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国学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0年内共计381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96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85篇;相关期刊1574种,包括学理论、考试周刊、党建文汇:下半月版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2015‘棉纺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暨色纺纱开发研讨会、2014全国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学术论坛、第六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等;国学的相关文献由3237位作者贡献,包括史少博、谢桃坊、罗志田等。
国学
-研究学者
- 史少博
- 谢桃坊
- 罗志田
- 郭齐勇
- 赵定宪1
- 魏义霞
- 佚名
- 朱家雄
- 王小波
- 纪宝成
- 刘梦溪
- 无12
- 龚鹏程
- 张立文
- 景海峰
- 杜霞
- 王化兵
- 王宁
- 王雪
- 赵定宪
- 刘延东
- 刘影
- 季羡林
- 张静
- 徐建融
- 无1
- 李燕
- 潘承烈
- 王杰
- 王芳
- 范曾
- 袁济喜
- 袁行霈
- 赵士林
- 赵淑梅
- 陈来
- 黄济
- 何子芳
- 党国英
- 冯天瑜
- 冼康
- 刘利利
- 刘志仲
- 卓雅
- 史飞翔
- 吴光
- 夏雨
- 宋婕
- 师为公
- 张亦婧
-
-
杨舒方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当下我国着重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现如今国学教育已经走进中学课堂.其实中学阶段的国学教育并不是从天而降,在教科书中,早就有关于国学的内容,但是之前并未作为重点,或者说之前的语文教育仅仅是古文教育,其内涵和体系并不完善,对于中学教师来说,积极探索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国学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
-
徐绯璐;
侯强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国学"概念在历史上何时被认知?"国学"含义实质是什么?经历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国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旨趣和导向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以概念视角考证国学的提出源流,以学理视角审视国学的真实属性,以内涵视角挖掘国学的本质意蕴,以价值视角考察国学的时代导向,旨在呈现系统化 、立体化 、理论化的国学理论.国学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成果,更是当代社会主流价值思想领域的重要构成,全面深刻地审视国学,对于实现中国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
-
张玮
- 《决策探索》
| 2020年
-
摘要:
作为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精髓和当代文明中的精华融合而成的国学思想,凝聚了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蕴含着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理念.对幼儿来说,接触、学习丰富的国学经典,必将对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幼儿不仅可以收获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同时还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笔者认为,将国学思想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融会贯通,互为纲本,一定能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
-
林洁;
黄姣华;
向燕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作为基础教育的准教师,师范生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对师范生开展国学教育,符合国家文化自信的建设需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师范生自身人文素养提升需要.本研究针对当前师范生国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国学、创设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建设专业的国学教师团队、构建合理的国学课程体系、创新科学的国学教学方法等五点建议,以提升师范生的国学教育成效.
-
-
-
-
黄义华;
章伟文
- 《思想政治课教学》
| 2020年
-
摘要: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必然要思考世界向何处去、社会如何发展、个人如何安身立命、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终极的价值关怀是什么等问题.故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科学知识,还要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何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过一种有品质的、高尚健全的生活.而如何“立人”,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特别强调“立人”之道的探索,强调要把人的价值主体挺立起来,使人能够顶天立地,做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这不仅是我们过去、现在教育所要面临的问题,乃至更久远的将来,仍然要思考这些问题.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乃至可以预见之将来,仍然会有其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
-
-
-
-
-
罗锋
- 《2017年湖北省博物馆协会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学大师的概念及国学的相关知识.后面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王葆心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代表和国学大师.一是王葆心对国学的保护与传承,留下300卷地方文献,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二是振兴光大国学,他在史学、文学、经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留下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著述达300多卷;三是论述王葆心的崇高品德、爱国思想、革命活动及数十篇充满爱国情怀的时政文章,从而证明王葆心冠以"国学大师"称号是当之无愧.最后记述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学大师王葆心的研究、宣传及成果.
-
-
何爱国;
颜英
- 《第二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十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对于中国这样的具有悠久历史、绵延文化、广袤国土、国家长期大一统并曾经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巨型文明国家而言,现代化过程与模式根本无法复制任何一国的成功经验,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必将是在学习先进西方文明,但绝对不是照搬照抄的基础上自己探索出来的.近代中国出现的三次国学思潮就是这种探索的尝试,第一次出现在清末(20世纪初),第二次出现在新文化运动以后(20世纪20-40年代),第三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三次国学思潮都是在人们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急迫需求下出现的,并非纯粹的学术思潮,实际上是一种中国人构建中国自己的现代性的社会思潮.虽然近代中国西化思潮很严重,但每一个西化思潮过后,都会出现一个旨在消化西方思想的国学思潮.这是合乎历史发展的逻辑的.
