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713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3篇、会议论文58篇、专利文献23225篇;相关期刊277种,包括地下水、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海岸工程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暨地下水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水·生态·绿色”分会场等;海水入侵的相关文献由1424位作者贡献,包括苏乔、陈广泉、徐兴永等。

海水入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3 占比:2.44%

会议论文>

论文:58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23225 占比:97.31%

总计:23866篇

海水入侵—发文趋势图

海水入侵

-研究学者

  • 苏乔
  • 陈广泉
  • 徐兴永
  • 于洪军
  • 刘文全
  • 吴吉春
  • 付腾飞
  • 郑西来
  • 韩冬梅
  • 刘宏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凡; 张晓影; 陈广泉; 戴振学; 王延诚
    • 摘要: 随着我国海岸带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加剧,地下水超采现象十分严峻,由此引发的海水入侵已成为滨海地区普遍存在的地质问题。本研究以莱州湾南岸海水入侵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地下水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地下水位和电导率的动态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降雨、蒸发、潮汐及农业排灌用电量等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因素,建立了小波分析(WA)与具有外部输入的非线性自回归神经网络(NARX)的混合模型,对地下水水位和电导率进行动态预测,并采用均方根误差和拟合度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南岸地下水年内动态变化特征为降雨入渗-开采型,地下水位和潮汐之间在0.5 d频率上呈现较高相关性,潮汐对地下水电导率的影响要弱于对地下水位的影响;WA-NARX混合模型在训练和测试阶段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03且拟合度大于0.98,可有效预测研究区海水入侵的变化程度。同时,为验证模型适用性,对比了不同影响因素作为模型输入参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和潮汐参数是影响海岸带地下水位和电导率的主要变量,蒸发以及农业排灌用电量反映的部分抽水信息对地下水位和电导率也有影响,其影响程度与观测频率相关。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海岸带海水入侵的实时监测、预测、预警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 连晨艳; 张耀文; 程国胜; 迟宝明; 赵倩
    • 摘要: 为研究秦皇岛市昌黎县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时空变化特征,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以及Gibbs图等对2019年6月采集的18组水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昌黎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呈减缓趋势;水化学类型主要以HCO_(3)-Na·Ca型、HCO_(3)·SO_(4)-Na·Ca型、HCO_(3)·Cl-Ca型、HCO_(3)·Cl-Na·Ca型和Cl-Na·Ca型为主;地下水主要受到蒸发-浓缩作用和咸淡水混合作用的共同影响;气候、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海水养殖等都可能造成海水入侵,但地下水的超量开采是造成海水入侵的主要影响因素。
    • 高明鹏; 郑西来; 郑天元; 常钦鹏; 方运海; 张博
    • 摘要: 截渗墙的修建是防治滨海含水层中海水入侵的有效手段,然而它对地下水渗流和排泄的影响是被忽略的。本文通过建立场地尺度的数值模型,模拟了海水入侵的动力学过程,以地下水流速和流量为指标定量评价了截渗墙结构对地下水渗流和排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截渗墙条件下的地下水排泄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墙体下方形成高流速区域,但地下水平均流速有所降低;随着墙体深度增加,与海洋边界距离减小,地下水排泄量和平均流速减小,特别是当墙体深较大时,地下水排泄量和平均流速对深度变化更加敏感。
    • 黄俞铭; 阎妮; 郑西来; 刘贯群
    • 摘要: 在研究区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水质系统监测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水化学方法(离子比值法、吉布斯图解法和Piper图解法)和端元混合分析-混合计算耦合数学模型,识别研究区地下水的来源,定量计算不同来源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研究区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的主要过程包括海水入侵、矿物溶解-沉淀和阳离子交换;(2)在将研究区分为滨海区与农业活动区的基础上,识别出三个补给来源:截渗墙下游的地下咸水、大气降水和灌溉的地表水,三个补给源对滨海区地下水的平均混合比分别为34.03%、29.70%和36.27%,对农业活动区地下水的平均混合比分别为6.69%、49.03%和44.28%;(3)对于整个研究区,三个补给来源的平均混合比分别为10.22%、38.60%和51.17%。
    • 苟富刚; 龚绪龙; 张岩; 杨露梅; 刘彦
