的认知演变,以探析历史城市保护思想的发端。研究认为,在近代北京(北平)政治更迭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古城价值认知逐渐发展。随着旧京宫苑开放和游览区建设,加上城市史研究的发展,古城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始得到认可;北平的衰落和沦陷则使古城成为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载体,文化价值得以彰显;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古城北平的价值认识渐趋完整,历史城市保护思想自此形成。
    • 张弛
    • 摘要: 黑人精神(Négritude)意味着黑人一切文化价值的总和,通过黑人运动来表达。从杜波依斯的《黑人的灵魂》到迪奥普的《黑非洲国家联盟的经济和文化基础》,从描绘原始黑人概念到对非洲复兴的探求。一方面透漏出20世纪非洲主流思潮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百年时间里非洲精英们之间话语的连续性。种族、种族主义、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仍然是大西洋两岸黑人生活和斗争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实现非洲独立和复兴的绊脚石。本文通过梳理百年非洲黑人精神思潮,试图厘清当代非洲社会思潮的内在逻辑,论证黑人精神思想的重要意义和当代价值,服务于中国对非友好大局。
    • 丁欣烨
    • 摘要: 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合力论是阐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之一,该理论一经提出便成为颇具争议的命题。阿尔都塞在批评历史合力论时认为,恩格斯并未说清楚经济因素为什么是决定性的,其对个人意志的强调体现的是传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原因在于恩格斯没有使用确定性的概念来阐述唯物史观原理。回应阿尔都塞的这一观点需要立足思想史,对历史合力论进行出场学研究。从历史语境、思想意涵和论证形式三个维度来看,历史合力论是恩格斯回应对唯物史观误读的理论产物,既体现出与马克思相一致的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吸收和超越,又反映出恩格斯对自然科学和自然辩证法的独到研究。阿尔都塞的批评并未关注到恩格斯对现实的人、经济—阶级关系的强调,而只是抓住了其论证形式,由此造成了对历史合力论的误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