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结合能

结合能

结合能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85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4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58734篇;相关期刊362种,包括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2014中国铸造活动周会议、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研讨会、全国理化测试学术研讨会暨《理化检验》创刊50周年大会等;结合能的相关文献由1999位作者贡献,包括齐卫宏、杨忠志、肖鹤鸣等。

结合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4 占比:1.22%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8734 占比:98.73%

总计:59487篇

结合能—发文趋势图

结合能

-研究学者

  • 齐卫宏
  • 杨忠志
  • 肖鹤鸣
  • 汪明朴
  • 班士良
  • 王风云
  • 赵凤岐
  • 肖继军
  • 谢佑卿
  • 邢德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赵刚
    • 摘要: 从"核力与结合能"七个易错问题入手,对相关概念进行深层次辨析,进一步明确"结合能"的模糊边界,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目标考点的精准性.
    • 欧阳的华; 张浪浪; 毛睿晋; 庞维强
    • 摘要: 为了有效选取纳米铝粉包覆材料,减少实验筛选周期,解决纳米铝粉极易氧化问题,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聚多巴胺、聚偏氟乙烯、端羟基聚丁二烯、聚四氟乙烯和硬脂酸5种包覆材料的包覆特性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显示这5种包覆剂的结合能分别为818.49、121.52、173.79、102.31及39.35 kcal/mol,说明聚多巴胺具有最大的结合能,即相比其他材料在吸附稳定性上有绝对优势,可以作为包覆纳米铝粉的一种连结剂。研究结果还表明以包覆结合能为评价指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包覆剂进行优选,能够减少实验周期和成本,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 孙翠; 张力
    • 摘要: 采用Compass力场对DNAN基熔铸炸药的结合能、溶度参数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DNAN/RDX混合体系的溶度参数大于DNAN/HMX混合体系的溶度参数;当RDX团簇和HMX团簇的直径均大于15×10^(-10) m时,DNAN/RDX混合体系的结合能远大于DNAN/HMX混合体系的结合能。基于ReaxFF-lg力场的分子动力学计算方法,对目标温度为2000~3500 K时DNAN/RDX混合炸药的热分解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DNAN分子和RDX分子在高温下的初始分解反应路径均会受到影响;除了两种组分的硝基官能团发生脱落形成硝基官能团的初始反应路径不会受到影响之外,DNAN分子生成CH_(2)O碎片、RDX分子生成HONO和C_(3)H_(3)N_(3)碎片的反应路径均会受到抑制。
    • 娄月申; 郭文军
    • 摘要: 采用贝叶斯深度神经网络对液滴模型进行优化改进,并运用KL(Kullback-Leibler)散度与变分推断的方法使得模型便于实现.以最新的原子核数据(AME2020)中2457个有精确值的原子核(Z≥8和N≥8)作为总数据集,随机选取其中80%的数据为训练集用于模型训练,通过预测余下的20%进行模型验证.最终两个数据集的误差均方根(RMS)基本相等,而且全部数据的RMS从2.9894 Me V降到0.5695 Me V,下降了80%,呈现出较好的结果.此模型进行了输入参数上的改进(区域限定策略),使得未知核(Z=118—126)可以被限定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从而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为了验证这一性质,对实验数据(Z=100—117)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也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最后使用该方案对未知元素Z=118—126进行了预测,为以后寻找新元素提供了新思路.
    • 李飞; 阮锦程; 裴东号; 曹军
    • 摘要: 毛细管精馏通过利用毛细结构内固液分子相互作用力和微孔结构界面曲率影响,改变混合液的气液平衡,实现对共沸溶液的分离。为探究毛细管精馏的操作条件对气液相间传质效率的影响,通过使用CFD数值模拟研究影响乙酸乙酯-乙醇混合溶液相间传质的因素,如气相进口速度、气相进口质量分数和孔隙率。结果表明:气相速度越大,会降低对乙酸乙酯的分离效率;填料孔隙率为0.5时,对乙酸乙酯的分离效果较好;气相进口乙酸乙酯质量分数的增大会降低乙酸乙酯的分离效率。并使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对分子间作用力进行计算,结果发现填料与乙醇的结合能较强,进而促进乙酸乙酯的分离。研究对于开发适合工业应用的填料毛细管精馏分离共沸溶液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邢曦伟; 袁俊明; 李杨; 沙洪博; 罗一鸣; 蒋秋黎
    • 摘要: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共混分子模型,利用COMPASS力场计算了不同温度下含能热塑性弹性体GAP-ETPE含量对DNTF炸药的结合能、力学性能和键长的影响并获得相应规律。结果表明:GAP-ETPE与DNTF结合能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300 K时,结合能达到峰值;而不同含量的GAP-ETPE与DNTF结合能随GAP-ETPE含量增大呈先上升然后下降的抛物线趋势,其中10%的GAP-ETPE与DNTF的结合能最大;少量GAP-ETPE可以使得DNTF炸药刚性减弱,延展性增强,若继续提高GAP-ETPE的含量,则对GAP-ETPE/DNTF混合体系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少量GAP-ETPE的引入可以明显降低DNTF的感度。其降低感度的机制主要是GAP-ETPE可以抑制DNTF中的C-NO_(2)的分解,总体上含量越高,抑制效果越好,另外,GAP-ETPE对DNTF中的N=O键的分解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 王蕊蕊; 杨保亚; 周航; 赵伟龙; 宋军; 盛伟
