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修复

骨修复

骨修复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722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外科学、口腔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5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111712篇;相关期刊258种,包括中国骨伤、国际骨科学杂志、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中医骨伤科高峰论坛、第二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工程大会等;骨修复的相关文献由3966位作者贡献,包括崔福斋、魏杰、曹建新等。

骨修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5 占比:0.52%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11712 占比:99.43%

总计:112350篇

骨修复—发文趋势图

骨修复

-研究学者

  • 崔福斋
  • 魏杰
  • 曹建新
  • 李鸿
  • 张其清
  • 李玉宝
  • 仇志烨
  • 佘振定
  • 张明
  • 李吉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魏腾飞; 何晓铭; 韦雨柔; 詹芝玮; 何敏聪; 何伟; 魏秋实
    • 摘要: 背景:据报道,激素、酒精均可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而影响骨的形成与修复,而股骨头塌陷的发生与机械应力刺激、坏死组织修复能力相关,推测Piezo1可能是感应股骨头坏死塌陷的力学敏感蛋白。目的:观察力学感应蛋白Piezo1在激素性和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骨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方法:选取30例在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因股骨头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收集其股骨头标本及临床、影像资料。股骨头标本均为ARCOⅢ期;其中男20例,女10例;分为激素组15例,酒精组15例。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股骨头标本骨组织形态结构变化;Westernblot检测骨组织中Piezo1蛋白的半定量表达;免疫组化检测Piezo1蛋白在骨组织中的定位表达。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发现激素及酒精组坏死区骨质结构紊乱、骨髓坏死,均有大量空虚的骨陷窝;②Western blot结果提示激素组患者股骨头骨组织的坏死区、硬化区和正常区Piezo1蛋白的表达均高于酒精组患者(P<0.05);③免疫组化结果提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坏死区、硬化区和正常区阳性表达较酒精组更明显;④结果提示,Piezo1可能是感应股骨头坏死塌陷的力学敏感蛋白,并参与成骨的过程;激素性与酒精性股骨头坏死骨组织中Piezo1的差异表达可能与两者不同的骨形成修复特点有关。
    • 李晓雪; 侯晓薇
    • 摘要: 背景:聚醚醚酮的弹性模量与骨组织接近,可作为良好修复颌骨缺损的骨科植入材料。目的:建立不同厚度及孔径的个性化聚醚醚酮支架网数字化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其Von Mises应力、Von Mises应变分布。方法:提取1例右上中切牙缺失并伴有颌骨缺损患者的颌骨锥形束CT数据,以对侧正常颌骨形态为模板,通过镜像重建右上颌骨缺损区三维模型;分别设计厚度0.5,0.6 mm的聚醚醚酮网,每种厚度又设计4种孔径,分别为0,0.25,0.35,0.45 mm,建立聚醚醚酮网植入修复右上颌骨缺损区三维模型,将100 N载荷加载于牙槽嵴顶对应的聚醚醚酮网上,进行有限元力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牙槽嵴顶部为Von Mises应力的主要集中区;随厚度的增加,聚醚醚酮网Von Mises应力的集中面积明显减少;不同厚度聚醚醚酮网的最大Von Mises应力随着网孔径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厚度0.6 mm组中0 mm与0.25 mm孔径聚醚醚酮网的最大Von Mises应力与其屈服强度比值分别为0.92,0.97,其余各组均>1;②牙槽嵴顶部为Von Mises应变的主要集中区;随厚度的增加,聚醚醚酮网的Von Mises应变集中区面积减少;当孔径由0 mm增大到0.25 mm后,聚醚醚酮网的应变变化量为负值;当孔径分别由0.25 mm增大到0.35 mm、0.35 mm增大到0.45 mm后,聚醚醚酮网的应变变化量为正值;③结果显示,通过分析最大Von Mises应力可知,厚度0.6 mm组中无孔和0.25 mm孔径的聚醚醚酮网满足力学性能要求;通过分析最大Von Mises应变发现,厚度为0.6 mm、孔径为0.25 mm的聚醚醚酮网最稳定,受力时不易发生塑性形变。
