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体系
断裂体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54988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质学报、地学前缘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四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等;断裂体系的相关文献由517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智平、李伟、卢新卫等。
断裂体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4988篇
占比:99.73%
总计:55136篇
断裂体系
-研究学者
- 吴智平
- 李伟
- 卢新卫
- 吴孔友
- 李三忠
- 刘一鸣
- 吴奎
- 陈伟
- 马东升
- 任健
- 刘波
- 唐大卿
- 张晓庆
- 徐长贵
- 李本亮
- 牛成民
- 索艳慧
- 虎新军
- 陈兴鹏
- 陈涛涛
- 余光春
- 刘寅
- 吴峰
- 周东红
- 周心怀
- 周新桂
- 周永康
- 周进峰
- 唐建超
- 姜素华
- 孙玉峰
- 安百州
- 宿雯
- 张军勇
- 张婧
- 张海义
- 张继标
- 徐春强
- 曹晨
- 曹立迎
- 李世宏
- 李传新
- 李兵
- 李宁生
- 李少俊
- 李春锐
- 李玺瑶
- 李辉
- 柳屿博
- 汤良杰
-
-
冯保周;
于长录;
何太洪;
王玉善;
冯琦;
刘永涛;
常圆
-
-
摘要: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上古生界气水关系复杂、探评井成功率低等问题,通过对伊陕斜坡北部的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发现这一地区发育复杂的断裂体系。研究表明:断裂走向主要分为EW、NW、NE这3组,正、逆及走滑断层均有发育,由南向北断裂逐渐趋于密集。分析其演化可划分为3个期次:Ⅰ期形成于海西期挤压作用,Ⅱ期形成于燕山期挤压作用,Ⅲ期形成于喜山期走滑拉张作用。结合钻探成果,认为断裂活动可改善储层物性、提供运移通道,控制上古生界低幅度构造圈闭,而后期改造形成的通天断裂对原生气藏具有调整分配或破坏作用。
-
-
王园园
-
-
摘要:
断裂体系对圈闭形成演化及油气运聚成藏等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借助三维地震资料,对东营凹陷青西地区断裂体系静态特征进行精细描述,依据级别和走向进行断裂分级分组,并明确平面及剖面构造样式,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构造演化过程,明确构造对圈闭发育等的控制作用,研究最终确定东营凹陷青西地区断裂体系的时空发育规律和构造格局形成演化过程。
-
-
邓路佳;
吴孔友;
焦红岩;
董方;
赵海燕;
刘煜磊;
张法冰
-
-
摘要:
受双重动力背景控制,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现河矿区古近系伸展与走滑作用叠加明显,明确断裂体系叠加关系对油气勘探意义重大。文章运用高精度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通过井震结合解释、构造样式识别、断裂活动性定量表征及平衡剖面恢复等技术手段,从断裂类型与组合样式、断裂叠加关系、断裂活动及演化、区域动力学背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现河矿区古近系发育伸展与伸展-走滑两套断裂体系,伸展-走滑断裂基于先期伸展断裂叠加走滑作用形成。古近系主干断裂存在沙三中期和东营早期两次活动高峰,受控于伸展-走滑应力叠合作用,现河矿区古近系共经历初始伸展阶段(Ek—Es_(4))、强伸展阶段(Es_(3)^(下)—Es_(2)^(下))、走滑-弱伸展阶段(Es_(2)^(上)—Es_(1))、再活化伸展阶段(Ed)和定型保留阶段(N-Q)5个主要的断裂演化阶段。
-
-
张向涛;
彭光荣;
王光增;
刘欣颖;
赵利;
杨悦;
占华旺;
于海洋;
马晓倩;
李三忠
-
-
摘要:
