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
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

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乌鲁木齐
  • 出版时间: 2012-08-21

主办单位:中国地方志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笔者从事年鉴编辑10余年,在此对年鉴框架设计方面的学术观点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指出年鉴的框架设计是绘制整个编纂工程的蓝图,是组织稿件、搜集资料的计划书,是为承载年鉴基本内容构建的骨架,是决定年鉴总体面貌的关键,是实现编纂宗旨的基础。指出框架设计要坚持内容完备、结构合理、特点鲜明以及检索方便的原则,要保持各种体例运用得当,各种表现形式运用规范。按逻辑分类的办法进行栏目、分目的划分,减少交叉、重复;标题文字精练;选择一、二、三次文献恰到好处。各级标题准确精练,避免外延过大或过小,能涵盖住内容。年鉴的框架设计要相对稳定,但也要顺应形势及时作出适当调整。提出在对年鉴框架设计规范理论基本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不同类型年鉴框架设计规范细分的研究。进一步探讨由框架设计而导致的“千鉴一面”与“千鉴千面”的利与弊。分析、比较中外年鉴框架设计的异同。
  • 摘要:笔者认为年鉴应从发展的观点去记载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和趋势,在总体设计上应该专门设置栏目,在具体分目中应有综合性条目概而述之,反映全貌;要有典型性条目体现特点、反映趋势;要给予一定篇幅,加大记述的广度和力度。提出“非公有制经济”的篇目设置应与整个年鉴总体篇目设计与框架结构相协调。对于一个需要新设置的篇目,内容的收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内容方面需要突出重点,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较优势的行业、突出在行业内占优势地位的企业。在全面记述当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的前提下,要把支柱产业发展状况作为重点内容编写。正是因为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栏目设置方式,解决内容的编辑问题,也为资料的征集拓宽了渠道。
  • 摘要:百科全书的条目性质,既充分说明了百科全书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又实实在在地“告知”读者其不可替代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百科全书的条目性质对年鉴条目性质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也为其性质的完善及定位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年鉴的资料性、年度性、工具性等基本属性,自然也是年鉴条目的基本属性。除此之外,条目的思想性、权威性、系统性、综合性、可读性等性质也应发挥好各自的价值及作用。因此,对年鉴条目性质的认识,应在资料性、年度性、工具性等三大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百科全书的条目性质,认识到条目的思想性、权威性、系统性、综合性、可读性的作用,适时地发挥好各个性质的功能,将是年鉴逐步成长的必由之路。审视百科全书的条目性质,再探讨年鉴的条目性质,思考如何在继承与发展百科全书的条目性质基础上,充分体现年鉴自身独特的性质及形成自身的条目编纂思想和理念,对年鉴的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摘要:文章指出在编辑年鉴条目时,要紧密结合年鉴的内涵,以编写出资料翔实权威、反映及时、连续贯通衔接、功能齐全,全面、真实、系统,科学、严谨、规范,信息含量密集,为现实服务,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资料性工具书。年鉴编辑务必在年鉴工作中坚持质量是生命、社会效益第一的工作理念,高标准,严要求,以更为审慎的态度、更为严格的标准、更为翔实的资料、更为精准的语言编写年鉴条目内容,提升地方综合年鉴整体质量,打造出高价值、高品位的年鉴,使年鉴真正成为汇辑上一年度文献信息的资料性工具书,成为具有资政、存史、发布信息、服务社会的多功能的产品,从而真正成为资料权威、功能齐备、广泛利用的大型政府综合性年刊。
