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理念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3年内共计46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环境保护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1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63495篇;相关期刊270种,包括云南林业、国土绿化、中华环境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2015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七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第十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等;生态文明理念的相关文献由55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仕凭、本刊编辑部、刘晓丰等。
生态文明理念—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3495篇
占比:99.27%
总计:63964篇
生态文明理念
-研究学者
- 周仕凭
- 本刊编辑部
- 刘晓丰
- 刘莹
- 初中生天地编辑部
- 周琳
- 孙小进
- 小学生天地编辑部
- 张伟
- 张红
- 张育民
- 徐琳瑜
- 李平沙
- 李惠芳
- 杨涔
- 樊茂荣
- 武素梅
- 罗敏
- 邵从清
- 郑涵中
- 韩刚
- 马小跳编辑部
- DING Yu
- RAN Hua
- Wang Dong-Ming
- XU Bin
- Xun Xiao-Jiao
- Yan Shi-Zhong
- ZHAO Weichao
- 丁中宝
- 丁华
- 丁王雷
- 丁瑜
-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 乐雯
- 乔敏瑞
- 乔琦
- 习近平
- 于晓萱
- 于清峰
- 何丽仙(文/图)
- 何丽莉
- 何书彩
- 何京玲
- 侯明明
- 俞快
- 倪妮
- 傅红专
- 党兵
- 全斌
-
-
刘长月;
轩娅萍
-
-
摘要:
林业发展事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林业建设事关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林业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质、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增加空气含氧量、改善空气环境、净化土质、防风固沙、防洪减灾、保护环境、保护农田、抵御自然灾害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林业更需得到重视和关注。
-
-
周传勇
-
-
摘要:
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相互和谐,主要是将自然环境与文明结合在一起,生态文明也是工业文明发展到现在的产物,是一种新型文明境界.我国高校校园内洋溢着绿色、自然的氛围,时刻坚守绿色发展的理念,为此,建设高校绿色校园成为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将针对生态文明理念内涵进行概述,并对生态文明与绿色校园之间存在的发展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高校绿色校园建设途径.
-
-
黄展鹏
-
-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从地区间到世界性的大爆发致使国内外学者开展多视角的批判与反思,其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成为论调之一。为了加强思考的科学性和现实性,须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背景下重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明确生命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实践取向,实现绿色生产方式的生态内容与交换形式的统一,提倡绿色消费方式的"去贵族化"与"亲生态化",提高生态治理能力并完善生态治理体系。
-
-
-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时指出:“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塞罕坝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在塞罕坝从昔日黄沙遮天日到如今茫茫林海的艰苦奋斗路上,也洒满了河北农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的辛勤和汗水。
-
-
-
-
摘要: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持续推进强军兴军事业汇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奋斗力量,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
-
刘代红
-
-
摘要:
本文将生态文明理念作为分析立足点,围绕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探究。阐述生态文明与水土保持存在的关联性,并介绍了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有助于国土开发完善等方面展开。最后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导向,针对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建议,包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水土保持生态意识、利用植被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建立健全生态弥补机制、做好产业分布调整、做好水土保持监督与管理等,以供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参考。
-
-
张来辉
-
-
摘要:
水泥行业绿色转型:在“减”上下功夫在“强”上花力气水泥是建筑材料中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之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保障作用,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水泥仍将是不可替代的主要建筑材料。水泥行业作为用能和排放大户,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落实好碳达峰工作,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行业发展的全过程。
-
-
王冰
-
-
摘要:
产业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创造了近60%的工业总产值。但也成为区域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排放的集中区,"双碳"目标背景下迫切需要开展循环化改造,切实提高资源产出率,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提升,实现绿色循环低碳转型发展。推进产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抓手;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园区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当前资源利用效率,破解污染攻坚,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战场和重要落脚点。
-
-
-
乐雯
-
-
摘要:
采用可再生材质的冬奥制服装备、符合三星级标准的绿色建筑、秒变沙滩椅的智能床、氢燃料电池汽车、能实现建筑快速改造的赛后利用……北京冬奥会在筹办过程中,将绿色、科技元素注入运动员和工作人员衣食住行的每一处细节,不仅向全世界传递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也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科技创新实力,收获了世界的关注与认可。
-
-
刘李;
刘玲;
孙燕红;
吴丹;
李游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从注重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关注民生保障共享发展、强调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三个方面重新解读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并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创新开放六个维度构建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功效系数法综合评价2010-2017年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发现:在中部六省对比分析中,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并具有较好的发展态势;湖南省各大区域对比分析中,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出由长株潭城市群向大湘西地区梯度递减的格局;并且通过历年各市州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发现,各市州发展不均衡,水平差距较大.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对适合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提出三点建议.
