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交往理性

交往理性

交往理性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548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欧洲哲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897篇;相关期刊416种,包括法制与社会、政法论丛、理论导刊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两岸资讯一体化与新闻事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第一届京津高校青年哲学论坛、2009年行政法年会等;交往理性的相关文献由57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斌峰、张云龙、胡军良等。

交往理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2 占比:22.17%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1897 占比:77.59%

总计:2445篇

交往理性—发文趋势图

交往理性

-研究学者

  • 张斌峰
  • 张云龙
  • 胡军良
  • 刘同君
  • 张春泉
  • 陈文曲
  • 丁建洋
  • 曹卫东
  • 李佃来
  • 田润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纯; 安艳琴
    • 摘要: 交往理性要求交往主体以生活世界为背景展开平等对话,彰显自我反思的精神,这为解决课堂话语互动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思考的路径.在交往理性视域下,课堂话语互动强调主体间性,内容贴近生活世界,以对话方式展开互动,凸显批判反思的特征.因此,从话语互动的组织、主体、内容与方式四个方面提出实现理想课堂话语互动的有效路径:建构话语互动为基础的师生共同体,提高师生的自我反思力,加强与生活世界的关联性,以及加强话语互动的对话性.
    • 刘纯成
    • 摘要: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以塑造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为目的。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作用,做好美育工作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中,笔者借鉴介入性艺术的前沿成果,试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分析并探讨剧场概念与高校美育间的关系;第二,研究出一条构建高校师生交往理性的合理路径;第三,使当今的美育与前沿的艺术形态相匹配。
    • 时盛杰
    • 摘要: “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值得“普遍模仿”的“黄金法则”。但是在国际传播领域,“交往理性”始终面临着困境。本文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交往理性”受到非理性主义、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阻碍。非理性主义削弱了交往行为理论的“理性”根基;民族主义以反启蒙和自我中心主义的特征破坏了“理性”和“平等”的前提;现实主义则以权力斗争为核心、以“泛安全化”为表现,破坏了“话语规范性”和“主体真诚性”。三者交织于国际舆论场中,对国际社会的“公共领域”造成了难以逆转的伤害,导致了“交往理性”的困扰。
    • 张耀天; 刘倩
    • 摘要: 智慧课堂介入到大学思政教学实践中,弥补了传统教学中难以克服的诸多课堂管理缺陷,同时也以“技术殖民”的烈度,侵蚀着思政教学的人文底色。哈贝马斯有关技术异化的思考及对交往理性范畴的界定,拓展了对智慧课堂的考察角度,明确了智慧课堂实现虚拟交往的合法性,并从交往理性的视角把智慧课堂视为基于彼此理解的、民主化的交往方式。把技术融入主体,以“主体间性”实现师生互动,既是哈贝马斯基于技术现状对人的同情关怀,也是智慧课堂语境下反思技术异化的一种思路。
    • 杜静; 常海洋
    • 摘要: 工具理性的普遍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博士生与导师的成长与进步,提高了博士生培养质量与导师队伍建设水平,但同时也压缩了博士生导学关系中交往理性的生存空间,使博士生与导师在交往过程中呈现出“相安的疏离”和“表现式亲密”的亚健康状态。具体表现在:教育主体与认知对象的倒置引发师生间的客体式交往,制度规范对主体权利的压制导致师生间的任务式交往,言语与沟通环境的缺失造成师生间的表演式交往,教育系统与生活世界的脱节引起师生间的抽象式交往。实现博士生导学关系中的交往理性,可通过把握主体间性重拾师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心理契约获得共同认可的规范与愿景,通过视域融合建构师生理解与沟通的言语场域,通过导学共同体营造教育系统与生活世界相融的师门文化。
    • 苏振源
    • 摘要: 物化批判是卢卡奇针对成熟资本主义社会特定生产方式提出的批判构想。从客体层面来看,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将异质性的事物悉数整合为同质性的商品形式;就主体层面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为机械生产过程的技术规律所掩盖。后继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把物化批判扩张性地应用于人类一般物质文明发展批判。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物化的历史内嵌于人类文明发展史之中。无论是现代的科学理性还是古代的巫术技艺,都遵循着“以此代彼”的“再现”原则,都使得多样的事物从属于抽象的同一。为了消除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物化的“实然”,马尔库塞试图建构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相统一的“应然”。哈贝马斯的观点相对缓和。他主张建立普遍的交往伦理,以弥补物化的世界对人的主体性的抹杀。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越界,是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生产高度集中、国际矛盾冲突更加剧烈、人们日益向往新型文明等诸多新变化的理论投射。然而,该理论越界本质上是唯心史观的表现。一方面,他们预设了抽象的人性规定,未能看到人类本质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另一方面,物化被它贬抑为与人性规定不符的消极事物,进而导致物质生产与文明进步被当成了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阻碍。
    • 杨林
    • 摘要: 生活世界理论是西方20世纪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冲破以往哲学的藩篱,以一种新思维、新视野审视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对哲学和其他学科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之重要载体和途径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在求改进、求创新,借鉴生活世界理论的合理内核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提质增效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在生活世界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确立生活化、以人为本、交往理性的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方面的优化,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充分发挥其育人主渠道的作用。
    • 童德华
    • 摘要: 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刑法现代化需要继续发展。反观我国刑法学领域,现代化刑法的追求还占据着当代刑法学人的思维,遮蔽了中国刑法现代化之未来图景的真实面貌,妨碍了中国刑法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从现代性的一般特征出发,尝试着以现代之后的视角看待刑法现代化发展及其遭遇的“陷阱”。在对现代性中的基础主义、表象主义,以及普遍主义的批判基础上,实现现代刑法经由自由刑法向风险刑法、单一法典化向立法多样化和实践理性向交往理性三个维度的转化,并为中国刑法的现代化事业提供更为充足的理论动力。
    • 沈春旋
    • 摘要: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的发展是中国音乐教育体制所面临的重点问题,交往理论视域下使中西音乐文化的关系由“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二者相互对话、理解、交流;学校教学模式由“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注重学生本身的世界并重构音乐价值观;音乐课程观应由“科学理性”转向“交往理性”,发展开放式的、尊重差异的、理解性的音乐课程体系。
    • 袁菲; 喻倩
    • 摘要: 网络表情包是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产物,具有去中心性、反理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它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会导致信息出现意义不明甚至无意义的状况。长此以往,人们必将陷入虚假的自我认知而无法前进,后现代社会的交往危机也将由此产生,表现为叙事危机与知识非法化。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为化解该危机提出了可行性解决方案:应在主体互动基础上,遵循有效性原则,通过实践实现交往理性、语用意义和主体认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