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子动力学

分子动力学

分子动力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380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53篇、会议论文577篇、专利文献263511篇;相关期刊805种,包括材料导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化工学报等; 相关会议324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分子动力学的相关文献由843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云飞、沈海军、张林等。

分子动力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53 占比:1.11%

会议论文>

论文:577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263511 占比:98.68%

总计:267041篇

分子动力学—发文趋势图

分子动力学

-研究学者

  • 陈云飞
  • 沈海军
  • 张林
  • 刘朝
  • 梁迎春
  • 陈民
  • 何雅玲
  • 王秀喜
  • 肖继军
  • 郭雅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江舒棋; 赵红华; 张超; 张大帅; 王小红
    • 摘要: 基于分子动力学和元动力学(Metadynamics)的研究方法,探索了钠基蒙脱石和钙基蒙脱石在低含水率状态下的基质吸力,建立了含水率在5%~30%的土水特征曲线,通过曲线对比发现钠基蒙脱石与钙基蒙脱石的基质吸力均随含水率的升高而指数下降,并且在含水率小于20%时,钠基蒙脱石的基质吸力略小于钙基蒙脱石,含水率大于20%后钠基蒙脱石基质吸力略大于钙基蒙脱石。得到钠基蒙脱石在5%含水率时的基质吸力约为4.2 GPa,钙基蒙脱石在5%含水率时的基质吸力约为4.4 GPa。该研究结果为众多吸力测量的实验值和理论模型提出的预测值提供了参考。
    • 王思奇; 李卓; 赵宇森; 杨鑫林; 蔺健妍; 杨光敏
    • 摘要: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储存设备,因其功率密度高、循环使用寿命长及应用温度范围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装备、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本文介绍了超级电容器和离子液体的特性,综述了离子液体作为超级电容器电解质材料的应用,同时特别介绍了近年来在实验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方面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并分析了离子液体基超级电容器的优势以及不足。
    • 李仲文; 张志强; 陈曦; 邬丛珊
    • 摘要: 研究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_(9))、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胺(DTAB)3种表面活性剂溶液对晋城无烟煤呼吸性粉尘的抑尘效果。在临界胶束质量分数(CMC)下,利用悬滴法和座滴法分别测定了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和在无烟煤表面的动态接触角;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表面活性剂与无烟煤的吸附强度、胶束的稳定性以及单分子在水中的扩散系数。实验结果表明:AEO_(9)溶液对煤尘的降尘效果最好,SDS次之,DTAB最差;在临界胶束质量分数(CMC)以上,悬滴平衡态表面张力值依次是AEO_(9)(865.3 ms)
    • 张可; 姚重阳; 李栋宇; 牛飞; 王博; 李桐
    • 摘要: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预测聚醚醚酮(PEEK)的拉伸力学性能,对PEEK分子模型进行各向异性控压的非平衡态拉伸模拟,获得PEEK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弹性模量、屈服强度等力学性能。分析不同应变率和温度下PEEK的力学性能、自由体积、均方回转半径和体系能量随拉伸应变的变化规律,进而解释PEEK分子链特征与材料宏观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应变率的增加,PEEK的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大幅提高;随着温度的增加,PEEK的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大幅降低;在拉伸弹性和屈服阶段体系的自由体积增加较快,分子链的均方回转半径基本不变,体系总势能以非键能为主。非键相互作用是影响PEEK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的一个主导因素,由此提出氨基修饰PEEK侧链的改性策略,结果表明,氨基官能化PEEK的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较PEEK分别提升21%和34%。
    • 马磊
    • 摘要: 应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纳米合金Ni_(3) Al加入∑3和∑5晶界后在单轴加载下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Ni_(3)Al合金中加入∑3和∑5晶界后使Ni_(3) Al合金的应力应变曲线发生了改变,导致合金的屈服应力和屈服应变降低,但是弹性模量的数据显示∑3晶界对Ni_(3)Al合金的机械强度具有强化作用,∑5晶界对Ni_(3)Al合金机械强度产生弱化现象。通过对微观机理分析得到Ni_(3) Al-∑3和Ni_(3) Al-∑5的主要的塑性变形都是滑移带,∑3和∑5中的产生滑移带比Ni_(3) Al优先形成,其中∑3中的产生的大量交叉滑移带比∑5中的长滑移带更能有效地抵制外载引起的结构损伤,起到了强化作用。