    • 摘要: 在一定条件下,甲烷气体与液态水可以形成Ⅰ型甲烷水合物,由于结构上的特殊性,甲烷水合物可作为优质的储气载体,但生成周期长、生成速率缓慢和生成条件苛刻导致甲烷水合物难以大规模工业应用。氧化石墨烯(GO)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纳米粒子,因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导热性,可加速甲烷水合物的生成。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最终构象、均方位移和结合能的角度,探究了GO对甲烷水合物诱导生成时期和快速生成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诱导生成时期加入GO,其表面基团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氢键,束缚了水分子的运动,水合物笼的形成加快;在快速生成时期加入GO有利于甲烷水合物异相成核,加快生成速率,可为GO用做甲烷水合物生成的高效促进剂提供理论依据。
    • 陈芳; 任圆圆; 何磊; 刘思佳
    • 摘要: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模拟计算了聚氨酯(Estane 5703),三元乙丙橡胶(EPDM),氟聚物(F2311)三种高聚物分子分别与2,6-双(苦氨基)-3,5-二硝基吡啶(PYX)(011)晶面构建的高聚物粘结炸药(PBXs)体系的结合能,内聚能密度,径向分布函数以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Estane 5703与PYX(011)晶面之间相互作用最强;不同粘结剂与晶体之间的内聚能密度大小顺序为PYX/F2311>PYX/Estane 5703>PYX/EPDM;径向分布函数分析可知PYX(011)晶面与高聚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为静电相互作用;添加3种粘结剂后PBX体系的拉伸强度和断裂强度都得到了改善,而除了F2311外,加入另外两种粘结剂后,提高了PBX体系的抗剪切应变能力.
    • 游婷; 谢五喜; 廖奕玫; 陈伶媛; 段晓惠
    • 摘要: 采用色散校正的密度泛函方法、分子动力学和Monte Carlo模拟技术,对乙酸乙酯(EA)与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ε-CL-20)晶面的微观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了晶面特性和EA与各晶面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附着能模型预测真空中ε-CL-20有6个晶面,其表面积(101)>(11-1)>(110)>(10-1)>(011)>(002),粗糙度(10-1)>(11-1)>(011)>(101)>(110)>(002)。带隙最大的两个晶面为(002)(3.522eV)和(101)(3.512eV),而(110)(3.179eV)和(11-1)(3.193eV)的带隙最小。EA分子通过C—H…O弱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与ε-CL-20晶面上的活性位点结合。正的吸附热和负的吸附能表明EA分子在所有晶面上的吸附均为放热过程。EA分子通过(11-1)面上的袋状空隙进入晶格,形成最厚的界面溶剂层(约10A)和最大的结合能(291.93kJ/mol)。该晶面吸附EA分子的个数和吸附能的绝对值(86.36kJ/mol)均最大,等量吸附热最小(70.99kJ/mol)。而EA分子只能吸附在(002)平坦的表面上,形成最薄的界面溶剂层(约4A)和最小的结合能(133.11kJ/mol)。该晶面吸附EA分子的个数和吸附能的绝对值(72.21kJ/mol)均最低,而等量吸附热最大(80.29kJ/mol),其他4个晶面介于这两个晶面之间。
    • 张文彪; 石杨豪; 杨洋; 谭静雯; 高庆生
    • 摘要: 电催化加氢反应能够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以可再生电能为驱动力、水为氢源,将生物质原料升级为高附加值化学品,避免了热催化中高温高压的反应条件,是近年来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如何深入理解电极多相界面上的催化机理仍存在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催化加氢和催化剂表面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本文以三种钯基纳米晶为模型催化剂,系统研究了其在糠醛(FAL)电催化加氢反应中的晶面效应.三种Pd纳米晶体模型催化剂,即立方体(cubes)、菱形十二面体(RDs)和八面体(Octs),分别暴露了{100},{110}和{111}等特征晶面,特征晶面上确定的原子排列和电子结构为研究电催化加氢中的晶面效应,关联反应动力学与表面吸附态提供了便利.同时,为了确保电催化加氢活性与晶面真实结构之间可靠的关联性,首先使用电化学CO置换法去除了Pd纳米晶上残余的表面活性剂(卤素离子等),并通过循环伏安法的氧化还原峰证实特征活性晶面得以充分暴露.以生成产物糠醇的比活性为评价依据,Pd纳米晶在FAL电加氢中的活性遵循Octs>cubes>RDs的顺序,即晶面活性顺序为{111}>{100}>{110}.实验和理论动力学分析表明,在Pd表面电加氢反应符合基于竞争吸附模型的Langmuir-Hinshelwood加氢机制,其动力学特征与加氢反应速率和^(*)FAL与^(*)H结合能之间的差值(BEFAL-BEH)正相关.与Pd(100)和Pd(110)相比,Pd(111)得益于相对较强的吸附^(*)H能力和较弱的吸附^(*)FAL能力,表现了更高的晶面活性和糠醇得率,因为这两种吸附物在Pd(111)共存,有利于加氢反应的表面反应步骤,提高了加氢活性.从热力学角度分析,^(*)H在Pd(111)上更容易进攻FAL中的羰基,反应生成糠醇分子,而不是形成H2脱附,这同样有利于提高电催化加氢效率.可见,^(*)H和^(*)FAL的表面吸附态是电催化加氢反应的关键因素,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决定了加氢或析氢反应途径.本文基于实验和理论分析,从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对电催化加氢反应的催化剂晶面效应提出了清晰认识.相关结论加深了对电催化合成基础理论的理解,并为相关电催化剂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