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
文化史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7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6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4055篇;相关期刊1208种,包括文史知识、历史学习(高考)、东南文化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第一届当代中国史研究学科前沿论坛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新进展与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等;文化史的相关文献由206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树华、张昭军、Grace等。
文化史
-研究学者
- 李树华
- 张昭军
- Grace
- 余秋雨
- 冯一下
- 刘志
- 史树青
- 周兵
- 宁宗一
- 本刊编辑部
- 王子今
- 冯天瑜
- 刘畅
- 刘继兴
- 史飞翔
- 吴为山
- 朱维铮
- 李学勤
- 李恭忠
- 李长莉
- 查常平
- 王建辉
- 王开岭
- 王昕
- 胡可先
- 臧嵘
- 葛兆光
- 陈丹
- 陈书焕
- 陈彦
- 雷虎
- 乔福锦
- 于洪江
- 何三坡
- 何宗美
- 何晓明
- 俞子林
- 冯晶晶
- 冯根林
- 冯沛祖
- 刘丽英
- 刘佳佳
- 刘冬
- 刘志琴
- 刘明星
- 刘瑾
- 刘锡诚
- 刘鱼海
- 劉琳1
- 卜奎祥
-
-
王悦
-
-
摘要:
太原崛围山多福寺壁画作为石窟寺壁画艺术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太原崛围山地区的文化史,反映了明代本地区的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崛围山多福寺壁画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保存现状不容乐观。文章针对崛围山多福寺壁画的艺术特征进行简述,让这一能够折射出明代崛围山地区民俗文化的艺术形式更好地传承下去。
-
-
徐桐
-
-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国土景观遗产的统一性保护提供了契机。通过梳理意大利、法国、日本等业已进行的国土景观遗产保护立法与规划实践的国家经验,概括国土景观遗产的自然与文化价值,进而提出国土景观遗产系统的认知框架。从系统结构和要素关系的角度,将国土景观遗产系统分为由气候、地质、地表自然形态构成的第一自然性要素,由人类定居、迁移及生产活动塑造地表人工形态构成的第二自然性要素,以及由地表形态与具体族群精神映射构成的第三自然性要素。从分布空间及遗产价值的角度,将国土景观遗产系统归并为国土全域、区域、地方性的多层次体系。从研究理论及学术范式的角度,将国土景观遗产纳入景观的现时形态、演化过程、人文现象等解释路径中。
-
-
李树华
-
-
摘要:
在元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汉族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低下,仕途黯淡,促使了其中的一部分人隐居于山野与乡村。隐居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玩赏花木、盆景的条件(图5-59、图5-60)。因此,处于发展高潮的宋代盆景在进入元代后,并没有中断,但也没有大的发展,只是维持了盆景的栽培与观赏。
-
-
-
-
摘要:
《早期中国:社会与文化史》李峰著,刘晓霞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2月本书以“早期中国”的视角,尝试描述和解释从文明起源至公元220年东汉灭亡的历史,并将此段历史放在一个比较的脉络中,思考国家形成、书写的起源、官僚组织、法律和政体、诸子百家、战争性质的演变、帝国的缔造等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问题。本书是一本结合历史学与考古学的重要著作。
-
-
周锡山
-
-
摘要:
《唐耿良说演本·长篇苏州评话〈三国〉》(以下简称《唐三国》,商务印书馆2021年4月)的出版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三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迄今为止三国文化史上最后一部也是篇幅最大的名著;它使三国文化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智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智慧与现代智慧结合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是中国曲艺的经典之作之一,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
-
黄发有
-
-
摘要:
我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考入杭州大学经济系,读本科期间不务正业,痴迷文学,写了不少自以为是“诗歌”的文字,变换笔名发表了一些,还收集了不少校园文学作品集和校园文学刊物,其中大多数为诗集和诗刊。毕业后,我多次搬家,辗转南北,一大半校园诗歌材料不知下落。转行从事当代文学研究将近三十年,写过的诗歌研究方面的论文只有三篇。
-
-
李树华
-
-
摘要: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复兴,大大促进了花卉园艺事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数量众多的花木专著和盆景专论也应运而生。
-
-
孙胜华
-
-
摘要:
