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再生

骨再生

骨再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015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4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90256篇;相关期刊255种,包括广东牙病防治、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口腔医学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云南省康复医学会四届一次学术大会、力学2000学术大会等;骨再生的相关文献由2767位作者贡献,包括仲维剑、马国武、周延民等。

骨再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4 占比:0.8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0256 占比:99.12%

总计:91060篇

骨再生—发文趋势图

骨再生

-研究学者

  • 仲维剑
  • 马国武
  • 周延民
  • 孙勇
  • 卢世璧
  • 杨柳
  • 汤亭亭
  • 周永胜
  • 张子军
  • 戴尅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卓冉; 姜明; 李友瑞
    • 摘要: 背景:细胞外囊泡可以通过参与细胞间信号免疫调节来控制炎症反应,同时也可修复牙周组织,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将该技术应用于慢性牙周炎的预防诊断与组织再生,有望成为一种无细胞组织再生方式。目的:就细胞外囊泡的合成与分泌、生物学功能、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以及在慢性牙周炎的诊断、预防、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在PubMed、Web of Science和CNKI等数据库检索涉及细胞外囊泡在慢性牙周炎防治中的相关研究,检索关键词为“extracellular vesicle,exosome,periodontal disease,immunomodulatory,outermembrane vesicles,bone regeneration”和“细胞外囊泡,外泌体,牙周病,免疫调节,外膜囊泡,骨再生”,检索时间范围为2014年4月至2021年10月。结果与结论:细胞外囊泡是几乎所有细胞都能产生的球囊状小体,其广泛存在于各种体液中,表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质以及遗传物质,通过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来影响靶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一方面,慢性牙周炎的炎症反应离不开细菌分泌的细胞外囊泡的介导,其能够作为生物标志物来诊断、评估慢性牙周炎;另一方面,利用细胞外囊泡制备的新型慢性牙周炎疫苗初有成效,载有信息分子的细胞外囊泡还能够参与调节免疫反应,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因此,在慢性牙周炎的组织损伤修复与再生领域,细胞外囊泡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无细胞新疗法,但其提取、纯化以及安全性仍然是临床转化前需要克服的问题。
    • 刘润园; 董明; 韩文青; 董炬宏; 牛卫东
    • 摘要: 背景:小细胞外囊泡是细胞旁分泌途径中的重要成分,近些年小细胞外囊泡在口腔组织再生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目的:对小细胞外囊泡在牙周和牙髓组织再生中的作用和应用进展做一综述。方法:检索近10年Pub 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中国知网和万方医学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exosomes,pulp stem cells,periodontal regeneration,bone regeneration,pulp regeneration,regenerative endodontics,revascularization”,中文检索词为“小细胞外囊泡,外泌体,牙髓干细胞,牙周组织再生,骨再生,牙髓再生,牙髓血运重建”。经过文题、摘要的筛选,排除相关性差及陈旧和重复的文献,对最终符合标准的7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小细胞外囊泡由多种细胞分泌,参与细胞间通讯,介导免疫应答反应,在组织再生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2)小细胞外囊泡在牙周组织修复再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调控牙周炎症,促进牙周膜和周围骨组织再生;(3)小细胞外囊泡作用于牙源性干细胞可再生功能性牙髓-牙本质复合体。
    • 张璟岚; 张滨婧; 陈艺菲; 张辰玥; 胡芝爱; 胡海琨
    • 摘要: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在骨组织再生领域备受关注。磁场作为非侵入性的物理刺激因素能够有效调控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增殖、成骨向分化和矿化等生物学行为,在骨组织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磁场的效应取决于磁场强度、频率和暴露时间等参数。由于窗口效应,磁场促进骨再生的适宜参数范围仍有待明确。目的:回顾不同类型磁场和不同磁场参数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并归纳总结促增殖和成骨向分化的适宜参数范围。方法:以“magnetic field,static magnetic field,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mesenchymal stem cells,proliferation,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bone regeneration,bone repair”为英文检索词,以“磁场,静磁场,脉冲电磁场,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成骨分化,骨再生”为中文检索词,分别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主要检索时间范围为2010年1月至2021年9月,同时纳入少量远期经典文献。通过文题及摘要进行初筛,排除重复性、低相关性和低价值的研究,最终纳入56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中等强度静磁场、低频或低强度脉冲电磁场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向分化的效果良好,而高频脉冲电磁场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2)磁场调控效果与总暴露时间呈正相关,但其效应并不随单次间歇暴露的时间延长而增加;(3)干细胞类型、分化阶段和细胞密度等磁场外因素对磁场的生物学效应也具有复杂的影响,临床上应给予关注;(4)磁场对质膜、细胞骨架和离子通道等细胞靶点产生作用,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磁机械相互作用、电动力相互作用和自由基对效应。
