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中华文化论坛
2016中华文化论坛

2016中华文化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11-21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会议文集:2016中华文化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华文化是生活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发展的一种文化体系.它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血脉和精神家园."文化"通常解释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具体指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中华文化孕育生长在中华民族的沃土中,有着5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民族"一词是舶来品,"中华民族"一词也是20世纪初才由梁启超先生最早提出,但是在中国这个地域内所形成的以汉民族为多数、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早已存在了5千多年,并形成了各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因此,中华文化是汉文化占主体地位的中国所有民族的文化总汇.中华传统文化是针对其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渊源和所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它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涵括各种不同的外来思想文化内容,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优良的历史传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创造了5千年从未中断的华夏文明史.
  • 摘要: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2016年11月1日,习近平主持中央深改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加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力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加强顶层设计基础上,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方法手段上实现创新,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弘扬中华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二届中华文化论坛的举办,主题就是守本与创新,要让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不仅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纽带,还要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努力.
  •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顾名思义,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集,它由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十三亿中国人民共同的根本和依托.因此,复兴民族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创国家未来发展之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根据可考的历史,人类历经几千年的战争杀伐.人类历史充满了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和谐社会的向往.20世纪历经两次大战的洗礼,人类再次思考避免战争的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後联合国(United Nations;UN)的成立,就是希望透过国家之间的政治协商机制以避免战争的构想.然而,20世纪后半,虽然没有发生类似两次大战的大规模战争,在美苏两个敌对阵营剑拔弩张的对抗之下,世界各地仍然是冲突不断,烟硝弥漫.本文旨在从宏观的视野,检视中华文化主流儒家思想所追求的终极价值与实践途径:阐释儒家核心思想王道文化在21世纪的时代意义;进而论述如何发扬此一中华文化的特质,为21世纪的国际环境建立一套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体系,以引领世界向一个没有战争、和谐互助、资源公平分配分享的大同社会。
  • 摘要: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共同文化基础,也是两岸三地人民共同家园的文化载体.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面对"台独"、"港独"势力的挑战,中华文化领域的交流,对于凝聚祖国大陆和台港澳人民的共识,反对分裂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其后两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论述文化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共同列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坚持的重要基石,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中国崛起及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刻,旗帜鲜明提出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复兴及充实中国梦的心理基础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在(文化)"软实力"话语的激发和"范导"下,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事业蓬勃发展,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辐射力不断增强.但是同样不可否认和不容忽视的是,中华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问题不断凸显,并不断遭遇阻力和面临新的挑战,其在国际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仍亟待提高.
  • 摘要:对于什么是"文化",历来有着众多的解释,学界对于"文化"至今尚无一个定于一尊的标准答案,据统计,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等各种角度给"文化"下的定义,不下二百种.按照《辞海》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这是从类型上给"文化"进行分类后加以定义,如果从层次上看,"文化"则被一些社会学家从内部结构角度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或从文化层级角度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本文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活跃在台湾文坛的《现代文学》杂志为例,从文学的角度,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能够获得创新活力,与“融合异质”与“现代转型”关系至巨。
  • 摘要:论及民主文化,一些人言必称西方.讲到中国,第一反应就是台湾也已经是民主社会,至于大陆,客气的说法是威权社会,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文化,根本就没有入他们的法眼.常言道,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要使深受西方中心论影响的人达到如英国政治学家戴维·赫尔德认识到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是当代世界三大民主模式的水平,还要费相当口舌.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的民主精华讲起,略论中华民主文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的伟大贡献.
