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脊柱融合术

脊柱融合术

脊柱融合术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67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13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156885篇;相关期刊329种,包括中国骨伤、医学临床研究、脊柱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届学术会议、第九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江西省骨质疏松学术会、第二十二届全国病案管理学术会议等;脊柱融合术的相关文献由6976位作者贡献,包括袁文、邱勇、贾连顺等。

脊柱融合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13 占比:1.64%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56885 占比:98.33%

总计:159551篇

脊柱融合术—发文趋势图

脊柱融合术

-研究学者

  • 袁文
  • 邱勇
  • 贾连顺
  • 海涌
  • 邱贵兴
  • 朱泽章
  • 范顺武
  • 仉建国
  • 曾忠友
  • 王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金贺荣; 崔敬斌; 邵苍
    • 摘要: 背景:椎间融合器已成为脊柱外科临床上不可或缺的植入物,随着材料科学和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不同材料融合器的应用前景有待考究.目的:结合目前椎间融合器最新临床数据和新材料的研发,对融合器材料进行详细分析并作出展望.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PubMed、Elsevier等数据库1989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表的文献,着重检索现阶段椎间融合器材料在脊柱外科临床上的应用,中文检索词为"椎间融合器,生物相容性,骨科植入物,脊柱外科,3D打印融合器,可降解材料,聚醚醚酮融合器,氮化硅融合器",英文检索词"Interbody fusion cage,Biocompatibility,Orthopedic implants,Spinal surgery,3D printing interbody fusion cage,Biodegradable materials,PEEK fusion cage,Silicon nitride fusion cage".结果 与结论:椎间融合器材料种类繁多,可分为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目前临床常用的是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融合器,其他材料也有了新的临床数据.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及3D打印的新型材料出现,金属多孔钛合金融合器在临床上效果显著.此外,融合器孔内的填充材料从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逐渐向可吸收的人工骨和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发展.
    • 金贺荣; 崔敬斌; 邵苍
    • 摘要: 背景:椎间融合器已成为脊柱外科临床上不可或缺的植入物,随着材料科学和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不同材料融合器的应用前景有待考究。目的:结合目前椎间融合器最新临床数据和新材料的研发,对融合器材料进行详细分析并作出展望。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PubMed、Elsevier等数据库1989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表的文献,着重检索现阶段椎间融合器材料在脊柱外科临床上的应用,中文检索词为“椎间融合器,生物相容性,骨科植入物,脊柱外科,3D打印融合器,可降解材料,聚醚醚酮融合器,氮化硅融合器”,英文检索词“Interbody fusion cage,Biocompatibility,Orthopedic implants,Spinal surgery,3D printing interbody fusion cage,Biodegradable materials,PEEK fusion cage,Silicon nitride fusion cage”。结果与结论:椎间融合器材料种类繁多,可分为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目前临床常用的是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融合器,其他材料也有了新的临床数据。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及3D打印的新型材料出现,金属多孔钛合金融合器在临床上效果显著。此外,融合器孔内的填充材料从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逐渐向可吸收的人工骨和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发展。
    • 吴瑞; 丛波; 姜传杰; 于建林; 周纪平; 杨凯; 杨永军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以骨质移行转换点为参考标志的改良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法行腰椎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2017年1月—2018年3月,采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疾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改良组采用骨质移行转换点为参考标志徒手置钉,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徒手置钉。术后行CT多平面重建(MPR)对螺钉进行椎弓根层面扫描,采用Neo分级评估螺钉位置。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改良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54枚,置钉准确率为96.10%;对照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50枚,置钉准确率为88.67%;2组置钉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骨质移行转换点为参考标志的改良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法相较于传统徒手置钉法有更高的置钉准确率,可一定程度上实现椎弓根置钉的个体化,值得临床推广。
    • 邱凤; 王子申