  • 摘要:文章指出对年鉴索引研究的文章较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编制索引的必要性,二是编制索引的方法。索引质量高低与索引受重视的程度和编制的方法有关。年鉴索引编制方法方面,研究者甚多,但基本上认同主题分析索引编制法。年鉴从框架设计、栏目安排,到内容编写都要体现检索性,尽可能为读者检索提供方便。而完善的检索系统则可以通过目录设计、提高索引质量、尝试建立参见系统等方式来完成。虽然学界对年鉴检索系统的研究时间不长,年鉴还存在目录过详、索引过简的现象,但是对目录、索引等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要完善年鉴的检索系统,还必须要注意吸收百科类、辞书类书籍检索系统的做法,尤其是建立参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交叉内容和不必要的重复,提高年鉴的整体质量。
  • 摘要:对宋代“年鉴”一书,目前仅在相关文章中偶有提及。“年鉴”一书始见于何时,有无撰者,属于什么内容性质的书籍,未见专门论述。本文从目录学源流角度略作爬梳,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崇文总目》系根据国家馆阁藏书编修而成,从现存“钱辑本”完全可以断定,“年鉴一卷”为北宋仁宗时期国家馆藏典籍,并著录于当时的官修书录中。“年鉴一卷”在北宋前期的《崇文目》中著有撰人,及至南宋郑樵,《通志》就未著录撰者姓氏了。钱侗经多方辑佚考订,仍然撰者不明。当代有关文献或工具书中署“年鉴一卷”为“刘玄”(或刘玄之)撰,乃误读误判古典文献编目所致。可以认为,宋代“年鉴一卷”,当为术数中因阴阳五行讲时令吉凶内容的书籍。研究术数历史的现代学者,具体将“阴阳”归人杂占系统中的五行时令类。但古代目录文献分类混乱的情况表明,一部书籍的性质内容,仅从分类或书名上是很难判别的。
  • 摘要:本文拟对国内有关年鉴功能研究的论点进行梳理、综合与归纳,并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指出年鉴的主要功能是为现时服务。年鉴的编纂出版应该围绕年鉴的这一主要功能进行。年鉴出版的时效性、年鉴内容的全面真实性、年鉴数据的准确性、年鉴资料的权威性,等等,都是服务于年鉴为现时服务这一主要功能的。至于年鉴的资政、存史、教化等功能都不是年鉴的主要功能,而是由年鉴为现时服务的主要功能衍生出来的附属功能。
  • 摘要:关于年鉴读者定位的研究,集中在21世纪初期年鉴界开展的年鉴创新讨论之时,当时许多年鉴编纂者在实践和调查中,对这个问题有了许多认识,主要观点包括年鉴读者定位不应该单一化,无论从使用的需要还是使用的范围看,年鉴的读者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年鉴读者定位是对不同读者的分析比较选择的过程,因此读者定位首先要对读者进行科学划分,即将读者细分为若干读者群体,为年鉴读者定位提供依据。长期以来,年鉴界将年鉴读者定位比较宽泛,而且在此定位引导下编纂年鉴,并产生一些比较稚嫩、偏颇的做法,通过分析指出,年鉴读者定位不应是宽泛的,而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年鉴去界定不同的读者群,即不同年鉴应有其特定的读者群。就地方综合年鉴而言,其读者定位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科研人员、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编史修志人员等。
  • 摘要:近年来,很多地方综合年鉴在服务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方面有所作为,专门设置“特载”专栏,反映上述内容。还有的在每年的年鉴编撰指导性意见中,着重分析和提升年度特色,围绕如何落实当地党委、政府的年度中心工作,编排年鉴框架和条目的设置,充分体现年鉴与时俱进服务大局的特色。地方综合年鉴按年度编撰出版,是通过社会各界组织和渠道进行编纂的,也是“众手成鉴”,能够广泛及时地记载和反映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面貌。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因此,地方志部门按年度编撰出版年鉴,可以为今后编纂志书及时积累资料。地方志工作者应该破除各种错误观念,看到年鉴是“英雄用武之地”,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大显身手,从年鉴为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为社会各界服务、为修志工作服务等各方面人手,干出一番大有作为的事业。