  • 摘要:蔡英文上台不到半年,其台独政客的邪恶面目就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他拒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不仅狂妄叫嚣"力抗中国",竟然还要大陆"放下历史包袱"."一个中国"这个严肃而神圣的政治原则在这个"台独女"眼里竟成了"历史包袱".这不仅反映他执意分裂国土的卑劣企图,而且也反映了他对中国历史常识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惊人无知与愚妄.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坚持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这是新形势下,我们对国家统一大业有信心的表现,也是大陆的最大善意,最符合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利益。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而是有原则、有条件的。和平统一,统一是不可动摇的原则,没有价钱可讲。和平是实现统一的重要途径与重要选项,但不是唯一途径和唯一选项。如果和平之路被堵塞就只有非和平的选择。“一个中国”是和平的基础,失去“一个中国”这个基础,就没有和平可言。“一国两制”,核心是一国,两制是实现一国的重要制度保障,而不是唯一制度形式。如果两制遭到破坏,就只有一国一制。“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 摘要: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也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思想家.被大陆学术界誉为"中国近百年历史上融通中西文化,改造中国传统社会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人物之一."从他遗留下来400多万字的言论及著作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崇高的理想和创新的智慧.他在探寻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建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体系时,提出了一套颇有见地且对今天仍有价值的理论和主张.本文仅就他的文化创新思想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 摘要:2011年10月,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会中讨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发展的方向,并决定要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强调将以文化改革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并希望透过文化「走出去」,增强国际话语权,进而挑战由西方长期主导的「文化霸权」.
  • 摘要:自清末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过程长期纠缠于"体用"之争.自从清末名儒冯桂芬于1861年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之后,"中体西用"的概念从19世纪贯穿到20世纪,民国初年国粹、国体之辩以迄新文化运动后期倡议以"全盘西化"对峙封建遗毒,"体用"之争其实可以说是当代知识分子精神现象之反映.
  • 摘要: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公民投票,决定是否脱离欧洲联盟组织.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的是,结果确定了英国离开欧洲联盟.这个事件具有多方面的意涵,首先,它意味着全球化趋势的顿挫;其次,它显示了老牌民主国家的英国陷入了民粹当道的窘境;最後,它透露了英国社会排外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无独有偶的是,美国的总统选举也呈现出相当浓烈的反全球化氛围,经济不振、国势下滑之余,右派民粹气息高张,使得原先被当成笑话看的唐纳.川普(Donald Trump)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共和党的候选人.以中华文化作为基底的“中国模式”的开展,或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应该可以超越文明冲突的困境。
  • 摘要:2016年5月随着民进党在台湾重新上台,两岸关系陷入了僵局,已经延续八年的和平发展时期戛然而止,世人在无比焦虑中热切期盼着两岸何时重现光明前景.在此情况下,两岸的知识界理应为促进中华文化再创新尽一份心力,为两岸关系点亮一盏明灯.
  • 摘要:在当代中国面临的世界格局中,"台湾问题"是关乎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的核心利益问题.目前,两岸的宪法都明确秉持"一中"立场,但对"一中"的表述不同:在大陆,"一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台湾,一中是""中华民国"".解决两岸问题的思路,大陆讲"一国两制",台湾讲"一中各表".台湾当局在坚持"一中宪法"的同时,又不断强调台湾的未来由2300万台湾人共同决定.在共同复兴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两岸可以在制度层面逐步夯实“中华文明联盟”,如共同组建落实“神圣超越的合法性”的“通儒院”,共同组建落实“历史文化的合法性”的“国体院”,共同组建落实“人心民意的合法性”的“民意院”,共同推行科举选士等。上述“机构”和“制度”的设置,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机构”被赋予权力也是一个由“虚”到“实”的过程。如此,“中华文明联盟”也就能由“虚”到“实”的建立起来,直至完成“大一统”中国的重建。
  •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创新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来源,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最近国内产生了几种有影响的新理论,比如阎学通的道义现实主义,以共生为核心概念的上海学派,余潇枫的和合主义、叶自成的华夏主义、赵汀阳的天下体系,以及秦亚青的国际政治的关系理论.有学者认为,这几种理论,分别从中国政治上思想史,中国外交史、中国哲学吸取了营养.学者们的共同之处是思考中国合作型的关系源泉,不同的是关系的具体形态.