    • 摘要: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对脊柱融合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择期脊柱融合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年龄50~7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S组)和试验组(SE组),每组30例,术后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镇痛药配方为:S组舒芬太尼2.0μg/kg,SE组舒芬太尼1.5μg/kg+艾司氯胺酮1.0 mg/kg,两组镇痛药中均加入托烷司琼5 mg+生理盐水至100 mL。所有患者均在手术结束前30 min连接静脉镇痛泵,记录患者术后4(T0)、8(T1)、12(T2)、24(T3)、48(T4)小时的疼痛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患者术后48小时内PCIA总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组患者术后0~24 h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组患者术后48 h内PCIA按压总次数少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组患者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少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均无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精神异常等症状。结论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脊柱融合术患者,镇痛效果更完善,可减少舒芬太尼用量,有效降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 杨克石; 徐辉; 纪昌宾
    • 摘要: 男性患者,78岁,因“吞咽困难半年,加重2个月”于2018年3月5日入院。患者可进流食及半流食,但进食固体食物时咽喉部梗阻感明显。患者无四肢麻木无力,无行走不稳,无胸腹部束带感,无大小便功能异常。体重无下降。体格检查:颈部活动无受限,四肢感觉肌力正常,生理反射无减弱或亢进,病理征阴性。颈椎正侧位X线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C4,5椎前巨大鸟嘴样骨赘形成(图1a,1b)。食道钡餐造影:颈段食管外压性改变(颈椎前方骨赘所致)(图1c)。消化内镜检查:食道黏膜光滑、连续,食管未见明显异常。颈椎MRI:C4,5椎间盘前方巨大骨赘压迫咽后壁,椎间盘退变,脊髓无明显受压(图1d,1e,1f)。诊断为食管型颈椎病。
    • 陈豪杰; 黄小强; 高林; 张嘉男; 刘世长; 陈林娜; 郝定均; 张子龙; 乔瑞; 杨佳瑞
    • 摘要: 目的:比较透视与机器人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与置钉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采用MIS-TLIF手术方式治疗的52例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资料。其中24例患者采用脊柱机器人辅助MIS-TLIF治疗(A组);28例患者采用透视下辅助MIS-TLIF治疗(B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通过CT平扫采用Gertzbein-Robbins对螺钉精准度进行评级。其中A级和B级被评估为满意置钉,C、D、E级被评估为置钉错误,采用Babu等方法评估螺钉对上关节突的侵犯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B组(P0.05)。A、B组置入螺钉分别为96枚和112枚。术后3 d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法评估两组置钉精准度,A组中A级90枚,B级5枚,C级1枚,无D、E级置钉;B组中A级84枚,B级16枚,C级8枚,D级4枚,无E级置钉;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09,P=0.000)。A组满意置钉率为98.96%(95/96);B组满意置钉率为89.29%(100/1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4,P=0.004)。术后3 d根据Babu等方法评估椎弓根螺钉对上关节突关节侵犯情况,其中A组0级90枚,1级4枚,2级2枚,3级0枚;B组0级86枚,1级12枚,2级10枚,3级4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33,P=0.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因置钉失误造成的严重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及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2(9.06±1.60)个月。术后神经症状均改善良好,随访期间未见症状复发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的情况。结论:与透视下辅助MIS-TLIF相比,脊柱机器人辅助MIS-TLIF术式不仅更具有微创性与安全性,而且置钉精准更高,侵犯上关节突的发生率更低,明确减压靶点更精准,可用于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
    • 潘群龙; 俞海明; 张荣谋
    • 摘要: 目的:探讨单体位下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机器人辅助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方法:对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7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OLIF联合后路透视经皮置钉内固定组(传统组)和OLIF联合机器人辅助后路内固定组(机器人组)。传统组33例,其中男13例,女20例,年龄44~82(59.7±9.1)岁;机器人组34例,其中男7例,女27例,年龄45~81(61.6±8.8)岁。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时患者的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CT扫描评估两组患者的置钉准确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3个月以上的随访。传统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99.85±15.79)min,(62.58±10.83)min,(118.33±10.80)ml,(2.5±0.7)d,(9.67±2.13)d;机器人组为(248.53±14.22)min,(19.47±3.51)min,(115.74±9.86)ml,(2.3±0.6)d,(9.44±1.93)d。所有患者术后腰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明显改善,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明显少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VAS、ODI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为98.8%(2/160),高于传统组的89.9%(16/158)。结论:采用单体位下OLIF联合机器人辅助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比传统OLIF联合后路透视经皮置钉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少,置钉准确率高,手术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赵永生; 李强; 王洋; 张承韶
