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60141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学前缘、世界地质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第一届全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第16届学术研讨会等;大地构造学的相关文献由219位作者贡献,包括彭玉鲸、陈国达、万天丰等。
大地构造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0141篇
占比:99.72%
总计:60311篇
大地构造学
-研究学者
- 彭玉鲸
- 陈国达
- 万天丰
- 刘代志
- 张世红
- 朱光
- 池顺良
- 王皓帆
- 钟荣融
- Tyap.KF
- 刘亮明
- 向缉熙
- 吴福元
- 彭省临
- 杨明慧
- 杨静一
- 田景瑞
- 童蔚欣
- 解习农
- 赖健清
- 高锐
- B. IO. BMomaH
- BondC
- DaveyFJ
- Gennady F. Ufimtsev(Institute of the Earth’s Crust Russian Acad. Sci. Siberian DivisionIrkutsk 664033 Russia)
- H.-J.Gotze
- JI. H. KpacHbiH
- Kumaz.M
- KuskyTH
- Maruy.S
- Michael Wells
- Perro.A
- R.T.Williams
- R.V.Ingersoll
- Roger Mason
- YuHS
- Г.АГ
- Ф.ВЕ
- ХаинВ.Е
- 丁晓
- 万博23
- 万天丰1
- 习文
- 任纪舜
- 何继善
- 刘俊来
- 刘宝珺
- 刘心铸
- 刘新
- 刘晓光
-
-
-
-
摘要:
1学科范畴《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刊登内容涉及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矿床学、成矿预测、岩石矿物与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大陆边缘地质等多个学科和领域。重点登载原创性和开拓性的学术论文,以及具有学科前瞻性、前沿性的研究评述。2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2.1作者通过本刊网站投稿时,编辑部默认为:作者承诺此稿只投给《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没有一稿多投。全体作者已审阅,同意投稿本刊。
-
-
刘宝珺
-
-
摘要:
我和潘桂棠同志从1982年开始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为同事。我们曾在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青藏高原科考等项目一起开展野外地质科学研究工作,并多次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他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同时他对青藏高原特提斯演化取得创新性学术成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为他工作出色,我卸任所长后,桂棠同志担任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一职。
-
-
杨明慧
-
-
摘要:
"大地构造学"课堂中引入案例教学对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有意义的.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前提供案例供学生调研、阅读、分析和思考,在课堂上以讨论、分析和总结的形式开展案例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改善课堂氛围并提高教学效果方面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
-
肖文交123;
李继亮2;
宋东方23;
韩春明23;
万博23;
张继恩23;
敖松坚23;
张志勇23
-
-
摘要:
增生型造山带记录复杂的板块汇聚过程,增生造山作用演化历史漫长,发育多期次造山作用.就增生型造山带的特征与复杂性进行简要总结与评述,并讨论增生造山作用时空分析思路.增生造山作用是多种性质(汇聚、转换和离散)的板块边缘,沿一个核心大陆边缘最终发生复杂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的总和.弧前发育增生杂岩和各种混杂岩或者构造岩片,上叠有以弧前盆地为代表的各类沉积盆地,共同制约增生过程的时空演化特征.增生型造山带多发育多岛海复杂古地理格局,增生造山作用具有多组分、多岛海、多盆地类型、多种性质的岩浆活动、宽阔的增生杂岩、多俯冲极性、多地体拼贴、长期演化与面状增生等特性.以古地磁、古地理、古生物与古气候等资料为基本依据,划分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界线.以构造地质解析和关键地区详细的地质填图,结合物质成分和年代学分析,进行二级大地构造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详细解剖.卷入增生造山事件中最年轻的地质体或者组分,提供了该期增生事件时限的下限;卷入增生造山事件中最年轻的角度不整合,以及最年轻的高压-低温变质事件,可能提供了最晚增生事件时限的下限;而未卷入增生造山事件中最老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则可能提供了最晚增生事件时限的上限.
-
-
万天丰1
-
-
摘要: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物质在时间和空间演化的学问,是构造地质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涉及知识面很宽的学问.大地构造学需要朝定型、定向、定时、定位和定量的研究方向前进,需要通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经过长期的知识积淀才可能进行扎实的研究,以便逐渐接近科学的真理.槽台假说是一种过时的认识.板块构造学说起源于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它是一个仍在继续发展中的大地构造学说,强调各个岩石圈板块是以水平运移为主的,但是其动力学机制则至今尚未完全解决,仍在探索之中.
