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方志学

方志学

方志学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98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3篇、会议论文55篇、专利文献13143篇;相关期刊239种,包括浙江学刊、黑龙江史志、新疆地方志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六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浙江方志研究论坛暨第四届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等;方志学的相关文献由668位作者贡献,包括梁滨久、邵长兴、韩章训等。

方志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3 占比:6.60%

会议论文>

论文:55 占比:0.39%

专利文献>

论文:13143 占比:93.01%

总计:14131篇

方志学—发文趋势图

方志学

-研究学者

  • 梁滨久
  • 邵长兴
  • 韩章训
  • 马金选
  • 梁耀武
  • 仓修良
  • 林衍经
  • 张景孔
  • 潘捷军
  • 王照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管、主办的《上海地方志》从2016年起正式公开出版(刊号CN31-2122/K),季刊,季末出版。《上海地方志》定位为地方志领域的学术性刊物,旨在搭建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地方志理论阵地建设,推动地方志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提高地方志研究水平,培养方志学人才队伍。
    • 张明阳
    • 摘要: 2020年学界关于方志学的研究,成果斐然,主要分为方志基础理论研究、方志编纂工作、方志事业管理研究、方志史与方志学史、志书研究与评价、志书整理与利用、方志人物研究、地方年鉴研究八个方面。通过梳理这些成果,发现目前研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一研究模式走向僵化并缺乏深度;二区域化研究特征明显;三对新旧方志关注不均衡;四研究存在重“修”轻“用”的问题等。因此为了促进方志学科建设与方志事业发展,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并不断借鉴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体系,做好三轮修志的事业谋划,构建有时代特色的方志学科体系、方志学术体系以及方志话语体系。
    • 沈钰洁; 陈建军
    • 摘要: 1981年以来,王葆心的《方志学发微》《虞初支志》《续汉口丛谈·再续汉口丛谈》《古文辞通义》和《经义策论要法》等五部著作陆续整理出版,王葆心研究也在此基础上展开。1981年至2007年,王葆心研究主要由湖北文史界引领,取得的成果侧重于生平研究和史志研究。2007年以后,随着《古文辞通义》的整理出版,王葆心的文章学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并形成文学、史学、方志学、教育学等多学并举的研究态势。未来王葆心研究可在生平行事、学术思想、教育实践和诗文创作等方面继续发力,充分挖掘王葆心的文献研究价值、学术创新价值和文化建设价值。
    • 晁胜
    • 摘要: 清代是方志学的成熟期,这一时期扬州地区方志的编纂达到了顶峰,扬州学者们本着求公和求实的编纂理念投入到修志事业中去,对方志学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他们在体例和内容的设计上的诸多创设,被之后修志者广泛借鉴。在续志方法上,他们所秉持的保存旧志,不掩蔽前人的理念,至今值得后人去参考和借鉴。此外,他们还注意到方志与史书的区别,主张独立的方志学
    • 王志强
    • 摘要: 沙元炳(1864-1927),字健庵,江苏如皋人,清末民初如皋地方贤达,有“江宁才子”之称。沙元炳中年投身于创办实业和发展教育,以谋求救国之路,在教育、实业、文学等多个方面卓有成就,是近代文化转型中的典型人物。晚年致力于〔民国〕《如皋县志》(以下简称民国志)的编纂,在方志学上颇有建树。〔民国〕《如皋县志》体例清晰,资料翔实,乃是历代《如皋县志》中的精品。当下学界对于沙元炳方志学成就的研究仅有周丽君、杨启斌的《与沙元炳》一文,该文内容较为简短,未能对沙元炳的方志观作详细的探讨,因此对沙元炳的方志观仍有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
    • 摘要: 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管、主办的《上海地方志》从2016年起正式公开出版(刊号CN31-2122/K),季刊,季末出版。《上海地方志》定位为地方志领域的学术性刊物,旨在搭建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地方志理论阵地建设,推动地方志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提高地方志研究水平,培养方志学人才队伍。主要栏目包括志书研究、年鉴研究、地方史研究、方志文献研究和书评、文摘等。
    • 张明阳
    • 摘要: 2020年学界关于方志学的研究,成果斐然,主要分为方志基础理论研究、方志编纂工作、方志事业管理研究、方志史与方志学史、志书研究与评价、志书整理与利用、方志人物研究、地方年鉴研究八个方面。通过梳理这些成果,发现目前研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研究模式走向僵化并缺乏深度,区域化研究特征明显,对新旧方志关注不均衡,研究存在重“修”轻“用”的问题等。为了促进方志学科建设与方志事业发展,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并不断借鉴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体系,做好三轮修志的事业谋划,构建有时代特色的方志学科体系、方志学术体系以及方志话语体系。
    • 曾荣
    • 摘要: 历代修志实践推动了方志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梳理地方志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以宋为界,在此之前传统方志经历了由舆图到图经再到图志的过程,此后方志基本定型,表现出“图文并茂”或“图为附庸”的特点。而传统方志渊源流变,不仅是一种志书形式的外在变化,更是涉及修志理念、方法与技术手段的变革,由此推动地方志发展形成一条由地理志向史志合一,再到趋于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演进路径。本文通过对历代方志学家修志思想的挖掘,旨在探索中国方志学理论形成及演变的历史样态,进而厘清中国方志学的理论渊源与变动趋势。
    • 韩章训
    • 摘要: 对方志学范畴问题进行研究,无论是对于实现方志理论研究宏观与微观的汇通,还是对于深化方志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学界对方志学范畴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志理论研究及编修实践,提出旨义与体例、主体与客体、修志与用志、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五对方志学基本范畴,希望对系统、深入地研究方志学基本范畴问题有所裨益。
    • 摘要: 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管、主办的《上海地方志》从2016年起正式公开出版(刊号CN31-2122/K),季刊,季末出版。《上海地方志》定位为地方志领域的学术性刊物,旨在搭建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地方志理论阵地建设,推动地方志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提高地方志研究水平,培养方志学人才队伍。主要栏目包括志书研究、年鉴研究、地方史研究、方志文献研究和书评、文摘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