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醚醚酮

聚醚醚酮

聚醚醚酮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232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7篇、会议论文68篇、专利文献69096篇;相关期刊329种,包括润滑与密封、国外塑料、工程塑料应用等; 相关会议54种,包括2014年第十四届上海地区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2014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等;聚醚醚酮的相关文献由3972位作者贡献,包括姜振华、王贵宾、吴忠文等。

聚醚醚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7 占比:1.29%

会议论文>

论文:68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69096 占比:98.61%

总计:70071篇

聚醚醚酮—发文趋势图

聚醚醚酮

-研究学者

  • 姜振华
  • 王贵宾
  • 吴忠文
  • 张淑玲
  • 张海博
  • 侯天武
  • 姜忠义
  • 吴洪
  • 吴立豪
  • 张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翟红洁; 韩冠达; 李磊; 董小辉; 姜之全; 娄飞云
    • 摘要: 背景:在进行颅骨重建过程中,采用不同颅骨修补材料的术后效果有一定区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有较大差异。目的:探讨采用3D打印聚醚醚酮材料行颅骨缺损成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12例颅骨缺损患者,其中男67例,女45例,均进行颅骨重建手术,其中36例使用3D打印聚醚醚酮材料,76例使用三维钛网材料。术后随访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皮下积液、脑积水、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切口愈合不良或植入物外漏、感染等。结果与结论:①聚醚醚酮组、钛网组患者分别获得术后(14.64±2.39),(15.49±2.17)个月随访,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因植入物材料原因导致植入失败的患者;②钛网组中3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为脑积水、9例为皮下积液、3例为硬膜外/下血肿、13例为切口愈合不良、3例为植入物外露、颅内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3.4%;聚醚醚酮组中1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6例为皮下积液、1例为硬膜外/下血肿、2例为切口愈合不良、1例为颅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7.8%;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切口愈合不良/植入物外露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表明,3D打印聚醚醚酮修补材料在颅骨缺损修补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安全性、精确性较好,相对于钛网材料在切口愈合方面具有更好的优势。
    • 李晓雪; 侯晓薇
    • 摘要: 背景:聚醚醚酮的弹性模量与骨组织接近,可作为良好修复颌骨缺损的骨科植入材料。目的:建立不同厚度及孔径的个性化聚醚醚酮支架网数字化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其Von Mises应力、Von Mises应变分布。方法:提取1例右上中切牙缺失并伴有颌骨缺损患者的颌骨锥形束CT数据,以对侧正常颌骨形态为模板,通过镜像重建右上颌骨缺损区三维模型;分别设计厚度0.5,0.6 mm的聚醚醚酮网,每种厚度又设计4种孔径,分别为0,0.25,0.35,0.45 mm,建立聚醚醚酮网植入修复右上颌骨缺损区三维模型,将100 N载荷加载于牙槽嵴顶对应的聚醚醚酮网上,进行有限元力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牙槽嵴顶部为Von Mises应力的主要集中区;随厚度的增加,聚醚醚酮网Von Mises应力的集中面积明显减少;不同厚度聚醚醚酮网的最大Von Mises应力随着网孔径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厚度0.6 mm组中0 mm与0.25 mm孔径聚醚醚酮网的最大Von Mises应力与其屈服强度比值分别为0.92,0.97,其余各组均>1;②牙槽嵴顶部为Von Mises应变的主要集中区;随厚度的增加,聚醚醚酮网的Von Mises应变集中区面积减少;当孔径由0 mm增大到0.25 mm后,聚醚醚酮网的应变变化量为负值;当孔径分别由0.25 mm增大到0.35 mm、0.35 mm增大到0.45 mm后,聚醚醚酮网的应变变化量为正值;③结果显示,通过分析最大Von Mises应力可知,厚度0.6 mm组中无孔和0.25 mm孔径的聚醚醚酮网满足力学性能要求;通过分析最大Von Mises应变发现,厚度为0.6 mm、孔径为0.25 mm的聚醚醚酮网最稳定,受力时不易发生塑性形变。
    • 仵博宇; 叶开; 陈家瀚; 王江华; 乌日开西·艾依提; 蒋厚峰; 滕勇
