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洋命运共同体

海洋命运共同体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文献在201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法律、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篇、专利文献27840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中国海商法研究、太平洋学报等;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文献由232位作者贡献,包括曲亚囡、吴士存、朱雄等。

海洋命运共同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 占比:0.65%

专利文献>

论文:27840 占比:99.35%

总计:28023篇

海洋命运共同体—发文趋势图

海洋命运共同体

-研究学者

  • 曲亚囡
  • 吴士存
  • 朱雄
  • 李国选
  • 殷昭鲁
  • 姚莹
  • 宋宁而
  • 杨震
  • 郭萍
  • 陈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麻国庆
    • 摘要: 海洋区域的协同发展是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所在。海域研究的现代转向发端于对以欧洲大陆为中心的线性历史观的挑战。海域研究的新面向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地域等多重领域所发生的实体关系,还囊括了在跨国海洋空间内不同利益主体的自我认识、他者印象和对世界的想象,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表征和言论等虚化的意识交流。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长期的跨海交流交往中,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相互依赖,达成了诸多共识,形成了一个文化共享的价值体系,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民族主义、商业霸权、地方保护主义等政治性因素给区域社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探讨环南中国海区域社会的资源共享机制和人文价值互通,对于重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陈奕彤
    • 摘要: 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不仅产生了自然地理危害,而且动摇了沿海国家的基线稳定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制定时缺乏对气候科学的认知,造成了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适用困境。国际法产生并发展于全新世永恒不变、地球系统足够稳定的基础之上。海平面上升作为人类世下地球系统变化的突出表现之一,严重冲击了传统国际法规则,影响了国际法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国际法委员会将海平面上升纳入专题审议,推动和发展了相应的国际造法进程。中国应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思想,深度参与国际造法进程以把控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导权,提出中国实践方案以系统应对人类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的国际法挑战。
    • 杨震
    • 摘要: 海洋不仅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公共空间,也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随着其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上升,来自海洋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呈现出递增态势,全球海洋治理开始成为各国关注的问题。如何使当代海洋治理走出困境,成为决定人类命运前途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这个重大问题提供了方向和理论方面的依据。
    • 张琪悦
    • 摘要: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追求海洋善治与良性发展,提倡普遍、平等、包容的观念,实现维护国家海洋利益与促进全球海洋治理的协调统一,成为中国积极参与海洋议题设置的话语权与规则制定的主导权的表现。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维护海洋安全存在辩证统一性,其倡导各国和平利用海上力量,管控大国竞争引发的潜在风险,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有效应对共同面临的海洋安全威胁。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完善理念构建,搭建从理论构建到制度设计再到实践落实之间的桥梁,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国家发展规划相对接,与国际社会已达成普遍共识的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参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广过程,增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可度与影响力,为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塑造中国方案。
    • 何志鹏; 耿斯文
    • 摘要: 以海洋环境污染为代表的非传统海上安全问题逐渐暴露,而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于解决全球海洋治理方面的新问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现实需求呼唤着新理念的出现。海洋活动的特性使其更需要整体性保护。尽管国际法上已有“对世义务”这一保护各国共同利益的概念,然而其外延却并不明确。海洋环境保护义务是否成为一项对世义务还是个有待商榷的问题。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为各国在海洋环境方面的共同利益提供整体性保护、解决海洋治理问题的中国对策,可为全球海洋环境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做出有益贡献,应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推动全球海洋环境治理。
    • 王书明; 刘梦雪
    • 摘要: 深海区域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域之一,丰富的资源储备和巨大的政治军事战略价值使之成为世界各国政治家和科学家共同关注和深度参与的新领域。汉尼根构建的海疆叙事揭示了人们探索深海的直接目的,即从中获取资源。该叙事围绕“聚宝盆”“边疆、边界”及“海洋助推器”等核心话语展开。边疆叙事经历了建构对象从太空、陆地再转向海洋、浅海转向深海的过程,建构目的从资源获取、科学探索转向地缘博弈,体现出明显的建构主义特点。汉尼根所建构的海疆叙事是个体主义的“地缘政治”范式导向,而中国的海疆叙事则是集体主义的“命运共同体”范式导向。“命运共同体”范式是对“地缘政治”范式的扬弃,它吸收了“地缘政治”范式中的人类共同价值,抛弃了其中的霸权主义成分,世界观视野更加宏大。
    • 姚莹
    • 摘要: 海洋问题关乎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历史上主要大国崛起的经验以及国际海洋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中国特色与现实需要的海洋思想,包括“和平共处”思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思想和“海洋强国”思想。这三种海洋思想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八大之后三个阶段的相关海洋法实践得以彰显和检验。中国共产党海洋思想的法治愿景应设定为,立足于增进人类福祉,在考虑当前需要与长远目标的基础上,深度参与并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 王雪
    • 摘要: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态势作用于中国崛起的外部战略环境,塑造着中国海上安全新的形势,同时也更加凸显了中国国家安全中的“海洋因素”。百年大变局背景下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繁荣与可持续性,不仅需要较强威慑力的海上军事力量,也需要具有较强说服力的话语基于“命运共同体”逻辑讲好中国的“海洋故事”。中国的海洋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海上话语安全环境与全球海洋治理角色的重要变量。中国海洋话语权提升的维度涉及管控力、说服力与贡献力,利益层面的目标指向诉求表达与权益维护,价值层面的目标指向平等协作与互信互利,责任层面的目标指向制度补充与秩序完善。与此同时,百年大变局背景下中国海洋话语权的提升面临着来自场域环境、话语对象与海洋话语权本身的限制,中国独特的制度、发展道路与所处阶段也意味着中国从陆权大国成长为海权大国的过程将承受更大舆论压力。在此情况下,中国可多途径破旧立新以改善话语传播场域环境,分地施策采用差异化话语对象互动方式,强化过程以完善海洋话语权提升的系统环节,发挥优势并增强海洋话语传播的策略性。
    • 张颖
    • 摘要: 海洋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维护正当海洋权益,是构建世界公正合理的海洋秩序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合作共赢的海洋安全秩序,有利于中国更好维护海洋权益。就国家层面而言,海洋安全是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地区层面而言,中国的海洋安全认知拓展了中国周边安全和周边外交的范畴;就全球层面而言,中国的海洋安全实践是中国提供全球海洋公共产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尝试。中国海洋安全的实践路径,以确立海洋安全战略目标、基于区域及跨区域经贸合作的安全保障、价值观认同实现海洋安全合作以及海洋终极安全为理念逻辑,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维度加以推进。
    • 常娜
    • 摘要: 随着全球海洋局势的复杂化和世界格局的多元化,海洋问题在当今时代彰显出深刻的战略意义,相关问题亟需深入的探讨与总结。在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2021年度"南海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南海形势评估、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规则建设、中国周边涉海形势挑战与研判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如何在中美战略竞争大背景下应对亚太海洋安全新形势,如何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冷静思考和扎实作为。"南海论坛"旨在为相关涉海热点问题提供高质量的研究、对话和交流平台,积极促进南海研究的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