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0年内共计363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世界政治、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58篇、会议论文77篇、相关期刊1532种,包括人民论坛、开放时代、青春岁月等;
相关会议62种,包括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第八届年会)、黄帝旗帜·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民族主义的相关文献由3462位作者贡献,包括黎跃进、花永兰、关凯等。
民族主义
-研究学者
- 黎跃进
- 花永兰
- 关凯
- 张淑娟
- 张三南
- 王希恩
- 邓军海
- 韩晗
- 于春洋
- 周石峰
- 张健
- 张治江
- 张莹
- 李霞
- 赵克仁
- 郑大华
- 高志勇
- 刘中民
- 单正平
- 吕建文
- 唐建兵
- 惠天
- 旷新年
- 李修科
- 杨洪晓
- 王红
- 生安锋
- 田烨
- 申富英
- 邓红英
- 雷颐
- 韦步轩
- 丁伟
- 丁增武
- 严庆
- 严鹏
- 付智强
- 代迅
- 何卓恩
- 佚名
- 侯淑红
- 储竞争
- 刘国柱
- 刘永刚
- 刘泓
- 刘泽雨
- 叶奕翔
- 叶江
- 吕琦
- 吴磊
-
-
熊芳;
张爱军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学术界围绕"抗日战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包括围绕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价值及作用研究,抗日战争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相关研究,抗日战争与当代文艺关系研究等.同时,基于综合媒介的不断发展,"抗战历史"如何与"影像"对接也成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但站立于"民族主义"理论视角对抗日剧进行思想解析的研究尚为匮乏.梳理研究民族主义视域下抗日剧的发展脉络,深入研究抗日剧在民族主义理论框架当中的成长态势,同时对抗日剧影视文本进行分析,对于研究民族主义在大众媒介中的浸润及影响有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
-
-
-
-
-
-
-
-
-
罗志田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既重要又特殊的人物.他身处近代中国的转折时代,当时饱受诋毁,却被后人视为先知,最能体现一种正在发生发展之中的根本性转变.如何因应满汉和中外两大矛盾相互缠结的大变局,是当时最大的时代问题.郭嵩焘善于从根本处认识和思考问题,既回向经典去寻找思想资源,也从西方的经验中探索长治久安之道.他提出了一个立章法以变风俗的在地治理模式,以"通绅民之气"的取向达成地方安则上下相安的局面,使中国由衰转盛.最重要的是,郭嵩焘立足于"道"的高度,开后来从文化竞争看待中西交往的先河.他强调中西相通而非相异的一面,在一个崇尚物力的时代,开辟出一条回归政教人心的新思路.
-
-
-
梁工
-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是贯穿古希伯来文学的两条主脉.可以说,希伯来圣经的所有议题、论点和概念都以某种方式与它们相关联.它们既相互对立、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表现出古希伯来文明的深厚意蕴和强大活力.希伯来民族主义是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通常能表明犹太人对本民族的忠诚之心;同时也是犹太人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基本纲领和共同准则.在希伯来圣经中,犹太民族主义有时表现为爱国主义,激励族人顽强捍卫本民族传统,使一个弱族寡民在异国强权的轮番奴役下免遭同化而生生不息;有时也表现为狭隘民族主义,致使犹太人与外部世界处于对立或疏离状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留下封闭、保守、褊狭、排他的整体形象.在《新约》中,希伯来民族主义成为初期基督教抑制、排斥、改造和扬弃的对象.
-
-
达白安
-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泰安卫星会议》
| 2015年
-
摘要:
本文研究圣地,社会,民族主义的相互影响.民国时代知识分子开始把泰山象征全中国.可是他们认为现代的国家需要世俗的象征.他们尝试把圣地变成世俗的象征.解放以后继续把泰山象征新中国—爱国注意歌,泰山上的新纪念碑,和用泰山石头建设首都的重要政府大厦.但是泰山变成世俗的象征,还是根历史上山的神圣有关系.
-
-
刘晋华;
阮皇灵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一般研究认为,在风雨飘摇的1960-1970年代中国,城市设计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从而停止了发展,甚至出现了本质意义的衰退或断代.本文梳理了该历史时期内城市建设现象,分析了它们对城市设计发展的影响,发现在停滞的表象之下,中国城市设计也有突破,并首次将其总结表述为“民族主义”城市设计手法的成熟、“乡村城市化”的设计体系化、总体城市设计理论的首次运用、对既往实践的有效反思等四个方面.文章认为:第一,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仍然具有极强的连续性,任何历史研究都不能否认这一点,也不能将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起点设置于1980年代对国际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引介与学习;第二,在1960-1970年代,中国城市设计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实践,这些实践并非全无价值,恰恰相反,它们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理论意义,对当前的城市设计发展形成了映衬,提供了一种历史角度的参考坐标.