惠州运动是最近确定的发生于珠江口盆地早、晚文昌过渡期的构造运动,以珠一坳陷对其响应最为典型。然而,这一运动是否波及珠江口盆地其他坳陷,以及它们的响应特征如何并不清楚。本文以珠三坳陷阳江东凹断裂体系为突破口,首先对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然后从断裂体系的优势方位、组合样式、活动和迁移规律等角度对珠江口盆地对惠州运动的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阳江东凹古近系主要发育NE-NEE和E-W-NWW两组不同级别的断裂,这些断裂的发育演化主要受先存构造和区域构造运动两种因素控制。其中,先存构造主要影响主断裂带的优势发育部位、排列方式和整体走向等要素,可为这些断裂沿线后期构造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而区域构造运动则导致该区优势断裂体系发生转换。对于阳江东凹而言,正是阳江—一统断裂前新生界左阶分支的左旋复活,才导致惠州运动后其内部形成了一系列小型走滑拉分盆地;虽然阳江东凹古近系断裂体系仍保留其前新生代先存构造的基本特征,如方位和组合样式等,但与珠一坳陷一致,惠州运动前后,其优势断裂体系也由早文昌沉积期的NE-NEE向张性断裂向晚文昌沉积期的近E-W-NWW向张扭性断裂转换,断裂活动强度也由南往北、由西向东发生了迁移和转换。珠江口盆地古近系断裂体系对惠州运动的统一响应说明惠州运动为南海北部影响广泛的构造运动,珠江口盆地不同坳陷对惠州运动的响应特征研究可为其内部各坳陷孤立发育的文昌组的跨盆对比提供构造依据,同时对于破解阳江东凹油气勘探困局也具有重要意义。
-
-
梁治国;
叶青;
张丹;
程俊生;
吕德红;
倪有利
-
-
摘要: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复杂多样,针对该区构造演化规律不清的问题,运用构造解析、层序地层学等研究方法,通过地震剖面分析和相干体切片技术,明确了陆西凹陷早白垩世断裂体系与构造演化过程及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早白垩世以来,陆西凹陷构造样式主要包括半地堑构造样式、滚动背斜构造样式、断块构造样式。依据构造样式形成时间可划分出4个构造演化时期:初始裂陷期(九佛堂下段沉积期)、沉降拗陷期(九佛堂上段沉积期)、稳定沉降期(沙海组沉积期)、回返萎缩期(阜新组沉积期)。研究结果认为,早期形成的断块型圈闭和晚期压扭性构造运动为构造圈闭成藏的主控因素,沉降坳陷期发育的多期扇体为油气成藏提供储集空间,多期次构造运动有利于油气运移和大规模构造油气藏的形成。研究结果为确定陆西凹陷东陡坡的有利勘探方向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
-
何勇;
张东涛;
栗维民;
张介辉;
姚秋昌;
张文萍;
牛卫涛;
梅珏
-
-
摘要:
目前对于中扬子地区强烈叠加改造区当阳复向斜断裂系统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为了厘清该区断裂系统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揭示不同成因断裂对页岩气保存条件影响作用的差异,以该地区巡检斜坡区块的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应用前陆逆冲理论和里德尔剪切模式,系统解析了巡检斜坡区块断裂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而探讨了当阳复向斜断裂对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巡检斜坡区块断裂系统纵向上划分为深层、中层、浅层3套系统,平面上分为3个区块,其中主控断裂FA、FB断裂带处于走滑断层发育初期—早期阶段;②中燕山期北东东向挤压、南东向右旋压扭和晚燕山期近东西向左旋张扭应力场形成了区内逆冲构造体系、压扭构造体系、张扭构造体系等3个断裂体系;③燕山期以来强烈走滑变形改造对龙马溪组页岩气后期保存条件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作用,其中逆冲断层、R'面断层及FB断裂东段对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破坏相对较弱,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
-
-
虎新军;
陈晓晶;
曹园园;
陈涛涛;
卜进兵;
倪萍
-
-
摘要:
固原地区硝口岩盐矿为宁夏境内已发现的大型沉积型岩盐矿床,局部已进入成熟开发阶段,已有钻探成果表明,构造对岩盐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对于矿区断裂的展布特征认识仍存在较大争议,制约着岩盐矿下一步的开发利用.本文以1∶5万区域重力资料为基础,辅以钻孔资料、CSAMT剖面资料对硝口岩盐矿区周缘构造体系进行了厘定,精细地刻画了硝口矿区构造的展布特征.结果 显示: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受到青藏高原块体持续挤压作用,矿区及周缘先后形成了北西向与北东向两组不同性质、不同展布特征的断裂体系;硝口岩盐矿发育四条北西走向断裂正断层与两条北东向走滑断层,内部的两条北北西向断裂将硝口岩盐矿区分为西部堑块、中部垒块与东部堑块三个构造单元.
