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乙烯亚胺

聚乙烯亚胺

聚乙烯亚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42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5篇、会议论文82篇、专利文献104144篇;相关期刊342种,包括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功能材料、膜科学与技术等; 相关会议69种,包括中国药学会第十三届青年药学科研成果交流会、2016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等;聚乙烯亚胺的相关文献由3697位作者贡献,包括史向阳、陈学思、田华雨等。

聚乙烯亚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5 占比:0.60%

会议论文>

论文:82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04144 占比:99.33%

总计:104851篇

聚乙烯亚胺—发文趋势图

聚乙烯亚胺

-研究学者

  • 史向阳
  • 陈学思
  • 田华雨
  • 高保娇
  • 林琳
  • 郭兆培
  • 陈杰
  • 汤谷平
  • 王青青
  • 余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黄艺轩; 杜斌; 刘锌; 袁鑫玮; 席洪钟; 郭铭滨; 麦健斌
    • 摘要: 背景:聚乙烯亚胺作为一种阳离子聚合物,目前在医学的诸多领域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凭借自身丰富的胺基基团和阳离子电荷,使其具备易修饰性和静电吸附性,这些特性运用于骨组织工程中,具有潜在的优势与前景。目的:总结目前聚乙烯亚胺在骨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并且对其用于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作了讨论与展望。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22年3月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polyethyleneimine,bone tissue engineering,bone tissue regeneration,bone tissue repair,regenerative medicine,drug delivery”;中文检索词:“聚乙烯亚胺、骨组织工程、骨组织再生、骨组织修复、再生医学、药物递送”,最终纳入57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基于基因技术利用聚乙烯亚胺与成骨相关基因形成的复合物是一种高效的基因载体,能够诱导种子细胞表达成骨相关的细胞因子,促进成骨分化;通过与不同基团进行修饰,可以实现在不影响聚乙烯亚胺转染效率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对间充质干细胞等种子细胞的毒性,但是对于DNA和聚乙烯亚胺链的长度、聚乙烯亚胺的电荷密度、结构和化学修饰以及氮/磷酸盐等关键参数未达成共识。(2)聚乙烯亚胺作为表面涂层或直接与支架材料形成复合物制备的骨缺修复支架,在支架的生物相容性、降解速率、孔隙大小和机械强度方面均有优化;同时聚乙烯亚胺及其衍生物应用于骨缺损修复支架可以赋予支架抗菌性和增强促血管生成的能力。(3)体内加载成骨诱导因子方面,聚乙烯亚胺搭载的成骨诱导因子基因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具有高效的转染能力,负载在支架上植入骨缺损动物模型体内则能提升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具有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效果,并且未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报道,但是对于基因的异位插入及促成骨蛋白的异位表达仍然是目前存在的问题。(4)为实现药物骨靶向递送,聚乙烯亚胺凭借自身丰富的可修饰基团,成为了靶头与药物载体之间连接的“桥梁”。(5)基于双膦酸盐类、刺激响应性系统及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药物靶向递送方式向骨修复支架靶向持续递送促成骨的药物目前尚未见报道,但聚乙烯亚胺目前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现该想法的可能,未来值得进一步探索。
    • 李琦琪; 杨桂芳; 刘以凡; 刘明华
    • 摘要: 以纤维素为原料,聚乙烯亚胺为氨基化试剂,选用环氧氯丙烷作为交联剂,制备了氨基改性纤维素气凝胶(Cell@PEI)。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比表面积分析(BET)等表征手段对制得的吸附剂进行表征分析,证明成功制得了具有三维立体网状结构的氨基改性纤维素气凝。动力学吸附实验表明,Cell@PEI吸附Pb^(2+) 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导,遵循准二级动力学,在240min内可以达到吸附平衡。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主要为单层吸附,吸附过程是吸热反应。此外,由等温拟合结果可知,在室温条件下,Cell@PEI对Pb^(2+) 的饱和吸附容量为179.4 mg/g。Cell@PEI经过四次再生后,仍保持初始吸附量81.33%的吸附量,表明该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
    • 王静; 柳勇; 张万红; 熊毅
    • 摘要: 针对电池在循环过程中存在副反应和枝晶生长的问题,以聚乙烯亚胺作为电解液添加剂,探究其对锌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对有无添加剂的电池循环后的电极进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电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聚乙烯亚胺添加剂在锌负极表面形成的吸附层会阻碍副反应,同时促进锌离子均匀沉积,并最终影响电化学性能。当添加剂质量浓度为0.1 g·L^(-1)时,Zn‖Cu电池循环600圈后,库仑效率稳定保持在99.7%以上。在0.2 A·g^(-1)条件下,Zn‖MnO_(2)全电池放电比容量即使在100圈后仍然保持在150 mAh·cm^(-2)。
    • 刘转年; 马青青; 田希双
