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专属经济区

专属经济区

专属经济区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719篇,主要集中在法律、外交、国际关系、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1244篇;相关期刊363种,包括法制与社会、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海洋世界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中国渔业经济专家研讨会、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装备分会、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2014学术年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海洋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亚太地区战略形势与和谐海洋建设学术研讨会等;专属经济区的相关文献由65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令华、缪圣赐、万彬华等。

专属经济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0 占比:1.37%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1244 占比:98.62%

总计:51963篇

专属经济区—发文趋势图

专属经济区

-研究学者

  • 李令华
  • 缪圣赐
  • 万彬华
  • 李广义
  • 缪圣赐(摘译)
  • 周子亚
  • 天南
  • 李杰
  • 何海军(翻译)
  • 刘惠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2021年11月23日中韩渔业联合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年会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由农业农村部、中央外办、外交部、生态环境部、中国海警局等部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与韩方举行会谈并签署会议纪要。双方约定,2022年,各自许可对方国进入本国专属经济区管理水域作业的渔船数为1300艘(不含运输船),捕捞配额维持56750吨不变。双方将加强协定水域渔业生产监管,打击非法捕捞,推动暂定措施水域资源养护和评估工作。
    • 卢玉
    • 摘要: 临近空间作为“陆、海、空、天”之外的新型区域,虽是“空”与“天”的结合部或过渡区,但其独立于传统的航空与航天区域。临近空间的巨大商业潜力得到各国的关注和竞争,将是大国竞争的新制高点。临近空间的利用和开发在国际法中处于空白阶段,由此产生制度规则上的空缺。空间法是与海洋法具有密切联系的学科,临近空间的法律地位、法律背景和专属经济区均有共通之处,此外设立临近空间制度的法律目的和专属经济区类似,因此临近空间的法律制度构建借鉴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制度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运用对比研究将临近空间的法律地位与专属经济区分析,并对专属经济区法律制度从经济和军事层面深入分析和完善,得出临近空间法律制度路径中的明示同意和通报制度以及禁止制度。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空间领域逐步得到贯彻和实施,在制定临近空间国际制度时可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制度的基本原则。
    • 马得懿; 赵义冰
    • 摘要: 沿海国行使专属经济区刑事管辖权是维护国家主权的体现,但在行使权利过程中却遇到一些困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虽然规定了沿海国在某些事项上具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但未直接规定沿海国的刑事管辖权,留下了剩余权利,剩余权利能否以及如何行使问题在学界是有争论的。沿海国行使专属经济区刑事管辖权过程中会产生与其他国家的刑事管辖权争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仅在第97条规定船舶碰撞事项的刑事管辖权归属于船旗国或船员所属国,但对于其他事项的刑事管辖权归属未明确规定,而且适用传统管辖权规则时会有“失灵”的情况。因此,纾解沿海国行使专属经济区刑事管辖权的困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回归公平原则,在此基础上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行合理解释,以弥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局限性;二是需借鉴“专属管辖说”以补强传统管辖权理论,为沿海国行使专属经济区刑事管辖权构建更为多元合理的管辖权模式。
    • 赵义冰
    • 摘要: 专属经济区介于领海和公海之间,具有独特的法律地位,是沿海国与船旗国的利益重叠区和冲突多发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56条明确赋予沿海国享有对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但在具体适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管辖权规则时却陷入困境。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行使主权权利是维护国家主权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纾解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行使主权权利的困境,需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条款进行合理解释、恰当运用公平原则、并借鉴国际司法判例中的观点。