    • 摘要: 软土的含盐特征是地基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含盐特征主要受沉积环境控制,往往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以长江河口北翼海陆交互相软土为研究对象,采集多组土样进行室内试验,进行土体含盐特征、参数相关性及沉积环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软土含盐特征为NaCl型,含盐量均值为0.613%,以弱盐渍土为主,占比85.4%。含盐量、Cl^(-)含量、Na^(+)含量、K^(+)含量峰度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但偏度检验值坐落在拒绝域,不属于正态分布。其他离子假设检验偏度和峰度检验均不符合正态分布。软土含盐量与Cl_(–)含量相关性最高,与除了Ca^(2+)含量、CO_(3)^(2-)含量之外的离子相关性好。软土Cl_(–)含量与含盐量、SO_(4)^(2-)含量拟合以乘幂效果最佳;Cl^(–)含量与Na^(+)、Ca^(2+)、Mg^(2+)、K^(+)、HCO_(3)^(-)含量拟合以多项式拟合效果最佳。软土环境沉积为碱性。软土钠吸附比平均值为54.35,与标准海水的钠吸附比接近,说明软土层含盐特征保留了海水特征。随着深度的增加,软土钠吸附比有减小的趋势,这与软土形成时间有关,软土形成时代越老,渗透淋滤的时间越长。软土中Sr/Ba远大于1,说明土体沉积时受到了海水作用。软土浸出液中的γ_(Mg)/γ_(Ca)远高于地表淡水的γ_(Mg)/γ_(Ca)背景值,说明土体沉积时受到海水入侵。引入海水混合模型,计算了海水混合比例。海水混合比的低值主要分布于西部远离海岸区,该区土体沉积主要受长江河水控制。海水混合比的高值主要分布在滨海地区,该区土体沉积主要受海侵控制,海相属性更重。
    • 孙建宏; 程立群; 赵伟锋; 任改娟; 孙冠石; 王瑞鹏; 裴明星
    • 摘要: 为划分海水入侵界线,在秦皇岛沿海疑似海水入侵地区开展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勘察工作,并基于该成果对视电阻率与氯离子浓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从统计分析不同地质分区的电法测井视电阻率值与对应井所采集水样得到的氯离子浓度的对应关系着手,通过数理分析求取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研究区内二者的对应线性关系式,利用该关系式并结合高密度电法测量成果划分出研究区海水入侵界线。本次研究过程及最终所得关系式成果将为类似区域后续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和方法指导。
    • 王佳琪; 郭芷琳; 田勇; 范林峰; 曾文科; 王晓丽; 苏皝; Michele Lancia; 郑春苗
    • 摘要: 海水入侵是困扰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严重影响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定量模拟、预测和可视化管理是对海水入侵进行有效监测和机理分析的重要手段。基于前期海水入侵模拟的理论研究及方法,提出了海水入侵模拟及预测模型VFT3D,该模型综合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对海水入侵的协同控制作用,能够模拟变密度地下水流及复杂反应性迁移,实现模拟海水入侵的完整水文循环过程。文章介绍了VFT3D模型,利用VFT3D模型模拟了一个海水入侵案例,并与SEAWAT模型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VFT3D模型模拟水头与SEAWAT模型模拟结果相差不大,但SEAWAT模型无法模拟海水入侵中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VFT3D模型模拟发现,水文地球化学过程(阳离子吸附交换作用)对阳离子(Na^(+)、K^(+)、Mg^(2+)和Ca^(2+))运移产生明显影响,同时引起过渡带中离子组分浓度发生变化,对海水入侵过程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考虑变密度和复杂反应过程,才能更加准确地描述海水入侵,从而有利于地下咸水治理工程的科学实施。
    • 曾张福; 王晓峰; 林创发
    • 摘要: 为摸清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化工园区浅层地下水为重点,优化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通过钻孔采样和监测分析,进行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以此为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风险管控提供借鉴。调查结果显示,该园区不存在地下水环境污染及环境风险情况,但地下水水质中挥发酚、氨氮、铁、锰等指标背景值超标,超标原因可能与填海造陆、海水入侵等地质环境因素有关。
    • 王丹
    • 摘要: 沧州市位于华北地区东北部,东临渤海,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过去,因水资源短缺,当地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地下漏斗问题。同时,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使地下水矿化度提高,加之使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灌溉,产生了土壤盐碱化问题。盐碱化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严重影响当地农业收入。
    • 刘国伟
    • 摘要: 小小螃蟹改变沼泽地在美国萨佩洛岛海岸线上,有1600多公顷盐沼,长着大片茂密草丛。不过,这座岛正面临气候变迁带来的严峻影响:海水入侵、强烈暴风雨及洪水。科学家还注意到岛上过去几年发生的更复杂且不寻常的现象,一种名为紫色相手蟹的穴居蟹突然啃光了沼泽的草地,而这类草地本来能把沙土留在沼泽中并保护脆弱物种。美国耶鲁大学生态学家克罗提使用航照图,记录了螃蟹对沿海沼泽地的影响。研究显示,它们正逐步啃食潮沟前端的带状草地,研究人员认为这是气候变迁引发海平面上升,导致沼泽土壤软化,为紫色相手蟹创造了理想的挖洞条件。螃蟹的活动增加,潮沟随之变长并加宽,加速沼泽的土壤流入海洋。多年来,这个过程使得原本有着大片连续草地的沼泽,因螃蟹啃食形成的潮沟而破碎化,地貌也因此发生显著变化。直径只有2.5到5厘米的紫色相手蟹,由此可能成为第一种因气候变迁而具有关键物种地位的生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