  • 摘要:年鉴要稳固发展并持续创新,关键在于在年鉴组织编纂出版过程中,年鉴编纂队伍的思想意识、能力素质,以及知识水平、敬业精神。加强年鉴编纂队伍建设成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机构的首要问题。年鉴组织配套完善,法律建设到位,年鉴意识形成,使年鉴运作中的各个关系、各个环节、各个因素、各个层次和谐起来,年鉴自然会高效运转,形成合力和活力,达到年鉴工作目标。年鉴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年鉴工作不再成为一项清苦的工作,年鉴工作部门也不再成为边缘部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社会认知程度和社会尊重程度的提高,必将吸引更多的人、更为广泛的部门单位投人年鉴大家庭中,年鉴队伍自然发展壮大。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进而带动年鉴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也是一个常变常新的题目。技术的飞速发展、资讯的极度发达,都使得信息化建设的道路难以描摹。参照其他方面的信息化建设经验,结合年鉴的特点和《中国测绘年鉴》的实践,笔者以为,年鉴信息化建设可借力政府政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年鉴编纂、经营效率并对外提供高度整合的、以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服务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年鉴信息化建设的最终产品将是容纳全国所有年鉴,有个体有整体的信息化年鉴服务平台,指出信息化建设是中国年鉴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结合年鉴特点和我国年鉴发展的实际,找准信息化建设的切人点,加强理论建设,科学引导实践,这条路才能走得更加顺畅。
  • 摘要:本文就年鉴的规范与创新关系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年鉴的规范化应服务于年鉴的特色化和风格化,促进其创新发展。因此,年鉴编纂既要强调规范,又要不断创新,年鉴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是年鉴事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出精品的原动力。创新要求拓展思维空间,拓宽视觉眼界,常编常新。近年来,《杭州年鉴》走过的就是一条创新、发展、完善规范、再创新、再发展的道路。创新思路,革新理念,编纂规范标准创新。规范标准,模式创新,不断提高年鉴质量。规范年鉴编纂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细节问题,能有效提高编纂出版质量和编纂效率,缩短出版周期,增强年鉴的时效性。通过思维创新、内容创新、框架创新、技术创新等不断提升年鉴质量,增强年鉴在文化和信息领域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此,应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升业务水平,强化年鉴队伍建设,明确责任,密切协调配合,形成规范与创新并重、互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 摘要:笔者提出了地方综合年鉴入史的观点,指出中国的年鉴,特别是地方综合年鉴,其产生和发展都蕴藏着明显的史裁基因。地方综合年鉴的史裁基因,绝不仅仅是依靠和方志的“裙带关系”推论出来的,其内容和形式都带有明显的史裁痕迹。地方综合年鉴是否进入史裁之列,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和人们对史裁范畴的认识紧密相关。因为只有当史裁的内涵与地方综合年鉴的内涵出现一定的交集,地方综合年鉴才可能被史裁所接纳。在中国年鉴的百年历史中,新的史学思想不断出现和更新,为地方综合年鉴入史开放了通道。笔者认为,史裁取向未必是地方综合年鉴朝前发展的唯一选择,但至少是可供选择的若干路径之一。
  • 摘要:年鉴作为记载人类实践活动的作品,其实践中的这一人文精神必然要反映到年鉴内容中来。实践的宗旨是改善环境以利于人类的生存,而记载实践的年鉴自然而然地应当而且必须将其作为自己的灵魂。从编鉴目标看,重在形成对人有价值的一家之言。从终极功能看,重在保存对人有意义的文献资料。从载道要求看,重在详载对人有价值的仁义之道。从修志实践看,重在实录对人有意义的历史事实。从史识、史义看,重在体现对人有价值的史识、史义。年鉴的人文灵魂首先要在框架设计中体现出来,如从大框架而言,当前应加重关注民生的社会部分的分量,反映当前“重民生”的内容,记载民众衣食住行的变迁和提升。
