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4年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研讨会
2004年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研讨会

2004年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研讨会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04-10-16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会议文集:2004年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大连市是我国严重缺水地区之一,至2005年城市缺水为110452.5万m<'3>,占需水量的17.1﹪,其中大连城区(金州以南地区)缺水9890万m<'3>,占缺水量的89.6﹪。开发利用滨海河谷地下水资源,建立滨海河谷型地下水水库,不仅可以治理大连地区严重的海水入侵问题,增加水资源量,满足当地农业及生活用水,同时可弥补城市供水的不足。根据前人工作成果分析及野外实地勘查,大连适合于建设河谷型地下水库的滨海河谷有22条,建成后的总库容量103602.9万m<'3>,开采资源量25766.88万m<'3>,可增加开采资源量12542.45万m<'3>。
  • 摘要:地下水资源不仅有巨大的资源意义而且有巨大的环境意义,理想的水资源开发模式的建立就应当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过量开采地下水,不注意含水层的回灌,自然会形成降落漏斗。结合辽宁地区情况,总结出3种理想开发模式。①首山水源模式:引水(通过河道输送的水库水)或开采地下水→灌溉稻田(第一次利用)→回渗地下补给地下水→抽取地下水供工业和城市利用(第二次利用)。②龙河水源模式:在河谷地段的中上游(山区或丘陵)植树造林建设"绿色水库",涵养水源;在中游合适地段建设"地表水库",拦蓄河水;在下游或河口地段通过修建地下帷幕坝建设"地下水库",拦蓄地下水;使所谓的"三水"甚至"四水"资源得到比较充分的补给和利用。③铁西水源模式:这种模式的成功之处是孔隙水(杨柳河冲洪积扇)和隐伏岩溶水的联合调度和联合开发,由于两种含水层的叠置且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形成了所谓的含水层耦合结构。
  • 摘要:以构造稳定性研究为主,配合介质稳定性和地面稳定性的研究,采用模糊数学评判方法,对渤海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以现今构造应力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和水平形变资料为依据,综合分析探讨现今构造活动性和地震活动的规律。将本区地壳稳定性划分出相对稳定、相对基本稳定、相对较不稳定、相对不稳定4个等级。相对稳定区主要有辽东-本溪-凤城等地,相对基本稳定区主要有辽宁阜新-抚顺-本溪-岫岩环形带等地,相对较不稳定区主要有河北昌黎-玉田-霸州-任丘-海兴等地,相对不稳定区主要有唐山-天津-沧州等地。评价分区结果与中国地震局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所编著的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动区划图结果是一致的。
  • 摘要: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60m<'3>,为全国平均数的23.6﹪。同时,该区又是我国地质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震频发,部分地区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矿山开采引起了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已由以城市为主的点状向面状发展;水资源、土地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造成沿海湿地的不断退化;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与淤积、风暴潮对港口建设等海岸带开发工程以及临海城市造成巨大威胁。特别是地下水开发诱发的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是我国地下水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有效保护地质环境,是实现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海岸带的基本地质特征、海岸带地质作用过程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重点。
  • 摘要:为搞清我国未来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我们从全球角度出发,把物理学的原理和地质发展史紧密相结合,抽象出了包括全球海平面升降、地壳形变和活动断裂的活动规律、气候和降水变化、植被类型变迁在内的全球环境演变的规律性,得出控制全球环境演变的总开关是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结论,并进一步论证了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成因和规律性。在此基础上,用大量的地质历史和自然历史地理资料,分Ⅰ级尺度(几千万年~几百万年)、Ⅱ级尺度(几十万年~几万年)、Ⅲ级尺度(几千年~一万年)和Ⅳ级尺度(几十年~一百年)这4个不同时间等级的尺度来论证全球环境演变的趋势。可以看出,不同时间尺度的全球环境演变趋势均受本文所总结出的全球环境演变规律的控制,也就证明了本文所总结出的全球环境演变规律的正确性。最后运用本文所总结出的全球环境演变规律对我国国土环境安全形势做出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还将持续一二百年的时间,之后地球自转加速,我国环境将向相反向演化。因此,在未来的一二百年内,若地球自转速度急剧变慢,我国东部和南方沿海将发生海侵时,根据地质历史海侵情况推知,海水将对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的平原城市构成威胁。在未来的一二百年之后,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海侵将改变方向,到2500~3000 a. A. D 时,根据历史海侵情况推知,海水将对像盘锦这样的北方平原城市构成威胁。因此,沿海海平面升降是我国最主要的国土环境安全问题。
