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世界古代史2016年会
中国世界古代史2016年会

中国世界古代史2016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9-17

主办单位:;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

会议文集:中国世界古代史2016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关于希腊艺术,尼采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抒情的天才独能感觉到一个画景象征世界从神秘的玄同忘我之境中产生."他讲到这一境界另有一种色彩,一种因果,一种速度,与静观万象、秋毫不爽的造型艺术家和史诗诗人的世界决不相同.他将这比喻为梦神用月桂枝触动的灵感,致使抒情诗人所描绘的画景不是别的,正是他本人.然而,尽管抒情诗人高谈自我,却不是清醒的实践中人的"我",而是潜藏在万象根基中惟一真正存在的永恒的"我",而凭借这个我的反映,抒情的天才就能够洞察万象的根基.
  •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希腊从荷马时代到古典时代古典作家笔下的海伦形象变化的分析来窥探古希腊妇女观的衍变,进而探讨古希腊这种妇女观变化的社会历史根源.本文核心观点如下:第一,毫无疑问,荷马确立了海伦"红颜祸水"的女人形象.无论是希腊英雄还是特洛伊将士无不谴责海伦给他们带来的灾难,即便是海伦本人也多次公开谴责自己的罪行,认为自己的是"无耻的人,罪恶的根源."虽然史诗也有诸如涅斯托尔、赫克托尔对海伦的遭遇表示同情,但是无疑"红颜祸水"的女人成为海伦形象的主流,更为后人接受.
  • 摘要:本论文旨在解释希腊罗马地中海区域古典时代到公元最初几个世纪的古典晚期转变时孩子的道德地位的转变,以及其社会及法律后果.本文将先说明古典希腊罗马时代,受到公认的孩子的道德地位是"不足以成为人".为证明这一点并解释此地位带来的社会后果,文章会提供列位古典作家笔下的各类证人:柏拉图(《理想国》,Ⅴ,460b-c;460e-461c),亚里士多德(《政治学》,Ⅶ,1335b19-26),波利比乌斯(《历史》,36.17.7),赛内卡(《论愤怒》,Ⅰ,15,2-3),狄奥·赫里索斯托姆(《言谈》ⅩⅤ——《论奴役》,2);塔西陀(《历史》,5:5)等.
  • 摘要:传统观点认为,古典时期以降的雅典政治史是寡头派和民主派之前的斗争.但公元前五世纪产生的史料中,僭主的形象出现在各种文体之中,被广泛树为民主政治之敌.这是因为雅典的民主政治话语继承了古风时期的反僭主传统.故而,在民主政治话语传统中,僭主被树为民主制的对立面和他者.反僭主传统非常强大,通过各种民主的仪式、程序和表演延续下来,直到公元前五世纪末仍有强大号召力,在日常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
  • 摘要:李维史学中的命运观念用fortuna、fatum等多种词汇形式表达,从而传递出不同状况下不同层面之内涵与意义.命运作为一种人类无法完全掌控的力量,在李维笔下源于诸神又超越于神意,不仅表明历史发展中含有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某种必然性,还代表了历史进程或历史现象中不可预料的偶然性因素.李维透过诸神、罗马军事活动和立法秩序看到了虔敬等德性力量,并以通史之眼光试图用此来解释或说明命运,表现出一种对人自身进行反思以及对罗马民族精神的自觉认识和理解,但无论个人沉浮还是国家兴衰,道德理性又无法完全化解历史理性,两者之间具有不可逾越的矛盾.李维史学的命运观集中展现了这种具有内在张力的历史思想.
  • 摘要:东亚大陆的国家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并非直线演进,而具有多歧性与非连续性的特点.总体上看,这一区域经历了从无中心的多元,到有中心的多元,再到一体一统的历史进程.其中,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约公元前1800~前1500年)与最早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帝国——秦(公元前221~前206年),是这一发展进程的两大节点.早期中国的样貌,因缺少确凿文字记载而扑朔迷离。从考古学的视点看,以二里头集团的崛起为节点,中国青铜时代、王朝时代和以中原为中心的时代都相对晚出。从全球文明史的视角看中国文明的初兴,颇具兴味。同时,重构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学术史和方法论的反思不可或缺。
  • 摘要:公元前5世纪,随着奴隶劳动在生产部门的广泛使用,和奴隶制的最终形成与完善,古典希腊城邦社会,以雅典为代表,进入了它的黄金发展时期.这是为史学界所普遍承认的,但是,可以由此展开几点属于历史哲学层面的思考.一前古典的希腊城邦社会不是一个奴隶制的社会,相反,它呈现出和东方古代社会较为一致的特征,这就是地方性的、以家族(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带有自耕农性质的自给自足的小型农业社会.在这样的小型农业社会的基础上,通过家族与家族的联合,由此形成具有城市文明形态的城邦社会.