  • 摘要:截至目前,尚没有一本属于长城及长城区域的长城年鉴,因此编纂长城年鉴不但可填补年鉴的空白,也将成为我国文献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年鉴是专业性现代化资料工具书。以年为期,逐年更新内容,传递新的信息,为各级领导机关、长城的爱好者、社会各界提供有关长城及长城区域的资料,为编写中国长城志积累资料,这是长城年鉴的基本宗旨。长城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长城及长城区域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它属于信息密集型有关长城及长城区域的工具书。中国长城年鉴的框架是全书内容和结构的总体规划,是长城年鉴的基本结构,是全书的灵魂,是年鉴质量要素之一,是年鉴编纂的技术关键。长城年鉴还不同于其他专业年鉴,它的框架结构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技术性和灵活性,做到结构合理、范围明确、层次分明。
  • 摘要:资料搜集是年鉴部门的常规工作,许多编辑已经驾轻就熟,但是按照志书的要求,按照年鉴为今后续志积累资料的要求,现在年鉴中还有资料缺失。如果现在不引起重视,若干年后修志就麻烦了。年鉴编辑与修志工作的衔接,应该从现在抓起,为后人修志创造条件。按理说,只要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的事情,这方面资料是能够搜集到的,有些地区和个别年鉴也做到了。现在搜集资料渠道不畅,主要还是行政体制的约束和编辑陈旧的观念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组稿方式上动脑筋。高素质的编辑一看到撰稿员的来稿就知道缺什么,低水平的编辑分不清稿子的优劣,撰稿员报什么,他编什么。撰稿员报得多,他就编得多,报得少,他就编得少。所以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是编撰出高质量年鉴的关键。
  • 摘要:本文提出并阐述“借鉴方志学,构建年鉴学”的学科构建思路。科学理论应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系统性的基本特性。在构建年鉴学时应该遵循这些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门新型学科—中国年鉴学,应符合中央要求的“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年鉴学的创建一定要使各个具体学科构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使中国年鉴学得到整体上的充实加强,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年鉴学科理论体系和中国年鉴学学科结构体系。应树雄心、立壮志,提高文化自信自觉自强,构建中国年鉴学,编纂精品年鉴,加强与各国年鉴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繁荣发展,为世界年鉴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 摘要:笔者对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奖中获奖的部分地方综合年鉴进行调研,形成一些金融类目的框架设计和条目撰写方面初步的想法.在地方综合年鉴中,金融类目的内容应涵盖广义金融的各个方面,同时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框架设计。设计框架要注意三点:一是框架清晰,门类齐全;二是层次结构科学统一;三是为现实服务。几乎每个大中型城市的金融机构都数以百计,每年发生的事件浩如烟,年鉴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每件事都收录其中,而应选择大事要闻,新颖的、特色化的信息,即所谓有代表性、有特点的内容记人年鉴。在条目的选材上,应站在大局的高度,注意在“全”、“新”、“准”上下功夫,尤其是要注意选取那些带有全局性、倾向性、政策性、动态性的信息,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加工,力求为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含量最大的资料。条目是具有独立主题的资料或知识的记述,是年鉴的基本单元和主要表现形式。按照基本资料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综合性条目和单一性条目。综合性条目是总体性条目,反映的是“面”,具有整体感、全面性,一般放在分目之首,用以概述某一领域、行业、部门情况或展示事物的全貌,能透视出年度内金融行业的基本情况及重要信息。单一性条目,反映的是“点”,具有充实感、代表性,反映的是重大事件和重要信息。两者点面结合,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年鉴资料的重要部分。
