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支架材料

支架材料

支架材料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3年内共计2114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外科学、口腔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6篇、会议论文80篇、专利文献862518篇;相关期刊315种,包括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2015中国(浙江)第五届LED照明产业链择优配套会议、2014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抗衰老微创技术研讨会、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微整形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等;支架材料的相关文献由470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庆华、蓝碧健、颜廷亭等。

支架材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6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8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62518 占比:99.87%

总计:863604篇

支架材料—发文趋势图

支架材料

-研究学者

  • 陈庆华
  • 蓝碧健
  • 颜廷亭
  • 张其清
  • 姚康德
  • 柯勤飞
  • 王常勇
  • 吴织芬
  • 惠俊峰
  • 戴建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周莹莹; 张学慧
    • 摘要: 背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可塑性骨充填材料主要是小牛骨来源的异种骨和胶原蛋白复合材料,但屠杀小牛存在动物伦理争议。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可避免伦理问题并具有优异成骨性能的可塑性骨支架材料。目的:将煅烧鹿角松质骨颗粒与胶原蛋白通过化学交联制备复合支架,提升材料的可塑性和骨缺损修复能力。方法:去除鹿角皮质骨,将鹿角松质骨经脱脂脱蛋白和高温煅烧制备成煅烧鹿角松质骨颗粒;采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N-羟基丁二酰亚胺交联法将Ⅰ型胶原蛋白与煅烧鹿角松质骨颗粒复合,制备复合支架材料。在10只成年SD大鼠颅骨矢状缝两侧各制备直径为5 mm的全厚骨缺损,左侧缺损处植入Bio-Oss/Collagen®胶原骨(对照组),右侧缺损处植入煅烧鹿角松质骨/胶原复合支架(实验组),术后4,12周取颅骨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结果与结论:①术后4周,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两组骨缺损处均有新骨生成,但未完全愈合,植入材料周围可见成骨细胞,实验组材料周围成骨细胞较多;Masson三色染色显示,两组材料周围有新生的规律排列的胶原纤维和不规则的骨髓腔;②术后12周,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两组骨缺损均愈合良好,缺损边缘与新生骨完全融合,残留材料被新骨包绕,其中实验组新生骨结构致密、重塑程度更高;③结果表明,煅烧鹿角松质骨/胶原复合支架材料具备良好的可塑性、骨传导性、组织相容性和优异的骨再生修复作用,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可塑性骨填充支架材料
    • 张逸; 任思聪; 皇甫慧敏; 徐静; 杨珍; 周延民
    • 摘要: 及内容,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得到相关文献,对62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一个完整的血管网络是组织工程成功的关键,为了生成完整的血管化网络,必须模拟和再现血管生态位,血管生态位包括血管周围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微环境。②支架材料的设计对于优化血管生成信号通路以支持血管细胞在组织中的附着、增殖、分化或迁移是必要的。③通过调节工程支架材料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特性,如硬度、表面形貌、孔隙结构、生物分子功能化和血管生成因子的负载等,可以提高机体再生潜力,驱动内源性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实现成血管微环境的模拟和重现,从而加速血管生成。④因此,利用仿生支架材料提供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信号对成血管微环境进行精确调控,在组织工程功能性血管网络的构建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 刘卓冉; 李玉梅; 刘俊彦; 尹彤; 姜明; 李友瑞
