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团簇

团簇

团簇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135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8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16000篇;相关期刊243种,包括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技信息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暨相图与材料设计国际研讨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年会等;团簇的相关文献由2934位作者贡献,包括段海明、付德君、孙涛垒等。

团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8 占比:3.71%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16000 占比:96.10%

总计:16650篇

团簇—发文趋势图

团簇

-研究学者

  • 段海明
  • 付德君
  • 孙涛垒
  • 张林
  • 曾晓梅
  • 瓦西里·帕里诺维奇
  • 陈红霞
  • 曹路
  • 李海洋
  • 张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向前兰; 王益军
    • 摘要: 质子化的硫化氢团簇是生物学、环境学和材料科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对其气相存在形态的研究是研究其性质的基础。为了研究制备质子化硫化氢团簇的可行性,采用脉冲高压放电技术,利用自制的放电装置对40 psi的H_(2)S和Ar超声射流脉冲混合气体(其中H_(2)S的浓度为2%)进行放电来制备质子化的硫化氢团簇分子。利用自主搭建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探测产生的离子团簇。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团簇分子为H^(+)(H_(2)S)_(n)(n=1~15),搭建的装置能有效产生和探测离子团簇
    • 王彬力; Abubakar Sadiq Abdullahia; 王雅慧; 樊红军
    • 摘要: 钛和氧之间存在多种成键方式,但迄今为止,二氧化钛团簇均只有少数几种异构体被报道.与广泛使用的全局优化方法不同,本工作通过优化大量的随机初始结构,获得(TiO_(2))_(n)(n=2~8)团簇稳定异构体.首先利用PM6半经验方法对高达一万个以上的初始结构进行初步的优化筛选,并对筛选出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DFT计算以获得二氧化钛团簇的稳定异构体.利用这种策略,发现了大量未经报道的稳定异构体,并提出了(TiO_(2))_(5)和(TiO_(2))_(8)新的最稳定异构体.这些结构中包括含3个末端氧原子的异构体、含5配位氧原子和6配位钛原子的异构体等未经报道的新结构类型.与丰富成键特征相对应,发现异构体数目随团簇尺寸的增大而急剧增加,对于(TiO_(2))_(7)和(TiO_(2))_(8),能量在30 kcal/mol以内的异构体都在50个以上.该工作发现了大量的二氧化钛小型团簇异构体,并凸显了其多样的结构特征,增进了对二氧化钛纳米团簇的结构、成键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的理论模拟、力场优化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 乙姣姣; 岳李桥; 王益豪
    • 摘要: 以Zr_(72.5)Al_(10)Fe_(17.5)为基础合金,系统研究了Ti元素添加对其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Ti元素添加量的增加,Zr_(72.5)Al_(10)Fe_(17.5)非晶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先增大后减小;当Ti元素添加量达到4%原子分数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从基础合金的1050μm升至2000μm。从原子堆垛结构的角度发现,随着Ti元素添加量的增加,合金中自由Zr原子含量先减小后增大,且在Ti含量为4%原子分数时自由Zr原子含量降至最低,意味着此时非晶合金具有最高原子堆垛效率。这说明,与Ti元素含量相关的Zr_(72.5)Al_(10)Fe_(17.5)的非晶形成能力是由其原子层次堆垛效率决定的。
    • 田强; 杨曙磊; 秦鹤勇; 杨树峰; 王宁; 郝永洲
    • 摘要: 为明确大尺寸GH4742合金铸态组织中析出相和夹杂物的分布特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金相分析及电解腐蚀等方法,分析了Φ660 mm锭型GH4742合金中夹杂物和析出相的组成、形貌及数量。结果显示,合金铸锭中的夹杂物主要有SiO_(2)、CaO、Al_(2)O_(3)-SiO_(2)、CaO-SiO_(2)及碳氮化物。合金中夹杂物数量密度为14.7~85.8个/mm^(2),并在铸锭距中心1/4半径处存在夹杂物团簇。铸锭内分布着大量γ′相、(γ+γ′)共晶相、δ相、μ相、Laves相、碳化物相及硼化物相等析出相,其在枝晶间、枝晶干以及铸锭中心、边缘的分布和形态具有显著差异。