    • 芦笛; 张成; 段荣泉; 刘宗响
    • 摘要: 背景: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异种骨移植等是临床中骨缺损修复的常见方式,但供体数量不足、增加手术创伤及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使其应用受限。而人工合成的磷酸钙陶瓷修复材料的理化结构与天然骨组织相似,其多孔微纳米形貌和表面生物活性离子使之具有优异的骨传导性及骨诱导性,在骨缺损修复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目的:通过对磷酸钙陶瓷材料的常见形式、理化性能及骨诱导性能展开综述,为临床骨缺损的修复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Science、PubMed数据库中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中、英文检索关键词为“磷酸钙,骨修复,骨缺损,骨诱导,骨引导;bone defects,calcium phosphate ceramic,bone-repair,osteoinduction,bone inductive potentiality”,通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5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及双相磷酸钙为最常用于骨修复的磷酸钙陶瓷材料,通过对其制备工艺、表面改性等方式不断改进,使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及骨诱导性。通过调控其宏观结构、微纳米表面形貌(孔径、粗糙度等)、钙磷释放和蛋白吸附等特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成骨诱导的过程;磷酸钙陶瓷与炎症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等)、成骨蛋白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更多的具有骨诱导特性的表面特征形成和更高浓度的Ca^(2+)、PO_(4)^(3-)以及成骨细胞因子聚集,在体内外研究中均取得良好的骨诱导效果。
    • 黄艺轩; 杜斌; 刘锌; 袁鑫玮; 席洪钟; 郭铭滨; 麦健斌
    • 摘要: 背景:聚乙烯亚胺作为一种阳离子聚合物,目前在医学的诸多领域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凭借自身丰富的胺基基团和阳离子电荷,使其具备易修饰性和静电吸附性,这些特性运用于骨组织工程中,具有潜在的优势与前景。目的:总结目前聚乙烯亚胺在骨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并且对其用于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作了讨论与展望。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22年3月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polyethyleneimine,bone tissue engineering,bone tissue regeneration,bone tissue repair,regenerative medicine,drug delivery”;中文检索词:“聚乙烯亚胺、骨组织工程、骨组织再生、骨组织修复、再生医学、药物递送”,最终纳入57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基于基因技术利用聚乙烯亚胺与成骨相关基因形成的复合物是一种高效的基因载体,能够诱导种子细胞表达成骨相关的细胞因子,促进成骨分化;通过与不同基团进行修饰,可以实现在不影响聚乙烯亚胺转染效率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对间充质干细胞等种子细胞的毒性,但是对于DNA和聚乙烯亚胺链的长度、聚乙烯亚胺的电荷密度、结构和化学修饰以及氮/磷酸盐等关键参数未达成共识。(2)聚乙烯亚胺作为表面涂层或直接与支架材料形成复合物制备的骨缺修复支架,在支架的生物相容性、降解速率、孔隙大小和机械强度方面均有优化;同时聚乙烯亚胺及其衍生物应用于骨缺损修复支架可以赋予支架抗菌性和增强促血管生成的能力。