  • 摘要:笔者从相对容易的栏目着手,以下级行政区栏目的编辑模式和条目组合体系为对象进行研究探讨.主张综合年鉴下级政区应该采用某种稳定的统一编辑模式,又主张要有“变”,增加动态条目,或者资料性条目、指南性条目、选择性条目。但是对构造怎样的有效编辑模式或条目组合体系从而实现条目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统一的问题探讨得不够具体、全面,操作性也不够强。笔者认为如果同时在概况条目中设置若干固定子条目,部分动态条目后面设置附录性“资料”,附有规范统一的地情表格,各分栏之间条目体系协同统一,多年保持稳定,则更为完备、合理。
  • 摘要:文章以志鉴学术界仅有的7篇专题论述年鉴(志书)交叉重复的文章为采撷对象进行了综述。指出广大年鉴工作者在处理交叉重复的问题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集中法(将综合性强的工作设专文、专栏、专目集中记述)、侧重法(对同一事件记述侧重不同、角度各异)、详略法(对同一事件记述详略有别,或用参见法)等富有借鉴意义的做法。提出理论界关于减少志鉴内容交叉重复的研究数量偏少,而且有些只是工作感想或经验介绍式的文章,学术理论性不够;有些偏向空泛议论,缺乏实例,对编纂实践指导意义不强;有些论断过于绝对,矫枉过正,对矛盾统一的客观现实认识不足。希望未来年鉴理论界能够涌现出关于交叉重复研究的更多更好的论文,多探索一些富有借鉴意义、操作性强的处理方法,引领广大年鉴工作者共同努力,将资料交叉重复减少到最低限度,打造出更多编排合理、叙事简洁的精品年鉴。
  • 摘要:本文拟就"深度信息条目"谈谈其写作方法.指出深度信息条目,借用新闻术语,即“解释性报道”。深度信息年鉴条目,是指记述人和事物,在陈述事实的同时,需要溯源、交代时代背景、分析事物发生的原因、结果、意义、性质等,记述的重心在解释。这种解释不是作者的主观见解,而是运用多种类型的背景或其他相关材料,阐述其事物发展的原因、意义、性质。一部年鉴的深度信息条目应占有一定的比例,才能保证年鉴信息的有效性,提高年鉴的质量。撰写典型性条目时,应该加强深度信息条目写作。
  • 摘要:本文力图对近年年鉴大事记编纂理论的研究成果做些梳理和归纳,并对研究状况进行初步分析评述。已有研究成果认为,大事记是整部年鉴所反映的某个地方、单位或者行业“发展轨迹的简单记录和查证历史的钥匙,具有索引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大事记也是“最不容易把握和写好的部分”。其原因主要在于“大事”的界定主观性强,人为因素重,受编纂者学识、视野、专业历练等的限制,在历史价值、科学性、时效性、影响力方面容易出现偏差和不足,造成遗憾。综观时下各类年鉴大事记,在整体趋好、亮点纷呈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纵观近几年公开发表的有关年鉴大事记方面的学术成果,其中,对大事记中大事的认识,在新情况层出不穷、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有了更广更深的理解。此外,对于大事记的写作要求和写作规范也总结和提出了不少操作性强的经验和建议,对于实际编写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 摘要:笔者对近年来国内编纂出版的地方综合年鉴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1/13的地方综合年鉴使用了相关链接。由于受到样本容量数量的限制,抽样的结果只能是作为一个参考系数,在地方综合年鉴实际编纂中,使用相关链接的比例应更低。地方综合年鉴编撰使用相关链接的作用在于相关链接的使用可使年鉴内容具有可溯性。在地方综合年鉴编写中,相关链接可以阐释专业术语和解释该地区使用的专门性的词语。使用相关链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年鉴与志书的区别,体现年鉴的特色。笔者认为应慎用相关链接,相关链接的使用必须准确,要符合年鉴文风的要求。地方综合年鉴的相关链接以栏目式链接或者标题式链接为宜,不宜采用附件式链接。
