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8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中国政治、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7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2425篇;相关期刊558种,包括国际展望、国际问题研究、瞭望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5年第十一届中国海洋论坛、第十一届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等;国际秩序的相关文献由105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向阳、何亚非、朱锋等。

国际秩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7 占比:32.49%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58%

专利文献>

论文:2425 占比:66.93%

总计:3623篇

国际秩序—发文趋势图

国际秩序

-研究学者

  • 陈向阳
  • 何亚非
  • 朱锋
  • 张少冬
  • 钱文荣
  • 徐坚
  • 江涌
  • 阮宗泽
  • 刘杰
  • 周方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东晓; 王公龙; 王鸿刚; 周方银; 陈向阳
    • 摘要: 从方法论、理论意义和制度创新三个角度把握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发展方向,是深化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和外交理论研究的重要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也有力推动着理论范式的创新.这种创新表现为中国国际关系理念与价值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和话语创新.我们需要深刻辨识中国全球伙伴关系战略对开创国际关系新模式的理论意义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世界共同现代化的制度创新价值.21世纪的国际竞争具有新的特点,更多体现为纵向竞争、间接竞争、错位竞争.由于美国视中国为长期性的竞争对手,这使得国际体系中的大国战略竞争呈现长期化态势.我们应从更广阔的战略图谱中定位竞争,从管控竞争、化解竞争的角度去应对竞争,其中包括推动实现"真正的多边主义".
    • 赵隆; 刘军; 丁纯; 徐明棋; 邵育群
    • 摘要: 俄乌冲突是俄罗斯与西方矛盾的总爆发,表明美国等西方国家使俄罗斯融入所谓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政治、安全、外交安排基本以失败告终。各方围绕俄乌冲突展开全面博弈,其政治、经济、军事影响广泛,国际秩序、全球治理将受到深刻影响。欧洲国家将承受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民生压力;欧美关系更趋紧密,北约被重新唤醒;欧盟“战略自主”将严重受挫但不会消亡,欧洲一体化在获得危机带来的向心力的同时也将面临新的阻力。西方的制裁对当前的俄罗斯经济的确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俄罗斯的客观经济环境和条件决定了通过制裁使俄罗斯经济崩溃不具有现实性。而在面对高度对外开放和高度参与全球化进程的经济体时,美国和西方国家是否具有实施类似制裁的条件,也需另论。坚持开放和实施新型全球化策略,是中国打破西方封锁和“脱钩”等威胁的最佳战略选择。就全球经济机制和架构而言,美国及其西方盟友长期以来通过金融制裁实现地缘政治目标的做法将导致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发生重大调整和演变。美国为了自身利益,不愿直接、公开卷入俄乌军事冲突,但努力谋求达到俄罗斯无法以军事手段改变欧亚大陆安全格局的目的,同时又保持自身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节奏。美国试图通过强化盟友与伙伴体系加大对中国的威慑,这仍是其对华竞争战略的主要内容。
    • 谢桂娟
    • 摘要: “中心-边缘”框架是解读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一个视角。尽管传统东亚秩序已经走入历史,但不能就此割裂传统东亚国际秩序与现代国际秩序的联系。1648年以来,主权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陆续出现。然而,近代以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所提倡的主权国家平等并未真正落实。用传统东亚的“中心-边缘”分析框架透视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可以发现,二者框架相类似,但表现有所不同。同样是作为中心的国家,中国不干涉内政、坚持“和为贵”的外交传统仍在影响着中国对外关系实践。中国并不谋求地区领导地位,也不做现有秩序的挑战者,而是始终秉承平等互利的原则,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积极推动各国合作共赢。作为中心国家的美国,由于其自身的国际关系实践和战略选择,领导地位的合法性日益弱化。历史不容割裂,对于传统东亚世界的遗产应当辩证继承。
    • 刘骞
    •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正在根据面临的新形势、确立的新目标,通过“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来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目标上,基于形势因素的“变”与“不变”,既要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又要保持“自身特有属性”;既要立足“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又要兼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策略上,基于主体因素的“亲疏远近”,既要追求“自身利益”,又要考虑“他国关切”;既要推进战略“走出去”,又要弥合“他者对中国认知偏差”。制度上,基于规范因素的“内外要求”,既要适应“制度建设的国内需要”,又要对接“国际制度体系的变迁”;既要参与对“现有国际制度体系”改革,又要在建立“新兴国际制度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 谢晓光; 杜洞光