-
-
胡海桃
- 《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
| 2015年
-
摘要: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历朝历代既讲究传承,更讲究创新.当今社会,不仅要继承和宏扬国学,还要有所创新,使国学与时俱进,紧贴现实,走向未来.重读《大学》,为认识《国学新思维》系列丛书时代价值提供了思路,"国学新思维"应该"新"在哪些方面呢?提出“大学”是哲学,是智慧之学。国学不能止步于修身养性,而应力求治国平天下,章显明德。国学不是旧学,而是最讲究‘旧新”之学。国学追求至善,重“知止”。
-
-
陈景祥
- 《2015‘棉纺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暨色纺纱开发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界,中国在21世纪将成为真正的东方醒狮.习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互联网加,来振兴中国经济及结构调整.党中央一带一路的战略计划,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rn 山东祥瑞祥纺织,成立于2000年4月15日,现占地面积148亩,在职人员470余人,离职在家休养79人,棉花收购、加工、纺纱一条龙。棉纱是祥瑞祥的最终产品,每年10800余吨棉纱销往全国各地,质量稳定,行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都是定单生产,不需要外出推销,并且每吨纱价格高出500至1500元。rn 凭良心就是中国人的信仰。机遇、经历和责任-因为你的经历,抓住了机遇;因为经历,才有一种责任心、使命感:因为使命感,在不断学习国学的过程中,探索中华文化,修身立命、企业经营、天下太平。祥瑞祥一家人十六年来不断走出去、请进来,寻不同。国学铸造幸福企业,国学成就幸福人生,国学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独特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国的企业用中国的文化铸造中国幸福企业。中国人用中国文化成就幸福人生、和谐家庭。中国的企业家用中国文化、中华美德书写历史,报效国家,服务大众,完美人生。
-
-
-
杜文婕
- 《2014全国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本文在界定国学及文化产业含义的基础上,初步讨论了二者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关系.首先,本文指出国学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指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重要的精神内涵。;其次,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刻板地依赖国学的;最后,文章指出了文化产业对国学的反作用:文化产业发达,则国学发展,文化产业落后,则国学难以广泛传播.文化产业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渗透到各行各业的一种经济元素,文化产业的落后代表着本土文化影响力的落后,如果中国的文化在国外的消费传播中不具备影响力的话,那与之相辅相成的国学,则也同样不会受到广泛的接受与欢迎。
-
-
由兴波
- 《第六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当下国学的概念不应狭义化,而应广义定义国学,注重国学域外传播的重要价值.孔子学院作为近年来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重要媒介,应积极担负起国学传播的重任.新世纪的国学应由过去比较注重从学术的角度来探讨国学的优劣、国学与西学的关系,转变为从国学的具体内容入手,针对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探究性地从传统经典中找到解决方法。从世界大文化背景出发,考量国学的功能和价值,发掘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化事业上的独特功能,在体现国学民族性价值的同时也展现国学旺盛的生命力,提高文化创新意识,在教材编写时将文化传播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发挥孔子学院的国学传播作用。
-
-
张冷习
- 《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传统文化与国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应该依托国学,进行地域文化研究,这样不但可以更多地找到地域文化的根系与脉络,还可以增强地域文化的文化底蕴,为地域文化的彰显和发展找到所依傍的力量,进一步推动地域文化的研究和繁荣.推动国学和地域文化,人才建设是重中之重。在国学的问题上,现在应该进行三个区别,一个是传统文化与国学的区别,国学的许多方面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但传统文化并不单单指国学;二个是应该对作为学术的国学与作为道德需求的国学进行区分,作为学术的国学应该大力研究与辨析,而作为道德需求的国学说白了是教育人的,并可能断章取义模棱两可;三个是要区别国学与伪国学,国学是知识,而伪国学是借国学为名的知识大杂烩。在地域文化的研究上,也应该有三个区别,一个是应该把地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区分。许多人一谈地方学,就要谈地域文化,认为任何的一种民族文化,都源出于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一次次地融合、汇聚、升华,最终凝结成不朽的人类文化精神。啡也方学是文化产业地域化的产物。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地域文化不是地方文化,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理性、风土性等特性,而地方文化要简化得多,它只是对地方文化性概念的概况与总结。二是对地域文化与地域城市文化进行区别,现在许多人研究地域文化,认为该地区中心城市的文化就代表了该地域文化,其实不然,这是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可以放在一起研究但不能代替。三是对地方学和地方文化进行区别,地方学是一门学科,地方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把这二者混淆在一起,往往会用文化来认识与解释地区内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和人物,但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学术商榷。
-
-
刘婷
- 《首届乐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反映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体现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实在过于丰富,它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建筑等等,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明结晶,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本文仅以东北三省为例,以乐教取径,艺术表演为对象,集绘画、书法、国学等为拓展,进行宏观的、有机的、动态的论述.一个地区的文化教育与当地的经济状况是息息相关的,东北三省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副省级市.同时辽宁省的铁岭市也是一个不得不说的地方.仅从乐教、国学及美术等方面进行阐述.
-
-
吴远华
- 《首届乐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巩固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记忆、丰富人们的民族文化知识、提升中华文化的品牌,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找准中华文化的定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文章以传统音乐教育为主线,旁涉国学、民间文学、传统美术、武术、手工艺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就我国行政区划意义上西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展开调查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