    • 摘要: 背景:口腔中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成一个复杂的微环境,菌群失调会引发一系列口腔疾病。目前,抗菌药物的使用主要是口服或局部使用,但由于抗生素的迅速分解与释放,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常导致临床疗效不佳。近年来研究发现,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同时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以不同的形式在抗菌领域的研究较为广泛。目的:针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主要抗菌机制及其以不同形式在口腔抗菌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在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涉及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口腔抗菌领域中的相关研究,中英文检索词分别为“Chitosan,chitosan derivative,Antibacterial activity,Antibacterial Mechanism,Oral”和“壳聚糖、壳聚糖衍生物、抗菌活性、抗菌机制、口腔”,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建库至2022年4月。结果与结论:①壳聚糖又称脱乙酰甲壳素,是甲壳素脱乙酰基后的初级衍生物,是目前发现的惟一的阳离子碱性多糖。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纳米抗菌剂在口腔抗菌领域得到广泛研究。②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目前最公认的抗菌机制是静电作用,即壳聚糖分子中所带的正电荷和微生物细胞膜所带的负电荷相互作用,改变了细胞的通透性,从而达到抗菌目的。③壳聚糖抗菌性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生物来源及壳聚糖的内在因素(包括脱乙酰度及浓度、分子质量及聚合度等),不同来源的壳聚糖和不固定的特定环境因素(如温度和pH值等)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壳聚糖的抗菌能力。④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一方面可以作为抗菌药物的载体来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另一方面也能形成聚合物复合支架作为更为绿色的口腔抗菌制剂,以纳米抗菌填料的形式增强口腔材料的抗菌性能;除此之外,其还能够作为纳米复合薄膜和涂层抑制口腔常见菌种生物被膜的产生。⑤另外,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菌应用仍处于实验阶段,其抗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未来的生物安全性。
    • 林苗远; 李豫皖; 刘毅; 陈贝; 张莉
    • 摘要: 背景:组织工程皮肤在促进皮肤组织创面修复、无瘢痕愈合方面具有较好的运用前景。目的:综述目前组织工程皮肤在体内外的研究进展、应用及价值。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因子,皮肤,创面,皮肤修复,创面愈合,再生医学,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英文检索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growth factor,skin,wound,skin repair,wound healing,regenerative medicine,tissue engineering,scaffolds”。查阅国内外近年来关于组织工程皮肤治疗皮肤组织损伤的相关文献,也包括对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因子、支架材料和敷料等新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排除与文章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78篇文献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组织工程皮肤构建涉及到种子细胞的筛选、生长因子的应用以及支架材料多个环节要素的组合。间充质干细胞是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的重要来源之一,生长因子优化组织培养环境,支架材料提供适当的机械支持。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种子细胞、生长因子和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皮肤治疗创面损伤,加快修复,是未来应探究的重点和研究方向,此外创面敷料材料的开发也是一个新的领域。
    • 周易; 赵玉鸣
    • 摘要: 牙髓再生是一种治疗年轻恒牙牙髓感染或坏死的新技术.该方法能促进未发育完全的牙齿根尖孔闭合,使根管壁增厚且牙根增长.为提高牙髓再生的成功率,需有合适的支架提供三维空间位置定位并调节干细胞的分化、增殖或代谢.支架是牙髓再生的关键因素,目前已发现多种支架有应用于牙髓再生的潜力,它们来自生物提取或人工合成,各有优势.生物提取支架主要包括血凝块、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多糖、胶原、丝、脱细胞细胞外基质等,人工合成支架主要包括聚合物、生物陶瓷及复合支架.本文对上述多种牙髓再生支架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前景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 张春雨; 胡宝阳; 冯瑶; 张万芬; 孙磊叶; 阳燕
