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卢卡奇

卢卡奇

卢卡奇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0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欧洲哲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4469篇;相关期刊546种,包括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2015·第四届京津冀高校青年哲学论坛、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等;卢卡奇的相关文献由103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翼星、王银辉、宫敬才等。

卢卡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5 占比:0.8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4469 占比:99.16%

总计:135609篇

卢卡奇—发文趋势图

卢卡奇

-研究学者

  • 张翼星
  • 王银辉
  • 宫敬才
  • 张一兵
  • 杜娟
  • 张亮
  • 张康之
  • 张秀琴
  • 孙全胜
  • 邹之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璐
    • 摘要: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①的理论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他在匈牙利创作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之作,开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卢卡奇也因此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父.特别是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物化理论,对现代工业社会展开物化现象的批判[1],这种批判也成为20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题.基于此,本文针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陈奇佳
    • 摘要: 朗西埃沿用黑格尔式的精神理论,指出了精神运动的模仿本质,并承继卢卡奇等人的理论,强调文体形式与精神模仿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朗西埃考察了历史语境中关于模仿的艺术体制问题他认为,模仿是某种观念体制的映现,即某种时代语境中话语装置机制对感性的分配尺度。这尤其涉及再现、虚构两种根本的话语运作机制。再现机制处理话语情境中可再现物和不可再现物的问题,虚构是再现的对偶性精神展现形式。再现显示了精神的模仿运动受外在力量制约的一面,虚构则显示了模仿自在自为的一面,它的运作类似于游戏,朝向着精神的自由。朗西埃力图重构模仿论,这是他激进政治态度的美学阐释。尽管他的模仿论还未能完全自洽,但其于经典艺术与当代激进先锋艺术的平衡努力,仍有较大的理论启示价值。
    • 徐段希
    • 摘要: 理论与实践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更是马克思方法论的核心思想之一。以卢卡奇再论马克思理念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为背景,探讨了卢卡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的现实意义。
    • 陈文旭; 刘涵
    • 摘要: 19世纪初,非理性主义持续侵蚀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和信心,“认识论的贵族主义”这一思想倾向在德国顺势而起。为了揭露贵族阶级利用认识论虚构政治合法性的实质,卢卡奇扛起理性主义大旗,展开关于“认识论的贵族主义”历史、理论、现实三个层面的分析。在历史层面,德国贵族把持经济政治特权并寻求一种标榜阶级统治正当性的认识论,同时德国古典哲学不可知论的预设和僧侣性的民族传统成为“认识论的贵族主义”俘获德国群众的历史文化因素。在理论层面,谢林、叔本华、尼采、狄尔泰等人均对“认识论的贵族主义”有所继承与发展,基于此,卢卡奇批判考察“认识论的贵族主义”的流变形态和面向政治的外溢效应。在现实层面,卢卡奇追问在“认识论的贵族主义”的助推下德国走向法西斯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机理,并敲响了战后美帝国主义虚假民主的警钟。遵循上述三重维度的内在逻辑,卢卡奇从历史观、哲学观、政治观三个视角对“认识论的贵族主义”展开系统性批判。
    • 强香帅; 聂子琛
    • 摘要: 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和科尔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新解读马克思思想的关键。卢卡奇主张物化意识和无产阶级意识的飞跃需借助总体性辩证法才能实现,而科尔施通过意识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说明社会革命的整体性。本文围绕《历史与阶级意识》和《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两部著作,对卢卡奇和科尔施的总体性思想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当代价值。
    • 陈银珠
    • 摘要: 卢卡奇对悲剧人物的阐释是其悲剧观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卢卡奇看来,伟大人物、小人物与女性角色之间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并非任何人都能够成为真正的悲剧主人公。由此,他为悲剧人物的形象塑造设定了严格的准入门槛,以筛选出最具象征意义的主人公。
    • 杨项宇
    • 摘要: 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先驱,其最具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他思想的起点,在这里他系统阐述了物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萌芽。文章通过对物化理论的形成背景、具体内容的深入分析,既清楚地认识到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深刻地认识到其存在的历史局限性。
    • 谢秋
    • 摘要: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的重要著作,他在里面提出了物化理论。他的物化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要通过一个自动的过程来表现,物化意识是他独具特色的内容。物化是一个带有严重批判性色彩的词汇,但它对于我们当代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启示。
    • 孙静
    • 摘要: 《历史与阶级意识》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辩证法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整个理论体系中,总体性是核心,整体和部分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其基本内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包括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充分汲取总体性辩证法思想中可借鉴的观点,以辩证思维认识分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启发意义。
    • 苏振源
    • 摘要: 物化批判是卢卡奇针对成熟资本主义社会特定生产方式提出的批判构想。从客体层面来看,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将异质性的事物悉数整合为同质性的商品形式;就主体层面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为机械生产过程的技术规律所掩盖。后继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把物化批判扩张性地应用于人类一般物质文明发展批判。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物化的历史内嵌于人类文明发展史之中。无论是现代的科学理性还是古代的巫术技艺,都遵循着“以此代彼”的“再现”原则,都使得多样的事物从属于抽象的同一。为了消除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物化的“实然”,马尔库塞试图建构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相统一的“应然”。哈贝马斯的观点相对缓和。他主张建立普遍的交往伦理,以弥补物化的世界对人的主体性的抹杀。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越界,是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生产高度集中、国际矛盾冲突更加剧烈、人们日益向往新型文明等诸多新变化的理论投射。然而,该理论越界本质上是唯心史观的表现。一方面,他们预设了抽象的人性规定,未能看到人类本质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另一方面,物化被它贬抑为与人性规定不符的消极事物,进而导致物质生产与文明进步被当成了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阻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