-
-
向杰;
陈尚斌;
王阳;
蒋天国;
薛晓辉;
王笑奇;
朱炎铭
-
-
摘要:
四川盆地周缘复杂构造区断裂体系的封闭性对页岩气保存至关重要.四川盆地西南缘滇东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厚度大、TOC丰度高、有机质成熟度适中,具备良好的生烃物质基础及潜力,但不同钻井储层含气显示差异显著,区域断裂构造对页岩气保存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区域页岩气地质调查及二维地震资料,通过不同含气性典型页岩气井岩心裂缝统计,结合裂缝中流体包裹体的测试,探讨该区断裂体系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结果 表明:滇东北地区受到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断裂以逆冲走滑性质为主,近平行发育,多期活动;在距一级和二级断裂距离大于5 km、距三级断裂距离大于3 km,距四级断裂距离大于1.5 km和相对简单的断裂组合下,页岩气保存条件受断裂影响较小;断裂控制储层裂缝的发育,并促进层间缝和高角度构造缝的发育,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破坏了页岩储层自封闭性,不利于页岩气保存;中—新生代构造运动控制下本区主要断裂表现为燕山中—晚期和喜马拉雅早—中期持续活动型;与四川盆地内改造强度相对较弱的长宁—威远页岩气田不同,滇东北地区中—新生代水平挤压褶皱/冲断是地层抬升剥蚀的重要作用机制,褶皱强烈、断裂密集发育对页岩气的成藏保存影响强烈.基于断裂发育特征、构造组合样式、五峰—龙马溪组地层埋深、倾角等地质控制因素,提出逆断层侧向遮挡宽缓向斜翼部和逆冲断层间传播褶皱高位2种页岩气富集保存有利构造样式,是四川盆地周缘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首选方向.
-
-
尹文韬;
陈伟;
余养里
-
-
摘要:
四川盆地南部泸州地区具有以页岩为代表的较为丰富的地质资源,而作为控制这些资源的影响因素之一,断裂体系特征的研究就颇具价值.结合地震、露头资料等,运用三维构造平衡恢复技术,进一步明确泸州地区云锦区块的断裂体系特征.结合云锦区块乃至泸州地区周缘的构造环境,对云锦区块断裂体系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认识.
-
-
-
周小军;
陈伟;
李世琴
-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四川盆地位于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之间,其形成演化与古特提斯洋碰撞聚合密切相关,在经历了早期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后,于三叠纪晚期龙门山逆冲挤压推覆,形成了川西前陆盆地.根据目前国内外构造分析与断裂体系预测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内外复杂构造变形带构造分析实例,提出了以三维构造分析方法为主导,在传统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加入断裂体系构造几何分析和三维构造分析等技术方法,拟搭建合理的构造模型,并对建立的构造模型进行三维构造恢复,求取构造演化过程,同时,通过构造恢复,可以获得多组构造参数,对此进行对比整合分析,从而获得潜在断裂的发育位置与构造性质。断裂体系的构造几何分析方法:对地震剖面的构造几何分析和平衡剖面制作,以建立合理的构造几何模型,包括构造变形样式、断裂体系的构造继承关系等。
-
-
刘一鸣;
吴智平
-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恩平凹陷是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它位于珠—坳陷的西南部,大致呈NW向,东北与西江凹陷相连,西接阳江低凸起,东南与番禺低隆起相邻,其中恩平凹陷主洼区(EP17洼、18洼)面积约5100km2.本文采用断层活动速率法对研究区11条主干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统计分析,明确了不同时期主干断裂的活动强度。通过对过A井的NNE向、NWW向、NE向和近EW向的地震剖面进行平衡剖面分析,绘制了恩平凹陷过该井的伸展率蛛网图,确定了恩平凹陷各地质时期主伸展方向及其变化规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恩平凹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各演化阶段断裂体系控制下的盆地结构的差异及叠合关系,控制了盆地的充填结构,也决定了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恩平凹陷断裂几何学特征体现了走滑剪切应力和伸展拉张应力的叠加作用,恩平凹陷断裂以NE向、NW向及近EW向为主要发育方向,断裂性质以伸展和走滑伸展叠加为主。深部断裂多为线性,平行或侧列排列,浅部次级断裂呈雁列式(帚状)或平行式展布。恩平凹陷断裂活动具有阶段性;早期断裂与晚期断裂继承与改造并存。
-
-
郑敬贵;
王昕;
官大勇;
张海义;
刘丹丹;
郭维;
赵野;