    • 摘要: 采用聚乙烯亚胺(PEI)对聚苯胺/氧化石墨烯(PANI/GO)进行改性得到PEI-PANI/GO,通过XRD、FTIR、BET和SEM技术对PEI-PANI/GO进行表征,并考察了PEI-PANI/GO对溶液中Cr(Ⅵ)的吸附性能。表征结果显示,PEI-PANI/GO材料以介孔为主,比表面积为35.12 m;/g,孔体积为0.098 24 cm;/g。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0 °C、体系pH为3、溶液中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400 mg/L的条件下,PEI-PANI/GO对Cr(Ⅵ)的平衡吸附量达117.63 mg/g。PEI-PANI/GO对溶液中Cr(Ⅵ)的吸附行为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表明吸附过程是单分子层吸附。经过循环吸附再生后第4次使用,PEI-PANI/GO对Cr(Ⅵ)的吸附量从117.63 mg/g降至84.27 mg/g,仍能保持71.64%的吸附量,说明其重复使用性能良好。
    • 李波; 龚军; 金学义; 孟晓宇
    • 摘要: 采用酸处理和聚乙烯亚胺(PEI)表面修饰两种方法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进行改性,将改性碳纳米管与聚酰胺11(PA11)熔融共混,制备了聚酰胺11/酸刻蚀碳纳米管(PA11/a-MWCNTs)和聚酰胺11/聚乙烯亚胺接枝碳纳米管(PA11/PEI-MWCNTs)复合材料,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散性、热稳定性、结晶性能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PEI表面修饰的改性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性能更加优异;当PEI-MWCNTs含量为3%(质量分数,下同)时,PA11/PEI-MWCNTs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62.7 MPa,弹性模量为1017 MPa,分别比纯PA11的提高了37%和65%,同时,其结晶度提高了14.6%。
    • 俞凌晓; 吕汪洋; 王刚强; 陈文兴
    • 摘要: 为赋予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织物舒适和抑菌功能,采用多巴胺/聚乙烯亚胺交联共聚涂覆和铜离子配位制备具有亲水及抑菌功能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织物(UHMWPE-PDA/PEI-Cu),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UHMWPE-PDA/PEI-Cu织物的微观形貌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并评价了UHMWPE-PDA/PEI-Cu织物对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培养18 h后,UHMWPE-PDA/PEI-Cu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大于99%,且与未改性的样品(UHMWPE)相比,UHMWPE-PDA/PEI-Cu织物的水接触角显著减小,其舒适性得到大幅改善。
    • 孙艺涵; 刘丽来; 李铭洋; 马民宣; 杨雪莹; 王辉
    • 摘要: 对氧化石墨烯进行改性,利用微波水热法制备Fe_(3)O_(4)/石墨烯,以提高氧化石墨烯的疏水性,并用聚乙烯亚胺(PEI)对Fe_(3)O_(4)/石墨烯进行表面改性,获得一种PEI改性的磁性石墨烯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对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控制吸附剂投加量、pH、反应时间等因素,研究了PEI-Fe_(3)O_(4)/石墨烯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25°C,反应时间为120 min,吸附剂投加量为2 g/L的条件下,PEI-Fe_(3)O_(4)/石墨烯复合材料对模拟废水中的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最好,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为95%,远远优于GO的吸附性能.
    • 苗雷; 黄国庆; 陈兆文; 刘彦洋; 孙世操; 白亚楠; 樊亚玲
    • 摘要: 以聚丙烯腈(PAN)纤维为基体,通过水解-接枝-交联工艺接枝上聚乙烯亚胺分子(PEI)制备出氨基螯合纤维(PAN-PEI纤维),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纤维镜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结合等温吸附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其对铅离子(Pb^(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AN-PEI纤维表面具有丰富的氨基基团,表面粗糙,分布少量沟壑;对Pb^(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反应主要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过程;在pH值为5,Pb^(2+)浓度为800 mg/L的条件下,氨基含量为8.3 mmol/g的PAN-PEI纤维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420.9 mmol/g、半饱和吸附时间为7 min;用1 mol/L HNO_(3)溶液再生20次,再生率仍保持在99.6%。
    • 潘鑫宇; 张安琪; 徐梦; 袁妍; 周兴; 董延茂; 蒋莉
    • 摘要: 为了提高金属铜在中性盐环境中的耐腐蚀性,采用聚多巴胺(PDA)辅助共沉积法构建了高性能防腐涂层。通过引入聚乙烯亚胺(PEI)促进多巴胺单体(DA)的交联聚合,并利用8-羟基喹啉(8-HQ)缓蚀剂强化涂层防腐稳定性。采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测试系统探究了不同种类PDA基涂层及不同DA/PEI比例的PDA/PEI/8-HQ复合涂层成分、形貌和耐腐蚀性,并剖析了涂层的防腐机理。结果表明:DA与PEI浓度比为1∶1时,结构致密的PDA/PEI/8-HQ涂层可充分发挥PDA、PEI与8-HQ缓蚀剂的协同作用,涂层体系自腐蚀电流密度低至0.48μA/cm^(2),并可对铜提供稳定、优异的腐蚀防护作用。
    • 李红旭; 苏琼; 于京
    • 摘要: 采用水合肼预处理剥离Mo S_(2)纳米片,通过戊二醛交联法制备得到聚合物(Mo S_(2)@PEI@β-CD)材料,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对材料的结构相貌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重金属铬(Cr)的吸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Mo S_(2)@PEI@β-CD对Cr的吸附量和去除率先降低再升高,45°C达到最高;随着投加量的增加,去除率不断增加,吸附量先增加后降低;投加量在0.001 0 g吸附效果最好,最佳吸附量为2 150 mg/g。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