(3)体内加载成骨诱导因子方面,聚乙烯亚胺搭载的成骨诱导因子基因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具有高效的转染能力,负载在支架上植入骨缺损动物模型体内则能提升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具有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效果,并且未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报道,但是对于基因的异位插入及促成骨蛋白的异位表达仍然是目前存在的问题。(4)为实现药物骨靶向递送,聚乙烯亚胺凭借自身丰富的可修饰基团,成为了靶头与药物载体之间连接的“桥梁”。(5)基于双膦酸盐类、刺激响应性系统及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药物靶向递送方式向骨修复支架靶向持续递送促成骨的药物目前尚未见报道,但聚乙烯亚胺目前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现该想法的可能,未来值得进一步探索。
    • 芦笛; 万欣宇; 杨金鑫; 丁珂欣; 张成; 段荣泉; 刘宗响
    • 摘要: 背景:人工合成的磷酸钙陶瓷材料与天然骨组织无机成分相似,通过表面形貌和化学组成进行功能化设计可赋予其优异的骨传导和骨诱导性能,研发具有骨诱导性能的磷酸钙陶瓷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目的:通过材料形貌调控和功能化设计赋予亚微米拓扑结构磷酸三钙陶瓷骨诱导性能,检测其理化性能及骨诱导性能。方法:采用高温烧结法制备亚微米拓扑结构的磷酸三钙陶瓷,以市场可供商品化的骨修复材料Bio-Oss骨粉为对照组,表征两种材料的表面形貌、蛋白吸附能力及体外矿化性能。将第3代人牙周膜干细胞与两种材料浸提液共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矿化性能;将第3代人牙周膜干细胞分别接种至两种材料表面,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早期成骨,qR T-PCR检测成骨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下可见两种材料均具有颗粒状纹理的微孔表面,Bio-Oss颗粒明显小于磷酸三钙陶瓷,两种材料的总孔隙度、大孔隙度和微孔隙度相似,磷酸三钙陶瓷主要为亚微米级孔隙,晶粒粒径100 nm-1.0μm,Bio-Oss骨粉主要为纳米级孔隙;体外矿化实验显示,磷酸三钙陶瓷表面诱导骨磷灰石沉积的能力强于Bio-Oss骨粉;与Bio-Oss骨粉相比,磷酸三钙陶瓷可从胎牛血清、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中吸附更多的蛋白质(P0.05);(3)磷酸三钙陶瓷组培养4,7 d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Bio-Oss组(P<0.05),培养21 d的矿化结节数量多于Bio-Oss组;培养7,14 d的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桥蛋白及Runx-2的mRNA表达均高于Bio-Oss组(P<0.05);(4)结果表明,新型磷酸钙陶瓷具有优越的体外骨诱导性能。
    • 熊伟; 袁灵梅; 钱国文; 黄锦阳; 潘斌; 郭灵; 曾志奎
    • 摘要: 背景:节段性骨缺损为骨科难题,现有治疗手段效果欠佳。新兴骨组织工程技术在节段性骨缺损修复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仅使用人工支架进行骨缺损修复,成骨性能往往难以满足需求,负载活性因子又存在价格昂贵、不稳定等问题。中药取材广泛、价格低廉,“补肾壮骨”中药有效成分有充当外源性生物因子的潜力,中药复合支架展现出良好的骨组织修复效果。目的:介绍几种常用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骨碎补、淫羊藿、杜仲等“补肾壮骨”代表药物在支架材料上的复合应用,探讨“补肾壮骨”中药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潜力。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中药,补肾,骨碎补,淫羊藿,杜仲,骨缺损,骨修复,骨组织工程,支架”为中文检索词,以“Chinese medicine,Tonifying kidney,Drynariae,Epimedium,Eucommia,bone defects,Bone repair,Bone Tissue Engineering,Scaffold”为英文检索词,检索2007-2022年期间关于“补肾壮骨”中药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文章。结果与结论:①现有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包括生物陶瓷材料、医用金属材料及聚合物材料,因各材料的性能差异可复合使用以弥补单一材料的缺陷。②外源性生长因子结合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疗效确切,但生长因子存在不稳定性、单价昂贵等问题。③现代药理学发现“补肾壮骨”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显著促进成骨分化作用,可替代生长因子在骨组织工程支架中的角色。④将“补肾壮骨”中药及其活性成分与支架材料融合,所制备复合支架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上展现出独特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 齐军强; 郭超; 牛东阳; 王浩田; 肖冰; 许国华
