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纳米结构

纳米结构

纳米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7196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77篇、会议论文439篇、专利文献1969197篇;相关期刊846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纳米科技等; 相关会议313种,包括第一届全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三届全国纳米材料与结构、检测与表征研讨会等;纳米结构的相关文献由14074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师奇、赵明、吴建辉等。

纳米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77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43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969197 占比:99.86%

总计:1972013篇

纳米结构—发文趋势图

纳米结构

-研究学者

  • 彭师奇
  • 赵明
  • 吴建辉
  • 王玉记
  • 范守善
  • 姜开利
  • 魏洋
  • 江雷
  • 朱自强
  • 郁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钟婷; 鄢强; 卢茜; 王盼; 孙丰云; 陈佳琪
    • 摘要: 基于等离激元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调控性能,综述了等离激元荧光增强的基本机理,分别阐述了具有特定功能的等离激元增强荧光的纳米结构(PEFNSs)的构效关系,包括等离激元纳米核的材料、形状、尺寸、等离激元纳米颗粒(PNP)与荧光物质间的距离以及荧光物质种类对荧光增强的影响,最后综述了PEFNSs在生物传感器、生物成像和光热疗法和光动力疗法等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且其在生物、物理、化学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申琪; 薛雨源; 杨涛伟; 张妍; 李胜任
    • 摘要: 木质素是植物细胞壁荧光的主要来源,是一种天然高分子荧光材料,但木质素的荧光机理和调控机制不明确,制约了其荧光特性的高值利用。本文从木质素荧光团化学结构的筛选和木质素荧光团间聚集耦合态的研究两方面出发,系统地综述了木质素荧光的研究现状,并分别对其研究思路和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凝练。分析表明,首先,由于木质素的自吸收效应和荧光淬灭剂的存在,仅从荧光强度和发射波长两方面筛选与真实木质素荧光相近的模型物作为其荧光团的结论存在一定局限性;其次,木质素荧光团间存在相互作用,单独分析木质素荧光团的化学结构意义有限,木质素真实发光基团是这些荧光团间的聚集耦合态;再次,在木质素微结构聚集行为研究和聚集诱导发光理论的基础上,已从宏观层面明确了木质素胶团间和胶团内两种基本聚集行为对其荧光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今后的研究应完善木质素聚集荧光行为的关联模型,并从微观分子层面深入揭示木质素荧光团间的耦合机制;最后,木质素荧光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光物理性质研究,更是一个由木质素化学结构解析、木质素微结构调控、木质素激发态能量转移等多方向交叉形成的综合性课题,揭示木质素荧光机制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进而会对木质素其他方向的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 Karen Cristina Bedin; Beatriz Mouriño; Ingrid Rodríguez-Gutiérrez; João Batista Souza Junior; Gabriel Trindade dos Santos; Jefferson Bettini; Carlos Alberto Rodrigues Costa; Lionel Vayssieres; Flavio Leandro Souza
    • 摘要: 本文采用一种简单、有效的规模化溶液化学策略,在基底(如商用氟掺杂氧化锡透明导电涂层玻璃(FTO))和光活性薄膜(如赤铁矿)之间形成丰富的背接触界面,并用于低成本水氧化反应.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扫描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元素成像(电子能量损失谱和能量色散谱)和光电化学研究表明,可通过前驱体溶液的化学成分工程来有效降低机械应力、晶格失配、电子势垒和FTO与赤铁矿在背面接触界面之间的空隙以及FTO与电解液之间的短路和有害反应,进而提升这些低成本光阳极对水氧化反应以及PEC水分解清洁、可持续地生产氢气的整体效率.本研究对通过最小化在介孔电极的背接触界面和晶粒边界上的电子-空穴复合,进而提高电荷收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低成本PEC水裂解装置的整体效率和规模化的能力.
    • 梁华根; 齐正伟; 贾林辉; 盖泽嘉; 荆胜羽; 尹诗斌
    • 摘要: 正极是锂-氧气(Li-O_(2))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场所,其直接决定了电池性能。本研究采用泡桐木为原材料,在NaCl/CoCl_(2)混合熔融盐介质中,以三聚氰胺和硫脲为氮源和硫源,一步热解炭化制备出Co、N、S共掺杂的三维自支撑多孔炭材料(wd-NSC),并直接用作Li-O_(2)电池正极。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氮气吸脱附、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所获三维自支撑多孔炭材料的形貌、晶体结构与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Co、N、S共掺杂的三维自支撑多孔炭材料表现出高比容量(在0.05mA/cm^(2)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可达12.83mA·h/cm^(2))和出色的循环稳定性(在电流密度为0.1mA/cm^(2)和限定容量为0.5mA·h/cm^(2)下,循环寿命可达125次),优异的电池性能可归因于三维分级多孔结构及Co、N、S共掺杂的协同作用。