    • 摘要: 背景:聚醚醚酮材料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质,辐射透明性及与人体骨骼相似的弹性模量等优点,但存在着生物惰性的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目的:评价熔融沉积型3D打印技术制备聚醚醚酮/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以聚醚醚酮聚醚醚酮/羟基磷灰石(羟基磷灰石质量分数为10%)丝材为原料,应用熔融沉积型3D打印技术分别制备聚醚醚酮材料(对照组)、聚醚醚酮/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实验组)。将第3代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分别与两组材料浸提液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细胞为阳性对照,通过Live/Dead荧光染色和CCK-8实验检测细胞的存活与增殖情况;将第3代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分别接种于两种材料表面,利用扫描电镜观察MC3T3-E1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生长、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Live/Dead荧光染色显示,MC3T3-E1细胞在两组材料浸提液中生长良好,细胞活力良好,细胞存活率在90%以上,说明两种材料均无明显细胞毒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良好;②CCK-8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材料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其中实验组培养3,5,7 d的细胞增殖吸光度值大于阳性对照组、对照组(P<0.05);③扫描电镜下可见,接种第1天时,MC3T3-E1细胞在两组材料表面黏附生长,细胞铺展良好,其中以实验组细胞分泌的基质较多;第3天时,黏附于两组材料表面的细胞增多,同时分泌更多的基质,其中以实验组材料表面黏附细胞数量及基质分泌更多;第7天时,两组材料表面出现细胞重叠生长现象,实验组材料上细胞铺展生长、分泌基质的效率更高;④结果表明,3D打印制备聚醚醚酮/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怀鹏; 张翼鹏; 王溪; 王维; 王亮; 陈镭
    • 摘要: 背景: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因其微创、显露充分、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已成为前颅底中线及侧颅底占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随着手术范围及适应证也的不断扩展,颅底磨除范围相应增加,这也使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也相应增高。严重的脑脊液漏可导致患者致命性的颅内感染及极差的预后。因此在神经内镜手术后,可靠的颅底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基本条件,文章以此对颅底重建原则、方法、颅底重建应用的不同材料的生物学特性等展开综述。目的:阐述颅底重建的原则方法,总结不同重建材料的研究进展及不同生物学特性在颅底重建中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及PubMed数据库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收录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颅底重建、神经内镜、颅底骨缺损、经鼻蝶手术入路、多重修补、带蒂黏膜瓣、聚醚醚酮、羟基磷灰石”,英文检索词为“Skull base reconstruction,Neuroendoscopy,Skull base bone defect,Transnasal-sphenoidal operative approach,Multiple repair,Pedicled mucosal flap,Polyether-ether-ketone(PEEK),Hydroxylapatite”,最终纳入60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神经内镜经鼻蝶术后,即使颅底缺损越来越大,颅底重建的目地依旧是预防脑脊液漏避免严重并发症,目前多层修补是一致认可的修复原则。(2)骨性支撑的类骨材料诸如聚醚醚酮、羟基磷灰石因为价格昂贵且术前准备繁琐,临床应用较少;临床医生多靠类硬膜结构的生物材料及带蒂黏膜瓣完成修补,但受限于修补支撑力弱及黏膜瓣血运情况,少数病患仍有一定概率存在脑脊液漏的风险。(3)因此,术中类硬膜、类骨结构人工生物材料以及带蒂黏膜瓣修补颅底缺损符合恢复颅底的解剖修复,有助于硬膜、骨质结构的再生,这样也使疏水组织-类硬膜结构-类骨结构-黏膜的一体化生物材料研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胡均贤; 赵德英; 王雷; 黄明火; 吴雅兰; 陈劲草; 刘征