    • 刘欢; 李涵; 马云豪; 仲维剑; 马国武
    • 摘要: 背景:研究证实牙本质颗粒具有良好的成骨潜能,其中未脱矿牙本质颗粒的空间维持作用好,但降解吸收缓慢,延缓了新骨生成速度;完全脱矿牙本质颗粒降解快,但支架作用不佳、新骨生成量有限。目的:评价部分脱矿牙本质颗粒作为骨移植材料的组织反应与成骨效果。方法:收集临床上拔除的废弃牙齿,去除牙釉质、牙骨质和牙髓,保留健康的牙本质,经过粉碎、筛选、煮沸、灭菌等处理制成直径0.5-1.0 mm的未脱矿牙本质颗粒;将牙本质颗粒先浸泡在2%硝酸中脱矿10 min,制成部分脱矿牙本质颗粒。取5只比格犬进行双侧上颌窦开窗提升骨缺损造模,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植入部分脱矿异种牙本质颗粒,对照组植入未脱矿异种牙本质颗粒,术后3个月对植骨区进行大体观察、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测量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两组植骨区愈合良好,无炎症反应,实验组植骨区表面较平坦,可见少量残留牙本质颗粒包埋在骨基质中;对照组植骨区表面不平整,可见较多牙本质颗粒;②锥形束CT检查:实验组植骨区为低密度的阻射影,牙本质颗粒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移植的牙本质颗粒总体积减小,牙本质颗粒间影像密度较高;对照组可见高密度的牙本质颗粒阻射影,与周围组织边界较明显,牙本质颗粒吸收程度较实验组轻;③组织学观察:两组植骨区均未见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实验组牙本质颗粒呈虫蚀状吸收,周围有新生骨组织围绕,新生编织骨较致密;对照组牙本质颗粒吸收程度较实验组轻,新骨生成率低于实验组(P<0.05);④结果表明:两种牙本质颗粒均可以诱导新骨形成,在相同时间内,部分脱矿牙本质颗粒的成骨效果优于未脱矿牙本质颗粒。
    • 宗明锐; 刘海燕; 李冰; 武秀萍
    • 摘要: 背景:作为天然生物材料壳聚糖的一种衍生物,羧甲基壳聚糖具有独特的水溶性、成膜性、缓释性,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综述羧甲基壳聚糖相较于壳聚糖的优势以及在口腔组织再生方面的应用。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羧甲基壳聚糖AND组织工程,羧甲基壳聚糖AND口腔医学”,英文检索词“carboxymethyl chitosan AND tissue engineering,carboxymethyl chitosan AND(dentistry OR stomatology)”,检索时限为2006年1月至2021年10月,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献进行初步筛选,以排除重复文献和低相关性文献,最终纳入文献51篇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羧甲基壳聚糖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可降解的无毒材料,在骨组织再生、牙体组织再生、牙周组织再生方面已取得理想的进展。羧甲基壳聚糖相比壳聚糖具有更好的水溶性、成膜性和离子结合性,这极大扩展了其在口腔组织工程的应用。羧甲基壳聚糖单独使用可发挥抗菌效果,促细胞增殖、分化,或是作为支架材料、水凝胶、改性材料与生物活性成分和生长因子联合使用均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
    • 张洁; 田艾
    • 摘要: 背景:研究M2巨噬细胞诱导骨再生的分子机制,整理分析多条信号通路的综合性基因调控网络,对于靶向调控骨替代材料介导的免疫反应从而促进牙槽骨缺损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M2巨噬细胞在骨再生中的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牙槽骨缺损患者的再生治疗找到准确和主动的免疫调节策略。方法:检索CNKI、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acrophages,polarization,bone regeneration,osteogenesis,signaling pathway”;中文检索词为“巨噬细胞极化,信号通路,骨再生,成骨”。按入选标准筛选后纳入55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巨噬细胞在骨愈合中的作用是复杂的,通过微调和精确的策略将M0/M1巨噬细胞切换到M2表型,导致形成适当的M2优势更加有利于骨再生。一旦M2巨噬细胞表型发生改变,它们的细胞表面标志物、分泌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以及转录和表观遗传途径(信号通路)均产生相应变化。②文章总结分析了近7年来各类信号通路参与M2巨噬细胞极化从而诱导骨缺损修复或成骨分化的相关分子机制。各信号通路在参与或调控骨代谢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成骨和软骨分化等发挥重要的作用。大量的体内外研究表明,靶向调控信号通路可能是针对巨噬细胞极化促进骨再生的有效途径。③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还需要阐明调节信号通路以有利于降低M1/M2巨噬细胞比率可能是促进牙槽骨缺损修复的有效途径。一旦这种机制被明确阐明,针对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药理学和新型生物材料可能被用作促进骨再生的策略。
    • 张敏; 张晓明; 刘童斌