20世纪下半叶,历史音乐学发生重大转向,传统实证史学衰落,“新音乐学”蓬勃发展。此次转折体现出了鲜明的“后现代”精神:连续性历时叙事转向非连续性的共时诠释,宏观叙事转向微观史;性别研究成为“新音乐学”中最活跃的一股力量,彰显了后现代的平等诉求;“文化”完全改变它在实证史学中的局外角色,借由社会史、文明史、音乐诠释、文化语境、人类学视角成为音乐研究的主角,凸显了后现代的多元与差异。
-
-
海燕
-
-
摘要:
十卷本近500万字的《熊铁基文集》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推出。2021年12月,文集已出九卷,分别为《秦汉新道家》《秦汉文化史》《汉唐文化史》《汉代学术史论》《秦汉军事制度史》《秦汉官制史》《中国老庄学史》《中国古代史论集》《序跋·随笔·回忆录》,主要涉及熊铁基先生在秦汉史和道家道教文化两个研究领域的专题研究以及重要学术论文,多是经典之作、重磅力作。
-
-
王彬彬
-
-
摘要:
《风高放火与振翅酒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共收录文章11篇,论述的对象大都是“五四”以来的文学人物或文学史上的一些问题,如《皆起于此夜之会》一文,试图呈现出陈独秀离开北大的来龙去脉,从历史“必然性”中的“偶然性”因素,揭示新文化运动的复杂面貌。也有几篇超出了狭义的“文学”范围,谈论了近代以来文化史上的问题。书中收有一篇《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通过鲁迅的“不骂”蒋介石与胡适的“敢骂”蒋介石,对鲁迅与胡适的政治观念和现实姿态进行了比较。
-
-
汗努?萨米尔;
崔恩凤
- 《第二届全国影像史学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文化史研究已经挑战"历史真实".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全部是由可观察到的行为组成的.相反,文化史研究却强调思想、情感和表达的历史性意义.它同样集中于不可见的、短暂的和易毁灭的东西.这后几样因素介绍了历史上可能性的概念.这篇论文介绍了文化史以怎样的方式处理可能性概念,以及这种方法的方法论和理论影响.其主要观点是可能性思想是文化概念的根本,是不可以从历史研究中排除出来的.可能性的问题在历史研究中存在多种方式,对不同等级的可能性加以区分是很重要的.比如,可能性也许意味着什么对历史学家了解过去是可能的,或者历史主人本身的可能性,或者是他们自己有这样的可能性(即使这与历史学家的观点不同).本文从第一个方面开始,进而讲到存在在过去世界要么是实际上的可能性,要么是历史记忆中的可能性.本文认为对过去文化的研究一直承担着描绘过去可能性的责任.本文的第一条线是建立在对黑洞隐喻的基础之上,并试图解决文化史学家所面临的中心问题之一,即如何获取过去的人们的阅历,他们的经历,特别是在没有材料的情况下.第二,更多的思考是关于"充实"的概念,并为进一步讨论特别是关于文化的概念铺平了道路.
-
-
倪浓水
- 《第二届海洋文化经济论坛》
| 2016年
-
摘要:
普陀山是一座"文化大山".一方面,它是中国著名观音崇信道场,而且正在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观音信仰中心;另一方面,它位于东海核心区域,是海洋社会重要聚居区之一;再者,历朝列代的文人骚客又以各种诗文把普陀山打造成为一个人文胜地,使得它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博大.对于普陀山文化的研究,已经多有成果,但是还没有从文化史角度进行研究的.本文从普陀山文化史研究的基础和立场、普陀山文化的性质衡定、普陀山宗教社会文化等方面,对普陀山文化从文化史维度进行探讨.作者认为,“普陀山文化”的性质或基本核心,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佛教文化,也不是建筑、自然和人文名胜等其他文化,而是“社会文化”。所谓“海洋社会,是指在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海洋活动中,人与海洋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组合,包括海洋社区群体、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及其结构系统”。
-
-
张春华
- 《2018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和呈现艺术中的蓝色,来探及深层次的蓝色的文化史.从新石器时代到20世纪,在不同时期,地域和文化的艺术语境中,蓝色本身提出无数棘手的问题,涉及物理学,化学,材料和生产技术,以及图像学,意识形态等.任何一部色彩史,都是一部社会史.这些问题正是本文试图要分门别类——考察的.
-
-
-
-
-
徐贲
- 《“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从微观的文化特征——与具体个人政治"身份"有关的习惯意识和日常行为——来讨论阶级斗争记忆,可以划入日常生活史(Alltagsgeschichte)的领域.一个人的"阶级成分"或"政治面目"本身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我是谁",但是,它却成为人们看待自己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重要的方式,并成为一种自我看待和公开表现的本能习惯和第二天性.本文以历史学家希拉.费兹派屈克在《撕掉面具:20世纪俄国的身份和面目》一书中对苏联1920-1930年代阶级斗争与假面社会的研究为例,说明“阶级身份”如何影响个人在生活中的“面目”,以及他如何在一个由外力强加的身份秩序中寻找适应和变通的途径。与绝大多数其他可辨认的身份特征不同,“阶级”(归属、觉悟或忠诚)是可以隐藏和伪装的。生活在阶级斗争“合理歧视”和“合理迫害”的制度下,每个人的生存伪装本能都变得特别发达,也特别善于假面扮相和说谎。这种个人的生存本能成为社会文化和群体政治习惯的一部分,即使在“阶级斗争”退出权力话语之后,它的残余影响和假面效应仍会“长期挥之不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