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学术史

学术史

学术史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97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41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609篇;相关期刊921种,包括文史哲、学术研究、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四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中西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学术研讨会等;学术史的相关文献由1694位作者贡献,包括苗怀明、王立、武少民等。

学术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41 占比:75.06%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1.39%

专利文献>

论文:609 占比:23.55%

总计:2586篇

学术史—发文趋势图

学术史

-研究学者

  • 苗怀明
  • 王立
  • 武少民
  • 祝帅
  • 叶隽
  • 陈平原
  • 吴志军
  • 周春健
  • 胡全章
  • 葛兆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赵文会
    • 摘要: “一本万殊”是《明儒学案》的学术史观,其根本的指向是儒学道体的存在方式问题,儒学范围内,道体“一本”,体道“万殊”。“一本万殊”思想源于《易》,在宋明理学思想体系中与“理一分殊”关系密切,根源于黄宗羲重视“心之万殊”的哲学倾向,具体落实在《明儒学案》的史料、史例、史法中。理解“一本万殊”的关键不在“一本”,也不在“万殊”,而在于“一本”和“万殊”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学术史编纂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
    • 万俊人
    • 摘要: 能否且如何建立具有独立品位的中国学术研究范式?这一问题之所以再一次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前置性问题,我想至少与两个因素有关:其一可称之为文化学术史的因素,其二则是中国社会与中国学术的当代处境。前者实际上可以追索到“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国门被迫洞开后,激进的“拿来主义”与消极的文化保守主义之争随之而起,中国学术究竟向何处去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大问题:是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全盘拷贝西方现代知识体系?
    • 杨丽琴
    • 摘要: 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不同阶段的知识生产方式与知识形态,中国盲人说书经历了从对象世界的客观分析,到意义世界的文化阐释再到生活世界的诗性回归的学术历程,实现了前科学阶段的文本记录与概念界定,常规实证主义科学阶段的知识分类与对象文本分析,后现代民族志的多元建构与阐释学立场的意义解读。新范式的出现并非消解或取代前一范式,而是主张回到异质冲突、变动不居、矛盾复杂的日常生活,以多元并存的研究方法与整体系统的学术观念,消弭盲人说书社会事实与学术研究之间的鸿沟。
    • 陈平原
    • 摘要: 2013年7月,位于广东潮州的韩山师范学院召开“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应邀参加,提交的论文题为《“养”出来的学问与“活”出来的精神——现代中国教育史及学术史上的陈垣、钱穆、饶宗颐》。在家乡参加学术会议,且论题涉及乡贤,我自然不敢怠慢。发言效果很好,现场反应热烈,可整理成文却进展缓慢,一直没能定稿。
    • 徐华烽; 秦大树
    • 摘要: 古代文献记载的缺失与混乱,造成对钧窑认知的一些误区,特别是有些不合实际的年代认定,成为20世纪以来人们对钧窑概念、性质、年代多有异见的重要原因。近百年来钧窑的考古与研究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前半叶以对钧窑瓷器的鉴定鉴赏为主,兼有一些初步的研究;20世纪后半叶以来,开展钧窑考古调查和发掘,依据考古资料进行了一些较为深入的讨论,但其缺陷也比较明显,从收藏角度出发的明清时期文献记载仍主导着人们对钧窑的认识,同时考古发掘的不规范也误导了学界的判断。进入21世纪,开展了更多更规范的考古发掘,在钧窑的产地、分期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于钧窑的争议仍集中于钧瓷花器,即"官钧"瓷器的年代问题,学界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探讨,钧窑的分期和年代研究日渐达成共识。现存的分歧主要是一些陈旧观念和非理性的情感所致。
    • 王友胜
    • 摘要: 作为数十年专力研究宋代文学的学者,王水照先生已为学界奉献了诸多严谨厚实、为同仁所公认的学术成果。新近推出的《北宋三大文人集团》写作时间长达近四十年,就是他长期思考、持续研究后推出的又一学术力作。全书以“序论”起,以“后东坡时代”结,主体部分三大章,全方位、大视野、多维度地论述北宋三大文人集团及其建构的文学图景,很好地体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治学方法,兹从文学史、学术史与文化史等维度谈些个人体会。
    • 唐春生; 吴寰
    • 摘要: 中国古代报纸历经汉唐的萌芽,至宋逐渐发展成型,到明清进一步完善。学界对中国古代报纸的研究已百年有余,通过梳理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关于中国古代报纸的研究主要涵盖了起源、名称、性质与特征,以及管理制度与管理机构等相关问题,其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缺憾并存。展望中国古代报纸的研究,在论题的选择、研究方法及文献资料的运用诸方面尚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 马盼盼
    • 摘要: 甲骨地名研究伴随着甲骨文研究的兴起而产生。从甲骨文被发现至今120多年,甲骨文地名研究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成熟。甲骨文地名研究的任务在于地名的辨析及地望的考释。前者随着甲骨文内容研究的深入,尤其是语法方面的进步,已基本完成,地名的辨析有理有据,一些之前被误认为是地名的祖先名、时间词、动词等也都得以纠正。目前研究的重点在于后者,地望的考释。研究方法不断更新,成果不断涌现,同时问题也在不断凸显与解决。地望定点的差异是问题的集中体现,研究方法的不断审视是解决的途径。本文拟以研究方法为切入点,对百二十年来甲骨文地名的研究作学术史的回顾。
    • 摘要: 项目主持人:何刚,男,彝族,四川喜德人,硕士,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学专业教授。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理事、四川省高等教育民族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祝帅
    • 摘要: 学科的建立是一个研究领域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其扩张自身研究规模、提升学术质量的必经之途。近年来,全民阅读逐渐从一个业界概念发展出自身独特的交叉研究范式,但是尚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与知识体系,未来还有必要走向“全民阅读学”,朝自觉的学科建设方向发展。文章基于历史梳理,对“全民阅读学”的学科历史、归属及其与新闻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图书馆学、阅读学等周边学科的关系进行初步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反思未来学科建设中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