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球演化

地球演化

地球演化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天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6312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海洋世界、地球、地球化学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中国地质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会议等;地球演化的相关文献由201位作者贡献,包括欧阳自远、葛铭、于品清等。

地球演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1.89%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6312 占比:97.80%

总计:6454篇

地球演化—发文趋势图

地球演化

-研究学者

  • 欧阳自远
  • 葛铭
  • 于品清
  • 刘家军
  • 刘建明
  • 叶杰
  • 吴树范
  • 孙爱群
  • 孟祥化
  • 张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湖北地质博物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湖北省重要的自然类博物馆之一,1956年正式开馆,经改造升级后于2022年1月4日重新开放。馆名由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题写。博物馆坐落于武汉市江汉区利济北路250附4号,布展面积2000m^(2),设有地球演化厅、生命演化厅、资源与环境厅和多媒体功能厅四个展厅,并在湖北省地质局地质大数据平台上线了线上展馆。
    • 朱建江; 刘福来; 张立飞
    • 摘要: 碳是影响地球宜居性的重要元素,地表系统和地球深部之间的碳循环作用对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今地球主要通过俯冲作用和火山作用调节全球碳循环过程,然而地球早期的碳循环过程和现今地球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综合探讨了地球原始碳的来源、地球早期碳循环过程及其与大氧化事件的联系等问题。地球是从太阳星云中通过星子吸积增生演化形成的,地球上的碳有一部分来自于地球的初始组成物质,还有一部分是通过大碰撞事件以及后期增生过程获得的。在地球形成之初的岩浆海时期,地核和地幔之间的分异作用使地核富集碳而地幔极度亏损碳,岩浆海和地球早期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把大气中的碳带入地幔中,原始地球和具有高C/N及C/S值的星胚碰撞可以提高地球的碳含量。此外,富集挥发分的球粒陨石后期增生作用也可以为地球带来额外的碳。在早期板块构造阶段,板块俯冲的地热梯度要比现在高100°C左右,俯冲的蚀变洋壳和洋底沉积物在很浅部会通过脱碳反应或者熔融作用发生完全的脱碳作用,只有少量的碳可以通过碳酸盐化橄榄岩带入地球深部,由此造成的温室效应可以抵消早期太阳光度不足对地表气候的影响。地球早期碳循环过程和大氧化事件具有紧密的联系,大气中CO_(2)含量的升高、有机物的埋藏、无机碳酸盐和有机碳俯冲循环效率的差异等都是形成大氧化事件的关键因素。
    • 王涵
    • 摘要: 16世纪,“地理大发现”使人类可以从海洋表面探索整个地球。而今,人类可以向海洋深处进发,纵向探索地球演化和人类最初的奥秘。在“向海洋进军”的今天,探秘深海,不仅是人类科学探索,更关系到国家海洋安全和权益。
    • 叶卉
    • 摘要: 从所处章节、正文、素材及图像选取、地质年代表的呈现等方面对四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新教材新增的"地球的演化"一节做对比分析,并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处理该节内容的意见.
    • 徐芳芳
    • 摘要: 有这样一个研究方向,它关注的对象是超大陆。虽然听起来离大众十分久远,但实际上它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开展超大陆研究相关工作,聚焦超大陆古地理位置重建与动力学机制及其与能源、环境、生命演化的互动反馈效应等前沿科学问题,不仅有助于人类认识地球演化过程中大陆地壳的周期性汇聚离散、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研究壳幔相互作用,也有助于理解地球演化过程中矿产和能源资源的形成机制与时空分布规律,更是解析极端气候和生命演化事件机制的一把关键钥匙。”
    • 江大勇
    • 摘要: 生命,是有46亿年历史的地球展现她是这个宇宙中现今已知唯一的一个“活”的星球的实证。而化石,则是38亿年来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发展、辐射、绝灭、复苏演化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人们总是对过去的生命世界怀有巨大的好奇,对未来充满了想象。化石,无论完整、精美抑或破碎、零散、微小,都是地球演化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见证者,为我们回溯过去打开了一扇小窗,为人类认识过去的生命、认识生命的演化、认识生物多样性演变及其与地球环境协同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也为我们认识现代生命的由来、预见未来生命的方向提供了重要基础。
    • 钟时杰
    • 摘要: 这篇综述讨论大空间、大时间尺度的地幔动力学近几十年的发展和现状,着重讨论了相关的观测及其动力学意义.这些观测包括现在地球的板块运动的基本特性,中、长波重力异常及大地水准面异常,地震层析成像得到的地幔结构,以及过去10亿年超级大陆Pangea和Rodinia的形成、裂解和演化,及火山岩浆活动.关于地球动力学模型的讨论是围绕着这些相关的观测而进行的.涉及到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以下.第一,地幔动力学研究显示,地震层析成像得到的下地幔的二阶结构(比如核幔边界附近的LLSVP结构),和俯冲带的快速异常体,可以解释为过去1亿年左右的板块运动和地幔对流的结果;第二,地幔三维结构作为地幔对流的驱动力,是导致中、长波重力及大地水准面异常的直接原因;结合地幔动力学模拟,观测的大地水准面异常对地幔黏性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约束,很可靠的结果之一是下地幔的黏性比上地幔要高至少一个量级,并且最近的研究确定软流圈的存在;第三,过去10亿年大陆块体经历过的Rodinia和Pangea两期超级大陆的形成和破裂是地幔动力学在地表的反映.地幔结构在Pangea形成过程中是一阶结构(即一个半球是冷的下降流,而另一个半球是热的上涌流)主导的,而现在的二阶为主导的地幔结构是Pangea形成后,破裂前或破裂过程中才形成的;地幔动力学和其他研究支持地幔结构在一阶和二阶间转换的1-2-1模型;第四,板块构造在地球上的起源和动力机制依然是充满争议和不确定的课题,但是这些问题同时也是重要的地球动力学基本问题.
    • 杜月娇
    • 摘要: 作为一个长度单位,“纳米”一词从最早出现至今不过半个世纪,但在地球演化的进程中,纳米技术及现象实际上已存在了亿万年。五彩斑斓的蝴蝶、飞檐走壁的壁虎、一尘不染的荷叶……大自然中,处处可见纳米的身影。
    • 摘要: 本书作者从龟裂自然现象的形成机理入手,提出了以地球自身热平衡为驱动力的地球演化新说——地球大龟裂。通过建立地球系统的热平衡方程,阐述了热平衡性态变化导致地球周期性冷、热变化的基本规律,对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板块起源、超大陆裂解、漂移和碰撞、火山喷发与玄武岩溢流、生物灭绝、冰河生长与消融以及全球变暖等一系列彼此相关的重大地质事件给出了系统性新解释。本书为中、英文对照绘画版,图文并茂。
    • 冯华
    • 摘要: 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该星将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及时开展太阳探测活动"太阳对地球演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不可或缺;同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也无所不在,主要体现在太阳爆发产生大量带电高能粒子,对地球电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