  • 摘要:文章指出品牌年鉴符合一个年鉴社战略定位的精品选题;符合年鉴社的公众形象;应与年鉴社现在的各种资源相匹配;是长期积累、逐步形成的“名牌产品”;往往是由几种或几套年鉴相互交织而成,从各个层面上构成一个反映年鉴社整体形象的品牌图书系统。年鉴社要立足于市场,就必须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品牌年鉴的策划事关年鉴社的整体形象和发展规划,要求年鉴社的管理者要有明确的经营方向、清醒的经营头脑、果断的开拓精神和较强的决策能力。成功的品牌年鉴创新与策划,必将推动全国的年鉴掀起新一轮的创新热潮,必将给各年鉴社的发展带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第三届年鉴优秀成果奖评奖活动为例来论述评奖是撬动年鉴编纂规范与创新的有效杠杆,从评奖的准备到评奖的实施以及评奖之后的一系列工作,不仅从审视既往的角度,而且更多地从引导未来的角度来设计、来展开,努力让评奖工作真正成为全省年鉴编纂朝规范与创新并重方向发展的一种指南,真正引导和推进全省年鉴编纂质量的提高。正是基于“使年鉴评奖成为今后年鉴编纂的引导”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人们从评奖本身做起,力求从评奖方案、评奖标准的制订,到评奖过程的实施都体现出规范与创新,以年鉴评奖的规范与创新带动今后全省年鉴编纂的规范与创新。从以上罗列的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到,浙江的年鉴编纂无论在规范方面还是创新方面都任重而道远。针对这些间题,通过总结、培训等手段,着力解决一些主要的、共性的问题,从而全面提高浙江年鉴编纂的质量与品位。
  • 摘要:在编县级年鉴经过多年发展,总体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尤其是在完善编纂体例、提高编校质量、创新装帧设计上取得了较大进步。就其生存空间而言,大部分县级年鉴的环境和状况有了改善,有部分县级年鉴生存状态甚至好于省市年鉴,但仍有部分县级年鉴改变不大,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强弱之间可谓冰火两重天。县级年鉴要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可谓任重道远,针对县级年鉴的发展提出应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理顺县级年鉴保障机制和编纂体制,由于领导更替变化较快,巧妙争取各级领导重视的工作也必须持续开展,只要各级领导,尤其是分管领导重视了,年鉴工作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保障问题均可得到直接或间接解决。撰稿队伍素质高低对年鉴质量有重大影响,所以要尽可能促使撰稿队伍稳定,有计划地对撰稿人员进行年鉴知识和撰稿要求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撰稿水平。分工负责联系单位的年鉴责任编辑要与单位保持经常联系,撰稿人员如有变动要及时督促单位调整补充。可以分片分系统组织座谈和研讨活动,使撰稿人员之间相互学习,以先进促后进。
  • 摘要:文章阐述了年鉴主编在整部年鉴的生产流程中发挥的作用。提出要编出“主编主导型年鉴”,年鉴主编必须发挥“课题组长”的作用、“操盘手”的作用、“医生”的作用、“法官”的作用、“监理”的作用、“一家之主”的作用。一名优秀的年鉴主编,应该具有多种素养:政治家的眼光、学人的知识、新闻记者的嗅觉、作家的笔锋。只有具备了上述素养、发挥了上述作用,才能办出体现编辑部意图、权威可信、风格独特的主编主导型年鉴。
  • 摘要:将年鉴的基础功能定位为工具书功能,既适应社会需求,也符合年鉴的媒介性质,通过简单比较可以发现,在确保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时间因素、内容因素、检索因素等各种利弊,地方综合年鉴还是反映年度地情信息的最佳媒介形式。年鉴的基础功能是作为工具书供人查阅,然而年鉴的功能并不仅限于此。年鉴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归根结底是服务社会,而基础功能定位应该说是工具书,或者说是特殊的工具书。通过这一基础功能,进而衍生出存史、服务修志、宣传、鉴戒、激励、社会服务等功能。只有在实现年鉴工具书功能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他各种服务功能。
  • 摘要:年鉴创新研究热集中在《年鉴信息与研究》及这一时间段,一是与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的大力推动有着巨大的关系,二就是年鉴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高速发展后面临着一些发展的困惑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到研究过程、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的特征,即创新共识基本达成、创新起因清晰、创新目标明确、创新方式多样、创新理论多付诸实施。年鉴创新的研究涉及年鉴的方方面面,从定位(性)到框架设计、内容设置、出版形式、组稿方式、经营模式等,在研究细节与表述上有所差异。