  • 摘要:中国海水入侵的防治在近30年内经历了调查研究、试验探索和全面实施等3个历史阶段,取得了在河口海岸地区和潜水含水层地区海水入侵防治的成功实践经验,但目前对于承压含水层和多层含水层地区海水入侵的防治,尚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近年来沿海地区兴起的填海造陆式的防潮、工程、河口地下坝工程以及潮间带抽取地下成水养殖技术等新型的防治工程,是否会对海岸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需要进一步的跟踪监测研究。借鉴国际上海岸生态恢复和河流生态恢复的先进理念,我们提出海水入侵的生态防治理论,应当是今后海水入侵防治的实践方向,需要作进一步的理论完善和工程技术储备工作。
  • 摘要:本文在阐明北海市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灾害)--海水入侵与岸线变迁的背景、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问题(灾害)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结合该市地下水开发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北海银滩的总体规划设计,从环境地质的角度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摘要:根据区域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和地理地形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研究,珠江口、香港、澳门地区岸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岸线变迁主要受人为因素,如工业围海造田等的影响。从总体上,全区岸线多为正增长,仅岸线部分被侵蚀。全区岸线的增长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东岸深圳岸段和西岸澳门岸段有两个快速增长期,即1978~1984年和1994~2003年两个围海造田高峰期;而西岸珠海岸段只有一个快速增长期,表现为1978~1984年小横琴岛-大横琴岛被连成一体,1984~1994年小横琴岛-大横琴岛作为一个整体向外扩展。而香港地区(新界和大屿山)总体岸线变动不大。
  • 摘要: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人类工程活动背景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特别是珠江口地区海岸异常变迁衍生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区域可持续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研究最近30年海岸异常变迁及其生态地质环境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前人成果基础上简要回顾了5000a B. P.以来珠江三角洲形成过程。基于RS与GIS技术获得了30年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岸异常变迁的数据信息,结果表明伶仃洋东西两岸、磨刀门-平沙农场、黄茅海北东部岸带、镇海湾北东部岸带为海岸异常变迁的突出地段,尤以虎门-横门、磨刀门-平沙农场最为典型。海岸异常变迁速率的估算结果表明,最近30年内海岸变迁总体呈加速趋势。以珠江口地区为重点总结了海岸异常变迁的生态地质环境效应,认为海岸异常变迁导致陆地扩展与水域萎缩、淤积空间格局改变、湿地生态破坏而生态环境恶化、三角洲腹地洪涝灾害风险增大、水质型缺水形势的加剧以及不利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 摘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质环境脆弱。在泛都市化趋势下,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将日趋增大,环境地质问题日益成为该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根据近年来地质调查成果资料,较为系统总结了有关环境地质问题,并从成因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划分。作者认为研究区城市化决策与实践忽视城市地学工作成果的应用与城市地学工作系统性不足,建议尽快系统地开展以环境地质为主体的城市地学工作,并加强地质部门与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以及城市地学科普工作,提高人们对地学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增强城市地学成果的社会服务功能。
  • 摘要:在系统总结现代海岸地质地貌特点和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概况的基础上,对福建南部沿海地区海岸线变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在当前世界海平面上升的总体情况下,海岸侵蚀将成为全球性海岸带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海湾淤积影响港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滩涂淤涨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新的问题。
  •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东海CSH11732cm厚沉剖面的孢粉分析,获得古植物群演替达18次之多,反映古气候变化明显冷暖气候旋回3次。其中有2次温暖期,1次较干冷期。结合<'14>C年龄数据计算,晚更新世与全新世界线在176cm附近,这一界线与孢粉植物群、古气候与古环境等分界线较为吻合。
  • 摘要:为策应浙江省政府提出的"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打造长江三角洲'金南翼'的重大发展战略",在描述了杭州湾第四纪地质地貌特征的基础上,对杭州湾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资源环境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提出了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应该注意的事项。