    • 李永青; 杨小龙; 陈文静; 闫晓堃; 马秀清
    • 摘要: 为研究高密度聚乙烯/有机改性蒙脱石(PE-HD/OMMT)复合材料中改性剂及PE-HD对蒙脱石(MMT)插层和剥离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OMMT中不同负载量的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阳离子(OTAC^(+))在MMT中的排列方式以及对MMT插层的影响。此外,搭建了PE-HD/OMMT复合材料模型,编写MS Perl脚本提取了OTAC^(+)与MMT和PE-HD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来研究双螺杆挤出机机筒温度在463 K下对MMT剥离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OTAC^(+)负载量的提高,其在MMT片层中依次呈现为单层分布、双层分布和假三层分布;同时,OTAC^(+)负载量的增加致使MMT的层间距有所增加,但MMT并未发生剥离;模拟时间在90~95 ps内时,PE-HD/OMMT复合材料模型中顶层和底层MMT间的相互作用能由-24.53 kcal/mol转变为3.54 kcal/mol,说明MMT发生了剥离,此时MMT的层间距为91Å。
    • 孔庆新; 罗丽梅; 黄业传; 徐伟平; 张径舟; 刘碧林; 任丽萍
    • 摘要: 为探究不同压力下多酚与蛋白的结合规律,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和β-乳球蛋白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模拟研究两者结合能和结合机制在0.1、200、500、800 MPa时的变化。结果表明,EGCG常压下主要结合在疏水腔(1号区域),蛋白经200和500 MPa处理后,EGCG主要结合在蛋白表面的2号区域,而800 MPa处理后至少有5个结合区域。以1号结合位点为对象进行150 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过程,发现200 MPa的压力处理能使蛋白结构更稳定,而500和800 MPa压力下蛋白稳定性略为降低。500 MPa及以上的压力能使蛋白的疏水表面积、α-螺旋和β-折叠减少。EGCG与β-乳球蛋白的结合自由能随压力的增加而降低,其中主要是由范德华力、氢键作用减弱所致。另外,高压下蛋白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结合位点处的变化也显著影响了EGCG与蛋白的结合。
    • 周榆; 胡永祥
    • 摘要: 通过双温模型耦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飞秒激光诱导镍生成纳米金属液滴动态过程,分析了激光辐照后的镍内部电子温度、晶格温度、压力分布及金属的相变过程。研究表明:在激光作用后的几十皮秒内,电子温度和晶格温度达到平衡,且晶格温度一般会超过熔点和沸点,使材料内部产生气泡。激光同时诱导材料内压力周期性变化,促进产生的气泡扩展融合,气泡壁不断变薄,气泡在普拉托-瑞利不稳定性影响下破裂,然后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收缩成液滴,该结论为激光诱导金属液滴喷射打印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德祥; 赵齐亮; 张宇; 高腾; 江京亮; 刘国梁; 李长河
    • 摘要: 采用电镀CBN砂轮,以镍基合金GH4169为工件材料,实验研究了两种离子液体的微量润滑磨削加工性能,分别是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_(4))和1-己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HMIM]BF_(4)),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离子液体在磨粒/工件界面物理吸附膜的形成机制,进一步开展了工件已加工表面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揭示了离子液体在磨粒/工件界面化学反应膜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两种离子液体适合作为磨削液应用于微量润滑磨削加工中,既能较干磨大幅降低磨削比能和磨削力比,提高工件已加工表面质量,又能较干磨大幅降低磨削温度达100°C以上,避免磨削烧伤;磨粒磨钝表面由于微破碎所形成的凹槽状断口是离子液体进入磨粒/工件界面的输运通道,离子液体分子通过吸附在凹槽状断口内形成边界润滑膜,通过减小磨粒工件之间的直接接触面积来减小摩擦力;在微量润滑磨削加工过程中,以上两种离子液体均与工件在磨削界面上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氟化物与氧化物共存的化学反应膜。
    • 姚眉捷; 王永朋; 梁斐; 刘书乐
    • 摘要: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乙腈在超级电容器石墨烯极板表面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通过密度分布、取向分布和扩散系数的计算,分析了团簇修饰以及极板电荷对乙腈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影响。模拟显示:团簇的修饰会产生强烈的空间位阻效应,使界面上乙腈的吸附和扩散都减弱,而带电极板则会对乙腈的取向产生明显改变,进而影响乙腈的输运性质。研究结果揭示了乙腈与石墨烯极板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有助于理解服役工况下超级电容器极板附近溶剂的分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