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章太炎

章太炎

章太炎的相关文献在1944年到2022年内共计25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23篇、会议论文32篇、相关期刊941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学刊、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五次医古文学术研讨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2013当代中国哲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章太炎的相关文献由1881位作者贡献,包括钱超尘、王锐、朱浩等。

章太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23 占比:98.75%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1.25%

总计:2555篇

章太炎—发文趋势图

章太炎

-研究学者

  • 钱超尘
  • 王锐
  • 朱浩
  • 段晓华
  • 章念驰
  • 傅国涌
  • 彭春凌
  • 陈平原
  • 王磊
  • 余世存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何刚刚
    • 摘要: 章太炎是晚清“以西释子”风潮中的代表人物。他在《膏兰室札记》中用西方科学知识,从不同维度对诸子学进行了重新诠释。但因为他所利用的西方科学知识主要集中在天文学与生物学领域,对于其他科学知识的了解并不充分,导致他的解读存在很大局限性。此外,由于他价值先行的立场使得诠释充满了主观性,流露出明显的“西学中源”倾向,由此造成了对诸子学和西方科学的双重误解。章太炎“以西释子”所出现的问题启发当代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应该始终遵循诠释的基本准则,恪守诠释的边界,避免对文本进行过度诠释与混乱诠释。
    • 朱乐川
    • 摘要: 徐复作为章黄学派的重要传人,全面继承了章太炎语言学的理论和思想,尤其在语源学方面更是如此。徐复对章太炎语源学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章太炎的《成均图》进行了疏证,二是秉持章太炎以方言求语源的治学方法,三是拓展了章太炎的语源学实践。文章从这3个方面入手,探讨徐复对章太炎语源学的继承与发展。
    • 邓联合
    • 摘要: 《庄子·齐物论》是先秦哲学的一篇大文章,"即使从世界的哲学角度来看……《齐物论》依然是最高水平的大文章"(赖锡三语)。我一直认为,在佛教传入之前,或者更具体地说,在僧肇的佛学论著出现之前,思辨水平最高、最具"哲学性"、最艰深难懂的中国哲学文本非《齐物论》莫属。正因此,古今学者对庄子的这篇宏文多有殚精竭思的诠释和研究。现代学者中,章太炎有《齐物论释》。
    • 孙尧天
    • 摘要: 鲁迅早年推崇富有反抗精神的“摩罗诗人”,强调其诗歌力量对于复兴中国文明的意义。通过回顾古文明的兴衰史,鲁迅指出文明和野蛮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不同于晚清学界对19世纪西方文明的简单崇拜,鲁迅认为野蛮蕴含着文明发生和发展的本源力量。受章太炎、尼采影响,鲁迅对文明和野蛮的关系作出了全新解释并彰显出野蛮作为“内在文明”的意义。鲁迅提倡的“摩罗诗力”深化了晚清尚力思潮,他的理想是借助“摩罗诗力”改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使之恢复勇于战斗、进取的生机和活力,完成文明再造与民族革命的使命。
    • 王格
    • 摘要: 《明夷待访录》在清末社会运动和思想潮流中起到过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与此同时,这一文本在清末也受到若干重要的批评,其中朱一新、李滋然和章太炎的批评尤其值得重视。朱一新主要就“变法”以及其中的“公私”问题,在理念和相应的具体措施上做出批评;李滋然则从君臣纲常之守卫辩护者的角度做出了针锋相对的论述;而章太炎的情况更为复杂,他批评黄宗羲的制度想象不仅未能落实“法治”,反而更推动了“人治”,他的批评或许带有某种策略性考量,可能指向的是清末各种立宪建制运动的推动者。这些不同面向的批评不仅深刻地指向了黄宗羲政治思想内在的问题,更展示出近代中国政治实践从纲纪到法治的演变。
