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羧酸减水剂

聚羧酸减水剂

聚羧酸减水剂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3年内共计495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2篇、会议论文453篇、专利文献93700篇;相关期刊253种,包括材料导报、福建建材、混凝土等; 相关会议97种,包括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外加剂应用技术分会年会暨第二届全国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交流会、第七届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年会、第十二届混凝土外加剂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混凝土外加剂新技术及其应用交流会等;聚羧酸减水剂的相关文献由5807位作者贡献,包括方云辉、冉千平、柯余良等。

聚羧酸减水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2 占比:1.22%

会议论文>

论文:453 占比:0.48%

专利文献>

论文:93700 占比:98.31%

总计:95315篇

聚羧酸减水剂—发文趋势图

聚羧酸减水剂

-研究学者

  • 方云辉
  • 冉千平
  • 柯余良
  • 林添兴
  • 杨勇
  • 林艳梅
  • 赖华珍
  • 李格丽
  • 柯凯
  • 蒋卓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朱少宏
    • 摘要: 从分子设计角度,选择异丁烯聚氧乙烯基醚、丙烯酸和过硫酸铵等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聚羧酸减水剂,并通过水泥吸附量和净浆流动度测试,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对减水剂分散性和吸附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聚羧酸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吸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加热工艺下,合成的重均分子质量为55128、大单体转化率为84.61%、侧链密度为0.1725的TPEG型PCE具有较好的吸附和分散性;在常温工艺下,合成的重均分子量为103920、大单体转化率为93.09%、侧链密度为0.3124的HPEG型PCE具有较好的吸附和分散性。
    • 马健岩; 许峰; 张杰; 王立巍
    • 摘要: 利用β-环糊精(β-CD)与异丁烯醇聚氧乙烯醚(HPEG)形成包合物,并将β-CD引入聚羧酸减水剂侧链,合成β-CD改性聚羧酸减水剂,通过β-CD限制HPEG侧链的分子运动,减小膨润土对聚羧酸减水剂性能的影响。该改性减水剂的合成工艺与常规聚羧酸减水剂相近,无需对β-环糊精进行化学改性。净浆和混凝土试验结果表明,β-CD改性聚羧酸减水剂具有优异的分散性和抗泥效果,当β-CD用量为HPEG质量的5%时,改性聚羧酸减水剂(PCE5)的初始分散性和保坍性受膨润土的影响最小,抗泥效果最佳。
    • 刘庭梧; 刘珊; 黄志远
    • 摘要: 新型酯类功能大单体Polyglykol MA1000具有反应活性及纯度高、批次稳定性佳等优点。从聚羧酸减水剂的结构以及终端应用着手,主要研究MA1000对聚羧酸减水剂合成的影响。合成减水型聚羧酸母液时,MA1000通过协同增效的作用显著降低醚类大单体的残留量,提高聚合度,并且对减水率的提升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合成保坍型聚羧酸母液时,MA1000表现出较高的反应活性,可提高减水剂的分子质量,并且在混凝土试验中对保坍效果及和易性都有较明显的提升和改善。同时,聚羧酸减水剂中添加MA1000对混凝土的含气量和抗压强度均无明显影响。
    • 樊伟; 王雪敏; 吴志刚; 刘伟; 郭诚; 张孝伍; 杨雪超
    • 摘要: 采用2-萘酚-3,6-二磺酸对异丁烯基聚氧乙烯醚进行改性,然后与丙烯酸共聚合成了一种TC型聚羧酸减水剂,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型聚羧酸减水剂相比,TC型聚羧酸减水剂在不降低分散性的基础上,在混凝土体系中具有较好的持久锁水性,可有效弥补普通型聚羧酸减水剂因过掺导致的混凝土离析、泌水等问题,且具有良好的抗泥性。
    • 单广程; 陈健; 乔敏; 高南箫; 赵爽; 吴井志; 朱伯淞; 冉千平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混凝土作为现代土木工程设施建设中最重要的工程材料之一,市场对其工作性、耐久性、施工性等综合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混凝土在实际应用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混凝土因开裂而导致的钢筋锈蚀、结构强度和承载力下降等耐久性问题,混凝土坍落度损失问题,水泥水化过快等问题。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研发具有缓释效果的混凝土外加剂以解决上述各类问题。缓释技术的出现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应用于农业方面,随后应用于医学药物研发方面,并逐渐应用于化肥、农药、化工等领域。