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介孔材料

介孔材料

介孔材料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9篇、会议论文167篇、专利文献766701篇;相关期刊290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等; 相关会议111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中国化工学会2010年年会暨第二届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论坛、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等;介孔材料的相关文献由3530位作者贡献,包括亢宇、刘红梅、谢伦嘉等。

介孔材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9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6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66701 占比:99.88%

总计:767607篇

介孔材料—发文趋势图

介孔材料

-研究学者

  • 亢宇
  • 刘红梅
  • 谢伦嘉
  • 赵东元
  • 赵思源
  • 李瑞丰
  • 杨华明
  • 冯云
  • 冯再兴
  • 刘东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高飞飞; 杜斌; 刘锌; 陈浩; 陈阳; 侯伟
    • 摘要: 背景:介孔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容、孔径连续可控等特点是优秀的缓释载体材料,其在骨修复领域应用广泛.目的:总结介孔材料在骨修复领域中的应用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年1月至2021年4月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esoporous nanoparticles,Biological materials,Control release,Bone regeneration,Mesoporous materials,Support material,Nanomaterials,Porous materials",中文检索词为"生物材料、介孔材料、骨再生、骨修复、药物控释、支架材料、纳米材料、多孔材料".最终纳入72篇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与结论:①介孔材料治疗骨缺损疾病有着独有的优势:介孔低纳米级的孔径可以有效控制药物(如骨形态发生蛋白、庆大霉素等)长期稳定地释放;一些介孔材料不仅可以被生物体吸收,甚至自身具有骨诱导活性促进骨生成;某些材料不仅机械强度高,而且有更加轻便等优良特性.②目前在此方面研究较多的几类材料有硅基材料、碳材料、羟基磷灰石、生物玻璃及金属材料,这些材料结构稳定、易于表面功能化,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机械性能好,是治疗修复骨缺损的优秀候选材料.③在硅基材料中,二氧化硅的中空微球结构使得其载药量大,硅酸盐材料可被生物体吸收或者与骨整合.④介孔碳材料有2类,其一是介孔碳微球,中空球体,载药量大,可被生物体代谢;其二介孔碳纳米管,机械强度极高,材料轻便,具有导电性,有一定骨诱导能力,可成为骨替代材料,这使其成为最富有应用前景的骨修复材料,甚至替代缺损肢体成为新型生物义肢.⑤羟基磷灰石具有骨传导能力,在骨修复治疗的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如牙科修复材料),其介孔化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后,植入非承重骨缺损部位时,不仅可促进骨再生而且羟基磷灰石可被生物体吸收.⑥介孔生物玻璃,即第3代生物玻璃,其生物体内降解产物具有促骨生成特性,由于此类材料的合成多样性,其于强化的结构功能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最优秀的骨修复材料.⑦将金属材料用作骨替代材料的研究发现,把金属植入体表面介孔化后,即使不负载药物,植入物表面的成骨细胞攀附也比普通植入物更好.
    • 李聪玲; 陆小雨
    • 摘要: 以双金属化合物{[Co(bpy)_(2)]_(3)[Fe(CN)_(6)]_(2)}[Fe(CN)_(6)]_(1/3)为前驱体,采用纳米灌注法制备了具有Fe—N、Co—N和Fe—C≡N—Co活性结构的Fe、Co、N掺杂介孔Fe‑Co‑N‑GC催化剂。Fe‑Co‑N‑GC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石墨化程度,使其氧还原反应(ORR)催化性能显著提高。Fe‑Co‑N‑GC催化剂在ORR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抗甲醇性能。
    • 梁振金; 洪梓博; 解明月; 顾栋
    • 摘要: 由于介孔炭材料具有高比表面、均一可调的孔径尺寸和形貌、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到催化、吸附、分离和电化学储能等领域。近年来,多组分的掺杂与复合使介孔炭材料拥有可调变的功能性,已成为材料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介孔炭材料的合成,包括软模板法、硬模板法和无模板法等。接着论述介孔炭及其复合材料在电化学催化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杂原子掺杂介孔炭材料以及介孔炭材料与金属化合物的复合材料在电化学催化氧还原(ORR)、析氧(OER)、析氢(HER)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此外还论述了此类材料在电催化有机合成上的应用。最后对介孔炭及其复合材料在电化学催化上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李伟