  • 摘要:人们过去通常有三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人们总是会走向有利益可图的地方。这是基本的客观经济规律所诀定的,这个规律必将决定两岸命运。两岸本是一家人,山水相连,利益相连,人心相连,这种舍近就远、主观干预的做法,完全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其受到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弹,是十分自然的。
  • 摘要:儒学是两岸共同历史文化遗产,是两岸共同文化的根基之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学的根在大陆,同时也与台湾文化发展密不可分.本文试就儒学文化在两岸的传承和发展作一探讨.一、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与核心.中国的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和思想学说,以及按照儒家思想构建的儒家文化,曾经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起到过决定性的作用.
  • 摘要:2016年,民进党主席蔡英文选举获胜、主政台湾,与大陆关系因回避"九二共识"急剧冷落而对前殖民帝国日本高调布置了具有党政重镇背景的代表,预示着"一个中国"话语整合的困难前景和台湾作为东亚地缘政治结构变动指标的可能性."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必须完成没有完成的答卷",这是大陆舆论的"两岸关系"叙事新命题.但诉诸舆论谴责的政治愿望等够得到认真回应吗?事实上,在恰逢台湾选战的2015年就已经呈现了情绪对立的象征互动结构:所谓"战后70周年",本应是从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民族历史记忆确认大陆与台湾"一个中国"认同的契机;岂料,不仅"两岸"隔空发生辩驳"国共抗战功绩论"虚实的徒劳争吵,更有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密会李登辉、蔡英文的心理战攻势,而且都以谴责文论表面化于大陆主流媒体.前者是国共两党内战后尚未达成历史和解故而难以建构兼容性政治认同的再确证,后者则暗示日本大胆地摸索到了与"两个中国"政治的外交体制贯通;但以尖锐的台湾指向批判形式见诸媒体,就反映了严重的问题意识无自觉.直面国共并无实质共识之脆弱的"两岸关系"叙事及其遭遇的日本突破性国际挑战,在战后中日关系的"台湾问题"史逻辑整理前提下思考中国的应对战略,是为紧迫的学术课题.
  • 摘要:今年台湾选举结果改变了台湾政治生态,也对民进党的派系政治、权力运作带来重大变化.民进党"全面执政"、"完全执政",从"行政"到"立法"、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氛围到舆论媒体,都在民进党的全力掌控中.同为绿营的台联党、时代力量、建国党等难以换得政治筹码与民进党分享权力,外部泛蓝阵营国民党、新党、亲民党无法对民进党构成威胁.由此刺激了民进党各路人马对于政治权位与政治资源的争夺厮杀愈演愈烈,不可遏止,必然影响到蔡英文的稳定执政、长期执政的目标.
  • 摘要: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虽然两岸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分隔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两岸的文化纽带却是相通的,两岸间有着共同的文化之根.文化是构筑认同的基础,是民族之魂的核心.千百年来,中华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沉积下来的思想精华,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大陆与台湾都是中华文化良好的保存地,中华文化在两岸始终存在着强烈的共鸣.中华文化作为维系两岸关系根基的重要纽带,文化的交流比其他任何领域的交流都更为深刻、更为持久.伴随着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使得双方携手引领中华文化共同发展成为可期的现实憧憬.
  • 摘要:"文化台独"是一种从历史、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社会生活等领域削弱甚至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建构、培植以台湾独立为"主体"的历史、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思潮和行为.简言之,"文化台独"就是推动"去中国化",塑造所谓的"台湾主体性",营造台湾独立建国的合理性、正当性.
  • 摘要:中国大陆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强烈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一倡议站得高、看得远、格局大,有较强的针对性、包容性和可操作性,故得到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这一倡议如能顺利实施,必将对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包括台海两岸关系的走向.本人去年曾就相关题目发表了一些初步看法,今次想再就"一带一路"、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的主题谈点看法,欢迎大家赐教.