    • 摘要: 背景:颅骨修补材料种类繁多,但目前仍然没有哪种材料能在生物相容性、性价比等各方面性能上全部满足临床需要.目的:分析3D打印数字化塑形聚醚醚酮和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术后并发症差异,针对并发症明确改进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江大学附属黄冈市中心医院2014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07例颅骨缺损患者,男157例,女50例,年龄16-68岁,其中42例使用聚醚醚酮修补材料,165例使用钛网修补材料.术后第3周,进行额颞顶区缺损区塑形满意度调查;术后随访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结论:①聚醚醚酮组32例进行额颞顶区缺损修补,塑形满意度为56.3%;钛网组117例进行额颞顶区缺损修补,塑形满意度为75.2%,两组塑形满意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聚醚醚酮组42例中14例发生并发症,其中皮下积液12例(28.6%)、癫痫1例、额部螺钉固定处隆起疼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钛网组165例中28例发生并发症,其中皮下积液15例(9.1%)、癫痫7例、颅内感染2例、材料外露2例、颅内血肿1例、材料松动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0%,两组间皮下积液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 表明,额颞顶区骨质缺损处采用钛网修补较聚醚醚酮材料修补美观、满意度更高,聚醚醚酮材料应用于颅骨修补的主要改进方向是降低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 冯乐; 邱鹏; 刘敏; 周会
    • 摘要: 背景:聚醚醚酮的生物惰性表面限制了其医学应用,如何提高聚醚醚酮的生物活性亟待解决.目的:分析壳聚糖生物活性涂层改性聚醚醚酮的表面特征及其对MC3T3-E1细胞增殖、黏附的影响.方法:取圆片状聚醚醚酮材料,依次进行NaBH4、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戊二醛水溶液及壳聚糖溶液处理,获得壳聚糖生物活性涂层改性的聚醚醚酮材料.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与全自动接触角测量仪观察化学处理前后聚醚醚酮材料的表面特征.将MC3T3-E1细胞分别接种于聚醚醚酮与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观察细胞的增殖与黏附情况.结果 与结论:①X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显示,聚醚醚酮材料仅含有C、O元素,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含有C、O、N、Si元素;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接触角小于聚醚醚酮材料(P<0.05);②扫描电镜下可见,聚醚醚酮材料表面有明显的凹槽状起伏,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存在壳聚糖分子,大小为1.0-2.0μm;原子力显微镜下可见,聚醚醚酮材料表面有较多的微小凹坑,大小约为0.1μm,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凹坑增大,大小为0.2-0.5μm,表面粗糙度大于聚醚醚酮材料;③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细胞数量多于聚醚醚酮材料(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黏附在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细胞伸展性较差、伪足较少、肌动蛋白微丝不明显,黏附在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细胞伸展性较好、伪足较多、肌动蛋白微丝多且明显;④CCK-8实验显示,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细胞增殖快于聚醚醚酮材料(P<0.05);⑤结果表明,壳聚糖表面改性增加了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和湿润性,促进材料表面MC3T3-E1细胞的增殖、黏附.
    • 王一明; 杨凤东; 毛文斌; 贾鑫; 卫书欣; 魏新亭
    • 摘要: 背景:越来越多新兴的修补材料用于颅骨缺损的修补,何种修补材料是最佳选择尚无明确定论.目的:初步探讨三维数字化塑形聚醚醚酮、钛网两种颅骨修补材料在颅骨修补中的应用性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颅骨修补1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6例,女48例,平均年龄(43.9±12.0)岁,其中选择聚醚醚酮修补材料者95例,选择钛网修补材料者79例.获取术中资料、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情况(包括癫痫发作、需手术处理的血肿、感染、皮下积液、脑脊液漏、修补材料松动或凹陷、植入物外露等及主观感受),比较两组是否存在差异.试验方案符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结果与结论:①174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2-37个月,平均(17.2±12.4)个月;②聚醚醚酮组与钛网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 26%,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癫痫、血肿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皮下积液、脑脊液漏、修补材料松动或凹陷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头部双侧对称性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聚醚醚酮组患者的修补材料外露、震动感和冷热感体验发生比例低于钛网组(P < 0.05);④结果表明,两组修补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生物亲和性,聚醚醚酮修补材料术后发生的材料外露、震动感和冷热感觉体验要少于钛网修复材料.
