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0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2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58505篇;相关期刊605种,包括灾害学、海洋世界、地理教学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地貌学研讨会、第六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海平面上升的相关文献由1394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桂山、王慧、刘克修等。
海平面上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8505篇
占比:98.08%
总计:59649篇
海平面上升
-研究学者
- 杨桂山
- 王慧
- 刘克修
- 李响
- 陈维
- 张建立
- 田素珍
- 孔兰
- 施雅风
- 段晓峰
- 陈晓宏
- 张金善
- 朱建荣
- 章卫胜
- 蔡榕硕
- 高志刚
- 刘岳峰
- 季子修
- 左军成
- 张伟强
- 张振克
- 戴志军
- 李从先
- 李忠东
- 毛晨浩
- 王芳
- 程和琴
- 陈崇贤
- 韩慕康
- 顾一凡
- 黄镇国
- 丛林
- 于宜法
- 仉天宇
- 任美锷
- 冯云
- 冯寿波
- 刘兰
- 匡翠萍
- 周黔生
- 夏东兴
- 夏宇
- 宗虎城
- 尹鹏
- 崔红艳
- 张乔民
- 张增健
- 张栋杨
- 曾濠
- 朱季文
-
-
陈曦笛
-
-
摘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海陆相对位置和岛礁生态环境与海上地物的国际法地位联结起来,从而赋予这些自然因素以法律意涵。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对既有规则形成挑战,而以文本为中心的解释路径与功能性解释均存在局限性,模糊了条约解释与修订的界限。海上地物的国际法地位是随自然情况而迁变,还是得以保持稳定尚无定论。随着国家实践的累积与国际组织的介入,“维持原则”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历史性权利和习惯法被视为规则发展的可行路径。海上地物国际法地位的规则发展不仅与我国在南海等周边海域的核心利益直接相关,还牵涉我国海洋外交与战略的整体布局。我国有必要以统筹的视角,积极参与议题讨论,提出既符合我国利益诉求,又契合“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方案。
-
-
陈奕彤
-
-
摘要:
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不仅产生了自然地理危害,而且动摇了沿海国家的基线稳定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制定时缺乏对气候科学的认知,造成了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适用困境。国际法产生并发展于全新世永恒不变、地球系统足够稳定的基础之上。海平面上升作为人类世下地球系统变化的突出表现之一,严重冲击了传统国际法规则,影响了国际法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国际法委员会将海平面上升纳入专题审议,推动和发展了相应的国际造法进程。中国应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思想,深度参与国际造法进程以把控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导权,提出中国实践方案以系统应对人类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的国际法挑战。
-
-
陈维;
毛晨浩;
顾一凡;
蒋茗韬;
倪云林;
梁慧迪
-
-
摘要:
感潮河段同时受到径流和潮汐作用,海平面上升导致外海的潮汐动力增强,会对近岸感潮河段造成影响。文章通过MIKE 21建立长江下游水域水动力数学模型,基于大通站的径流数据计算分析海平面分别上升0.5 m、1 m和2 m对长江芜湖至入海口感潮河段潮波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海平面上升对感潮河段潮位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入海口至徐六泾上游约35 km处、徐六泾上游约35 km处至潮区界两段。对潮流的影响可分为入海口至徐六泾下游约50 km处、徐六泾下游约50 km处至潮流界两段。②在海平面上升0.5 m、1.0 m及2.0 m情形下,受影响河段平均潮位增量明显小于海平面增量,降低幅度受径流和位置影响较大。径流越大,影响范围越靠近内陆,海平面上升对潮位的影响就越低。③潮差变化与海平面变化呈正相关,上游河段受径流影响较大,而河口区域基本不受径流影响。河段潮流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流速主要呈增大趋势,受影响河流的长度由径流强度决定。
-
-
李慧
-
-
摘要:
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几近无处不在。由于全球变暖,我们正在经历热浪、洪水、干旱、森林火灾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全球平均气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全球变暖水平保持在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1.5°C以下的可能性迅速降低,人类跨越不可逆转的翻转点的风险也在增加。
-
-
张孝奎;
冯立超;
崔晓莉
-
-
摘要:
分析了福州滨海新城所面临的洪潮灾害风险和海堤建设规划情况。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福建沿海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出发,介绍了国外沿海城市在考虑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确定海堤设计标准和我国防潮堤设计标准确定方法,分析了我国防潮堤现行设计标准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对未来福州滨海新城防潮堤设计标准改进提出了建议,可供我国沿海地区相关问题参考。
-
-
刘立新;
王昕;
陈浩宇;
李训鹏
-
-
摘要:
将烟台套子湾2021年与2005—2006年夹河口东西两侧海滩砂的粒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近16年来套子湾海滩沉积物粒度特征变化对全球海平面上升—夹河入海水沙减少等过程的具体响应。研究表明,现代套子湾海滩砂样品以中砂、细砂为主,分选极好或好,标准偏差介于0.23~0.4,夹河口东侧的海滩砂平均粒径(Mz:1.39~1.64Φ)比西侧海滩砂平均粒径(Mz:1.47~1.91Φ)粗,主要组分中的粗砂和中砂含量比西侧高,表明现代夹河口东侧区域水动力较夹河口西侧强,该区海滩砂受到海洋动力的长期改造分选较好。近16年夹河口两侧海滩砂粒度明显粗化,表现在海滩砂平均粒径变粗、主要组分粒度变粗约0.5Φ、概率累积曲线的粗细截点变粗0.5~1Φ及滚动、跃移、悬移组分含量明显变化。夹河入海物质减少,海平面快速上升,导致海洋动力增强是研究区海滩砂粒度粗化、海滩侵蚀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套子湾海滩防护提供科学指导。