  • 摘要:夫今中华复兴,民族追梦;顺之则昌,逆之必崩.然则大陆与台湾两岸之关系,仍处祖国统一之进程中.盖两岸同袍,血脉一体,地缘相系,文化通根,祖魂共本,焉由分离之状延宕不平!现弘天下民族正义,顺携手同心夙愿,造统一发展之势,推本溯源,古为今用,继世而理,承传创新,不啻为两岸同袍资鉴之途也.古之地缘文化,本根渊深,此取几例,足见其用.
  • 摘要:个人一生从警,历任澎湖县、南投县、台南县、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局长,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督察长、内政部警政署主任秘书及副署长,完成许多警政革新与贡献,例如:油摺的使用、南投921震灾後整建基层厅舍、重修内湖警察公墓、台南县成立刑事生物实验室、高雄市2009世运国际赛事维安,及至近年处理重要聚众活动事件等,均在有限的从警生涯中留下无限美好回忆.
  • 摘要:台湾教改22年以来,对学界、教育界到社会各层面,都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高中国文教育(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十几年来的变化加以说明,.2005年台湾"教育部"公布<九十五学年度课程暂行纲要>,针对国文科因减少时数,因此必须删减教材一事,做了两大变革.一为减少文言文的比重,一为取消《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必修学分.公布之后,台湾高中国文教师一片哗然,因为这二者本就是高中国文教育的精髓所在.当时台北市立建国中学、台北市立中山女高两校,忧心传统文化教育泯没而结合的一群教师,遂到处奔走,一方面敦请学术界大老出面,一方面联署各县市公私立高中国文教师,共同发起「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后转型为「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希望集众志以成城,制止意识形态凌驾于教育专业.连续几年的五月四日及九月二十八日,都举办各种抢救文化经典的活动,吸引台湾社会各界关注到这件事.经过数年努力,原《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终于以《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的面貌,由「选修」而「必选」而「必修」,大致完整的保全了这个科目的精髓.因为台湾人在相对完整的中华文化滋养下,呈现温润的人文特质;而国学教育又因为近年文化逆袭的刺激,教材教法上都有突破与创新。这两者吸引了正在全面推动传统文化的大陆教育界。热络的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后,也让传统文化教育在两岸激荡出了一番新的局面。
  • 摘要:今(2015)年五月四日,台湾的一群学术及文化界知识份子在台北市国父纪念馆中山讲堂宣布成立「文化中国论坛」,其主要宗旨在于「重振台湾精神,复兴文化中国」.十月二十五日上午,「文化中国论坛」社又以「呼唤小桃阿嬷精神,反思台湾光复意义」为名,在立法院请愿室召开记者会,宣布将铸造「小桃阿嬷」铜像,呼吁社会各界,记取慰安妇「小桃阿嬷」悲惨的生命故事,勿忘台湾光复的重大意义.
  • 摘要:21世纪最伟大的创新与有人类历史以来最浩大的工程,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的经济合作概念,并于2014年在APEC会议期间正式提出推动一带一路的政治宣示.国家主席习近平更在中共18届五中全会第2次全体会议上强调,「一带一路」是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要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步步为营.
  • 摘要:本文以儒家思想为主轴:从天、地、人的思路探索现阶段两岸关系的乱象与应处之道,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其特征是儒家文化和天朝上国的思想。
  •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汉魂唐魄,是两岸同胞的根和魂.笔者生于台湾,长在台湾,但自小即深受中华文化的薰陶,从父亲的温语训导、母亲的生活美学到家庙宗祠,从课本里的四维八德到乡间的四时节庆,无不潜移默化,形塑成今日的我.就有记忆以来,无论从事企业工作或进行绘画艺术创作或在一般生活中,中华文化都是生活所凭藉的重要资源.直到今日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土生土长的高雄人台湾人;也是多血的唐人优雅的宋人.
