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69篇,主要集中在社会与环境、中国文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18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16587篇;相关期刊3876种,包括学理论、人与自然、绿色视野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水·生态·绿色”分会场、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首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论坛等;人与自然的相关文献由10392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周生贤、张强等。

人与自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18 占比:40.06%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16587 占比:59.76%

总计:27755篇

人与自然—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姚卫群
    • 摘要: 对人与自然现象的分析是哲学中的基本内容.在古代中国、印度和希腊三大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哲人们在这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世界文明中的精髓.对有关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明了世界主要哲学思想的基本发展脉络,认识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这对于我们继承和发展以往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及促进思想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 梅雪芹; 高国荣; 乔瑜
    • 摘要: 《什么是环境史》反映了一位在环境史领域长期耕耘的史学家对环境史研究及其学理的全局性统揽与考量,是一部值得持续推荐的环境史入门书籍。该书第2版补充了环境史领域的不少国际前沿信息,根据第2版作全新修订的中译本于202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借以铭记作者唐纳德·休斯的开创性贡献,并希望启发更多对人与环境关系变迁的关注与思考。在这组笔谈文章中,梅雪芹以译者导读的形式介绍了该书作为“环境史的指向牌”的作用,并就一般读者和专业研究人员如何阅读该书作了必要的提示;高国荣集中讨论了休斯撰写全球环境史学史方面的优势,分析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并认为该书是环境史研究的权威入门指南,不仅对初学者有益,而且能为在这一领域潜心深耕的学者不断提供新启迪;乔瑜认为该书是环境史学诞生以来的第一部史学史与史学理论著作,是环境史学的“《史通》”,并结合澳大利亚环境史研究讨论该书有关议题的启迪作用。这组笔谈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学者眼中《什么是环境史》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 黄展鹏
    •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从地区间到世界性的大爆发致使国内外学者开展多视角的批判与反思,其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成为论调之一。为了加强思考的科学性和现实性,须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背景下重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明确生命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实践取向,实现绿色生产方式的生态内容与交换形式的统一,提倡绿色消费方式的"去贵族化"与"亲生态化",提高生态治理能力并完善生态治理体系。
    • 汪玮一
    • 摘要: 在当前工业发达、城市高楼大厦林立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越来越冷漠,人与自然、艺术的联系也愈发割裂。伴随着这种情况,人类对自然环境与艺术设计的精神需求越发高涨,城市的文化与艺术建设更加引人深思。将艺术设计与城市建设相融合的理念早在二战之后就开始悄然兴起,现如今,各大城市的文艺复兴热潮已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
    • 李亚欧
    •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生态环境问题,就"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样""怎样建设"等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深刻作答,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一整套科学完整、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本文以人与自然、生态与发展、生态与文明、国内与国际四对关系范畴为切入点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精髓。
    • 傅娆
    • 摘要: 迟子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拥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她曾接受过俄苏文学的深刻影响,其中,艾特玛托夫以其对人类生存的深切关怀和优美的文字风格而深受她的喜爱。文章以迟子建的代表作《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解读艾特玛托夫对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影响:“大地-母亲”主题的呈现,“出走”的情节模式以及假定性艺术的引入。迟子建将艾氏元素巧妙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形成忧郁的创作风格,是中国文学借鉴世界经典文学的典范。
    • 陈小龙; 张小会
    • 摘要: 一、时代背景(一)生态时代的世界观《一种生态时代的世界观》在2007年由曹静主笔进行编写,该教材重点阐述了绿色生态意识形态的比较发展研究,源泉上追溯的结点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观点。首先提出了关于生态健康在生存观的存在形式,归纳出人们要在健康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生态世界观》重点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趋势、人与自然互补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三个方向的内容。
    • 何义霞
    •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以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开启于这一大背景之下,既为生态文明发展壮大助力,也能更好地以文化育人。由章旭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高校生态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路径探索》一书,对生态文化基本知识、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并从育人角度深入分析了高校生态文化建设路径。
    • 胡文娟; 李思楚
    • 摘要: 人们为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而消费。通常在消费的时候我们只考虑自己从消费中得到了什么,却很少思考为了消费,除了金钱,我们还付出了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讲,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不断消耗资源,实现自身利益的消费发展史。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消费水平。但从工业文明开始,生产力飞速发展带来了物质前所未有的丰富,极大刺激了人类消费欲望的膨胀。尽管工业文明的消费模式给人类发展带来了诸多进步,例如平均寿命增加、衣食住行用水平大幅提升等,但随之而来的毫无节制的消费主义却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 张睿萱
    • 摘要: 纵观历史的长河,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人们的物质欲望随之迅猛增长,错误的、片面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促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人类正在为自己对生活的极致追求以及对自然的过分统治付出代价。大规模地、全球性地威胁着全人类的生态危机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绊脚石。和谐不应该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更应该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以现在我们不但要审视过去的不足还要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真正的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