-
-
吴青宸
-
-
摘要:
当前我国构造地质学的发展并不乐观,从论文发表与学术思想等方面来看,我国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上还需花费更多的精力.本文对我国构造地质学研究中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此为推动我国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
-
-
-
-
-
-
-
-
刘海龄;
沈宝云;
周洋;
朱荣伟;
王印;
黎雨晗
- 《第一届全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 2015年
-
摘要:
南海北缘琼南古特提斯缝合带西段即俗称的九所-陵水断裂带.它最初是前人依据地球物理场资料推断的一条近东西向大地构造边界带.由于缺乏构造变形的直接证据的发现,长期以来对该边界带的存在和地质意义一直存在争议.作者通过对海南岛陵水地区小妹水库下游小妹河床-都总水库-军昌桥-黎盆水库近南北向剖面(图1)出露基底岩石的野外观测和室内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测试,首次发现了发育于该边界带上的韧性剪切构造、和受区域动热变质作用而形成的结晶石英片岩、花岗质片麻岩、变石英砂岩、斑状石英岩等一般造山带中最常见的韧性变形-变质岩石组合(图2)、以及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发现的在一般韧性剪切带中常发育的显微构造和纳米构造.扫描电镜实验在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完成,扫描电镜型号为NOVA NANOSEM 450.通过扫描电镜观测岩石样品,并结合能谱仪对发育有纳米构造的部分进行成分分析,发现该区露头和前人研究的剪切带上特有的构造相似,具有多种纳米级构造;纳米颗粒的发育同岩石所受应力呈正相关;结晶石英片岩中纳米化现象最普遍,除了有纳米单体和异化后的颗粒外(孙岩等,2003,2008),还有团聚阶段和再生阶段对应的产物(图3).花岗质片麻岩表面具有明显的片麻理,矿物粒度较粗,矿物显示花岗质,扫描电镜下发现球状的纳米颗粒发育较少,而多发育500nm以上的微粒:在ac面,可见到各种短柱状纳米颗粒的组合形式,如花球状(图4a)、松果状(图4b),在ab面,则见到在宽度上达到纳米级别的棒状物质(图4c)(沈宝云等,2015).提出了纳米颗粒的形成机制是剪切力下的层状硅酸盐的热分解造成,但剪切造成的颗粒粉碎、磨损不容忽视;初步提出了该边界带的地质模型.这些发现对确定该边界带的存在和恢复研究区前新生代大地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事实.
-
-
刘海龄;
沈宝云;
周洋;
朱荣伟;
王印;
黎雨晗
- 《第一届全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 2015年
-
摘要:
南海北缘琼南古特提斯缝合带西段即俗称的九所-陵水断裂带.它最初是前人依据地球物理场资料推断的一条近东西向大地构造边界带.由于缺乏构造变形的直接证据的发现,长期以来对该边界带的存在和地质意义一直存在争议.作者通过对海南岛陵水地区小妹水库下游小妹河床-都总水库-军昌桥-黎盆水库近南北向剖面(图1)出露基底岩石的野外观测和室内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测试,首次发现了发育于该边界带上的韧性剪切构造、和受区域动热变质作用而形成的结晶石英片岩、花岗质片麻岩、变石英砂岩、斑状石英岩等一般造山带中最常见的韧性变形-变质岩石组合(图2)、以及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发现的在一般韧性剪切带中常发育的显微构造和纳米构造.扫描电镜实验在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完成,扫描电镜型号为NOVA NANOSEM 450.通过扫描电镜观测岩石样品,并结合能谱仪对发育有纳米构造的部分进行成分分析,发现该区露头和前人研究的剪切带上特有的构造相似,具有多种纳米级构造;纳米颗粒的发育同岩石所受应力呈正相关;结晶石英片岩中纳米化现象最普遍,除了有纳米单体和异化后的颗粒外(孙岩等,2003,2008),还有团聚阶段和再生阶段对应的产物(图3).花岗质片麻岩表面具有明显的片麻理,矿物粒度较粗,矿物显示花岗质,扫描电镜下发现球状的纳米颗粒发育较少,而多发育500nm以上的微粒:在ac面,可见到各种短柱状纳米颗粒的组合形式,如花球状(图4a)、松果状(图4b),在ab面,则见到在宽度上达到纳米级别的棒状物质(图4c)(沈宝云等,2015).提出了纳米颗粒的形成机制是剪切力下的层状硅酸盐的热分解造成,但剪切造成的颗粒粉碎、磨损不容忽视;初步提出了该边界带的地质模型.这些发现对确定该边界带的存在和恢复研究区前新生代大地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事实.