  • 摘要:文化台独是一种以确立台湾独立性为价值取向,以去中国化为特徵,为台独服务的社会文化思潮.文化台独提出了否定中国历史是台湾历史之源,否定中国文化是台湾文化之主体,否定台湾人是中国人,台湾人乃独立于中华民族之外的台湾民族等谬论,其实质是在历史、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上否定一个中国原则,为台湾独立建国铺路.文化台独伴随台独运动而生,并附随台独势力的膨胀而发展.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影响已浸入到台湾社会的各个阶层,危害性也越来越大,一旦成为台湾的主流意识,必将对两岸的和平统一造成严重的危害.
  • 摘要:文化系统往往需要长时间才能塑造成员的意识、情感,而后反过来制约成员的日常行为.「政治职位」符合「正当性」与「统续性」与否,「正统论」是传统中国的一套重要判准.「正统论」与孔子修《春秋》有密切关系,孔子对於礼乐崩坏、世道衰微的春秋时代,以微言大义的方式加以针贬,展开强烈的批判.诚如孟子所言:「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滕文公篇).孔子认为:「君君臣臣的命名观」,具端正「名与实」、「位与责」的对应关系,亦即欧阳修所言:「正统之说始於春秋之作」.《公羊传》隐公元年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三年曰:「故君子大居正」.是故,董仲舒对策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而古今之通谊也」,此「一统」与「君正」思想,如史学家柳论徵所言:「实贯上下千古」.2东吴大学政治系副教授谢政谕认为,自此「正统」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开始源远流长.而台湾大学己故教授萨孟武认为「正统」涵盖两个概念,一个是伦理的,取天下以「正」,二是政治的概念,「统」天下於一」。
  •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元一体.在大陆,中华文化生机勃勃,传统与现代互相融合,东方与西方彼此借鉴,内容不断创新,影响日益扩大;在台湾,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枝繁叶茂,形成了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尤其,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维系两岸关系根基的重要纽带.在两岸三通之後,更重要的是实现心灵的沟通,深化感情的融合.因为,文化的交流要比其他任何领域的交流都更为深刻,更为长久.只有不失时机地推造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的基础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经受风雨的考验.
  • 摘要: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大陆研究」在台湾作为一个专业学术的发展,远比实务导向的研究来得晚.在戒严时期,中国大陆研究可以说是「学术为政治服务」的代表学科.受到国共内战遗续的影响,中国大陆研究在台湾的发展是以「匪情研究」为出发,具有政治利益与特殊目的,在实务利益高于学术研究的情况下,无法谓其为一门「专业学科」.在政治利益主导下,中国大陆研究在议题上限于党政、军事、与安全;研究的出发点也无法客观中立;研究方法受到两岸敌对的限制,不易经验化也难以进行较为客观的田野调查与实证研究.
  • 摘要:「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虽只是三国演义的一段开场白,却也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趋势,甚至也将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未来际遇.由于一九五0年代前的国共内战,两岸分离分治将近七十年;而随着冷战结束,统一后的德国在欧洲称雄,南北越统一后也成为亚洲新兴国家,两岸却仍处于分离分治的状态,中国大陆固然强烈希望两岸尽早统一,但多数台湾人民即便不赞成独立,也抱持「不统不独」希望维持现状的立场;不过,两岸人民的想法容有差距,政治的隔阂或尚难逾越,但由于两岸同根同源,五缘相契,如能深化基层社区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以尊重、包容、欣赏、分享为内涵的王道精神,做为两岸人民心灵契合的活水,相信必能增进两岸和平发展的进程.
  • 摘要: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涉及中日两国的历史、战略部署以及地缘冲突,更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的特殊地位,使之成为两国关系中高度敏感的突出问题.在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台湾问题亦成为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初中国以"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1972年中日复交进程,日本对华友好力量对此起到积极作用.中日两国在解决了台湾问题的前提下,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宣告重建外交关系.但是,中日复交的复杂国际背景及日本国内潜在的问题规定着,双方不可能完全解决相互间的所有问题.后来随着冷战末期国际局势及中日两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日本在台湾问题上一再刺激中国,导致两国发生一系列摩擦和外交纠纷,并影响至今.