-
-
韩智献;
仝川;
刘白贵;
黄佳芳;
张林海
-
-
摘要:
河口潮汐沼泽湿地是全球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海平面上升和氮负荷增加是入海河流河口湿地面临的两个主要环境问题。近年来,干旱事件频发,干旱及其与海平面上升、氮负荷增加的叠加将如何影响河口潮汐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净CO_(2)交换,目前还未见报道。2020年夏秋,福建沿海经历了数月严重的气象干旱,这为揭示干旱对河口潮汐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净CO_(2)交换量(NEE)和生态系统呼吸(ER)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契机。分别于2019年8-10月(正常天气)和2020年8—10月(干旱天气),在闽江河口微咸水短叶茳芏沼泽湿地运用光合作用测定仪+箱法测定不同处理(对照、模拟海平面上升、模拟氮负荷增加、模拟海平面上升+模拟氮负荷增加)短叶茳芏湿地生态系统NEE和ER,以期揭示气象干旱与海平面上升、氮负荷增加的叠加对河口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净CO_(2)交换的影响。与正常天气相比,干旱天气下各处理(包含对照)的NEE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海平面上升以及氮负荷增加处理样地的ER显著减少(P<0.05),海平面上升+氮负荷增加处理ER显著增加(P<0.05)。NEE(负值)与光合有效辐射(PAR)与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发现,气象干旱降低了河口潮汐沼泽生态系统固碳规模,且这种固碳规模的降低在叠加海平面上升或氮负荷增加的情景下仍将存在。
-
-
陈海燕
-
-
摘要:
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小岛屿国家开始面临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挑战与威胁。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包括使用人工岛屿和结构来解决陆地逐渐被淹没的问题。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很少涉及人工岛屿的使用和地位问题,人工岛屿作为保护消失区域领土主权的一种手段,可能存在一些法律上执行的问题。目前缺乏一个关于其法律地位的综合和连贯的框架,阻碍了将其作为对付海平面上升对领土主权造成的问题的有效手段加以采用的进程。
-
-
尚媛;
祝明建;
陈风名
-
-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影响。和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理念不同,文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深圳福田区作为研究区域,在海平面上升的环境背景下,对研究区进行脆弱性评估、保护设计、生态基础设施综合辨识。通过构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模型,整合海平面上升影响模型、物种栖息地模型和生态基础设施辨识模型,提出未来福田区及我国其他沿海城市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适应性策略:(1)促进沿海生态恢复,构建沿海适应性防护系统;(2)规划线性生态廊道,贯通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整体性和连接性;(3)开展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地区影响评估及适应性规划工作;(4)将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融入沿海城市和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
-
-
莫舒涵
-
-
摘要:
过去,人类破坏大自然、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使得环境受到污染,全球气温升高致使海平面上升,大陆和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现在,我们要提高环保意识,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不要等到以后海洋生物帮我们收集垃圾,不要等到冰川融化使海水淹没陆地,不要等到环境恶化到我们只能在氧气面罩里呼吸……到那个时候就追悔莫及了。让我们爱护地球,为子孙后代和自然界的生物创造一个和谐共生的家园。
-
-
陈奇放;
翟国方;
李文静;
付泽钰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超级风暴变得愈发频繁和强烈,给沿海城市的安全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长期以来,中国适应海平面上升的意识和能力普薄弱,对海平面上升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考虑明显不足.而新西兰在长期适应海平面上升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能够有效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决策系统,并将其纳入了新西兰《沿海灾害和气候变化决策》国家指南,为沿海城市制定动态适应性规划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指导.本文旨在总结新西兰相关规划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沿海城市制定动态适应性规划的建议.
-
-
温家洪;
王璐阳;
袁穗萍;
种振涛
- 《2018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海平面上升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重大的风险之一.本文评述了未来海平面上升影响、适应与风险管理的最新进展.海平面上升作为一种致灾因子,需要预测未来可能的情景及其概率,并关注低概率高影响的上限情景.风暴潮等极端事件叠加海平面上升的作用,将导致更频繁和严重的海岸灾害,进而影响沿海城市和沿海低地的生态系统及其服务、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系统.海平面上升的应对措施包括保护、岸线前推、适应和后退措施,综合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将有效减轻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进行长周期关键项目决策、规划和风险管理,可采用适应对策路径和稳健决策等方法,以管理海平面上升的潜在影响和风险.