-
-
贾卫列
- 《生态文明视域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当在外工作的人们回到故乡时,第一印象恐怕是"故乡的河水不再清澈、空气不再清新、土壤不再洁净",儿时"故乡之美"的感觉已经荡然无存,"乡愁"已经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纠结,"凋敝的故土,纠结的乡愁"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工业文明时代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在带来生产方式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灾难性后果;GDP至上的政府考核机制,造成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欠账,乡村公共资源日益减少;肩负传承传统文化重责的士绅阶层在农民运动中被无情消灭使文化传承中断,乡村自古以来拥有"相与情谊厚,向上之心强"的道德已荡然无存;信仰的缺失造成社会发展的畸形,加速了中国乡村社会尤其是传统村落凋敝的进程.生态文明理念是指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身与心(我与非我、心灵与宇宙)的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在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人类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观、具有建设性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意识的理念和发展观,它跨越自然地理区域、社会文化模式,从现代科技的整体性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从以人类自我为中心转向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为中心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关系,当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生态人居提升工程,以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在传统村落中,要根据各地的文化历史传统,通过保护历史建筑、提升改造现有建筑、整治破败建筑、规划特色建筑来规划传统村落,美化村庄环境,加强农房、院落和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把单一的清洁工作提升为整治、绿化、美化、靓化的综合性工作,保持自然山水生态格局,实现传统村庄整体风貌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打造真正优美的人居环境。
-
-
-
-
XU Bin;
徐斌;
DING Yu;
丁瑜
- 《第16次全国建筑技术学科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文章结合住建部首个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方面的规划及建设实践,详细介绍了"以城建带产业,产业促城建"的绿色建筑产业新城创新的发展模式,以及生态理念下多规协同的规划体系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同时,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新要求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模式及城镇生态化建设的实施路径、发展策略及相关政策建议.
-
-
黄志友
- 《2016第八届中国社会生态农业大会》
| 2016年
-
摘要: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互动"三农问题"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三农问题"则是伴随1990年代激进现代化改革的重要挑战,进入新世纪被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乡村建设即为缓解"三农"困境的多种尝试之一.自2000年以来,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开始了体系性的乡村重建探索,适时地提出了旨在维护民生、促进联合、提倡多元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发展有机生产合作与市民健康消费相结合的公平贸易中,积极地促进城乡绿色统筹。多年来所累积的实践与理论得到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党和政府不仅及时将“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也在多种层面上为民间所推进的新乡村建设实践创造有利条件-特别在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费、明确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基本目标后,以乡村建设构建组织载体和制度基础的地方良治正成为新的趋势。
-
-
周沛
- 《2015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七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
| 2015年
-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点,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肩负起中国应尽的国际责任.
-
-
姚扬;
张玥;
方琳;
郭静;
乔琦
-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作为解决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目前已经引起世界多个国家的重视,并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开展.2006年环境保护部发布了用于考核验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生态工业园区三项评价标准,为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指导和技术支撑.随着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模式的逐步多元化,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和我国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调整,生态工业园区标准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调整和修订,本文分析了当前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修订的必要性,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修订的原则,指出多元化的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决定了园区生态化建设的重点,评价的关键不尽相同。现行的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主要包括综合类、行业类和静脉产业类三类,存在着对部分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区适用性不强的问题。因此,在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的修订中,有必要通过研究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模式特点,总结其中的共性和个性规律,首先建立适用于各类园区的具有普适性的共性指标,同时提出分别适用于不同园区发展模式的个性指标。实现生态工业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的统一,是在标准体系框架的修订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
-
张国徽;
孙亚军;
袁野;
李雪真;
唐明博;
白洁
-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根据环保产业调查的数据,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比环渤海区域,分析了辽宁省环保服务业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扩大生态红利区,充分释放环保服务业活力,加大环保服务业投资占GDP的比重,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基于环渤海区域框架,协同市场规范化管理等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