    • 冯寿波; 周敏
    • 摘要: 为专属经济区所创设的制度也许是整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最复杂的部分,实践中的争议也很大。对专属经济区条款的成就和局限性予以评析,有助于理解争议条款含义、国际法体系以及海洋法可能的发展趋势。《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五部分规定了专属经济区,宣告了新海域的确立,规定了许多创新性概念,取得了专属经济区内诸国竞争性利益的相对平衡,是国际海洋法的一个新发展。其主要成就在于:维护了缔约国在专属经济区中的海洋权益和国际和平;确立了专属经济区争端解决机制;是对之前国际海洋法相关条约的继承和发展;确立了专属经济区的重要法律框架;增强了国际法的初步体系;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坚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保护海洋环境;增加了国家间专属经济区内权利/权力、义务、责任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其局限性主要包括:专属经济区条款存在模糊性和漏洞;专属经济区法制的框架性减损了其可实施性;修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专属经济区条款的门槛高。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国际裁决机构的案例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澄清某些争议条款的含义;其强制性将会随着国际社会的法制化进程而得以强化;专属经济区条款将逐步走向“绿色”海洋法。
    • 江家栋; 杜明明
    • 摘要: 近年来,进入我国专属经济区内进行侵渔活动的外国渔船日益增多,外国渔船频繁的侵渔活动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权利及海洋权益.当前,我国因为适用法律依据、执法实践等方面的原因,对外国侵渔渔船处理方式是以行政处罚或将其驱逐出界为主,而对外国侵渔渔船的刑事追责则长期缺失.但是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有必要通过完善专属经济区的法律法规、发挥渔民作用、加强证据收集途径等方式对在专属经济区内发生的侵渔活动追究刑事责任,维护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权利.
    • 唐建业
    • 摘要: 我国及其远洋渔业是全球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参与方及组成部分之一,《中国远洋渔业履约白皮书》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最初发展远洋渔业旨在解决动物蛋白供给和外汇需求等问题。1999年我国重点发展公海渔业并参与公海渔业治理,既有当时国际渔业法律、政治以及现实的需求,也为了通过发展公海渔业提升我国对内管理能力,缓解我国在其他国家专属经济区内捕捞能力过度集中投入的状况。本文拟从公海捕鱼国和入渔国两种身份角度,探讨在相关国际文书下我国应尽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义务,并结合我国的实践,评估《中国远洋渔业履约白皮书》。本文认为,国内发展为我国远洋渔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参与公海渔业治理和双边渔业合作也面临一些挑战。
    • 程鑫
    • 摘要: 实践中通过个案对专属经济区司法管辖权的肯定仍欠缺国际法视野下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论证,而质疑国家对专属经济区的司法管辖权亦不利于国家海上权益的充分维护,两种观点均需修正.专属经济区属于国家"管辖海域"的观念应当在国内立法与司法层面不断巩固,同时应给予充分地理论支撑.国家对专属经济区的司法管辖权具有"准属地"性质,能够从国内法、域外法以及国际法的多维角度论证其合法性基础.海上司法视野范畴下,应当将"领域"作扩大解释,涵盖专属经济区在内,使得专属经济区属于完整意义上的"管辖海域",国家有权行使充分的司法管辖权.
    • 余敏友; 周昱圻
    • 摘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三部分专门规定了海洋科学研究制度,海域的不同,海洋科学研究制度也不同.由于《公约》没有明确界定"海洋科学研究",导致测量活动与海洋科学研究之间界限模糊、存在争议,直接影响了有关各国对专属经济区的利用.海洋科学研究与测量活动存在较多重合之处,而这些重合部分属于《公约》第十三部分的范围.对于属于剩余权利范畴的测量活动,相较于其他国家,沿海国更愿意且能够管理专属经济区内的测量活动.
    • 余文全
    • 摘要: 渔业冲突是南海争端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在专属经济区重叠海域与岛礁归属争议海域两种情境下发生.既有研究对此未进行明确区分,通常笼统地把争议海域作为争端国在渔业冲突中的政策背景.事实上,争端国在两种情境下的政策选择出于完全不同的逻辑.由于只涉及专属经济区重叠的争议海域类似一块"公地",同时渔业资源具有共享性,促使争端国奉行竭泽而渔的政策而缺乏合作治理的动力.在岛礁归属争议海域,争端国面临控制或投入两种维权现状,损益认知构成其判断维权形势是否有利的决策参照点.根据维权现状的损益框架,争端国赋予渔业议题政治属性,将渔业冲突框定为主权和管辖权争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