-
-
刘海龄;
沈宝云;
周洋;
朱荣伟;
王印;
黎雨晗
- 《第一届全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 2015年
-
摘要:
南海北缘琼南古特提斯缝合带西段即俗称的九所-陵水断裂带.它最初是前人依据地球物理场资料推断的一条近东西向大地构造边界带.由于缺乏构造变形的直接证据的发现,长期以来对该边界带的存在和地质意义一直存在争议.作者通过对海南岛陵水地区小妹水库下游小妹河床-都总水库-军昌桥-黎盆水库近南北向剖面(图1)出露基底岩石的野外观测和室内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测试,首次发现了发育于该边界带上的韧性剪切构造、和受区域动热变质作用而形成的结晶石英片岩、花岗质片麻岩、变石英砂岩、斑状石英岩等一般造山带中最常见的韧性变形-变质岩石组合(图2)、以及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发现的在一般韧性剪切带中常发育的显微构造和纳米构造.扫描电镜实验在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完成,扫描电镜型号为NOVA NANOSEM 450.通过扫描电镜观测岩石样品,并结合能谱仪对发育有纳米构造的部分进行成分分析,发现该区露头和前人研究的剪切带上特有的构造相似,具有多种纳米级构造;纳米颗粒的发育同岩石所受应力呈正相关;结晶石英片岩中纳米化现象最普遍,除了有纳米单体和异化后的颗粒外(孙岩等,2003,2008),还有团聚阶段和再生阶段对应的产物(图3).花岗质片麻岩表面具有明显的片麻理,矿物粒度较粗,矿物显示花岗质,扫描电镜下发现球状的纳米颗粒发育较少,而多发育500nm以上的微粒:在ac面,可见到各种短柱状纳米颗粒的组合形式,如花球状(图4a)、松果状(图4b),在ab面,则见到在宽度上达到纳米级别的棒状物质(图4c)(沈宝云等,2015).提出了纳米颗粒的形成机制是剪切力下的层状硅酸盐的热分解造成,但剪切造成的颗粒粉碎、磨损不容忽视;初步提出了该边界带的地质模型.这些发现对确定该边界带的存在和恢复研究区前新生代大地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事实.
-
-
刘海龄;
沈宝云;
周洋;
朱荣伟;
王印;
黎雨晗
- 《第一届全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 2015年
-
摘要:
南海北缘琼南古特提斯缝合带西段即俗称的九所-陵水断裂带.它最初是前人依据地球物理场资料推断的一条近东西向大地构造边界带.由于缺乏构造变形的直接证据的发现,长期以来对该边界带的存在和地质意义一直存在争议.作者通过对海南岛陵水地区小妹水库下游小妹河床-都总水库-军昌桥-黎盆水库近南北向剖面(图1)出露基底岩石的野外观测和室内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测试,首次发现了发育于该边界带上的韧性剪切构造、和受区域动热变质作用而形成的结晶石英片岩、花岗质片麻岩、变石英砂岩、斑状石英岩等一般造山带中最常见的韧性变形-变质岩石组合(图2)、以及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发现的在一般韧性剪切带中常发育的显微构造和纳米构造.扫描电镜实验在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完成,扫描电镜型号为NOVA NANOSEM 450.通过扫描电镜观测岩石样品,并结合能谱仪对发育有纳米构造的部分进行成分分析,发现该区露头和前人研究的剪切带上特有的构造相似,具有多种纳米级构造;纳米颗粒的发育同岩石所受应力呈正相关;结晶石英片岩中纳米化现象最普遍,除了有纳米单体和异化后的颗粒外(孙岩等,2003,2008),还有团聚阶段和再生阶段对应的产物(图3).花岗质片麻岩表面具有明显的片麻理,矿物粒度较粗,矿物显示花岗质,扫描电镜下发现球状的纳米颗粒发育较少,而多发育500nm以上的微粒:在ac面,可见到各种短柱状纳米颗粒的组合形式,如花球状(图4a)、松果状(图4b),在ab面,则见到在宽度上达到纳米级别的棒状物质(图4c)(沈宝云等,2015).提出了纳米颗粒的形成机制是剪切力下的层状硅酸盐的热分解造成,但剪切造成的颗粒粉碎、磨损不容忽视;初步提出了该边界带的地质模型.这些发现对确定该边界带的存在和恢复研究区前新生代大地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事实.
-
-
苏文;
刘景波;
陈能松;
郭顺;
巴金;
张璐;
刘新
- 《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本研究成果以东秦岭-大别山地区野外地质资料、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采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东秦岭-大别山地区变质岩石构造单元的岩石学组成、确定原岩的形成时间、主期变质作用特征、形成时间,以及该区发育的各时代花岗岩类、主要的岩浆岩事件和大地构造背景,进而建立新元古代以来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及两侧的岩浆和变质事件年代学格架;编制了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岩浆和变质事件年代学地质图。
-
-
苏文;
刘景波;
陈能松;
郭顺;
巴金;
张璐;
刘新
- 《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本研究成果以东秦岭-大别山地区野外地质资料、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采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东秦岭-大别山地区变质岩石构造单元的岩石学组成、确定原岩的形成时间、主期变质作用特征、形成时间,以及该区发育的各时代花岗岩类、主要的岩浆岩事件和大地构造背景,进而建立新元古代以来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及两侧的岩浆和变质事件年代学格架;编制了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岩浆和变质事件年代学地质图。
-
-
苏文;
刘景波;
陈能松;
郭顺;
巴金;
张璐;
刘新
- 《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本研究成果以东秦岭-大别山地区野外地质资料、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采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东秦岭-大别山地区变质岩石构造单元的岩石学组成、确定原岩的形成时间、主期变质作用特征、形成时间,以及该区发育的各时代花岗岩类、主要的岩浆岩事件和大地构造背景,进而建立新元古代以来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及两侧的岩浆和变质事件年代学格架;编制了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岩浆和变质事件年代学地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