    • 霍星宇; 苟瑞君; 张朝阳
    • 摘要: 为探究含能共晶TKX-55的热解机制及溶剂组分二氧六环(1,4-Dioxane,DIO)对含能组分5,5′-双(2,4,6-三硝基苯基)-2,2′-双(1,3,4-噁二唑)(BTNPBO)热解的影响,基于反应力场(ReaxFF-lg,Reactive Force Field-Low Gradients)开展了TKX-55和纯溶剂组分DIO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结果表明,TKX-55的初始分解反应包括了含能分子的二聚反应、含能组分和溶剂组分之间的氢转移、含能组分中1,3,4-噁二唑的开环反应以及硝基解离。二聚反应为后续团簇的快速生长提供了条件,团簇的大量生成限制了热量的释放和稳定小分子产物的释放,这是TKX-55高耐热性的本质原因。纯溶剂组分体系低温下放热量较小,且不易形成团簇,在较高温度下放热量以及团簇的体积和数量明显增加。DIO分子在TKX-55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活性小分子产物(如OH、NO、NO_(2)等),间接抑制BTNPBO的分解进程。
    • 薛晶; 胡蓉; 薛飞; 沙刚
    • 摘要: 目的研究Fe-Mn-Ni-Si四元合金在350°C下受到离子辐照后产生的辐照缺陷对于辐照硬化的贡献。方法对辐照前后样品进行纳米压痕测试,获得硬度增量来衡量辐照硬化;再通过三维原子探针及透射电镜等表征手段,获得样品辐照后产生的团簇的数量密度、体积分数、团簇尺寸、位错环密度、位错环尺寸大小等微观结构信息;结合Dispersed Barrier Hardening Model估算团簇及位错环产生的硬度增量;最后与使用纳米压痕仪测得的硬度增量进行对比。结果通过模型估算结果可知,团簇对硬度增量的贡献大于位错环对硬度增量的贡献;模型估算得出的团簇及位错环对硬度增量的贡献之和略小于测得的实际硬度增量的值。结论使用辐照后的微观结构信息,通过模型估算得到的硬度增量之和能够反应宏观上辐照硬化的变化。然而,受制于表征手段分辨率及其他原因,模型估算出来的硬度增量与实际测得的硬度增量略有差异。
    • 陈汉; 胡蓉; 靳慎豹; 薛飞; 沙刚
    • 摘要: 目的探索辐照条件下Ni与Si元素的相互作用对RPV合金中团簇形成演变的影响。方法对PRV合金的三元模型合金Fe-Ni-Si做离子辐照实验,并采用原子探针技术对团簇进行分析,采用纳米压痕技术进行硬度分析。结果纳米压痕的结果表明,材料的硬度随辐照剂量的升高而增大。原子探针结果表明,辐照后材料中产生了Ni-Si溶质团簇,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团簇的数量密度与体积分数都呈现增大趋势。在不同的辐照剂量下,团簇中的Si/Ni不同,随着团簇尺寸的增大,Si/Ni比呈现上升趋势。结论在低剂量时,Ni-Si团簇处于早期独立形核阶段,团簇内的Ni占比较高;高剂量时,Ni-Si团簇的合并生长占主导地位,且主要以大团簇吞并小团簇的方式生长;团簇中Si的质量分数随着团簇的尺寸增加而增大。
    • 陈强
    • 摘要: 当前超高储存密度器件以及其他先进器件的小型化需求可以被镧系元素的纳米结构满足。但是,目前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即便是对于块状和小型纳米结构的基本性质问题。确定它们最稳定的结构、磁性以及磁各向异性,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密度泛函理论的自旋极化广义梯度近似确定了Sm13团簇的最低能量结构、电子结构和磁性。我们的结果表明,亚铁磁二十面体是能量最低的构型,部分Sm原子与其余的Sm原子反铁磁耦合。无论几何结构如何,Sm原子的磁矩约为6μB,主要由f轨道电子贡献。最后,磁各向异性能计算表明,Sm二十面体团簇具有一个面内的磁各向异性能。
    • 谭恒博; 高明; 文大东; 刘涛; 胡佳; 戚双祥; 邓永和
    • 摘要: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液态Ag_(60)Cu_(40)合金在不同冷速与压力下的快速凝固过程,并通过双体分布函数、Honeycutt-Andersen键型指数和扩展团簇类型指数法(CTIM)对其微结构演变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g_(60)Cu_(40)快凝玻璃合金的主要存在键型为1551键,局域五次对称性明显.主要原子组态是二十面体团簇,其中以正则二十面体团簇(12 12/1551)为主.约化玻璃转变温度随着冷速与压强的增加而增加,遗传跟踪发现冷速与压强能够显著提高二十面体团簇的遗传分数和起始遗传温度,增强了Ag_(60)Cu_(40)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
    • 张颂; 黄意
    • 摘要: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对Ti_(7)Pd_(6)和Ti_(6)Pd_(7)团簇的结构稳定性与化学活性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二元团簇结构主要是由Ti原子先形成稳定的结构,Pd原子再悬挂在其表面形成,整个构型的电子几乎都是从Ti原子向Pd原子转移,转移的电子排布在Pd原子的外层,使其化学活性得到增强.另外,根据最高占据轨道和最低未占据轨道间能量差值分析,Ti_(7)Pd_(6)和Ti_(6)Pd_(7)的化学活性相当.团簇中红外吸收的次强和最强峰主要来源于Ti原子振动的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