在混凝土领域,缓释技术目前已在水泥基材料的内养护、裂缝自修复、膨胀历程控制、阻锈与水化历程调控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在混凝土领域已取得成功应用的缓释材料包括高吸水树脂(SAP)、微胶囊、缓释型聚羧酸减水剂等。SAP通过复杂的分子结构在水泥拌和过程中吸收大量水分,在后期硬化干燥过程中,及时缓慢释放出水分子,从而达到抑制水泥基材料变形开裂的效果。微胶囊将修复剂以复合材料的形式存储起来,使其在裂缝等外力作用下释放出来,发挥抑制裂纹的扩展并修复裂纹的作用。在混凝土坍落度研究领域,采用碱缓释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分散剂分子在水泥环境中的持续释放,使得混凝土的流动度可以长时间保持稳定。本文根据缓释技术的类型和特点,分别从物理型缓释和化学型缓释两个方面介绍了缓释技术在混凝土领域中的应用及其进展,主要讨论了混凝土缓释技术在水泥基材料的内养护、裂缝自修复、阻锈与坍落度保持等性能调控中的应用,希望能为研发性能更优良的用于混凝土领域的缓释材料提供参考。
    • 张茜; 于诚; 李贞; 马卫; 刘欢
    • 摘要: 采用激光光散射法对聚羧酸减水剂(PCE)在纯水环境下的溶液行为进行研究,对分子结构差异较大的3种PCE分子的溶液行为初步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胶体滴定法对PCE在一定条件下的本征电荷密度进行测试,结合电荷密度数据初步表征PCE分子的溶液构象。结果表明:在纯水环境中PCE分子展示为柔顺链性结构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胶体电荷密度法对PCE的本征电荷密度进行准确测定,将所得本征电荷密度与对应PCE分子的溶液构象进行比对分析,可为PCE的结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 刘松; 许峰; 马健岩; 张杰; 王立巍
    • 摘要: 以聚醚大单体(HPEG)和丙烯酸(AA)为主要原料,通过改变酸醚比和滴加方式,合成一种适用于快硬复合硫铝酸盐水泥(R·SAC)的聚羧酸减水剂(PCE-1),研究了合成工艺参数和聚醚分子质量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PCE-1的最佳工艺参数为:HPEG的分子质量为3200,酸醚比为7,将20%的AA加入底料中,n(催化剂)∶n(H_(2)O_(2))∶n(Vc)∶n(巯基乙醇)=1.0∶0.9∶0.15∶0.6;在饱和掺量下,掺PCE-1的R·SAC42.5和P·O42.5水泥净浆的初始流动度最为接近并达到最大;PCE-1对R·SAC水泥的分散性和分散保持性均优于市售普通型聚羧酸减水剂PCE-2;与空白水泥相比,掺0.4%(折固)PCE-1、PCE-2与PCE-3复配减水剂的R·SAC42.5水泥,初凝和终凝时间分别延长了42、35 min和41、36 min。
    • 温金保; 杜志芹; 唐修生; 刘兴荣
    • 摘要: 通过测试流动度和由Bingham流变模型拟合所得的流变参数,研究了未掺与掺聚羧酸减水剂(TX50)两种条件下含泥量对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含泥量对水泥浆体塑性黏度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其对流动度的影响;水灰比与未掺减水剂的水泥浆体的流动度、塑性黏度、屈服应力分别呈线性关系、幂函数关系、指数关系;减水剂与RP8抑制组分的掺入均可增加水泥浆体的流动度,降低塑性黏度,且对流动度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对塑性黏度的影响程度。
    • 柯余良
    • 摘要: 混凝土碳化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和服役寿命,减水剂能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采用新型聚醚大单体于低温条件,在氧化还原引发剂作用下进行自由基共聚反应,制得高和易性聚羧酸减水剂(W-PCE),并探讨其对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W-PCE的最佳工艺为:酸醚比3.5,抗坏血酸、巯基乙醇、聚乙二醇单甲醚酯化大单体用量分别为VPEG质量的0.2%、0.8%和9%;合成W-PCE的分散性好,掺W-PCE混凝土和易性好、早期碳化速度慢、抗碳化性能较好;粉煤灰的掺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混凝土的早期抗碳化性能。
    • 谭亮; 颜文海; 钟康; 杨洪; 田明; 刘雅卓
    • 摘要: 以乙二醇单乙烯基聚乙二醇醚(EPEG)、丙烯酸(AA)为聚合单体,采用双氧水(H2O2)/琥珀酸二辛酯磺基钠(E51)-硫酸亚铁(FeSO4)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常温下合成了一种高适应性聚羧酸减水剂(PLY),并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减水剂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LY的最佳合成工艺为:初始反应温度15°C,酸醚比3.4,氧化剂、还原剂和链转移剂用量分别为EPEG质量的0.82%、0.14%和0.34%,滴加时间50 min。混凝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市售减水型和综合型减水剂相比,PLY对泥粉含量较高的砂石材料和不同的水泥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分散性和保坍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