    • 摘要: 目的:探讨微创经腹膜外斜前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中早期疗效并分析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以OLIF术式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51~72(63.15±7.22)岁,其中腰椎管狭窄6例,腰椎滑脱5例,邻椎病4例,退变性腰椎侧弯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3例,腰椎后路减压术复发1例。后路微创椎弓根钉固定13例,无后路固定(Stand-alone)9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直径、椎管面积,观察椎间融合情况、椎间融合器沉降等影像学变化及并发症等,比较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25~280(95.45±79.07)ml,单纯前路术中出血量25~70(45.71±15.42)ml;手术时间75~210(137.72±37.66)min,单纯前路手术时间75~105(91.40±15.96)min。术后拔管前总引流量10~110(56.23±31.15)ml,下地时间为术后24~72(54.48±18.24)h。术后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增加(6.63±2.61)mm(P<0.05);术后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增加(5.35±2.47)mm(P<0.05);术后椎间孔面积较术前增加(97.67±33.58)mm2(P<0.05);术后椎管直径较术前增加(3.31±1.61)mm(P<0.05);术后椎管面积较术前增加(57.52±31.39)mm2(P<0.05)。术后6个月5例患者椎间融合,术后12个月22例均达到椎间骨性融合。5例患者出现融合器沉降,均为未行后路固定的病例。未出现大血管、输尿管、硬膜囊、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腹膜损伤1例,术后一过性大腿疼痛、股四头肌肌力下降4例,交感神经损伤1例。术后3 d腰痛及下肢根性痛等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的ODI、NRS及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OLIF术式治疗指征明确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术中出血少、下地时间早、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椎间孔高度和椎管面积,间接减压神经根,术后融合率高。但早期开展手术时间较长,并且可能发生腹膜损伤、腰丛过度牵拉等并发症,Stand-alone技术融合器沉降发生率较高。
    • 李盼; 雷润博; 甘璐; 李沫; 罗卓荆
    • 摘要: 目的 比较零切迹自稳型融合器(ROI-C)与前路传统钛板加融合器(CPC)治疗退行性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的颈椎病患者85例。其中ROI-C组42例,CPC组43例。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部残疾指数(NDI)、Odom标准、颈椎2-7Cobb角、融合节段椎间盘高度、吞咽困难发生率、邻近节段椎体退变(ASD)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ROI-C组随访60~62(60.2±2.4)个月,CPC组随访60~63(60.9±2.2)个月。与术前相比,两组的所有测量值均有显著改善。两组间的JOA评分、NDI、颈椎Cobb角、融合段椎间盘高度、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CPC组相比,ROI-C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随访时ROI-C组无ASD症状,CPC组发生4例ASD(4/43)。两组术后症状性AS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CDF治疗颈椎病的应用中与CPC具有相似的疗效。与CPC相比,短期随访ROI-C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中期随访,ROI-C症状性ASD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 徐辰; 董敏杰; 窦一博; 田野; 吴卉乔; 吴晓东; 王新伟; 陈华江; 沈晓龙; 曹鹏; 袁文
    • 摘要: 目的 探讨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CDF)术中应用新型低切迹一体化融合器系统(Carmen)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颈椎外科行单节段ACDF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所使用的内固定系统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Carmen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47.2±6.7)岁;零切迹内固定系统(Zero-P)组98例,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48.7±7.3)岁。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12个月融合率分别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C2-C7 Cobb角、手术节段局部Cobb角和颈椎活动范围(ROM)分别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颈部和上肢VAS评分、颈椎ROM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Carmen组患者术后12个月颈椎C2-C7Cobb角及手术节段局部Cobb角均显著大于Zero-P组患者(均P<0.05)。结论 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CDF术中使用Carmen融合器,其临床疗效与传统Zero-P系统相当,在纠正以及维持颈椎曲度方面较Zero-P系统更具优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