张宏国
- 《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庙西北洼位于渤海东部海域,其南北分别被庙西北凸起及庙西南凸起所夹持,东侧紧邻胶辽隆起区,洼陷整体走向为北东向,洼陷面积约400km2,是一个典型的盆地边缘小型洼陷,主要发育有古近系沙一段、东三段两套烃源岩。文章通过对研究区断裂体系的整体分析以及与新近系油藏差异富集特征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断裂体系对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指出该区有利勘探区带,对地质条件相类似地区油气勘探突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
-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
| 2008年
-
摘要:
中国东部断裂体系的研究中,由于盆地的广泛发育,地表揭示较差,对断裂系统的研究存在很多局限.最明显的是很多学者把中国东部的断裂构造及其相关地质作用简单归结为新华夏体系活动所为,试图用诸如郯庐断裂带这样的构造形迹解释中国东部一切构造问题,甚至解释盆山构造格架问题,由此,引发了诸多的认识偏差.由于新生代断裂构造是最显见,相对受后期改造程度最弱的构造现象,本文选定经典的燕山山脉东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地貌、遥感分析、构造解析、盆地地震资料揭示等手段,探索燕山和周边地区山盆结构、断裂及其相关构造发育序次,帮助了解盆地内的构造样式,以期在资源(含油气)勘查、环境变迁研究、工程和灾害地质方面提供基础理论认识.
-
-
陈新;
浦世照;
陈忠民;
李世宏
- 《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
| 2005年
-
摘要:
应用分形理论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区断裂体系进行研究,发现断裂的平面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对于断裂体系,分形维数越大,断裂分布越不均匀,断裂越发育.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断裂的性质及走向与分形维数的关系,建立了油气藏的平面分布与分形维数的关系,从而达到了应用分形理论研究油气藏分布特征,进而指导勘探的目的.
-
-
刘林;
芮会超
- 《第五届全国矿田构造与深部找矿预测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本文在大量高精度物探和地质资料基础上,依据渭河盆地邻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分析了盆地断裂体系特征和盆地的构造样式,探讨了盆地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渭河盆地是一个发育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单冲压陷复合叠加盆地,并非地堑构造,且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盆地内发育收缩构造样式和走滑构造样式等两种,收缩构造样式是渭河盆地构造样式的主体.渭河盆地现今的盆山耦合格局是统一的地球动力机制下的造山作用和盆地动力作用共同作用的体现,是地壳运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新生代以来,秦岭地区主应力方向虽有变化,但该区的挤压环境并未改变,可能存在小范围的垮塌作用,但不存在大规模的区域性伸展作用.“挤压”和“剪切”这两种动力学因素的共同作用是渭河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
-
谈顺佳;
于常青;
聂逢君;
皮金云
-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根据前人工作研究,在陆域冻土带含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集层物理特性主要表现为:高电阻率、高速度、低密度、自然伽马值低等.针对这种物性变化,在沱沱河地区开展了音频大地电磁测量、反射波地震勘探等工作,进一步探明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研究区深部结构、断裂体系、构造特征、冻土带厚度变化范围并对可能的天然气水合物进行预测.
-
-
-
- 《2008年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和地震信息,研究了惠民凹陷古近系构造体系、沉积体系以及两者之间的成因关系.构造特征表现为褶皱少、断裂体系类型多、地应力方式复杂;阐明了明显受控于盆地构造活动的三角洲、深水浊积扇、扇三角洲、沿岸滩坝、粒屑滩等沉积体系特征.提出采用构造岩相带概念来研究构造活动与沉积体系类型及其演化的内在联系,进而划分出中央隆起三角洲等四种类型构造岩相带,论证了各种构造岩相带中发育的圈闭类型、油气藏类型及油气聚集的规律,指出了今后找油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