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治学方法

治学方法

治学方法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86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0217151篇;相关期刊539种,包括天中学刊、文史哲、学术研究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第四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治学方法的相关文献由85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高评、本刊编辑部、卞孝萱等。

治学方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217151 占比:99.99%

总计:10218016篇

治学方法—发文趋势图

治学方法

-研究学者

  • 张高评
  • 本刊编辑部
  • 卞孝萱
  • 康香阁
  • 李凤岐
  • 杜蒸民
  • 王培基
  • 余映潮
  • 叶松庆
  • 张光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新和
    • 摘要: 上一期,潘新和教授围绕胡适国文学观成果,从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的目的论、历史的国学研究法的治学论、国语的实用教授法的教学论等角度进行梳理和概括,探究了胡适其人在语文学研究领域的贡献。本期,潘教授聚焦胡适之治学方法及其正反两方面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读书、治学的宝贵经验:超势利,尽精微,坚守信念,知行中庸。
    • 王友胜
    • 摘要: 作为数十年专力研究宋代文学的学者,王水照先生已为学界奉献了诸多严谨厚实、为同仁所公认的学术成果。新近推出的《北宋三大文人集团》写作时间长达近四十年,就是他长期思考、持续研究后推出的又一学术力作。全书以“序论”起,以“后东坡时代”结,主体部分三大章,全方位、大视野、多维度地论述北宋三大文人集团及其建构的文学图景,很好地体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治学方法,兹从文学史、学术史与文化史等维度谈些个人体会。
    • 王金龙
    • 摘要: 龚鹏程的《文心雕龙讲记》是他研究《文心雕龙》的总结之作,不仅包括了他之前的成果,而且进一步研究了目前"龙学"界的盲点和误判问题。作者视野宏阔,新见迭出,全书贯穿着极强的问题意识,而且环环相扣,每一讲解决一个问题。作者在批驳以前成果的同时,常常指出前人研究视域的盲点和研究方法的局限,主张把刘勰的文论放在中国文论、文学、文化的脉络传统中去整体研究。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加上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使得他的龙学研究极具冲击力。但作者把刘勰文论定位为经学传统下的文论的同时,又囿于儒学视域,从而混淆刘勰"征圣""宗经"的儒学立场和具体评判文学史上作家作品的实事求是原则。
    • 李滔
    • 摘要: 赵义山先生所著《元散曲通论》是中国散曲学史上第一部专论元代散曲的断代体曲学论著,关于它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学界早有定论。《通论》所阐发的系列经典曲学理论来自作者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治学理念。《通论》体现出的四种治学理念与方法,即“论从史出,重视考据”“多点考察、全面观照、总体把握”“重视材料和善于搜寻材料”“散曲研究与散曲创作并重”等,为研习散曲者提供了效仿对象。对有志于从事散曲研究工作的硕究生而言,则可从《通论》中获得此学门径。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本栏目以20世纪以来哲学社会科学著名学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学术成就、学术道路、治学方法等进行回顾与总结,但求客观、公正、严谨。来稿既可以是一组文章,对研究对象作较为全面的评述,也可以是单篇文章,对研究对象作重点评析。文章字数不限,符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排规范。
    • 许二平; 刘飒; 胡研萍; 李丹; 施淼; 徐江雁
    • 摘要: 宋明理学是儒学体系发展的重大转折,在治学方法上对儒医研究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产生了尊经不泥古、阐发新义和格物致知求医理、由虚转实等影响,并促使儒医从"辨证论治派""错简重订派"等编写体例,以及诗歌、律赋、笔记实体录、札记、表格、图表、歌诀等文学形式来研究撰写伤寒金匮类著作,推动了伤寒金匮类著作的学术思想的创新及不同学派的形成,在仲景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本栏目以20世纪以来哲学社会科学著名学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学术成就、学术道路、治学方法等进行回顾与总结,但求客观、公正、严谨。来稿既可以是一组文章,对研究对象作较为全面的评述,也可以是单篇文章,对研究对象作重点评析。文章字数不限,符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排规范。
    • 张进; 曲军峰
    • 摘要: 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美国地质学家,著名的地层学、古生物学家,其最后的26年在中国度过,是近代以来我国从事地质研究和教育的著名地质学家。他是中国近现代地质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科学协会——中国地质学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为中国近现代地质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华期间,葛利普先生先后出版大量论文、专著,内容不仅涉及中国的区域地质,也建立起全球构造理论。基于归纳总结北美、欧洲以及亚洲的资料,20世纪30年代早期他提出"脉动理论",确立了全球海平面升降的规律,并建立起基于海进、海退规律为基础的古生代构造-地层划分方案,成为现今层序地层学的基础;基于大陆漂移假说,分析演绎并建立"极控理论",强调地壳的大规模水平运动,强调地槽的形成与水平构造运动有关,形成了原始的俯冲与海底扩张思想的萌芽。脉动理论和极控理论分别论述了地球表层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个理论互为补充,通过构造事件相联系,形成统一的葛利普的整体地球观。葛利普先生也是大陆漂移的热情支持者和推广者,为板块构造理论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灵活的归纳和演绎贯穿其科学生涯的始终。他身残志坚,身处绝境而仍笔耕不辍;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敬仰和传承。
    • 刘成敏
    • 摘要: 不同于本科阶段的知识习得,研究生的学习要在一个更为具体、专门的学科领域、研究方向里面表达新的思想,通过研究和探索,至少能够就研究对象及其问题形成自己的学术看法,因而偏重于知识的创发。也可说,这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这中间,有关治学方法,前贤示我津筏,阐论已夥,不待细数。然而成为职业的学者,未必是每一个人的选择,如此,则谈论研究性学习,或当超越通常而言的方法层面,而勘入看似无用实则对读书研学乃至立身行事不无裨益之研究精神、学习理念的层面。应“研究生论丛”张子怡学棣之邀,笔者从古典资源中拈取几个关键词,师其辞义,稍予阐发,以续貂前贤之后。以下四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结,撮其旨要,仍在“学,不可以已”①。
    • 朱亚宗
    • 摘要: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是科学大家与民族骄子。笔者从杨振宁成才之路、治学之道、家国之情三方面探寻其成长成才路径,发现其复杂曲折的成才之路、内涵丰富的治学之道与感人至深的家国之情,是启迪后学的精神瑰宝。杨振宁天分之外的努力坚持,文理兼修的完整学养,博采众长而自成风格,也可为新时代“强基计划”下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启发与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