    • 摘要: 背景:目前用于骨修复的自体骨和异体骨存在来源有限、供骨区并发症、潜在的疾病传播风险、免疫排斥反应及价格昂贵等问题,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人工骨修复材料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得到了广泛研究。目的:总结金属离子掺杂改性羟基磷灰石用于骨组织修复的研究现状。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22年5月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金属离子、羟基磷灰石、掺杂改性、骨修复”,英文检索词为“Metal ion,Hydroxyapatite,Doping modification,Bone repair”。最终纳入61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离子掺杂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特性,锶可增强成骨细胞的骨生成过程,并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锶掺杂羟基磷灰石在骨质疏松性骨缺损修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②铜、锌、银、镁、铁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银、锌具有优异的抗菌性,掺杂改性羟基磷灰石对预防和治疗骨科感染具有重要意义。③铜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加血管生成,掺铜羟基磷灰石可用于乏血管部位的骨组织修复。钡具有显影性,与羟基磷灰石等其他材料复合可制备显影骨修复材料。④锶-铁共掺杂羟基磷灰石可调节细胞免疫,促进血管和骨生成。镁、锌-锶掺杂的羟基磷灰石可诱导利于成骨的弱碱性环境,具有优异的成骨能力。⑤一定含量的镁掺杂的羟基磷灰石具有与皮质骨相匹配的抗压强度,有望用于负重部位的骨组织修复。低浓度的离子掺杂可提高羟基磷灰石的机械性能和成骨活性,并赋予其抗菌活性、促血管生成、免疫调节等能力。⑥当离子浓度过高时,则会产生毒性作用,目前关于各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尚无定论,未来需深入研究。⑦离子参与骨代谢的机制以及是否会影响其他细胞活动需关注探索;如何实现植入材料的缓慢降解、金属离子的缓慢释放,使其与骨修复过程相匹配,有待进一步研究。⑧优化羟基磷灰石的合成方法和离子掺杂技术,制备与天然骨机械性能匹配的材料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 张雁儒; 杨越; 徐景超; 李昊; 李洁洁; 余进伟
    • 摘要: 为测试新型稀土镁合金的生物相容性及降解产物致敏性;评价新型稀土镁合金螺钉对骨伤模型的治疗效果,基于NZ30K镁合金添加Mn元素制成新型稀土镁合金,并通过后期加工制成不同规格的螺钉.将稀土镁合金螺钉浸入磷酸盐缓冲液中制作浸提液,于大鼠后肢背部皮下注射,观察浸提液皮下致敏性.将螺钉打磨制成圆片植入到大鼠皮下,观察皮下降解产气情况,以可吸收骨蜡作为对照同位置皮下植入.建立兔骨损伤模型,将稀土镁合金植入,定期拍摄X光检查螺钉降解情况,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于8周、12周、16周处死实验兔制作肝肾切片、骨切片,评价肝肾毒性及体内降解情况;同期以ZA75镁合金为基础添加0.3%Mn元素制成新镁合金,作为对照组对比稀土镁合金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效果.将浸提液过滤稀释后添加至细胞培养板中,加入成骨诱导液培养,Westernblot蛋白电泳实验测定骨保护蛋白(OPG)表达情况.新型稀土镁合金浸提液未表现出致敏性,皮下降解结果显示植入初中期有气腔产生,中后期气腔消失,镁合金完全降解;组织切片显示,兔股骨螺钉植入在前中期有一定肝肾毒性,植入中期促骨生长效果相较于前期更为明显,植入后期未见明显肝肾毒性,螺钉降解完全,植入部位骨质增强;兔股骨植入降解结果显示植入前期未观察到明显的促进骨生长效果,螺钉与骨质嵌合紧密,植入中期促骨生长修复效果呈现,局部骨组织出现膨隆包裹住螺钉降解产物,植入后期螺钉完全降解,植入位置有一小孔未闭合,股骨近端明显膨隆;蛋白电泳实验显示,新型稀土镁合金浸提液可增加OPG表达,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基于NZ30K开发的新型稀土镁合金在动物实验及细胞实验阶段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 高飞飞; 杜斌; 刘锌; 陈浩; 陈阳; 侯伟