  • 摘要:林志纯在对奴隶社会的阐释中,解读了他对封建的社会认识.租佃制和人身依附不能作为判断封建社会的标准是林志纯封建社会观的重要内容,用依次演进五段论的标准判断社会形态,是其封建社会观的鲜明特色.
  • 摘要:拜占廷医学一方面遵从了古典医学经典的要义,继承了古典医学思想、医疗体系和诊治方法的传统;另一方面结合帝国国情和民族文化特点予以发展,在对病理理解、治疗方法、医学理念和药学研究等方面成果卓著,形成了不少颇有影响的医学著作.拜占廷医院的诞生则标志着拜占廷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达到了欧洲同一时期的最高水平;同时,拜占廷医院的管理理念和规章制度则成为西方近代医疗机构形成中所效法的模式.
  • 摘要:公元前378/377年,以雅典为首的雅典海上同盟成立,史称"第二雅典同盟"(The Second Athenian League或The Second Athenian Confederacy).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关于第二雅典同盟研究还较为薄弱.古代作家如色诺芬、亚里士多德等对于这个同盟只字未提.同时代的演说家如伊索格拉底(Isocrates)提及某些相关的历史事实,但是没有对此作专门的讨论;狄奥多拉斯《历史丛书》中援引公元前4世纪作家厄福鲁斯(Ephrus)的著作中的史料,就该同盟的组织结构、结盟成员、时间等做过一些说明,是色诺芬《希腊史》的重要补充,但其可靠性素有争议.在少量传世的考古资料中,有一块发现于雅典市政广场的石碑,记载了涉及该同盟的结盟宗旨、组织原则和入盟成员情况的所谓"阿里斯托特利通令(The Decree of Aristoteles)".
  • 摘要:苏拉是古罗马共和末期著名政治家,在位期间实行独裁统治,推行宪政改革,是罗马由共和向帝制转变的始作俑者.苏拉的宪政改革力图缓和社会矛盾,重建遭到破坏的共和体制.为此,他改革保民官制度,推行行政体制、军政制度、土地制度、社会风尚等方面的改革,力图重新树立元老院在罗马国家中的核心地位,以维护罗马国家的健康发展.苏拉修复共和体制的愿望在实践过程中偏离了预计轨道,加速了罗马由共和向帝制转变的进程.
  • 摘要:目前国内对于罗马角斗士的研究极为薄弱,本文认为,对于这一娱乐活动的评价者主要有两大阶层:当时的人们及后世的研究者.来自罗马人的赞颂和来自外来的批评几乎相当,当然,一些罗马人也会保留性地"谴责",近现代人们的谴责仍然在持续,不过一些学者理解性的批评越来越显得客观.笔者对此的观点是:站在今人和现代文明的立场上对于角斗活动中残酷方面应当给与有限度地批评,但是如果从当时背景出发,人们更应从理解的角度冷静、公正地评价.
  • 摘要:阿卡德语人名中出现的abum(阿卡德语:父亲)的身份问题一直是亚述学者的关注.以往的学者虽然提出有三种可能:作为家庭成员的父亲、神和奴隶的主人,但受文献材料以及研究方法的限制,结论不够全面和准确.本文试图利用《新亚述帝国人名辞典》(三卷)中收录的新亚述语人名资料,对所有含有abu(m)的新亚述语句子人名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探讨确定人名中abum身份的句法规律和语义特点并给出自己的结论.
