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类世

人类世

人类世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社会与环境、建筑科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596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鄱阳湖学刊、文化艺术研究、第四纪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九届全国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4年学术年会等;人类世的相关文献由24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东生、姜礼福、阳小莉等。

人类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6 占比:4.6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596 占比:95.28%

总计:3774篇

人类世—发文趋势图

人类世

-研究学者

  • 刘东生
  • 姜礼福
  • 阳小莉
  • 克里斯托夫·武尔夫
  • 包茂红
  • 史培军
  • 哈尼兹·詹德
  • 张小丽
  • 张惠青
  • 张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美艾琳·詹姆斯; 肖旭(译)
    • 摘要: 当今的环境问题应从一种更宽广的地质学层面加以审视,以便发现特定叙事技巧如何助力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世所要求的叙述主体、时间、空间和叙述等概念。人类世叙事理论受杰拉尔德·普林斯构想的后殖民叙事学启发,所关注的问题与新时代普遍相关,诸如物质世界的叙述主体,与环境“慢暴力”相连的超长时距,表现海水上涨所涉的新空间范畴,以及人类作为物种共同行动进而导致全球变化所需的集体叙述。人类世叙事理论也思考在当前人类事实上“书写”地球的时代叙事概念本身应当如何变化。
    • 唐兴华; 胡翌霖
    • 摘要: 拉图尔认为,缓解环境危机的根本方式不在于将自然纳入思考的范围,而在于重新考察人与自然的含义,探究人与自然关系合理性问题。“人类世”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人类与自然界限的打破与重新调整。传统环境伦理学建立在人类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框架下,无法展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循环关系,这亦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拉图尔意义上的盖娅可以看成是人与自然辩证共生关系的集中体现,在打破二元对立模式的基础上探究人发挥主动性的方式。盖娅既允诺多元价值,又从具体的人出发带动共同行动。拉图尔的盖娅思想为理解不同行动者活动状态和组合模式提供新思路,为新时代应对环境问题提供新方案。
    • 方轩; 向俊蓉
    • 摘要: 本文基于蒂莫西·克拉克的著作《生态批评前沿:从人类世概念切入》,分析了书中“阈值”“尺度”和“否认”这三个重要学术概念,探讨了当前人类世时代面临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式。笔者认为,蒂莫西·克拉克的人类世理论为文学作品的生态主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呼吁人们突破常规的思维阈值,以更广阔的时空尺度思考当下的环境问题以及人类世环境问题引发的精神危机。
    • 陈奕彤
    • 摘要: 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不仅产生了自然地理危害,而且动摇了沿海国家的基线稳定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制定时缺乏对气候科学的认知,造成了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适用困境。国际法产生并发展于全新世永恒不变、地球系统足够稳定的基础之上。海平面上升作为人类世下地球系统变化的突出表现之一,严重冲击了传统国际法规则,影响了国际法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国际法委员会将海平面上升纳入专题审议,推动和发展了相应的国际造法进程。中国应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思想,深度参与国际造法进程以把控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导权,提出中国实践方案以系统应对人类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的国际法挑战。
    • 米华
    • 摘要: 技术的发展贯穿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从作为人体的“延伸”到对人的“截肢”,“技术”这一核心词汇的内涵在历时性流变中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虚拟与现实高度互通的“元宇宙”以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和文明形态绵延开来,技术赋能型艺术向我们提出了许多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梳理技术观念史的演进路径,思考后人类语境下技术截肢的表征,以技术哲学的批判性视角,探讨未来艺术的生成逻辑及救渡的契机。
    • 王大鹏
    • 摘要: 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已经过4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随着全球化和社会更迭的加快,研究热点和趋势也处于快速更迭变化之中,因此每隔五年一次的研究趋势分析尤为重要。2016—2020年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异彩纷呈的五年,此期间,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的研究态势,从更微观的文化单元透视历史、政治和社会事件的研究趋势,以及人类世时代特征研究新动向,体现了国内学者关注现实问题、全球议题和人类生存的学术伦理关怀。
    • 徐桐
    • 摘要: 我们讨论国土景观遗产系统,源于一个基本求知问题:将景观作为国土空间的人工介入方法,除了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之外,是否还有另一视野-景观保护(landscape conservation)尚待更多探索?而这样设问,又建立在如下的基本认知之上:国土景观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地表可视景象,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人地关系,且这个人地关系是变动不居的。
    • 贾铭
    • 摘要: 在“人类世”时代,人类对自然世界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进化生物学家门诺·斯奇尔舒赞在他的《达尔文来到城镇:城市丛林如何推动进化》一书中,探讨了城市对动植物的影响、动植物如何适应城市生活,以及这种影响如何迅速深入动植物基因中等问题。
    • 代小佩
    • 摘要: 放大的细胞影像被投射到地面做布朗运动,如同生命之河翻腾不息;象征生命基因的22对染色体与象征文明基因的22个希伯来语字母互相交织;艺术家创作出泛着银光的物理实验室,吸引观众驻足……1月7日,由未来论坛与锡纯基金会联合举办的"走出人类世"未来科学艺术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其中有近10件艺术作品是由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创作完成的,参与此次创作的科学家有潘建伟、王贻芳、薛其坤、马大为等。
    • 马成慧
    • 摘要: 环境伦理学自产生之初就包含了“非人类中心论”和“去人类中心论”的向度。然而自21世纪初,国际地质学界主张地球已经进入了“人类世”,指出人类活动将持续对地质气候产生重要影响。这使得“非人类中心论”面临着现实效用和逻辑结构的双重困难。在环境伦理学中引入代际伦理的视角、确立未来人类的主体地位,能够解决“非人类中心论”的理论困境。同时,代际伦理研究可以促进跨文化、跨领域的共识,是“人类世”背景下完善环境伦理责任的可行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