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极端气候

极端气候

极端气候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71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建筑科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1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5054篇;相关期刊315种,包括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环球中医药、畜牧与饲料科学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十二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中国建筑发展论坛—建筑与科技理论研讨会、第五届电能质量及柔性输电技术研讨会等;极端气候的相关文献由932位作者贡献,包括蔡月超、许筱颖、张伟等。

极端气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1 占比:7.32%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47%

专利文献>

论文:5054 占比:92.21%

总计:5481篇

极端气候—发文趋势图

极端气候

-研究学者

  • 蔡月超
  • 许筱颖
  • 张伟
  • 衡衍
  • 马淑然
  • 丁阳
  • 张惠芳
  • 徐鲜泉
  • 施明君
  • 曹雅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海霞; 曲鲁平; 刘南; 邵长亮; 董刚; 姜世成; 王拓; 范辉华; 胡亚林
    • 摘要: 热浪是指持续一段时间的极端高温气候事件,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逐年增加。热浪持续时间虽相对较短,但会显著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植物死亡,特别是热浪末期的高温与干旱的复合胁迫会严重抑制植物光合作用,造成水力障碍,加速植物死亡过程并增加其死亡率。其中,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水分传输与利用过程的研究是揭示热浪导致植物死亡机制的关键,不同植物应对热浪阶段高温干旱复合胁迫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策略。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剧,有关热浪这种极端高温干旱气候事件对植物光合作用和水分传输与利用的影响研究已成为生态学和植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对高温和干旱胁迫对植物,特别是林木光合系统、水力传输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和生长发育等影响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探讨了植物光合作用和蒸腾耗水对热浪下的高温与干旱胁迫的响应策略及其适应机制。同时,提出了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丰富植物光合作用和水分传输与利用等生理特征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理论。
    • 高滢; 孙虎; 徐崟尧; 张世芳
    • 摘要: 基于2001-2018年MODIS NDVI数据,从生态分区视角分析陕西省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该地区31个气象站点日值数据,探讨NDVI对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指数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省及其各生态区的NDVI变化均显著上升,整体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其中秦巴山地落叶与阔叶林生态区(IV)NDVI值最高为0.86,陕北北部典型草原生态区(I)NDVI值最低为0.38。(2)年际尺度上,陕西省NDVI与极端气温暖极值(暖夜日数)和极端降水指数总体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陕西省北部NDVI变化主要受极端降水的影响,南部则对极端气温的敏感度更高。(3)多年月尺度上,各生态区NDVI对极端气温冷极值(最低气温、日最低气温的极低值和日最高气温的极低值)和极端气温暖极值(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的极高值和日最高气温的极高值)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滞后时间多为3个月;与极端降水指数(单日最大降水量和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的滞后时间为2个月,说明陕西省内NDVI对极端气候的响应具有显著的滞后效应。
    • 孙爽; 胡克; 李琰; 杨俊鹏
    • 摘要: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山溪性小河流具有瞬时大通量、受极端气候事件控制、沉积物快速输运等特性,但是由于缺乏充足的监测数据和系统总结,其对全球沉积物输运的影响被低估,导致对于这个不同于大河流域的河海交互和风化传输系统的研究是不充分的。揭示不同气候带山溪性河流在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的沉积物输运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地球表生过程和全球海陆相互作用机制。总结了全球土壤有机碳含量,中国南北方温带和热带的山溪性河流的泥沙等气象水文数据和黏土矿物等矿物学数据,结果表明:(1)全球山溪性河流流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在中国,热带山溪性河流流域初级生产力高于温带流域,所以其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温带流域;在热带各流域中,台湾岛上的河流地形坡降比最高,所以其是中国土壤有机碳高含量地区。山溪性河流将沉积物快速输运到河口和海岸带地区,大大提高了有机碳的埋藏效率,因此其是研究全球有机碳源汇过程不容忽视的组分。(2)在中国,无论温带还是热带,山溪性河流均对极端气候事件响应强烈,而且流域面积越小、地形越陡峭的河流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越强烈。(3)无论构造活动是否强烈,中国山溪性河流沉积物的矿物学特征都可以精确地指示物源信息,构造稳定带和流域坡降比较低的山溪性河流,其沉积物能够更精确地记录古气候特征。(4)山溪性河流沉积物对人类活动非常敏感,现有的人类活动对其改造要远低于大河流域。
