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本草学

本草学

本草学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2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3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13549篇;相关期刊139种,包括自然科学史研究、云南中医中药杂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全国第二十三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论坛、第七届中国中医药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等;本草学的相关文献由440位作者贡献,包括梁茂新、陈仁寿、周云逸等。

本草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3 占比:1.62%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13549 占比:98.15%

总计:13804篇

本草学—发文趋势图

本草学

-研究学者

  • 梁茂新
  • 陈仁寿
  • 周云逸
  • 夏循礼
  • 姜开运
  • 郝近大
  • 张丽艳
  • 张昆
  • 肖永芝
  • 郑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莺
    • 摘要: 本草学是东方医药学的重要标志。在生境中辨识药用植物是本草学的重点,本草著作在对药用植物进行描述的同时,基于知识传授的实际需要,会配以药图帮助学者掌握该药材的特点以方便识别。药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从本草著作的附属成为独立的册页,其科学和艺术价值也日益凸显,然而其重要性并没有被太多研究者重视,尤其将药图研究的视野从传统医药扩展至文化史、艺术史、美学和文化资源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是鲜有。本文从本草学和本草图谱的演变发展历史为线索,以云南地域本草的杠鼎之作《滇南本草》各时期版本中代表性药图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本草纲目》等几种代表性本草著作中的药图,结合文化和艺术史相关知识,初步梳理《滇南本草》各历史时期药图的特点,分析其演变原因和具体社会条件,尝试从历史角度理解和归纳这些不同时期和版本药图的发展变化呈现的特点并揭示我们今天研究和利用中国传统药图这一重要文化资源的意义和价值。
    • 陈丽娟; 文颖娟
    • 摘要: 黄宫绣被誉为江西历史十大名医之一,是“旴江医学群体”的重要成员,继承和发展了旴江医学的学术思想,尤其在脉学、本草、临证辨治等方面颇有见地。其中,本草学中“理与病符,药与病对”的特色体现在依功效分类编撰本草,依功效阐释药物应用,依功效辨析药物异同等方面;脉学中的“持脉之道,贵乎活泼”的特色体现在脉象归类、脉象应用、脉象变通等方面;临证辨治中的“辨体为要,尤擅脉诊”的特色体现在重视体质,注重体质与证、药的结合以及一指脉法与奇经八脉在临证中的作用等方面。
    • 张超伟; 张钰; 苏珊; 程磊
    • 摘要: 通过整理古代本草学典籍及现代文献,对茯苓(Poria cocos)类药材不同药用部位的本草学、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茯苓类药材不同药用部位功效特点、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 本书深入探寻40余种植物背后的文化意蕴,详尽梳理寻常草木背后的历史典故,辅以百余幅古代名家精美图谱,力求在大地的草木间觅出诗意。行文不仅将诗学、民俗学、博物学、本草学皆为所用,而且将有趣的、美味的、好看的、动人的画面融于一体,力图呈现一个妙趣横生、古典诗意的植物世界。
    • 陈巍
    • 摘要: 中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寻找食物和发现药物的艰难过程。远古时人们正是尝试了各种动物、植物和矿物,作出巨大牺牲后,才逐步积累了早期的药物学知识。本草学即是古代广大群众生产与生活实践的结晶,是研究药物名称、性质、效能、产地、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的一门传统学科,是中国传统医学中药物学和方剂学的基础。
    • 马俊江
    • 摘要: 姜,李时珍概括其用,说“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姜入药,但品类不高,只入得中品。而且,本草学家还不断告诫人们不要多吃。南朝的陶弘景说:“久服少志少智”——吃多了人会变笨;唐代孙思邈说:“八九月多食姜,至春多患眼,损寿减筋力。孕妇食之,令儿盈指。”——眼疾还没什么,可损寿,让婴儿多长几个手指头,想想都可怕。把姜当水果吃,恐怕今人难以想象;“可和”就是“和味”,用姜调味,流传至今。
    • 摘要: 湖北省是此次疫情的重灾区,李时珍作为湖北医家的重要代表,呕心沥血三十年,访遍鄂、川、湘、赣、皖等地名川大山,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完成皇皇巨著《本草纲目》。郭沫若题词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禅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即使过去数百年,这部东方医学巨典也仍然对今天的我们有着深远影响,对于瘟疫尤其是其中防治结合、防大于治的思想是中医“治未病”学说的高度体现,值得我们重视。
    • 王朝安; 梁伟; 刘佳禾; 金雨青; 邢斯嘉; 金华; 王蕾
    • 摘要: 目的 对比宋元本草对当归理用的异同,探究金元本草的发展特色.方法 本文以当归为例,对金元时期以刘完素、李杲、朱震亨为代表的医学名家的临证用法特色进行概括,充分体会诸位医家除外将当归用于调经,以及辨治妇科疾病,更加重视其调治血证的临证特色.结果 金元医家从辨治常见病证方面发挥了当归的药用价值,即:养血安心神、补血疗身热、活血止诸痛、行血治便脓与润肠行积滞5个方面.结论 金元医家升华了宋代本草的理论,同时在临证配伍方面各彰其说对常用药味进行了广泛的补充,为完善前代本草经验作出了有益的发挥,为明清的本草学发展趋向于普及与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赵典; 陈雪; 黄泽豪
    • 摘要: 《本草图经》在中国本草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位置,自古就受到本草人的关注,现代对其研究更是方兴未艾,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分析进展,发现针对《本草图经》的现代本草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本书作者、书名、药材基原考证、所引药方、写作特点等方面.通过了解这些研究,可以为《本草图经》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为进一步挖掘《本草图经》的科学价值以及传承苏颂的学术思想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