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认识

历史认识

历史认识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52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中国史、外交、国际关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458篇;相关期刊288种,包括东疆学刊、求是学刊、日本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天台山茶文化寻根探源国际研讨会、“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学术讨论会、首届“21世纪全球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历史认识的相关文献由455位作者贡献,包括杜冠华、万斌、步平等。

历史认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8 占比:9.1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4458 占比:90.79%

总计:4910篇

历史认识—发文趋势图

历史认识

-研究学者

  • 杜冠华
  • 万斌
  • 步平
  • 王学川
  • 赵亚夫
  • 陈新
  • 吴达德
  • 崔秋锁
  • 张涛
  • 张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翟一达
    • 摘要: 随着日本保守主义政治势力的扩张,日本政治右倾化受到了海内外学界和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日本邻国的批评。本文区分了日本政治右倾化和社会右倾化两个概念,前者主要指政治精英和政党的右倾化言行,后者指日本社会中广大普通民众政治态度的右倾化趋势:即日本民众的主流民意对内呈现出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上升和历史修正主义趋势,对外表现出放弃和平主义与支持国家军事扩张的倾向。根据社会右倾化的定义,本文系统地整理并分析了跨越数十年的历史调查资料,从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对战争的历史认识、对修改宪法第9条的态度,以及对自卫队军事扩张的态度等4个方面,研究了日本民众的政治社会态度变迁,实证材料并不支持日本社会整体发生了显著右倾化的主张。在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的今天,客观认识多数日本民众的政治态度,不仅可以避免政策制定过程中误判局势造成非预期的后果,还可以在对日本的公共外交中“讲好中国故事”,赢得日本民众的理解,最终共同遏制日本政治右倾化及其负面影响。
    • 张笑龙
    • 摘要: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有着诸多启示。从历史事实出发,客观地认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这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前提。从“整体”上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帮助学生对此段历史中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演变等多个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而重视人民群众在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则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史与国情。
    • 华莉
    • 摘要: 历史只有一个,但对历史的认识却不止一个.随着研究主体由个体、历史学家到普通大众的转变,其对历史的认识也便发生了变化.
    • 卢晓琴
    •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由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的认识不够完善,对于历史的学习并不是很重视。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从"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教学语言,将历史描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历史;在进行初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更好地帮助学生完善历史认知"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帮助教师分析如何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师更好地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
    • 田赛
    • 摘要: 现代中国的教育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就历史学科而言,史料是教学中重要的素材.通过史料,创设情境,预设问题,引领学生学习,对学生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探究历史发展本质性规律,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将起到重要作用.
    • 陈健行
    • 摘要: 官方谈话代表日本政府对某项问题的基本态度."慰安妇"是典型的二战史遗留问题,日本官方谈话多次涉及.1992年日本政府发表第一次"慰安妇"调查结果(即"加藤谈话"),首次承认军方参与其中.1993年日本政府专门针对该问题发表"河野谈话",承认日军强征"慰安妇"."河野谈话"虽然被历届日本政府所继承,但是其精神实质不断受到挑战和削弱.特别是安倍晋三内阁试图以否定"河野谈话"来否定"慰安妇"问题.他借纪念战后70周年之际,发表"安倍谈话",极力模糊"慰安妇"问题.接替安倍政治遗产的菅义伟则保持一贯作风,坚持"问题已解决"态度.日本政府关于"慰安妇"问题的立场"倒退"背后,原因呈现错综复杂.
    • 孟钟捷
    • 摘要: 1945年2月13—15日,英美空军对德国城市德累斯顿进行了四轮空袭,造成2.5万人死亡,史称“德累斯顿大轰炸”。随后,有关此事的争论不断。除了死亡人数外,从历史认识的角度来看,“德累斯顿大轰炸之争”主要涉及三个问题:第一,在认识主体资格上,亲历者、德国历届政府与各种各样的历史书写者展开了竞争;第二,在确定当代认识价值上,报复说、战斗说、平衡说与教训说形成了对峙;第三,在认识方式的选择上,符号化、仪式化、博物馆化与纪念日化成为常见的类型。这些争议与当代德国社会的国家身份、地区差异、代际更迭及价值取向都存在着密切关联,进而对二战记忆的“真实性”构成了挑战。事实上,二战作为国际事件,应该由“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担当认识主体,进行公共阐释;从复仇心理向共存意识的转化,应该是建构二战记忆“真实性”的根基所在;复合、理性、辩证的历史逻辑才是二战记忆的“真实性”保障。
    • 冒兵; 沈春华
    • 摘要: 历史课程目标定位于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取向的历史教学因此涉及历史科学、历史学习以及历史教育等领域.从大历史教学的概念出发,叩问、探究与核心素养历史教学相关的规定性、可能性、有效性和价值性,即是对核心素养历史教学整体上、逻辑性的学、思、践、悟.
    • 熊国荣; 戴羽明
    • 摘要: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而历史认识一般包括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三个层次.本文以选择性必修2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为例,基于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特点设计教学,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形成完整的历史判断,提高历史学习研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乔治忠
    • 摘要: 历史认识的检验标准,是史学理论建设的重大问题,是论证历史学能否成为社会科学的关键.这个问题,只能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予以解决.检验历史认识的唯一标准,就是史学界共同进行的历史学学术实践.历史学的学术研究,作为整个社会许多学者工作的总和,是人的活动、是人们被社会机制组织起来的活动,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实践.学术实践之中会产生见解分歧,这应当付之于学术论辩,学术论辩正是在学术实践中检验以往认识是否准确的重要机制,是推进认识向前迈进的动力.西方历史相对主义理论与古往今来历史学的实践完全脱节,它自身也没有学术实践的基础.只要坚持历史学学术实践观,就不难解决历史认识论上的难题,不难破解形形色色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历史思想的冲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