  • 摘要:文化是一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处理生存及生活指导原则,当一套合理而有效的价值观念形成之后,会被该民族所吸收与内化而为一套指导彼等生活的总原则.文化价值观念乃由经济及制度等综合层面结合而成的生活观念,换言之,生活方式决定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又决定生活方式.
  • 摘要:台湾当局曾在1991年初创立了一套名为「国家统一纲领」(以下简称国统纲领)的两岸统一规画方针,并由当年担任领导人的李登辉组成一个「国家统一委员会」(以下简称国统会)研究制定,并亲自发布,主导运作.该国统会与国统纲领在运做了15年后,由时任领导人的陈水扁终止运作,其终止至今刚好届满10年.诞生於25年前的这套由台湾当局订定的两岸统一纲领,其以国家统一做为机构及任务名称,并据此规划国家统一方针,即便在以马英九任领导人,两岸之间官方与民间交流最为密切的时代来比较对照,都会感到讶异不解.讶异不解的是台湾当局何以当年会有这样的一会一纲,而为何又在15年后消声匿迹,而大陆内部对台研究方面对之则甚少提及.拙文便以该纲领的解读出发,详为说明其情况.
  • 摘要:中华文化创新的路径,是一个严重且严肃的课题.因为过去一百年,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屡次遭受灭亡的危机,今天在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努力下,虽然有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危机依然存在.中国大陆政治体制有问题,有宪法无法治,成千上万贪腐官吏,毫无顾忌的侵吞国家财产;台湾有宪政,却有一群人意图归向前殖民帝国日本,李登辉公然在日本说台湾与日本是生命共同体.21世纪的中华文明走向何处?14亿人民能否得到幸福安乐的生活?中华民族能否延续五千年的悠久文明?这都还有待今天的炎黄子孙努力.虽然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但是如同印度古文明,埃及古文明,波斯古文明,一旦文明遭到破坏,就成为逝去的文明.中华文明在一百多年前,遭到新起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由于清朝皇室不愿接受新文明,在不断的战败之後,到八国联军之役,中国举手投降.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以战胜国一方,竟然被迫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割让给日本.全国民心愤慨,年轻人发动五四运动,要全盘西化,抛弃旧中华文化,从此直到文化大革命,有一股中华文化的逆流,企图彻底否定,自炎黄以来的五千年文明.
  • 摘要:在后冷战时期的东亚有几个能爆发冲突或战争地区,大抵有(一)、朝鲜半岛;(二)、中、印、越边界;(三)、南中国海地区;(四)、台海地区;(五)、钓鱼台地区.此外,可能导致中共进行局部武装冲突或战争的导火线有以下:(一)、日益激化的南海争端;(二)、南韩北韩争执;(三)、在世界屋脊上与印度对峙;(四)、台湾问题;(五)、香港问题;(六)、西藏问题;(七)、新疆问题.诚如,美国已故知名学者Samuel P.Huntington在九○年代末期曾指出,冷战结束後世人将面临更多的传统战争,而亚洲可能是后冷战(post-Cold War)时期最有可能爆发区域冲突的地区.由此显示,在未来上述局势较动荡的地区势必是动见观瞻,其中南中国海与台海地区向来均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东亚国家应都不会等闲视之.
  • 摘要:文化是一个族群或民族所累积产生的生活经验的总集合体,包括了有形的与无形的产物.前者包括语言、文字、音乐、戏剧、艺术、服饰、食物、政治、经济、社会的制度与活动等.后者包括宗教、哲学、价值观、信仰及学术等.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活的产物,是主观上设计及实践产生,也同时规范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是民族生活及生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凡有团体小到社团及村落大到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也以此来代表该族群及民族,并监别该族群或民族与其他族群及民族的差异.