    • 摘要: 国际秩序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议程。约翰·伊肯伯里在国际秩序研究方面影响巨大,是自由国际秩序思想的代表人物。伊肯伯里自由国际秩序思想提出有其鲜明时代背景,自由国际主义思想则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伊肯伯里对自由国际秩序的内涵、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也分析了霸权与自由国际秩序的关系,这对美国内政与外交产生了广泛影响,引起了学界争鸣,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国际战略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 杨洁勉
    • 摘要: 乌克兰危机深刻影响国际格局,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加速演进,发展中国家群体正逐步从被动接受冲击走向主动发挥作用。世界力量在乌克兰危机中的分化组合表明当代国际格局变化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从短期看,西方和发展中国家群体的力量对比正出现某种阶段性和局部性逆转;但中长期,世界多极化在经历曲折后将继续深化发展。国际体系的行为体、组织机制、规则规范、主要议题等因乌克兰危机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对发展中国家群体利弊兼具,但从近期来看弊大于利。发展中国家群体应加强国际体系观整合,增强内部磋商协调,加大在国际主要平台的发声发力,以危机为契机推进国际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 井润田
    • 摘要: 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政府应对当前逆全球化与技术封锁威胁部署的战略举措。新发展格局以“内循环”为主导存在四个方面体现。基于国内与国际市场的互补性视角,“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中国企业全球化有巨大影响。国内与国际市场之间存在微妙且复杂的潜在联系和整合机制,其中文化因素与制度因素在构建跨市场消费意义和组织能力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企业未来实施全球化战略的过程中应慎重考虑企业的市场定位,重视本土文化在国际市场的消费意义;着力培养企业的跨文化技能,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适应性,构建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平台治理体系。
    • 项昊宇
    • 摘要: 当前东北亚安全局势持续动荡,进入新旧秩序转换期,突出表现为安全困境加剧,缺乏合作共识和约束机制,存在滑向阵营对抗的可能。构建稳定可持续的东北亚安全新秩序,需要凝聚地区国家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循序渐进地构建地区安全机制,通过对话合作建立信任,破解安全困境。未来东北亚安全秩序,应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通过协商一致建立起权力均等化、非等级支配型的开放性架构。这一愿景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关系走向,同时也与中日韩三边的互动情况密切相关。中日韩需要适应形势变化,加快彼此的认知调节和政策磨合,强化危机管控,深化三国合作,使中日韩三边关系成为地区安全秩序的稳定器。中国在此进程中应积极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强化主体意识和战略投入,为构建地区安全新秩序发挥引领作用。
    • 张贵洪; 余姣
    • 摘要: 过去70多年,中美之间经历了战略对抗、战略和解、战略合作和战略竞争的曲折过程。国际组织既是中美战略竞争的重要舞台和工具,也是对双边和地区战略竞争的拓展和延伸。中美在国际组织中的战略竞争的演变,体现了两国力量对比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反映了两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和作用的转变,也体现了两国关系对国际体系变革的影响。双方在国际组织中的战略竞争,美国仍居主导地位,但中国也取得局部优势。国际组织是中美全面战略竞争的新空间和新领域,也是影响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是影响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决定性因素。而中美在国际组织中的战略竞争更直接地体现在和影响到国际规则的重塑、国际秩序的重建、国际领导权的重组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走向。中国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发挥在国际组织中的建设性和引领性作用。
    • 周波; 张强; 寇铁军
    • 摘要: 把握国际公共产品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势规律,并科学确定中国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策略,对于不断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以及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基于国际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视角,从国际公共需求驱动和不同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方式两方面,阐释了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并从国际关系演变历程视野,纵览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嬗变及核心特征,最后,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情和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困境,就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策略提出政策建议。具体而言:使发展、治理和安全视野下的中国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实践,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规则制定;基于公共利益需求凝聚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共识;通过区域性公共产品正外部性效应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创新国际公共产品融资机制安排。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