-
-
章卫胜;
王金华;
周钧;
张金善
- 《第十八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2017年
-
摘要:
针对海平面上升对建闸河口排洪影响问题,以射阳河口为例,通过数学模型模拟海平面上升不同幅度下河道排洪过程,研究分析了海平面上升对河道潮汐过程和排洪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当外海海平面上升时,闸下河道高潮位抬升超过海平面上升值,潮差增加,潮波形态发生变化,其中底摩阻项引起的变化占1/3左右,浅水项引起的变化占2/3左右;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潮汐变化和平均水位上升对闸下排水都存在不利的影响;当外海海平面上升0.20m、0.5m、0.8m、1.0m时,射阳河口设计排洪流量减小5.8%~35.6%左右,24h内的排洪时间缩短6~8h,排洪效率大大减小.
-
-
-
章卫胜;
周钧;
王金华;
陶长生;
张金善
- 《第十七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2015年
-
摘要:
针对风暴潮及海平面上升对建闸河口排洪影响问题,以里下河四港为例,利用Mike21模型建立了河道排洪数学模型,模拟了口外风暴潮波条件和海平面上升0.2,0.5,0.8和l.0m情况下的河道排洪过程,分析风暴潮与海平面上升对河道排洪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9711"台风风暴潮期间,24h内排水流量减幅为17%~22%,其中射阳河、黄沙河影响相对较小,新洋河次之,斗龙河影响较大.而12h内各河道排洪流量最大减幅可达50%.当外海海平面上升0.20,0.5,0.8,1.0m时,里下河四港排洪流量减小6.0%~9.0%、18.0%~22.0%、28.0%~36.0%、35.0%~42.0%.其中,射阳河闸、黄沙河闸影响相对较小,斗龙河闸、大丰闸和新洋河闸、西潮河闸影响相对较大.外海海平面抬升导致排洪有效时间降低,其中外海水位抬升1.0m时,各闸24h内的排洪时间缩短6~8h,排洪时间仅在l0~14h,排洪效率大大降低.
-
-
朱天舜
- 《第十一届军事海洋战略与发展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现行国际海洋法制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海平面上升将改变大面积海域的法律属性,使得在这些特定海域的军事活动自由度发生极大变化,具体体现为:海平面上升将导致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大幅度减少;国际海峡通行自由度大幅度增加;岛屿或群岛水域所管辖的海域面积较小,通行也更为顺畅.这些变化都将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军事活动自由度得到极大提升.
-
-
叶思源;
丁喜桂;
袁红明;
赵广明;
王锦;
余雪洋
-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地貌学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本研究利用放射性测年、染色砂棒以及标杆水平高程法确定沉积速率,结合分析测试结果中的有机碳(Corg)、总碳(TC)含量以及柱状样的原位密度等参数,计算柱状样所在区域的有机碳加积速率,并通过各站位和横向对比,确定总碳和有机碳的加积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区总碳和有机碳的加积速率分布范围分别为83.49-431.84 9 m-2 yr-1、69.14-362.3 g m-2 yr-1,平均值各为217.46g m2yr-1、180.88g m-2 yr-1;其沉积速率与高程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碳的累积速率很有可能与局分的高程相关.本文提出虽然不同翅碱蓬覆盖度下的总碳和有机碳浓度存在显著差别(p<0.01),但它们相应的加积速率并未出现显著的差别(p>0.05).本研究还指出滨海湿地土壤可利用有机物的自身加积保持与海平面上升同步.
-
-
张维;
管宁;
王超;
谭忠华;
耿宝磊;
徐亚男
- 《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2019年
-
摘要:
对孟加拉国Mirsharai电站工程海域的潮汐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天文潮、风暴潮、海平面上升等各种因素,选用相关分析法进行工程设计水位推算.研究采用MIKE21软件包中的Holland台风模型及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分析台风增水影响,模拟了1988-2017年30年中对工程海域有影响的18个热带气旋,统计了年最高天文潮位,并采用年最高水位PⅢ型适线法得到不同重现期潮位,进一步考虑海平面上升影响,最终推算得到电厂工程海域重现期100年和50年设计高水位分别为9.67m,8.80m.
-
-
史文龙;
鲁春辉
- 《2017第三届“地下水科学青年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在滨海含水层中,由于咸水与淡水的密度不同,咸水以楔形体的形态伸入淡水的底部,此类咸水在淡水含水层中运动的现象被称之为海水入侵.一般认为,对滨海含水层过度的开采、干早期的延长和海平面的上升是加剧海水入侵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海水入侵严重影响沿海的水文地质情况和生态系统,阻碍了沿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沿海地下水的管理而言,海水入侵问题已经被列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简而言之,若想实现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管理和控制海水入侵势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