-
-
龐建國
- 《2016中华文化论坛》
| 2016年
-
摘要:
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公民投票,决定是否脱离欧洲联盟组织.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的是,结果确定了英国离开欧洲联盟.这个事件具有多方面的意涵,首先,它意味着全球化趋势的顿挫;其次,它显示了老牌民主国家的英国陷入了民粹当道的窘境;最後,它透露了英国社会排外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无独有偶的是,美国的总统选举也呈现出相当浓烈的反全球化氛围,经济不振、国势下滑之余,右派民粹气息高张,使得原先被当成笑话看的唐纳.川普(Donald Trump)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共和党的候选人.以中华文化作为基底的“中国模式”的开展,或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应该可以超越文明冲突的困境。
-
-
周频
- 《第十一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日本是最早开展技术预见的亚洲国家,日本技术预见所经历的三次重大失败应成为中国的前车之鉴.随着中国国家创新实力的增强,中国正在从南方国家向创新型国家演进,处境与当年日本相似,而南方国家在开展技术预见时面临知识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和知识资产不足等困难,信息不对称可能使技术预见失去效用.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日益突出,中国正在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在全球创新条件下开展技术预见,一定要排除技术民族主义的干扰,避免落入技术预见南方国家视野的陷阱.
-
-
卓少杰;
关天如
- 《首届“21世纪全球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历史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区化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21世纪,为了增强互谅互信,改善双边与多边关系,一些国家开始了共修历史教材的尝试.而当把目光聚焦到东亚,不难发现尽管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围绕战争的历史问题却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淡化,反而愈加凸显,成为影响中日、日韩关系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为了形成历史共识,早日达成民族和解,来自中日韩三国的学者开始了编写共同历史教材的努力,并于2005年和2013年分别出版了《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和《超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本文将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两版东亚近现代史的异同.2013年版本摆脱了2005版本以及中国国内近现代史教材中以侵略与反侵略为主题的叙述,以一个更广阔的国际视角来解读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日韩的近现代与现代化的历程及三国的相互关系.与2005年版本相比,2013年版本体现出几个明显的变化,分别是从以战争为主题的申诉史转变为解读东亚三国社会结构与国际体系变革的历史;由单纯的年代史变成年代史与主题史相互结合;更多地关注人与社会的变革;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仍困扰中日韩三国关系以及日俄、日美关系的现实问题的由来与发展.随后本文指出尽管从形成历史共识这一出发点来看2013版本较之2005版本有了很大改进,但由于政治气候、国民教育和民族主义三个原因,新版本无法在三国成为真正流通的历史教材,只能成为教辅读物.
-
-
程巍
-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
| 2015年
-
摘要:
辜鸿铭在1921年底所写英文自传中将他1881年在新加坡与马建忠的见面作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他由此"重新变成了中国人".但本文通过考证"当事另一方"的马建忠及与之同行的吴广霈的日记,可知这场会面不过是辜鸿铭的文学虚构."重新变成了中国人"并非经由一个仪式性"事件"而完成,毋宁说是一系列大大小小的事件的累积,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事件却可能因其带来的永志难忘的身体受辱感而被压抑在记忆深处,并不时以激烈的变相形式作用于他的批评文字:当辜鸿铭为自己受西方殖民者凌辱的国土辩护时,作为国家的身体的国土就变成了他自己曾经受辱的身体,他从这种意象重叠中感到一种切肤之痛.
-
-
朱磊
- 《2016中华文化论坛》
| 2016年
-
摘要:
追求国家统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国家统一可以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复杂性科学的最新研究使人们对系统论的认识由构成整体论发展到进化整体论,对系统演进的动力、条件、方式、机制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国家统一问题的研究得以从系统演进的角度把握其哲学层次的客观发展规律,对政策制定与科学决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
-
朱磊
- 《2016中华文化论坛》
| 2016年
-
摘要:
追求国家统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国家统一可以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复杂性科学的最新研究使人们对系统论的认识由构成整体论发展到进化整体论,对系统演进的动力、条件、方式、机制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国家统一问题的研究得以从系统演进的角度把握其哲学层次的客观发展规律,对政策制定与科学决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