    • 摘要: 万物皆有孔,孔中乾坤大多孔材料是一种由相互贯通或封闭的孔洞构成的网络结构材料,孔洞的边界或表面由支柱或平板构成,如蜂窝。最为常见的就是木材,木材中间有很多细小的孔洞,千百年来,这些天然的多孔材料被人们广泛利用,用于建造房屋、船只,古罗马时代就被用于酒瓶的瓶塞等。一般来说,多孔材料都具有大的表面积和连通的孔道结构,能够为物质的传输提供通道,如自然界中的叶脉的传输系统、人类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
    • 王美银; 任远航; 贾淳博; 李响; 叶林; 岳斌; 贺鹤勇
    • 摘要: 以磷钼酸和氯化铯为原料、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制备Keggin型介孔Cs_(3)PMo_(12)O_(40)(简称m‑Cs_(3)PMo),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FT‑IR、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N_(2)吸附-脱附测试和小角X射线散射(SAXS)对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Cs_(3)PMo属于立方相晶系,具有2.5和6.0 nm的蠕虫状介孔。以m‑Cs_(3)PMo为催化剂考察其水相中D‑葡萄糖、D‑木糖和L‑阿拉伯糖差向异构化反应的催化性能,并研究了反应温度、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对D‑葡萄糖差向异构化反应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在循环使用过程中m‑Cs_(3)PMo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 许昕禾; 蒋琦锐; 朱慎玉; 徐伟杰; 孙贝贝; 王林霞
    • 摘要: 介孔材料因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易修饰的内表面、优异的水热稳定性、孔径均一且可调等特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论述了介孔材料的分类和介孔材料常用的合成方法。介绍了采用杂原子掺杂方式制备介孔负载金属氧化物常用的合成方法:直接水热合成法、溶液等体积浸渍法、离子交换法和共合成法。讨论了介孔负载金属氧化物在有机催化氧化反应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仇龙; 李会杰; 黄娜娜; 王禹博; 王东意; 于亚杰; 李雪; 刘云义
    • 摘要: 以轻烧粉和铵盐为初级原料,氨水为沉淀剂,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镁前驱体,采用煅烧法制备具有一定结构材料的MgO.研究煅烧温度对氧化镁活性及比表面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400°C煅烧后制备的氧化镁具有优异的活性,比表面积为214.6 m^(2)/g,孔容积为0.4 cm^(3)/g,平均孔径为3.5 nm;其吸碘值为227.3 mg/g.并以有机染料甲基橙溶液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介孔材料MgO对模拟染料废水的吸附性能.结果显示MgO对甲基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饱和吸附量为169.2 mg/g.
    • 佘沛鸿; 徐文洲; 关卜源
    • 摘要: 由于具有较大的孔道尺寸、丰富的化学组成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大孔道介孔纳米材料近年来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分别利用复合胶束和无机纳米晶作为结构基元进行可控自组装的软模板法和硬模板法是合成这类大孔道介孔纳米材料最有效的两类方法.本文总结了一系列基于不同类型软模板或硬模板共组装形成大孔道介孔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策略,并讨论了所获得的大孔道介孔纳米材料在催化、能量转换与存储以及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最后,对利用新型嵌段聚合物或复杂结构纳米晶合成大孔道介孔纳米材料的前景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 向凤红; 朱平; 杨晓琴; 侯英; 刘祥义; 徐娟
    • 摘要: 使用原硅酸四乙基酯、三嵌段共聚物P123制备了SBA-15,并采用浸制法将磷钼酸(HPMo)负载于SBA-15上制得催化剂HPMo/SBA-15.以HPMo/SBA-15催化β-蒎烯进行二聚反应,然后将二聚产物经Pd/C催化加氢反应制得高密度燃料.采用FT-IR,XRD和N2吸附-脱附等温线对HPMo/SBA-15的结构进行表征,探讨了不同负载量的HPMo/SBA-15催化剂对β-蒎烯二聚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HPMo/SBA-15催化剂具有介孔特性,当HPMo负载量较低(≤80% )时,HPMo在SBA-15上分散均匀,当HPMo负载量较高达到100%时,HPMo分布不均匀,在分子筛表面团聚,堵塞孔道,导致HPMo/SBA-15比表面积降低.80% HPMo/SBA-15催化活性最高,150°C下其催化β-蒎烯二聚加氢反应4h时二聚产物的得率达到63.3%;二聚产物加氢制备的高密度燃料的密度和热值与燃料JP-10相当,但因黏度过大,不能作为燃料单独使用,仅可作为添加剂与其他燃料复配使用.
    • 陈鑫林; 朱志平; 吴宝鑫; 陈曙光; 周攀; 贺浩
    • 摘要: 首先采用乙醇胺-氢氧化钾体系,实现了在泡沫镍表面原位生长NiTe活性物质层,随后以此为基体,通过复合Co9S8活性物质,构建出具有"三明治"结构、高容量、高循环稳定性的Co9S8/NiTe/Ni复合电极材料.该电极不仅在2A·g-1电流密度下表现出1 890 F·g-1的比电容,而且在大电流密度下依然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