  • 摘要: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的既定决策,在这一点上学界和政界都有高度的共识.但是在如何进行政治改革或实现民主化的路径问题上,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确实,价值取向上的共识并不意味着具体行动中的一致,民主化路径的选择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精英的主体性选择、国民的素养和政治参与意识等诸多因素有直接关系,而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并不断变化的,因此,路径选择的多样性是可能的,可能都有其合理性.然而,尽管不同的民主化路径在特定的时期并非没有更好,但重要的是操作,即只要操作得当,看起来不那么理想的路径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相反,操作不当,在理论上好的路径也可能导致不好的结果.
  • 摘要:追求国家统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国家统一可以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复杂性科学的最新研究使人们对系统论的认识由构成整体论发展到进化整体论,对系统演进的动力、条件、方式、机制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国家统一问题的研究得以从系统演进的角度把握其哲学层次的客观发展规律,对政策制定与科学决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 摘要:文化认同目前在学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概念,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文化认同也有着不同的概念内涵.一般而言,文化认同是指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之间受到共同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使得个体认可、承认和接受自身所处的文化体系.表现在各方确认和尊重共同的文化,遵循共有的思维模式,承认并遵循共同的行为规范,使用相同的文字语言等.文化认同内涵丰富,并在一定程度时体现其阶段性.根据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弗莱对文化进行结构化分析,可以将文化认同分为物质基础层面、制度中间层面、价值高级层面三个层面.三个层面的关系是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程度过程;同时三个层次的因素也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其中文化认同最为重要的部分是第三层次,即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认同,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特色。文化行为是对人的一种后天培养行为,这就预示着人们的文化认同可以经过一定的文化梳理发生相应的改变和深入,从而达到文化认同的深层次领域.从对文化认同的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从自我认同的几个特性对文化认同进行拆分和解读.
  • 摘要:两岸青年知识菁英是带动社会整体发展的中坚,加强台湾与大陆青年间专业知识的交流与思维的沟通,有助奠定彼此良性交流的基础.自1987年开放老兵赴陆探亲後,两岸民间交流逐步开启,两岸问题自1949年分裂分治後便已形成,六十七年来两岸间的互动依台湾学者的看法大致可区分为四个时期,从最初的军事对峙;法统争执;交流缓和时期;意识对立时期;和平发展时期以及目前目前的冰原时期.
  • 摘要: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两岸青年交流一直是两岸各界推动和努力的重点.以往受种种条件限制,走马观花交流的多,深度细致交流的少,台湾青年来大陆交流的多,大陆青年到台湾交流的少,两岸青少年交流存在不广泛、不深入、不对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交流效果.2016年3月,俞正声主席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上,继续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发展与台湾有关社会组织和团体的联系交往,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开展面向台湾青少年的体验式交流".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一行时指出"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要为两岸青少年教育、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鼓励他们早接触、多交流,增进亲情,了解我们的大家庭,认同我们的美好家园".
  • 摘要:2016年1月,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对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引发人们对两岸关系发展前景的担忧,两岸关系正面临深刻的转型期.深入了解台湾民意,尤其是通过真诚、善意和亲情去拉近两岸心理距离,促进两岸社会融合,深化台湾青年世代对两岸关系的正确认知,融洽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感情,实现心灵契合,具有更加迫切的意义.而台湾青年世代的"两岸观"未来会往什么方向发展,如何重塑,是萦绕在关心两岸关系发展的人们心中的疑问.本文行文脉络以问卷和访谈题目为牵引,经由数据和语料分析,力求呈现台湾青年世代对于两岸重大议题的认知现状和情感态度。
  • 摘要:在两岸关系的博弈中,中国大陆、台湾岛内各政治势力以及美国在诸多议题上存在不同乃至截然对立的主张和立场,但是却有一点几乎毫无争议的共识——亦即台湾认同处于上升之中,而这种认同的转变是对两岸的最终统一不利的.当然,不同角色看待台湾认同变迁的心态迥然不同:对于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岛内支持统一的人士来说,这种趋势教人忧虑;对于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来说,台湾认同常被拿来作为其主张的社会基础以及选战工具;对于美国来说,如果台湾认同的变迁导致台湾当局采取激化两岸关系的政策,则美国会有担忧,而在两岸关系较为平稳的时期,台湾认同与美国的利益似乎并无直接利害关系.绝大多数研究两岸关系的学者也都认为台湾认同不仅在上升,而且大概会成为决定两岸关系未来的最重要因素.