    • 摘要: 背景:介孔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容、孔径连续可控等特点是优秀的缓释载体材料,其在骨修复领域应用广泛.目的:总结介孔材料在骨修复领域中的应用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年1月至2021年4月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esoporous nanoparticles,Biological materials,Control release,Bone regeneration,Mesoporous materials,Support material,Nanomaterials,Porous materials",中文检索词为"生物材料、介孔材料、骨再生、骨修复、药物控释、支架材料、纳米材料、多孔材料".最终纳入72篇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与结论:①介孔材料治疗骨缺损疾病有着独有的优势:介孔低纳米级的孔径可以有效控制药物(如骨形态发生蛋白、庆大霉素等)长期稳定地释放;一些介孔材料不仅可以被生物体吸收,甚至自身具有骨诱导活性促进骨生成;某些材料不仅机械强度高,而且有更加轻便等优良特性.②目前在此方面研究较多的几类材料有硅基材料、碳材料、羟基磷灰石、生物玻璃及金属材料,这些材料结构稳定、易于表面功能化,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机械性能好,是治疗修复骨缺损的优秀候选材料.③在硅基材料中,二氧化硅的中空微球结构使得其载药量大,硅酸盐材料可被生物体吸收或者与骨整合.④介孔碳材料有2类,其一是介孔碳微球,中空球体,载药量大,可被生物体代谢;其二介孔碳纳米管,机械强度极高,材料轻便,具有导电性,有一定骨诱导能力,可成为骨替代材料,这使其成为最富有应用前景的骨修复材料,甚至替代缺损肢体成为新型生物义肢.⑤羟基磷灰石具有骨传导能力,在骨修复治疗的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如牙科修复材料),其介孔化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后,植入非承重骨缺损部位时,不仅可促进骨再生而且羟基磷灰石可被生物体吸收.⑥介孔生物玻璃,即第3代生物玻璃,其生物体内降解产物具有促骨生成特性,由于此类材料的合成多样性,其于强化的结构功能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最优秀的骨修复材料.⑦将金属材料用作骨替代材料的研究发现,把金属植入体表面介孔化后,即使不负载药物,植入物表面的成骨细胞攀附也比普通植入物更好.
    • 王路; 李丽梅; 李庆; 杨洪财; 蓝晓倩; 胡应瑞
    • 摘要: 背景:聚氨酯支架材料作为骨组织工程的基本框架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可塑性和骨传导性,是治疗骨质疏松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目的:全面综述了聚氨酯体系对骨缺损的疗效,并探讨了聚氨酯与具成骨活性成分的结合,以促进骨质疏松性骨缺损修复的研究思路.方法:以"osteoporosis,bone defect,polyurethane repair,Polyurethane loaded drug,Optimize physical structure"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2003-2020年发表的文献;以"骨质疏松,聚氨酯修复,骨缺损,加载活性因子,加载药物"为中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2007-2021年发表的文献.结果 与结论:目前,用于骨修复的传统聚氨酯材料对于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针对性不强,需要进一步优化其结构设计和生物功能,以更好地适用于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治疗的需求.一方面,调控其机械强度,确保必要的骨传导性,稳定骨缺损处的内固定不发生复位丢失,并为骨组织再生提供三维空间,这主要可通过设计聚氨酯的单体组分和新型结构来实现,确保相应的力学匹配性,防止骨折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二次骨折的风险.另一方面,为了加快骨愈合,需要赋予聚氨酯生物活性成分,介导成骨破骨的动态平衡,加速骨缺损再生.此外,为了改善骨质疏松病理环境,靶向缓释骨质疏松治疗药物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但是,如何将抗骨质疏松药物有效结合到聚氨酯材料,保障其长久控释,使其释放动力学与成骨过程相匹配,并控制其使用量在安全范围内,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细致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