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
卢梭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0年内共计1802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教育、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4篇;相关期刊982种,包括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第一届京津高校青年哲学论坛等;卢梭的相关文献由1724位作者贡献,包括林壮青、刘黎明、李妍妍等。
卢梭
-研究学者
- 林壮青
- 刘黎明
- 李妍妍
- 冯骥才
- 王培培
- 申康秋
- 董晔
- 包大为
- 吴玉军
- 周福振
- 周蓬桦
- 张晓溪
- 徐志摩
- 李敬巍
- 梁光晨
- 王爱军
- 种海燕
- 赵立坤
- 钱福臣
- 伍俊斌
- 俞兆平
- 刘云峰
- 刘琼
- 刘莘
- 含语笑
- 张仕颖
- 张晓霞
- 张维国
- 彭刚
- 徐梅清
- 成晓娜
- 李彤彤
- 李朝军
- 毕世响
- 王瑶
- 田冠浩
- 秦龙
- 翟洪专
- 肖丹
- 胡君进
- 范昀
- 郭倩倩
- 铁皮鼓
- 陈亦权
- 陈炳辉
- 陈爱梅
- 颜德如
- 马衍明
- 龚群
- 丁天顺
-
-
杨嵘均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从人性的角度反思当前中国的教育本质,目的在于从哲学层面说清楚并更加强调教育人性化的现实性、 迫切性及重要性.为此,研究卢梭建立于人性基础上的自然教育思想,意在强调教育不能因为眼前的功利而忽视乃至湮没人性,而是要突出人之为人的人性教育.应以人性自由的教育为核心,改革当前中国教育不合理的做法以及僵化机械的教育体制,让教育自然而然地展开、 自足地存在,从而培育受教育者的真善美认知与爱智健能力,使他们具备人之为人的想象力、 创造力和生活的意义感,并进而成为"热爱自由和崇尚纯真与美德"的人.
-
-
曹聪
- 《全球教育展望》
| 2020年
-
摘要:
卢梭在《爱弥儿》中呈现了一种反对柏拉图式古典教育传统的自然教育,这种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理论影响深远.自然教育是卢梭政治设计的重要部分,目的是通过教育新人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其具体教育目标是把普通儿童塑造为既是自然人又是好公民的独立个体.本文通过细致分析《爱弥儿》各卷论证的关键点,剖析这一教育方案的诸多矛盾与困境,试图揭示这些困境的根源是卢梭思想的内在矛盾.
-
-
张桂
- 《现代大学教育》
| 2020年
-
摘要:
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并为公民奠基.为实现该意图,卢梭在理论上采取三个步骤:首先,在人之自然的认识上提出一种更为积极、完善的自然秩序观,以此在根基上弥合自然与社会之间的裂缝;其次,通过构造公民社会实现从自然社会到政治社会的过渡;最后,通过物的教育、人的教育与政治教育实现自然人到公民的过渡.然而,卢梭的自然观在本质上存在政治性的缺陷,自然教育难以实现培养公民的目的.自然人虽然能成为遵循法律的臣民,但是,却缺乏一种进行政治治理的政治德性.
-
-
陈军
- 《戏剧艺术》
| 2020年
-
摘要:
雷曼的后戏剧剧场理论主张通过“美学”介入“政治”,而介入“政治”的后戏剧剧场的“美学”目的,是达成反对政治之理性基础的“越界”状态,这与当代部分诉诸感性体验的欧陆哲学是合流的.不妨说,雷曼后戏剧剧场的“政治性”既是“美学”的,也是“哲学”的.在西方思想史上,卢梭对戏剧、政治与哲学之关系的理解相当“另类”,为了政治,他罕见地既反对戏剧,又反对哲学,更不用说反对两者的合流.雷曼与卢梭在戏剧理论上的对决,无疑是“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对决,它们各自揭橥了对方的界限.
-
-
-
-
-
-
-
-
卞奕雯
- 《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平等观是卢梭政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内容,贯穿于他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中,时至今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的问题,社会平等成为热议话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本文在概述卢梭平等观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从这一角度论述了其对我国国家治理的启示.
-
-
- 《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
| 2013年
-
摘要:
自由在洛克和卢梭二人的政治思想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尝试着从二人对自由概念的论述入手,考察洛克与卢梭在自由观上的分歧.笔者认为,两人虽然都认为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在自然状态中自由指的是服从自然法,在社会状态中指的是服从国家法.但是洛克始终坚持自然法与理性的密切关系,而卢梭则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们之所以服从自然法,与理性无关,而依赖的是同情这一自然情感.而分歧的关键在于二人对理性的看法不同.洛克认为人的理性能力在童年不成熟,在人的成年成熟;而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人类也有一个类似的理性不成熟时期.
-
-
Zhao Yong-jian;
赵永建
- 《第一届京津高校青年哲学论坛》
| 2012年
-
摘要:
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卢梭与黑格尔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二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年代,但二人的自由观的逻辑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二人的自由观中,都存在着手段与目的之间的矛盾.在卢梭那里表现为公意与道德自由,在黑格尔那里表现为国家与自由——客观自由和主观自由的辩证统一.黑格尔虽然对卢梭的自由观及其后果进行了批判与发展,但却并没有避免与卢梭自由观相似的命运.同时,卢梭与黑格尔面临的关于自由的困境贯穿着整个政治哲学史,人类仍在不断地思考如何避免专制以走向真正的自由.
-
-
-
戴木茅
- 《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09年
-
摘要: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试图以约定的自由来解决人们遭受奴役的问题,但以公意为指导的主权者的建立却形成了众意和公意间的对立,众意能否“上升”为公意、公意又该如何得到?这成为社会契约能否形成的关键。本文将从阐释公意、众意的内涵入手,在分析两者不同的价值基础后,指出投票作为手段在众意到公意形成的过程可能面临的几个困境,最后通过引入审议民主尝试性提出弥补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