    • 摘要: 背景:硅酸钙支架因为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骨传导活性及具备一定的生物降解性而备受关注,但由于硅酸钙成骨效应不稳定、降解速率快以及力学性能差的原因,目前尚未应用于临床骨缺损修复中.目的:详细回顾近年来优化硅酸钙支架性能的研究进展,总结单相硅酸钙支架在骨缺损修复应用中的潜力和不足,探索其用于临床骨缺损修复的可能性.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lsevier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3D print,calcium silicate,osteogenesis,composite modification,angiogenesis,stress distribution,bone defect repairing"为英文检索词,"3D打印、硅酸钙、成骨诱导、复合改性、成血管诱导、应力分布、骨缺损修复"为中文检索词,检索近20年的相关文献,通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最终纳入文献共83篇,基于终筛文献对骨组织工程中硅酸钙(基)支架性能优化的研究进展及挑战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阐述.结果 与结论:①硅酸钙材料具有一定的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血管定向分化的潜力,一定的可降解性,游离的Ca2+和Si4+可诱导羟基磷灰石沉积、促进Ⅰ型胶原分泌以及成骨细胞分化,进而增加骨密度,促进矿化环节,目前已成为骨修复领域最有潜力的前沿研究方向.②然而单相硅酸钙支架在机械性能、生物活性和降解速率上难以完全适配骨缺损区域的骨组织再生,故尚未在临床上广泛使用.③目前,针对硅酸钙(基)支架性能优化的研究虽较丰富,但是缺乏系统的整理归纳,文章将硅酸钙(基)支架的性能优化手段归纳为支架结构的优化和支架材料组成的优化共2大类.④硅酸钙(基)支架的结构优化以3D打印技术效果最为突出,3D打印技术通过精确调控支架的孔隙率和孔径大小,可以使硅酸钙(基)支架拥有更优的应力分布模式和成骨成血管效应;⑤硅酸钙支架材料组成的优化是借助复合材料(包括无机离子、分子、有机分子和高分子聚合物等)对支架生物化学结构的多方面影响,以达到改善硅酸钙(基)植入支架机械力学性能及成骨成血管生物诱导性能的目的.⑥因此,综合利用3D打印技术和材料复合改性手段是目前硅酸钙支架优化研究的新思路,基于单相硅酸钙支架在骨缺损修复应用中存在的弊端,通过对硅酸钙(基)支架结构、组成、表面情况等多方面进行优化改性,以期在未来探索出一种能有效促进成骨分化、骨矿化、机械力学性能和降解速率能够与骨缺损区域骨组织再生相匹配的新型硅酸钙(基)组织工程骨支架.
    • 高飞飞; 杜斌; 刘锌; 陈浩; 陈阳; 侯伟
    • 摘要: 背景:介孔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容、孔径连续可控等特点是优秀的缓释载体材料,其在骨修复领域应用广泛.目的:总结介孔材料在骨修复领域中的应用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年1月至2021年4月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esoporous nanoparticles,Biological materials,Control release,Bone regeneration,Mesoporous materials,Support material,Nanomaterials,Porous materials",中文检索词为"生物材料、介孔材料、骨再生、骨修复、药物控释、支架材料、纳米材料、多孔材料".最终纳入72篇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与结论:①介孔材料治疗骨缺损疾病有着独有的优势:介孔低纳米级的孔径可以有效控制药物(如骨形态发生蛋白、庆大霉素等)长期稳定地释放;一些介孔材料不仅可以被生物体吸收,甚至自身具有骨诱导活性促进骨生成;某些材料不仅机械强度高,而且有更加轻便等优良特性.②目前在此方面研究较多的几类材料有硅基材料、碳材料、羟基磷灰石、生物玻璃及金属材料,这些材料结构稳定、易于表面功能化,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机械性能好,是治疗修复骨缺损的优秀候选材料.③在硅基材料中,二氧化硅的中空微球结构使得其载药量大,硅酸盐材料可被生物体吸收或者与骨整合.④介孔碳材料有2类,其一是介孔碳微球,中空球体,载药量大,可被生物体代谢;其二介孔碳纳米管,机械强度极高,材料轻便,具有导电性,有一定骨诱导能力,可成为骨替代材料,这使其成为最富有应用前景的骨修复材料,甚至替代缺损肢体成为新型生物义肢.⑤羟基磷灰石具有骨传导能力,在骨修复治疗的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如牙科修复材料),其介孔化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后,植入非承重骨缺损部位时,不仅可促进骨再生而且羟基磷灰石可被生物体吸收.⑥介孔生物玻璃,即第3代生物玻璃,其生物体内降解产物具有促骨生成特性,由于此类材料的合成多样性,其于强化的结构功能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最优秀的骨修复材料.⑦将金属材料用作骨替代材料的研究发现,把金属植入体表面介孔化后,即使不负载药物,植入物表面的成骨细胞攀附也比普通植入物更好.
    • 谭先昱; 廖文波