  • 摘要:当人们将视线从地中海转向印度洋,仍然面对着相同的问题,公元1到2世纪随着“罗马和平”而兴盛的东方贸易,经过3世纪的社会经济动荡之后情形如何?《红海周航记》中所描述的从埃及红海沿岸港口开始的直航印度航线是否继续下去?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帝国在红海贸易上的对抗是否说明了印度洋贸易对于帝国经济生活的重要性?早期拜占庭时期的东方贸易影响到哪些地区?鲸鱼灯赋和彭图铜灯的背后,的确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内容。
  • 摘要:中古时代的欧亚大陆是丝绸之路最为繁荣的时期,此时位于中亚地区的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来.过去对于4-7世纪中亚、西域地区与拜占庭帝国的联系,一般聚焦于粟特商人和西突厥汗国,其次是嚈哒,对其它民族着墨不多.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东西方史料以及中亚地区的考古发现,分别从两国的政治联系、商贸等民间联系以及6世纪之后的逐渐失联等三个角度探讨5-6世纪时嚈哒与拜占庭帝国的往来,最后分析其在东西方交流中的影响,理清嚈哒汗国在突厥兴起作为联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之一的历史地位.
  • 摘要:伊苏里人是古典史上典型的内部蛮族,他们与周边文明地区的互动跨越两个千年.在晚期古典时代,伊苏里人与罗马帝国之间的冲突与交往呈现出新的模式.其结果是伊苏里人的日益文化与融入罗马社会.最终伊苏里人作为罗马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再造东罗马帝国的活动.伊苏里人的历史与行为模式彰显了传统蛮族理论的困境,对于我们重新评估高地族群的历史具有现实意义.
  • 摘要:琉球(冲绳)群岛有悠久的历史.关于琉球历史文化的分期,日本学术界曾存在完全对立的见解,近代以来日本主流学界力图将琉球历史纳入到大和民族的历史分期体系中,而包括冲绳本地学者在内的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琉球历史文化有其独立的发展轨迹,不宜套用日本本土的历史分期和编年.
  • 摘要:希罗多德《历史》中对"希腊人"的叙述是自相矛盾的,阿尔托格式的"他者"解释模式并不全面.通过文本和"历史背景"两方面的考察,我们发现,文本不是对历史的客观反映,而是不同意识形态冲突与调试的场所;"他者"解释模式依据的所谓"历史事实"是"雅典帝国"权力塑造的结果,而在构建蛮族"他者"的文本表象之下,是围绕"雅典帝国"合法性的权力斗争.希罗多德《历史》的矛盾叙述,实际上是不同政治权力的话语构建.
  • 摘要:本文试图从基督教史学传统对西方希罗多德研究所可能产生的误识这一角度出发,检视某些后世逐渐成形且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学科标准和规则能否直接运用于古代史学及史家,追问那些误识产生的根源,并尝试将比较作为一种思想视野(而非具体对象)和可能性选择,提出在理解希罗多德的历史书写时,借鉴一个同时代的中国古代文本来反思一种在西方后世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历史认知模式,由此探索人类早期历史意识所可能呈现出来的某种特殊形态和历史逻辑.
  • 摘要:《历史》一书的连贯性(continuity)问题,亦即《历史》叙述希波战争的后半部分,与描写各地习俗风物与史事的前部分,是否存在某些一以贯之的内容.这一问题被汤普森(J.W.Thompson)称为"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其决定着《历史》一书的基本性质与编写宗旨,因而是《历史》研讨中一个无从回避的基本问题.
  • 摘要: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不仅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在古代社会也同样如此.古巴比伦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方式来解决老人的晚年生活.核心家庭的老人依靠子女或继子女来养老,无亲生子女的老人则主要采取收养的方式,依靠养子女来进行养老.妻子则常常则依靠丈夫赠与的财产或继承丈夫的财产来解决自己养老问题.古巴比伦人形成了较完善的、多种模式的家庭养老方式,较好的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 摘要:古亚述研究是亚述学研究的一个子方向,主要研究青铜时代中期两河流域北部以阿淑尔城为中心的亚述地区的社会的各个方面及其与地中海周边区域文明的关系.古亚述研究的主要文献材料是来自古代安纳托利亚的卡尼什城的楔形文字泥板文献.这些由古亚述语书写的泥板文献大多是当时亚述商人在当地定居后留下的商业信件、契约和法律文书.这些泥板文献为研究当时亚述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当时亚述地区与安纳托利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栩栩如生的第一手材料.同时,这些文献也是迄今为止在安纳托利亚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材料,对研究安纳托利亚本土的社会状况至关重要,意味着安纳托利亚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的开端.本文从卡尼什城的发现与考古发掘,古亚述文献的规模、特点和内容,以及古亚述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观点等方面系统地介绍古亚述研究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 摘要:Miletos,Athens and Alexandria were the three cultural centers in the ancient Greek history.As an early center of Greek civilization,the status of Miletos is determined by its original cultural achievements and its enormou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history of Greek culture.When the civilization in the Greek mainland was still slowly recovering,in the Ionian region centred around Miletos,a knowledge revolution took place,in which philosophy,historiography,literature and other disciplines began to get out of the early state and form their own model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ancient Greek culture,especially Greek philosophy,historiography and literature.This knowledge revolution enabled the Ionian states surpass Athens,Sparta and other polis in power and prosperity and became the most advanced region in the Archaic Greece.