    • 崔琪晗
    • 摘要: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制造商决定对原产品进行低碳化改造,进而形成低碳产品。在新低碳产品与原产品具有替代竞争下,针对制造商的新低碳产品的销售代理权选择问题,构建了制造商、原零售商和新零售商参与的博弈模型,分析制造商的选择决策,并针对目前低碳供应链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0.引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中指出: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气候出现频繁的主要原因。环境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人类开始寻找低污染、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和挑战。
    • 李嵱
    • 摘要: 人类已经进入“以共同受益的方式存在于地球上的‘生态纪’”。中国已经进入生态文明建设快车道,按下生态修复快进键。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影响,部分已修复和治理的沙化土地近年来面临退化风险。防止二次沙化已成为重要议程。从绿化祖国到美丽中国,新时代林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于变局中谋先机,奋力谱写生态修复新篇章!
    • 王明阳
    • 摘要: 随着极端天气的频发,气候灾害日益严重。城市因人口密集、房屋密集,受灾的范围更广、程度更强、风险更大,城市应急管理风险评价体系建设亟待加强。针对当前城市极端气候风险评价中存在的研究不足、指标权重单一等问题,笔者结合熵权法、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对城市进行承灾风险评价,为构建城市承灾风险评价体系、提升城市应急风险防控能力提供参考。
    • 刘伟; 车康利; 罗斯元; 刘莎; 贾植杰; 李逢港
    • 摘要: 基于四川省1980—2017年主要气象要素观测资料,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分别探讨了气温、降水量和极端气候指数的年际空间变化特征;同时建立极端气候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区划,最终完成1980—2017年四川省气候变化综合区划。研究表明:1980—2017年四川省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从区域分布上大致表现为东高西低;根据四川省气温和降水量变化速率区划、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区划,将四川省划分为6个气候变化区,其中,川东北地区综合气候变化速率最快。
    • 虞洪
    • 摘要: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的第一份中央一号文件,文件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全文“粮食安全”出现5次、“粮”字出现38次,用前所未有的篇幅和力度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缘何高度关注?国际形势所趋近年来,世界粮食需求不断增加,但在极端气候、局部冲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全球粮食体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粮食价格趋于上涨,粮食安全问题持续加剧。
    • 黄诚; 吴能友; 吴晓; 刘时桥; 张经纬; 许丞; 刘亮; 董新柱; 陈靓
    • 摘要: 南海中沙群岛海域夏秋季水团实测温盐深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海水表层温度为30.0~31.2°C,最高温度位于中沙海台区域;表层盐度为33.6~34.1 PSU,最高盐度分布在西北部东岛海域附近;底层温度1~25°C,盐度34.1~35.2 PSU,最高盐度分布在工区东南角。总体上,研究区水团温盐结构表现为表层高温低盐、底层低温高盐的特征,混合层深度为20~90 m。研究区表、中、底层水体垂向流速各不相同,流速为0.01~0.22 m/s。根据FVCOM模型分析了调查区温度、盐度季节性变化特征,冬季,研究区南侧的海域海表温度明显高于北侧,南北温差显著;夏季,海表温盐分布受到台风作用较为明显,海表温度的空间分布趋于均一。数值模拟表明,研究区流场整体表现为冬夏季强、春秋季较弱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模拟结果显示,极端天气在短期内对研究区温盐结构产生显著影响,表现为海表温度降低、混合层深度增加,水体垂向混合作用增强。
    • 程磊; 谭娟; 唐红昇; 刘宁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频发,气象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对气象行业工程投入也逐年增多。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效益,摒弃传统的“碎片化”的气象工程咨询,本文针对海洋气象综合保障工程全过程咨询案例,分析了咨询单位参与全过程工程咨询的优势,并对气象工程全过程咨询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提出要根据气象行业特点,推进气象工程全过程工程咨询,实现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工程咨询,同时建议加速推进气象行业工程咨询数字化转型,更好发挥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地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