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钧窑

钧窑

钧窑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工艺美术、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4893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决策探索、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等;钧窑的相关文献由147位作者贡献,包括秦大树、王亚珂、冯小琦等。

钧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0 占比:0.6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4893 占比:99.32%

总计:25064篇

钧窑—发文趋势图

钧窑

-研究学者

  • 秦大树
  • 王亚珂
  • 冯小琦
  • 张大强
  • 徐华烽
  • 丁新义
  • 任星航
  • 刘迎旭
  • 孙洪巍
  • 常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徐华烽; 秦大树
    • 摘要: 古代文献记载的缺失与混乱,造成对钧窑认知的一些误区,特别是有些不合实际的年代认定,成为20世纪以来人们对钧窑概念、性质、年代多有异见的重要原因。近百年来钧窑的考古与研究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前半叶以对钧窑瓷器的鉴定鉴赏为主,兼有一些初步的研究;20世纪后半叶以来,开展钧窑考古调查和发掘,依据考古资料进行了一些较为深入的讨论,但其缺陷也比较明显,从收藏角度出发的明清时期文献记载仍主导着人们对钧窑的认识,同时考古发掘的不规范也误导了学界的判断。进入21世纪,开展了更多更规范的考古发掘,在钧窑的产地、分期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于钧窑的争议仍集中于钧瓷花器,即"官钧"瓷器的年代问题,学界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探讨,钧窑的分期和年代研究日渐达成共识。现存的分歧主要是一些陈旧观念和非理性的情感所致。
    • 王亚珂
    • 摘要: 位于著名的中国钧瓷之都--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的正玉钧窑,创建于2007年。是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许昌市优秀文创企业、许昌市钧瓷文化旅游示范企业、钧窑界知名窑口之一,现有煤烧、柴烧、煤气烧等各种钧瓷窑炉,可用于不同方式的钧瓷烧制。
    • 王亚珂
    • 摘要: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点”,这个“点”包含着想穷尽一生成就的事业,迸发着多年来积攒的激情。对高丙建先生来说,钧瓷就是他生命中的那个“点”,河南禹州的金鼎钧窑就是他人生的新舞台。为企业高起点定位在创建金鼎钧窑之前,高丙建还做过很多与钧瓷毫不相干的行业。细数他有些传奇色彩的过往,高丙建似乎在每一个行业都能做到游刃有余:他早年建过矿。
    • 王忠全; 王亚珂
    • 摘要: 1987年,24岁的孔相卿与兄弟三人成立孔家钧窑有限公司,从此拉开了孔家钧窑征战艺术品市场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孔相卿以产业化布局,推陈出新,钧瓷产能和销售收入几乎占据神垕镇钧瓷产业的半壁江山,激增的资本进一步加大了孔家钧窑的扩张能量。
    • 王亚珂
    • 摘要: 著名的苗家钧窑,由禹州市神垕镇苗氏家族的19世传承人苗锡锦先生于1985年创立,初名“神垕华新古陶瓷研制室”,位于钧瓷之都神垕镇。这家钧窑占地3600多平方米,现有职工32人,拥有双火膛煤烧传统倒焰窑3座,天然气烧成窑炉4座,炉钧窑2座。2002年建成2000平方米钧瓷陈列馆一座,馆藏钧瓷珍品1200件。2005年在首届钧瓷名窑评选中,位列“七大名窑”第二名。
    • 郭晔旻
    • 摘要: “均窑亦宋初所烧,出钧台钧台宋亦称钧州即今河南之禹州也。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红若胭脂”.--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迟来的“名瓷”在宋代瓷窑中,历来有“柴、汝、官、哥、定”或“汝、官、哥、定、钧”这“五大名窑”之说。由于难寻柴窑的实物踪迹,故而如今-般就把钧窑列为“五大名窑”之一了。
    • 薛冰; 詹嘉
    • 摘要: 宋代以来,广东石湾窑利用毗邻出海港这一便利条件,仿制了全国各大名窑的陶瓷产品;明清之际,尤以善仿窑变钧瓷而著称,器品世称“广钧”。但是,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石湾窑的陶器与唐三彩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是承袭了钧窑工艺。这种“三彩基因”的延续一直持续了近千年,最终成就了今日的“岭南陶都”。不过,在“唯广钧者优”“唯窑变者胜”的理念之下,对石湾陶器与唐三彩工艺之间的关系论证和对比研究仍旧是一片空白。本文结合文献学、图像考古学和科技分析,尝试还原这一影响过程。
    • 徐华烽; 秦大树
    • 摘要: 古代文献记载的缺失与混乱,造成对钧窑认知的一些误区,特别是有些不合实际的年代认定,成为20世纪以来人们对钧窑概念、性质、年代多有异见的重要原因。近百年来钧窑的考古与研究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前半叶以对钧窑瓷器的鉴定鉴赏为主,兼有一些初步的研究;20世纪后半叶以来,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依据考古资料进行了一些较为深入的讨论,但其缺陷也比较明显,从收藏角度出发的明清时期文献记载仍然主导着人们对钧窑的认识,同时考古发掘的不规范也误导了学界的判断。进入21世纪,开展了更多更规范的考古发掘,在钧窑的产地、分期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于钧窑的争议仍集中于钧瓷花器,即“官钧”瓷器的年代问题,学界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探讨,钧窑的分期和年代研究日渐达成共识。现存的分歧主要是一些陈旧观念和非理性所致。
    • 陆隽尧
    • 摘要: 本文以钧窑天蓝釉大碗作为保护修复和研究的对象,并对当下前沿的大量文保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通过总结分析前人的经验,以更好地保留、展示文物更多信息为修复理念,尝试探索出目前合适的陶瓷保护修复配补材料。修复配补材料应具有易操作、可逆性好,以及抗老化性能好的特性,本文重点研究抗老化性能。在文献分析和实验中发现509胶在各项抗老化色变实验中表现出色,但抗紫外线能力差。因此将509胶混合滑石粉、紫外线吸收剂UV-P制作成新的陶瓷配补材料,取得了较好效果。
    • 刘红生; 任星航; 李正安
    • 摘要: 作为富于历史文化特色的钧瓷传统烧制工艺(柴烧、煤烧),在提倡节能环保理念的今朝,其传承发展境况令人堪忧.本文所探讨的传统钧瓷的生态烧制路径,在结合实例分析与试验数据的基础上,以传统窑炉的技术、工艺、材料创新和改良——多功能钩瓷窑炉的研发为引导,将环境因素纳入产品设计开发与行业发展的思考之中,在现代工业的语境下,构建出一个可能更趋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性的钧瓷生产系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