  • 摘要:在希腊城邦的兴起过程中,殖民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考察殖民前夕希腊本土的定居点和早期殖民活动、殖民地和希腊本土的城市化进程,我们可以发现,城邦的第一个要素——中心城市可能最早出现在殖民地.殖民地的创建者崇拜也对希腊的英雄崇拜产生了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了城邦的第二个要素——集体认同的形成.当然,殖民运动对希腊城邦兴起的影响不能太过高估,希腊城邦兴起的根源仍然是自迈锡尼时代和荷马时代以来希腊社会本身的发展进程.
  • 摘要:雅典市集交易的商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货品来源遍布整个希腊世界,乃至近东地区.对于这些商品种类以及物价的统计分类,引入部分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雅典货币购买力水平的初步测算,可以得出为时一个半世纪的古典时代是存在通货膨胀的.而市场,这个貌似不起眼的经济细胞,恰恰反映了从古风到希腊化时代整个地中海东岸的经济文化交流网络,诠释了古希腊农商皆有,以农为主的经济结构.
  • 摘要:本文的目的不是阐释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道”,而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道”为视角,来考察苏美尔文明中的“道”,苏美尔人称之为‘`me"。这个词在楔文文献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也常常是人名、地名、神庙名以及职业名称的组成部分。"me"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即抽象,又具体。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道出自老子,而苏美尔文明中的道("me")最早见于公元前25世纪的文献,较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道早2000年(仅就见于文献而言)。苏美尔人有道的概念,也有专文例举物化道的名称,也常常用“得道,,来赞美神灵、国王、神庙或城市,但没有论道的专文,没有相关理论。所以,通过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道来考察苏美尔文明中的道,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 摘要:本文主要论点,运用商代甲骨卜辞的记录,并与古籍文献的记载、考古学的报告,互相印证,探讨中国古代巫者的神判活动,以及先秦时期法律起源方面的内容.神明裁判之事,又称神判、神裁、神断、天罚等,则爲祈求神灵裁判人间是非真伪,以及私有财产纠纷的验证方法.神明裁判之事爲巫教信仰的产物,且古代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故成爲巫者从事之重要职事.法律,即爲社会所有成员的行爲准则,而刑罚,乃爲维持其法则顺利施行的手段,故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功效.此种法律与刑罚,於阶级未分明的远古时期,其适用尚不偏差,即使如此,其後至於阶级分化显着之时,逐渐成爲强者加於弱者的规定.由此原因,於中国先秦时期,富有巫术性质的神判与法律刑罚制度,常见两者混在并施.
  • 摘要:5世纪末,在罗马帝国晚期的西部,罗马帝国中央政府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遥尊君士坦丁堡的皇帝、而实际上独立自治的诸蛮族王国.与罗马帝国不同,这些蛮族王国通过与地方精英的合作,而不是依靠大规模的中央军队和武力来控制王国.以王廷为核心的王国政治治理,日益依赖于地方贵族的参与和支持,尤其是教会贵贵族的大力协助.