    • 摘要: 背景:骨组织再生是目前治疗大面积骨缺损的重要研究方向。柚皮苷(Naringin)作为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诱导成骨的潜力,引起骨组织再生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的:回顾柚皮苷促进骨再生的主要相关作用、安全有效性及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为大面积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研究依据。方法:第一作者检索2002-2021年期间收录在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关于柚皮苷诱导成骨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naringin;bone defects;osteoinductive;osteoporosis;bone regeneration;osteoclasts;blood vessel;bone tissue engineering”,中文检索词为“柚皮苷;骨缺损;骨诱导;骨质疏松症;骨再生;破骨细胞;血管;骨组织工程”。共选取55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柚皮苷在抗骨质疏松症、促进骨的生成、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及促进血管生成方面通过发挥雌激素样作用或参与骨形态发生蛋白(BMP)、Wnt/β-catenin、PI3K/Akt及VEGF/VEGFR-2等不同信号通路的调节表现出良好的诱导骨组织生成的潜力,而且具备安全稳定、易提取、成本低等特性,因此柚皮苷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天然骨诱导小分子药物。近年来,柚皮苷与骨组织工程技术结合后改善了药物初始突释的问题,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但是,未来仍需更多的实验研究更全面系统的诱导成骨机制,充分利用好骨组织工程技术,深入验证柚皮苷最合适的控释载体及局部应用效果,使柚皮苷早日能成熟、稳定、有效地应用于骨缺损的临床治疗中。
    • 章臻; 李佳洋
    • 摘要: 目的评价3D打印白硅钙石(bredigite,BRT)骨支架材料在大鼠Onlay骨移植中的效果。方法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骨BRT支架材料作为实验组,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骨支架材料作为对照组,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力学测试和体外降解测试实验对其进行表征观察。建立SD大鼠颅骨Onlay骨移植的动物模型,根据移植物的不同,分为自体骨移植组(Auto组)、β⁃TCP组及BRT组。术后12周获取标本行大体观察、micro⁃CT扫描检测分析、组织学HE染色。结果SEM观察显示,BRT有规则的多孔结构,XRD衍射峰较为锐利。与β⁃TCP组(11.29±1.30)MPa相比,BRT支架材料(46.80±3.44)MPa具有更好的力学强度(P<0.001);在体外第35天时,BRT降解率为27.18%±1.41%,并且在降解过程中释放钙、镁、硅离子。micro⁃CT及组织学染色实验结果提示,Auto组有一定程度的骨吸收,β⁃TCP和BRT组均有一定新骨生成。micro⁃CT和组织学定量结果,BRT组新生骨组织占比分别为16.83%±2.11%和19.08%±2.17%,均高于β⁃TCP组(8.48%±1.85%,10.81%±1.33%)(P<0.05)。结论3D打印BRT骨支架材料促进Onlay骨移植中的骨再生
    • 许言; 李平; 赖春花; 朱培君; 杨烁; 徐淑兰
    • 摘要: 背景:骨及血管组织的天然压电性能,吸引了大量关于压电材料在血管化骨组织再生领域的研究。因此,深入研究压电材料在骨及血管电学微环境下对细胞行为及组织再生的影响,有利于突破组织工程骨移植物新生血管化不足这一限制,实现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目的:综述压电生物材料在血管化骨再生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进展。方法:以“压电材料,骨再生,血管化,血管生成”为中文检索词,以“piezoelectric material,bone regeneration,vascularization,angiogenesis”为英文检索词,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发表于2011-2021年的相关研究论著。结果与结论:压电生物材料具备良好的压电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可以通过压电作用产生电信号,刺激骨组织和血管组织,对组织再生进行调控,弥补惰性生物材料活性不足的缺陷,在血管化骨再生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调控压电材料促进组织修复的机制尚不明确,以血管化骨再生整体为目标的综合研究数量较少,压电材料性能方面也存在诸如不可生物降解及机械性能不足等缺点,亟待解决。
    • 周莹莹; 张学慧
    • 摘要: 背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可塑性骨充填材料主要是小牛骨来源的异种骨和胶原蛋白复合材料,但屠杀小牛存在动物伦理争议。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可避免伦理问题并具有优异成骨性能的可塑性骨支架材料。目的:将煅烧鹿角松质骨颗粒与胶原蛋白通过化学交联制备复合支架,提升材料的可塑性和骨缺损修复能力。方法:去除鹿角皮质骨,将鹿角松质骨经脱脂脱蛋白和高温煅烧制备成煅烧鹿角松质骨颗粒;采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N-羟基丁二酰亚胺交联法将Ⅰ型胶原蛋白与煅烧鹿角松质骨颗粒复合,制备复合支架材料。在10只成年SD大鼠颅骨矢状缝两侧各制备直径为5 mm的全厚骨缺损,左侧缺损处植入Bio-Oss/Collagen®胶原骨(对照组),右侧缺损处植入煅烧鹿角松质骨/胶原复合支架(实验组),术后4,12周取颅骨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结果与结论:①术后4周,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两组骨缺损处均有新骨生成,但未完全愈合,植入材料周围可见成骨细胞,实验组材料周围成骨细胞较多;Masson三色染色显示,两组材料周围有新生的规律排列的胶原纤维和不规则的骨髓腔;②术后12周,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两组骨缺损均愈合良好,缺损边缘与新生骨完全融合,残留材料被新骨包绕,其中实验组新生骨结构致密、重塑程度更高;③结果表明,煅烧鹿角松质骨/胶原复合支架材料具备良好的可塑性、骨传导性、组织相容性和优异的骨再生修复作用,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可塑性骨填充支架材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