    • 摘要: 背景:细胞膜片技术在组织再生和修复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在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应用价值.目的:综述细胞膜片技术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及Elsevier数据库中发表的细胞膜片在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细胞膜片技术,细胞膜片,骨,骨缺损,骨修复,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英文检索词为"Cell sheet technology,Cell sheet,Bone,Bone defect,Bone repair,Tissue engineering,Bone tissue engineering".选择2000年1月至2021年7月收录的细胞膜片技术在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相关文章,包括综述、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 与结论:细胞膜片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获取种子细胞的技术,其既能获取想要的种子细胞,同时还能保留丰富的细胞外基质和细胞与细胞间的连接,因此,在组织再生和修复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制备细胞膜片的技术主要包括:温度反应系统、机械系统、磁反应系统、光反应系统、pH系统,各种技术在制备细胞膜片的应用方面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其中,温度反应系统和磁反应系统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细胞膜片的种类较多,可根据不同细胞来源分为不同类型的细胞膜片;也可以根据膜片的层数分为单层细胞膜片、双层细胞膜片、多层细胞膜片等.在骨组织工程方面,细胞膜片技术可以单独应用于骨缺损的修复,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各种支架材料复合从而增加其机械强度并用于骨缺损的修复.此外,在细胞膜片中加入生长因子或者小分子物质为细胞膜片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 李璇; 孙一民; 李龙飙; 王振铭; 杨静; 汪成林; 叶玲
    • 摘要: 背景:聚己内酯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生物相容性、降解速率可调等优点,有作为组织工程支架应用于牙髓组织工程的潜能,但其亲水性和生物活性较差.目的:制备聚多巴胺及纳米羟基磷灰石改性的多孔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olydopamine-nano-hydroxyapatite,PCL-PDA-nHA)微球,探索其物理性能及对牙髓细胞增殖和矿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多孔聚己内酯微球,通过聚多巴胺进行表面改性,得到PCL-PDA微球,提高其亲水性和结晶能力;通过模拟体液在PCL-PDA微球表面原位形成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分反应7 d组与反应14 d组),得到PCL-PDA-nHA微球.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和蛋白吸附实验检测各组微球的理化性质,通过溶血实验、凝血因子激活实验和血小板凝集实验检验各组微球的血液相容性.将4组微球分别与人牙髓细胞共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茜素红与天狼星红染色分析微球的矿化诱导能力.结果 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4组微球为均匀疏松的多孔结构,微球直径无明显差异,微球孔隙率为87.4%,孔隙直径在20-50μm之间;X射线光电子能谱显示,聚多巴胺和纳米羟基磷灰石有效修饰到聚己内酯表面;蛋白吸附实验显示,改性后的材料可增强血清白蛋白的吸附能力;②溶血实验显示,4组微球的溶血率在1%以下,不会造成明显的溶血;凝血因子激活实验显示,各组改性聚己内酯微球对凝血影响较小;扫描电镜显示,各组微球表面无明显的血小板聚集;③CCK-8检测显示,各组改性微球表面的细胞增殖均快于聚己内酯微球;④碱性磷酸酶、茜素红与天狼星红染色显示,各组改性微球的矿化诱导能力均强于聚己内酯微球,其中PCL-PDA-nHA-14 d微球与PCL-PDA-nHA-7 d微球的矿化诱导能力强于PCL-PDA微球;⑤结果表明,PCL-PDA-nHA纳米微球的血液相容性良好,可促进人牙髓细胞的增殖和矿化.
    • 付正; 李润泽; 罗皓天; 陈珺; 王伟财
    • 摘要: 背景:自修复水凝胶是具有良好的自修复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支架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应用广泛.目的:介绍自修复水凝胶的凝胶化机制和组成成分,总结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0-202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关键词为"自修复水凝胶,骨组织工程,骨再生",英文检索关键词为"self-healing hydrogels;bone tissue engineering;bone regeneration",最终选取符合标准的6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与结论:自修复水凝胶的凝胶化机制有动态共价键、超分子键和多机制交联,自修复水凝胶的组成成分有天然聚合物、合成聚合物和纳米复合材料.目前发现,自修复水凝胶可以通过干细胞递送和支架修饰的方式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但自修复水凝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还存在如何兼顾材料自修复性和机械性能的问题,同时自修复水凝胶较传统水凝胶在骨组织工程应用中表现出优越性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