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2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海洋学、外交、国际关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9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173316篇;相关期刊462种,包括法制与社会、中国海商法研究、太平洋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七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大连海事大学首届硕博论坛暨研究生科技创新论坛、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文献由94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洁宇、刘惠荣、卢芳华等。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9 占比:0.60%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73316 占比:99.39%

总计:174388篇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发文趋势图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研究学者

  • 李洁宇
  • 刘惠荣
  • 卢芳华
  • 李杰
  • 杨泽伟
  • 薛桂芳
  • 金永明
  • 傅崐成
  • 曲波
  • 张晏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武俊松
    • 摘要: 美国“航行自由”理念由来已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也不断地得以丰富和发展。实际上,“航行自由计划”是美国在当代“航行自由”理念下的具体化表现。为了维护其海上航行、飞越自由等权利,美国试图以习惯国际法为着力点,使“航行自由计划”兼具合法性与正当性。无论美国如何使“航行自由计划”法律化,都难以掩盖其背后的政治目的和法律缺陷。对美国“航行自由计划”进行批判性分析,论证有效应对“航行自由计划”的法理依据,有利于维护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核心的国际海洋秩序。
    • 陈奕彤
    • 摘要: 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不仅产生了自然地理危害,而且动摇了沿海国家的基线稳定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制定时缺乏对气候科学的认知,造成了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适用困境。国际法产生并发展于全新世永恒不变、地球系统足够稳定的基础之上。海平面上升作为人类世下地球系统变化的突出表现之一,严重冲击了传统国际法规则,影响了国际法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国际法委员会将海平面上升纳入专题审议,推动和发展了相应的国际造法进程。中国应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思想,深度参与国际造法进程以把控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导权,提出中国实践方案以系统应对人类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的国际法挑战。
    • 张丽娜
    • 摘要: 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关于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再到目前的BBNJ政府间谈判,国际海洋技术转让规则经历了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历程。但该规则仍然面临许多现实困境。一方面,国际海洋技术转让规则没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没有对发展中国家关注的国家管辖外海域的技术转让问题给予回应;另一方面,国际海洋技术转让规则没有得到切实有效实施。因此,国际海洋技术转让规则需要在平衡各方利益、深化务实合作、构建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出积极安排。
    • 郭萍; 姜瑞
    • 摘要: 在人工智能时代,无人船的研发与应用对传统国际法律制度造成一定冲击,导致既有国际规则的适用困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领海无害通过制度,但是,无人船能否适用该制度、是否满足"无害性"法律要求、沿海国司法管辖权如何落实等问题亟待澄清。对此,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趋势下,应当在法律层面应对上述困境,并通过机制创新,平衡技术发展与法律规制之间的关系。应当建立国家审查机制,创新无人船信息通报制度和指定无人船航道,重新审视船舶配员规则,实现船岸通信技术规则法律化,以保障沿海国的司法管辖权。
    • 黄瑶; 杨文澜
    •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私人资本的积累,私人公海活动的数量和种类都在不断增加。以海洋清洁计划为代表的、不以船舶为基础的新型私人公海活动可能与他国公海权益产生冲突,而国际法和各国国内法对此缺乏规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87条第2款要求公海自由的行使应当适当顾及他国公海利益。然而,该义务约束的是国家,并不直接约束私人公海活动。基于《公约》和国际司法实践,各国有确保本国船舶行使公海自由时适当顾及他国权益的义务,但这一义务无法涵盖此类新型私人公海活动。为此,荷兰与海洋清洁计划组织签订了一份协议,规定了该组织进行公海活动时顾及他国公海利益的具体要求。除了这一方法,各国亦可将有关设备登记为船舶,或者寻求国际司法机构发表咨询意见,以达到相同目的。从晚近国家实践和国际司法实践来看,国际海洋法的发展趋势是强化私人公海活动中的国家监管义务,以使各国有责任确保其管辖范围内所有类型的私人公海活动都遵守适当顾及义务的要求。
    • 董世杰
    • 摘要: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规定,日本在实施排放活动前负有海洋环评的义务。无论最终是否实施环评,日本都必须实施初步评估。对于是否满足环评启动标准,日本享有一定裁量权。一旦启动环评,日本应尽到勤勉义务,尽可能考虑影响海洋环境的因素,以便对排放活动的海洋环境影响作出全面评估。由于日本是发达国家,在评判其环评内容是否合格时,应采用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标准。日本在实施环评后,要履行提送报告的义务。对于提送报告的内容,日本可基于国家安全、商业秘密或知识产权等理由进行筛选,但其他国家与日本公众应享有同等的知情权。在提送报告后,应其他国家请求,日本还负有与其进行协商的义务。
    • 丁铎
    • 摘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整体性是实现缔约国之间的利益及权利义务平衡的前提。从条约解释的视角来看《,公约》整体性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公约》作为“一揽子协议”暗含整体性要求,《公约》的整体性同样体现于争端解决机制的设计初衷上,但整体性不能被理解为规范事项上的周延性。南海仲裁案裁决在《公约》与一般国际法的关系、大陆国家远海群岛整体性、岛屿制度等问题上的不当的法律解释和适用对《公约》整体性造成贬损,裁决对《公约》有关条款“司法造法”式的解释,可能进一步导致缔约国适用《公约》的国际实践碎片化和国际法的不成体系化。
    • 施余兵
    • 摘要: 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BBNJ)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国际谈判行将进入政府间谈判第四次大会,这也是各国预计将达成协定的关键阶段。各方在BBNJ国际协定谈判中尚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重大挑战,能否解决这些挑战将直接决定BBNJ国际协定能否达成。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海洋领域具体体现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引导BBNJ国际协定谈判并克服目前谈判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及其海洋法法理基础,可以从被认为是"海洋宪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找到依据。运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导BBNJ国际协定谈判,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 张华
    • 摘要: 由于历史原因和时代发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海洋事务方面的规制不足日益显现。在正式国际造法路径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国际司法机构的司法能动主义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则的发展提供了替代性的路径。在海洋划界裁判进程中,国际司法机构自创海洋划界方法论,管辖并裁决200海里外大陆架边界,强化海洋划界争端当事方的法律义务,成为司法能动主义的典型。但是,海洋划界裁判中的司法能动主义亦逐渐暴露出局限性:海洋划界方法论适用时主观性和灵活性依旧,200海里外大陆架裁判中衍生出一系列法律不确定性,对争议海域当事方活动奉行“双重标准”,甚至为强行管辖海洋划界争端而陷入政治纷争。有鉴于此,同时考虑到近期国际法院裁决海洋划界争端时接连遭遇“逆流”,国际司法机构应避免加剧司法能动主义所造成的正当性赤字,适时转向司法克制主义。
    • 白佳玉
    • 摘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结,是国际海洋法规则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在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期间,缔约国提交的提案中的主张并非无的放矢,其提案的背后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其谈判过程中蕴含着对谈判尖锐问题的妥协、平衡与调和。中国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结作出了重要贡献,相关提案的背后显示出中国所秉持的“义利兼顾”的正确义利观。当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维护的利益呈现出由国家利益向全人类共同利益演进的趋势。中国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坚持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努力成为基于国际法的国际海洋秩序的倡导者、建设者、贡献者,在气候变化共同应对、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公海生物多样性养护等与全人类共同利益联系密切的海洋法问题上提供“中国方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