    • 王小惠
    • 摘要: 鲁迅的辛亥记忆或隐或显地带有其师章太炎的印迹。光复会在民国时渐被淡化、湮没,章太炎多为其鸣不平。鲁迅也站在光复会的阵营中,通过书写陶成章、范爱农的悲剧,折射出光复会成员在民国时或被迫害、或被挤得穷极而死的遭遇,表达对由同盟会演化而来的国民党之不满。在革命设计思路上,鲁迅遵循其师以思想革命为核心的民族革命设想,强调改造国民精神的重要性,反思辛亥革命未割掉奴于异族而形成的"无形的辫子"。同时章太炎在清末提出"国愿"论,警惕投机者潜入革命中。鲁迅也据此反思由于诸多假称革命以图利的"国愿"钻入而使辛亥革命"内里蛀空"的现象。章太炎的影响,加以对辛亥革命的切实体验,使鲁迅的辛亥记忆明显异于胡适等从政治制度、历史宏观视野所塑造的辛亥想象。
    • 张华腾; 焦彤
    • 摘要: 刘师培是处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传统知识分子,前人研究多关注于他的思想流变、国学成就、影响他革命与变节的内外因素,对于他的整体形象却较少关注。在科举时期、革命时期、幕僚时期和北大任教时期,刘师培的人物形象区别甚大。他兼具文人和政客两种身份,而儒雅的文人气质贯穿一生,传统文化的浸染、被政治和时局的摆弄、好友和家庭的影响、个人的性格节操、对功名的追求、疾病的缠身等都对他的形象塑造起了一定作用。刘师培形象的变幻也从侧面反映了在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变迁下,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的冲突和胶着,传统知识分子走向现代化的艰难与反复。
    • 梅寒
    • 摘要: 章太炎的实践思想具有“文”的革命和佛学实践两重维度。章太炎通过原因、方法、目的三个环节表达了自己的实践思想。从原因看,反满革命是清政府以野蛮的心态统治汉人,造成两者的不平等;佛学实践是因人类在世都处于烦恼、痛苦之中,要脱离苦海只能遁入“真如平等”。从方法看,两种维度都是以“文”的革命作为实践手段,但由于佛学提倡的平等更为究竟,因此被章太炎作为反满革命的指导原理。从目的看,反满革命是为了建立平等的政治制度、消除人民心中的道德偏见,但这只是一种“随顺”状态;佛学实践是要将众生带入究竟的“无漏善”境界。从以上三个环节反思两重维度关系可知,佛学实践作为章太炎的“最终追求”一直引导着反满革命。
    • 石井刚; 莫加南; 赖锡三; 陈晓妍; 李志桓
    • 摘要: 莫加南(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我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莫加南老师,今天非常荣幸可以欢迎石井刚老师跟我们一起讨论《齐物论》或者《齐物的哲学》。我稍微讲一下今天的流程,等一下赖老师会做一个更详细的介绍,介绍石井刚老师和他的著作。然后,石井刚老师开始他的报告,之后,由赖老师和我进行回应,讨论《齐物论》的哲学以及章太炎对《齐物论》的解释。最后,我们再开放Q&A的时间,让在线的朋友提问。现在我就先邀请赖老师介绍石井刚。
    • 王锐
    • 摘要: 从立志走上革命之路起,章太炎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保证中国主权与领土的完整。在此前提下,他还聚焦于如何在中国实现名副其实的民主政治,使政治设计能够保障大多数民众的权益,而非沦为少数特权集团的工具。武昌起义之后,章太炎积极投身新政权的建设。他先是倡导巩固国权,希望联合立宪派与旧官僚让新政权得以稳定,但不久之后,便发现这些群体与自己不是一路人,而袁世凯则更等而下之。他逐渐意识到,北洋集团长期把持中央政权,极易干出卖国勾当,于是开始积极提倡联省自治,并为此多方奔走。从清末到民初章太炎的政治主张在表面上虽有所变化,但核心关切一以贯之,即通过制度设计来抵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将保障民权与巩固国权有机结合。只是在民初“军绅政权”的架构下,他的政治主张难以得到实践。他本人也未能跳出既有的权力格局,思考如何组织动员新的政治力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