  • 摘要:雅斯贝尔斯系统描述了"人类全球史",相信"人类具有唯一共同起源和目标",提出了"轴心时代"概念.他将人类历史分为史前时代、古代文明时代、轴心时代、科技时代;而轴心时代具有非凡意义称之为"突破期",其他三期统称为"间歇期".不约而同阿尔弗雷德-韦伯指出公元前2000年印欧游牧民族开始从南俄草原向外四处迁徙,公元前1000年开始与当时几个主要文明地区接触而产生冲击;这种人口大迁徙可以解释轴心时代思想创新.受他们影响,阿姆斯特朗撰写了畅销书《伟大转变:我们宗教传统的开端》,中文版直接译为《轴心时代》.
  • 摘要:就当下的常识性认识而言,人类世界只有一个,亦即现代人(智人)走出非洲、散布全球各处至今的发展历程,因而,真正的全球史或世界史应该是全体人类的共同的历史.在不同文化、不同地域,历史上所产生的"世界史"著述有很多种."世界史"的书写,可以简单区别为两个阶段,以哥伦布发现新航路、新旧世界融为一体为界:(1)在此之前,是"各自一世界"的"世界史",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系统,分别以自我文化为中心,其所谓的世界实质上只是真正世界的一个局部;(2)在此之后,才是"同一个世界"的"世界史",各种"世界史"认知彼此冲突、竞争,以"欧洲中心论"的"世界史"被不同文化普遍接纳为最终结果.
  • 摘要:人类关于海洋记忆的撰述历史悠远.古典时代,除史学家著作中关于海战的记述外,探险者和航海者还通过航海志的形式保留下各民族对地中海及周边海域航线、地貌、人文风情的记载.19世纪末,随着马汉"海权论"的提出,古典学者开始从事严格意义的地中海史研究.托尔《古代船舶》和布罗代尔《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是其中最具影响的作品.然而,一方面,随着水下考古的兴起和海洋考古实验法的运用,书写地中海历史的史料来源更加丰富;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关注重心发生了转移,地中海历史书写更加关注海洋和洋面上活动的个人或群体.当下,地中海史研究己进入新海洋史的时代.莱昂内尔·卡森是书写地中海新海洋史的代表人物之一.《古代的航海者》和《古代世界的船舶和航海术》二书因作者深厚的古典学功底、全新的水下考古资料、丰富的海事活动经验和前瞻性的学术视野成为连接《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和《堕落之海》两部跨时代巨作之间地中海史研究的集大成者.
  • 摘要:斯特拉波是生活于公元前后的希腊地理历史学家,他的作品《地理志》依次介绍了他所知世界各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反映了自希腊人海外殖民、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扩张以来人们对世界的探索成果,第一次将罗马征服以来的世界面貌呈现给读者.一方面,作品在篇章安排上以罗马为中心,展示了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逐渐归于罗马帝国统治的进程;另一方面,作品中的世界同罗马统治者的宣传大有不重合之处.本文试图说明,作者对地理信息的叙述不仅渗透了罗马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更体现了希腊知识精英的自我构建;这部倍受冷落的作品在介绍"新世界"的背后还隐藏了继承自"旧世界"的价值观念.
  • 摘要:自20世纪4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卡尔·亚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所谓的"轴心期"理论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哲学、历史和宗教等诸多领域里,专家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且在雅氏这一理论的指引下和启发下,各学科领域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创新性成果,在历史学领域中更是成果卓著.然而,一方面由于亚斯贝斯把世界历史上的轴心期或第一个轴心期界定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数世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基本上被排斥在"轴心期"之外,另一方面要么是"轴心期理论"自身存在缺陷,要么是人们片面理解了轴心期理论,致使研究成果过分地夸大了所谓的"轴心民族"的贡献,而忽视或低估了其他"过渡"民族或处于准备和酝酿期的民族的价值和历史业绩,尤其是忽视和低估了作为文明摇篮的古代近东的文明的发展和成就,具体说就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在国际学术界,只有少数甚至可以说极个别的亚述学家对雅氏的“轴心期理论”做出过回应,他们又都是顺着亚斯贝尔斯的“前轴心时代”的思路,为轴心要素、思想或精神寻找着之前历史时期存在的蛛丝马迹。在中国,则几乎没有亚述学者在这方面进行过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首都师范大学举办“轴心时代与世界历史学术研讨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也愿意借此机会谈点儿对“轴心期理论”的理解,以及如何把“轴心期理论”当作一种方法论应用于亚述学研究中,求教于学术界。我还愿意以此为出发点,开启在亚述学领域对轴心期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