内容虽多,观点虽杂,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基本形成一定的共识。研究多认为,创新是年鉴同步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认为年鉴界发展中的困境是年鉴创新的主动力。虽然创新的目标表述不一,但都紧紧围绕着年鉴的质量与生存空间这一主题思想展开,围绕“提升年鉴编纂质量,打造品牌年鉴”这一目标展开。在创新目标研究过程中,年鉴界试图理顺创新与规范、年鉴与地方志书等几种关系。理顺关系的根基都是从实际出发,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发展年鉴事业服务。总之,创新早已开始,共识也已形成,找到了一些方法,进行了多种尝试。创新也促使年鉴编纂亮点频出,促使年鉴内容与形式、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变革,增强了年鉴工作者的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推动了年鉴编纂出版水平进一步提高,提高了年鉴编纂质量。创新的初衷、方式虽有很多,但归结到一点都是为了摆脱困境,为年鉴发展赢得一席之地。
  • 摘要:地方综合年鉴编辑出版一年一卷,撰写者和编辑人员都容易形成定性思维,墨守成规,出现趋同化的倾向。这是影响地方综合年鉴发展的不利因素。对此,编纂者要给予高度警惕。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地方综合年鉴是政府主办的大型资料性年刊,是一地的主流媒体和窗口,有很高的质量要求。这种“高质量”要求撰写者和编辑人员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用此做指导对地方综合年鉴的框架和内容等做深度的挖掘,以增强地方综合年鉴的实用价值。地方综合年鉴可以通过调整框架结构凸显地域特色,通过大事记突出地域特色,抓住地域特点突出地方特色等。地方综合年鉴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跟形势、顺应潮流,积极服务于现实社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摘要:无论是地方综合年鉴,还是专业年鉴或者统计年鉴,其内容对于续志都有重要的作用。综合年鉴内容与续志衔接,续志应选取综合年鉴中稳定性条目,选取有价值的长效信息。年鉴内容与续志的衔接,属于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范围,体现了短时段的历史事件应纳人长时段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去的观点。综合年鉴、专业年鉴和统计年鉴内容不同,作为资料入志选取的标准、使用的方法也不同。由于年鉴涵盖内容广泛,年鉴中大事记、特载、人物等如何与续志衔接,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 摘要:“千鉴一面”是中国年鉴整体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出现“千鉴一面”现象的关键问题是年鉴工作者不懂年鉴条目体的特点,不了解年鉴的编纂规范。中国年鉴“千鉴一面”现象是个通病,是全面提升中国年鉴整体质量的一个瓶颈和一大障碍。在目前中国的国情和体制之下,要打破年鉴“千鉴一面”的格局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应重视年鉴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年鉴界“群龙无首”的问题,重视年鉴规范化建设,加快构建年鉴质量标准体系。
  • 摘要:文章阐述了《中国煤炭工业年鉴》30年的发展变化。30年来,《年鉴》与时俱进,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煤炭是一个苦、脏、累、险的行业,职工的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作业时间长,煤矿职工为国家建设、人民生活无私奉献,《年鉴》充分展现行业特点。笔者作为长期从事煤炭图书和年鉴编辑工作的编辑,梳理《中国煤炭工业年鉴》30年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煤炭工业年鉴》适应了管理体制的变化,保持年鉴基本内容(数据)的连续性、准确性,栏目的设里注重创新,与时俱进,年鉴凝结大家的智慧,使每年年鉴在保持原来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质量,深入有关管理部门、煤炭生产企业调研,参加有关国际国内会议,准确了解和把握煤炭工业的发展和变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