    • 郭仕权; 孙亚昕; 李从举
    • 摘要: 发展可替代能源对缓解全球能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因其工作温度低、能量密度高以及低污染物排放特性正逐渐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便携式能源技术之一.目前,其商业化进程主要取决于阳极甲醇氧化反应(MOR)的动力学快慢.贵金属作为最常用的阳极催化剂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其稀缺性以及易受COads中间产物中毒影响限制了其应用.考虑到以上问题,具有优异抗中毒能力的低Pt或者非Pt纳米催化剂的设计和研发变得十分重要.本文从DMFC阳极电催化原理出发,总结了过渡金属基催化剂(过渡金属−贵金属催化剂、过渡金属催化剂以及自支撑催化剂)在MOR中的研究进展.重点强调了纳米催化剂的组成成分、多孔结构、高指数面、晶体缺陷以及顶点增强效应等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最后,展望了过渡金属基电催化剂在DMFC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张石重; 陈占秀; 刘峰瑞; 庞润宇; 王清
    • 摘要: 为了从纳米尺度了解表面结构和润湿性对池沸腾液体与固体壁面的传热性能,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超亲水至超疏水不同润湿性的液体氩在光滑表面和含凹、凸半球纳米结构表面的沸腾传热过程,分析了三种表面上液氩在受热过程的形态、温度、热流密度等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液氩层沸腾过程大致可分为液氩层吸附于固体表面和液氩层从壁面脱离两个加热阶段,当液氩层吸附于固体表面时,温度升高、热流密度及气态氩原子产生速度均大于液氩层脱离壁面时的情况,在这两个阶段亲水表面上氩原子温度变化有明显的拐点,而疏水表面在两个阶段加热过程相差不大。亲水表面上的微结构能吸附更多液氩原子,促进了气泡产生及加速温度、热流密度的变化,而在疏水及超疏水微结构表面,微纳结构与液氩间的气膜层促进了气泡产生,计算结果为池沸腾传热及微结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广泛用作时效硬化铝合金的商用2024铝合金为例,对通过结合粉末冶金和高压扭转来提高时效硬化铝合金的强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所获得的多层次纳米结构2024铝合金表现出非常高的抗拉强度,接近1 GPa。本项研究先通过高压扭转制备多层次的纳米结构2024铝合金,然后采用预烧结粉末进行自然时效处理。粉末引入的氧化物颗粒不仅在HPT工艺中将Al晶粒细化为115 nm,将亚晶粒细化为36 nm。
    • 黄开伟
    • 摘要: 文章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纳米结构Fe-Si粉末,探讨了球磨时间、球料比例、球磨速度、Si含量等球磨参数对制备的纳米结构Fe-Si粉末的平均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球磨后的粉末呈不规则片状,平均晶粒尺寸达到了纳米级,并且有不同程度的团聚现象。随着球磨时间的增长,纳米结构粉末的平均晶粒尺寸变小,粉末变得更加均匀,在球磨48 h时,平均晶粒尺寸减小到约11 nm;大球料比球磨比小球料比球磨所得粉末的平均晶粒尺寸小;球磨机转速对所制备粉末的平均晶粒尺寸有较大的影响,球磨机转速越高,球磨粉末的平均晶粒尺寸越小;混合粉末中Si含量对球磨粉末的平均晶粒尺寸有一定的影响。
    • 摘要: 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最近验证了一种全新的先进的制造工艺,可以直接从高性能铝合金粉末中生产出纳米结构的棒、管材。该研究团队采用新型固相处理方法,缩减了铝合金粉末传统挤压加工过程中的几个步骤,同时显著提高了产品的延展性,即使用PNNL的剪切辅助加工和挤出技术或ShAPE^(TM)直接从粉末中挤出纳米结构铝棒。
    • 高敦峰; 李合肥; 魏鹏飞; 王毅; 汪国雄; 包信和
    • 摘要: 电催化是发展可持续洁净能源技术的基础科学,是电化学能源转换和物质转化的关键环节.精准合成催化活性纳米结构是制约很多电催化反应走向实际应用的重要挑战.与湿化学合成、固相合成和气相沉积等传统方法相比,电化学合成是一种简单、快速、廉价及可控的高效催化材料制备方法,也是一种最为直接的一体化电极制备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电化学合成方法制备高效能源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首先,简要介绍了电沉积、阴极腐蚀、电化学去合金化、电化学置换、电化学剥离和电化学修饰等几种主要电化学合成方法的基本原理,并讨论了电化学合成中电势、电流和电解质组成等关键合成参数的影响.然后,重点讨论了电化学合成的催化材料在燃料电池、电解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还原、电化学合成氨、有机分子电化学转化等重要电催化反应中的应用.这些催化材料按照形貌可分为单原子催化剂、球形纳米粒子、形貌可控的纳米粒子、二维层状/片状纳米材料和三维纳米结构等.电化学合成在制备结构明确的单原子催化剂上具有其它合成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与胶体化学方法相比,电化学合成的尺寸和形貌可控的纳米粒子具有表面清洁、无表面附着的有机配体以及不需要焙烧等催化剂预处理的特点.除形貌外,电化学合成还可以制备在原子尺度上具有特定几何和电子结构的催化活性纳米结构.电化学方法也是催化剂修饰和再生的一种重要途径,结合特定的电化学程序,可在连续操作条件下实现催化材料的原位再生.通过讨论代表性的催化剂案例,分析这些催化剂在电催化应用中的构效关系,阐明了电化学合成方法在催化剂理性设计和制备中的独特优势.最后,总结了当前电化学合成催化材料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电化学合成的能源催化材料在热催化、光催化等领域的应用价值仍需进一步探索.此外,电化学合成在金属有机框架、高熵合金等新兴功能材料的制备上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如何利用电化学的特点并结合原位表征、大数据预测等先进实验和理论方法,更加精准、可控地合成催化活性纳米结构依然是未来该领域重要的研究机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