  • 摘要:台湾青年世代的认同问题几乎是在2014年"太阳花学运"后迅速成为两岸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两岸学界与实务工作部门对此议题也陆续展开系列性研究与调研.本文所要探讨的台湾青年学生认同问题整体可纳入青年世代研究范畴,世代研究既是传统的社会学与政治学研究议题,也是过去二十多年来台湾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在特定历史时段,同一"出生世代"的类似社会位阶会型塑其价值观与政治经济行为,尤其是青年时期的政治环境与社会事件会导致同一"出生世代"的人们共同经历相近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进而使该群体的信仰立场与行为模式固化.
  • 摘要:在两岸地理隔绝、政治关系不稳定的宏观结构下,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互动未能常态化,但在互联网时代,由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国际互联性等特征,两岸网络信息交互、网民表达交流反成为两岸交往过程中相对稳定的方式,潜移默化但又深刻影响着两岸的认知和关系.互联网对两岸交流的影响并非全时、全过程稳定不变的,而是集中通过网络议题设置和关注实现,深受新媒体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影响,有很强的议程设置色彩.
  • 摘要:青年是建构海峡两岸和平的重要支柱,更是主导未来两岸关系的趋势与走向的板键力量.然而,由於台湾特殊的历史因素及社会环境,加上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教育制度「去中国化」的持续操弄,马英九时期亦未积极拨乱反正的结果,以致台湾青年与大陆青年世代的自我认同出现明显差异且隔阂日深,因此,在现今及未来的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中,积极重视甚至重新建构两岸青年共同的成长经验、历史记忆、文化参与、社会关怀甚而至政治层面新的认同尤显重要.本文将回顾1990年代中叶以来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的型态,并提出台湾「财团法人贤德惜福文教基金会」自2006-2016间推动两岸青年交流11年的经验总结,以供参考.
  • 摘要: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在文化上一脉相承,两岸民众,特别是青年世代理应共同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但囿于历史的原因,以及现实的状况,使两岸的文化交流不甚平顺.尤其是民进党在2016年重又执政,两岸在诸多方面的交流均遭遇挑战.那么,在此种形势下,两岸青年世代的文化认同就更为重要.而新媒体,是否会成为两岸青年世代加强彼此间文化认同的创新性途径,实为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
  • 摘要:随着台湾青少年的社会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的高涨,对台青少年工作在我对台工作中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高度.对台青少年工作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工作,影响、改变一代代台湾青少年对大陆和两岸关系的认知,增进他们对两岸和平发展以至最终实现统一的认同.在当前两岸关系的态势下,则是希望触动他们能在思想层面反思以至抛弃"天然独"理念,成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乃至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
  • 摘要:本文以中国文化中的治疗精神为基础,从文化层面的探讨、深化为文学层次的阐述,说明中国诗学中独特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于情感描绘的方式。
  • 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华夏民族精神.发掘和弘扬诗歌中的民族精神,不但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欣赏能力,更重要的能够增强道德修养,提高人生境界.本文拟从古典诗歌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精神,先忧后乐、忘我利他的精神,崇德尚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等几个方面,作一点简单的梳理和分析,并扼要地阐释其现实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