    • 邱鹏; 傅琪淋; 刘敏; 兰玉燕; 王频
    • 摘要: 背景:二氧化锆和纯钛基台在前牙区应用中出现了一些美学和生物力学问题,一种符合生物力学的美学基台材料亟待被研究.目的:比较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全唾液在聚醚醚酮、二氧化锆、纯钛基台材料表面的初期黏附情况.方法:将聚醚醚酮、二氧化锆、纯钛制成圆片形试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态特征,原子力显微镜测量试件表面粗糙度,接触角测量仪测量接触角.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探针测量牙龈卟啉单胞菌在3种试件表面的黏附力,采用扫描电镜和CCK-8法评估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全唾液在3种试件表面的初期黏附量.结果 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聚醚醚酮、纯钛试件表面呈沟槽状,且聚醚醚酮的沟槽多于纯钛,二氧化锆表面可见少量微孔;原子力显微镜显示,3种试件表面均可见平行的沟槽状起伏,聚醚醚酮和二氧化锆的沟槽峰谷结构较纯钛突出,且二氧化锆表面的类孔状凹凸结构较聚醚醚酮表面多;②二氧化锆的表面粗糙度大于纯钛(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试件的接触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牙龈卟啉单胞菌在聚醚醚酮表面的黏附力低于二氧化锆和纯钛(P<0.05);④扫描电镜显示,聚醚醚酮表面的细菌黏附量最少,而纯钛表面最多;CCK-8检测显示,聚醚醚酮表面的初期细菌黏附量低于二氧化锆和纯钛(P<0.05);⑤结果表明,在抑制细菌初期黏附方面,聚醚醚酮较传统基台材料二氧化锆、纯钛更具优势.
    • 金贺荣; 崔敬斌; 邵苍
    • 摘要: 背景:椎间融合器已成为脊柱外科临床上不可或缺的植入物,随着材料科学和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不同材料融合器的应用前景有待考究.目的:结合目前椎间融合器最新临床数据和新材料的研发,对融合器材料进行详细分析并作出展望.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PubMed、Elsevier等数据库1989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表的文献,着重检索现阶段椎间融合器材料在脊柱外科临床上的应用,中文检索词为"椎间融合器,生物相容性,骨科植入物,脊柱外科,3D打印融合器,可降解材料,聚醚醚酮融合器,氮化硅融合器",英文检索词"Interbody fusion cage,Biocompatibility,Orthopedic implants,Spinal surgery,3D printing interbody fusion cage,Biodegradable materials,PEEK fusion cage,Silicon nitride fusion cage".结果 与结论:椎间融合器材料种类繁多,可分为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目前临床常用的是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融合器,其他材料也有了新的临床数据.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及3D打印的新型材料出现,金属多孔钛合金融合器在临床上效果显著.此外,融合器孔内的填充材料从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逐渐向可吸收的人工骨和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发展.
    • 邱鹏; 傅琪淋; 刘敏; 兰玉燕; 王频
    • 摘要: 背景:二氧化锆和纯钛基台在前牙区应用中出现了一些美学和生物力学问题,一种符合生物力学的美学基台材料亟待被研究。目的:比较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全唾液在聚醚醚酮、二氧化锆、纯钛基台材料表面的初期黏附情况。方法:将聚醚醚酮、二氧化锆、纯钛制成圆片形试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态特征,原子力显微镜测量试件表面粗糙度,接触角测量仪测量接触角。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探针测量牙龈卟啉单胞菌在3种试件表面的黏附力,采用扫描电镜和CCK-8法评估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全唾液在3种试件表面的初期黏附量。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聚醚醚酮、纯钛试件表面呈沟槽状,且聚醚醚酮的沟槽多于纯钛,二氧化锆表面可见少量微孔;原子力显微镜显示,3种试件表面均可见平行的沟槽状起伏,聚醚醚酮和二氧化锆的沟槽峰谷结构较纯钛突出,且二氧化锆表面的类孔状凹凸结构较聚醚醚酮表面多;②二氧化锆的表面粗糙度大于纯钛(P0.05);3组试件的接触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牙龈卟啉单胞菌在聚醚醚酮表面的黏附力低于二氧化锆和纯钛(P<0.05);④扫描电镜显示,聚醚醚酮表面的细菌黏附量最少,而纯钛表面最多;CCK-8检测显示,聚醚醚酮表面的初期细菌黏附量低于二氧化锆和纯钛(P<0.05);⑤结果表明,在抑制细菌初期黏附方面,聚醚醚酮较传统基台材料二氧化锆、纯钛更具优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