  • 摘要:污染物从地表进入浅层地下水,必然要经过包气带,包气带的防污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地下水;污染程度和状况。本文试图根据太湖流域某地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成果,对该地区浅层地下水包气带的防护性能,及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形成原因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包气带土层主要为河湖三角洲沉积相的淤泥质粘土,小于0.005mm的粘粒含量可达45.2﹪~84.6﹪,各种粘土矿物含量也多在10﹪以上,从而表现出对污染物的良好吸附能力;研究区包气带土层中有机质的含量大都介于0.7﹪~3.0﹪之间,某些黑色泥炭层中有机质的含量甚至高达12.2﹪,由于土样中有机质的高含量,入渗水中的有机污染组分大部分被吸附阻滞在有机质中,从而表现出良好的防污性能;土壤吸附量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某农药厂排污沟附近,土样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量高达数百甚至上千mg/kg,证实了研究区包气带土层对有机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吸附阻滞能力,包气带防污染性能良好;研究区与北方某城市浅层地下水,污染状况及包气带条件对比表明,由于包气带土层岩性、结构、厚度等差异,导致浅层地下水包气带防污性能产生很大差异,而正是由于包气带防污性能的明显差异造成了两地污染程度的巨大差异。
  • 摘要: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锡常地区国民经济持高速发展,但对地下水资源的超量开采.破坏了均衡的地质环境,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尤其发展迅速的地面不均匀沉降--地裂缝灾害,破坏性大.给社会造成了不安定因素和负面影响。本文着重讨论地裂缝的形成机制,以期能对地裂缝灾害进行更好的预测,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 摘要:用几种方法开展了青岛地区的环境放射性调查与评价。发现青岛地区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辐射水平高于山东省及世界平均水平,但总体上放射性核素辐射水平正常。尚未发现对人居环境有明显影响的因素和现象,整体天然放射性环境是安全的。
  • 摘要:海水入侵是由于滨海地区地下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造成海水向陆地淡水含水层入侵的现象。由于海水入侵,地下淡水水质恶化,致使大量的水井报废,粮食减产,果园被毁,严重阻碍了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造成极大危害。莱州湾地区是我国海水入侵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研究程度较高。但采用二维高密度电法对海水入侵界面的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在该区尚属首次。本文对高密度电法的工作原理以及海水入侵的电性特征进行了论述,根据实际工作案例,结合水质分析结果,对高密度电法的成果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圈定了莱州湾东南岸地区海水入侵的范围。
  • 摘要:黄河三角洲是中国面积最大、形成时间最晚、发展速度最快且仍在继续发展的三角洲平原,是研究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之一。黄河三角洲地下淡水、微成水分布与形成演化及土壤含盐量分布状况与黄河河道的变迁、三角洲形成的早晚、微地貌特征及现代河道与渠系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在研究黄河三角洲形成与发育规律基础上,论述了浅层地下淡水、微咸水的赋存分布与富水性特征以及土壤含盐量分布特征,重点探讨了地下淡水、微成水形成与演化规律。这方面研究对认识和改善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淡水、微咸水资源以及因地制宜地开垦和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在对环渤海山东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状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进行了地下水潜力资源分析,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尚有14.26亿m<'3>/a的开采潜力,但潜力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部分地区超采严重。为保持区内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地下水环境,提出了加大黄泛平原引黄灌区浅层地下水开采力度、加大胶东丘陵区拦蓄利用雨洪资源的力度、积极规划建设地下水库、鲁中南山前冲洪积平原区跨区调水补源、加快浅层微成水的开发利用研究、控制水污染和建立优质饮用地下水源保护区等6条对策建议。
  • 摘要:河北省沧州市发生了严重的地面沉降,至2001年的30年间,沧州市沉降中心的地面沉降量已超过2m,导致了城市内涝积水,河床下沉,影响南水北调等引水工程安全。经研究提出了地下水等液体资源的过量开采是诱发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而厚大的粘性土层为地面沉降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粘性土的释水压缩的永久性决定了地面沉降的不可逆性。通过不同时期沧州市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和地下水位降深的相关分析,建立了二者之间的相关公式,提出了警戒水位降深(临界)值(40m)和限制降深(止采)值(70m),并进行了地面沉降发展趋势预测。文中提出以调控地下水位为主,避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治对策,以期对沧州市地面沉降防灾减灾工作有所促进和帮助。
  •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淡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当前除须继续加大治污和水环境保护的力度以外,还应从资源水利和环境水利的角度出发,实行分质用水,优水优用,污水巧用,差水改用,加速构筑多层次、多系统的立体供水网络。分质供水已有2000年的历史,现代社会已有成熟技术和实践经验,社会对分质供水亦有需--X,故而分质供水是"资源型"缺水城市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
  • 摘要:深层孔隙水的咸水下移是滨海地区普遍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目前对其形成和循环运移机理争议较大,是当今水文地质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通过地下水资源的系统调查研究,利用地下水同位素的采样测试成果并结合地下水含水层结构初步分析了深层水的补给运移,并根据地下水的历年开采量的调查和水位、水质的动态变化研究了地下水动力场、化学场的演化特征。作者认为,深层水氚含量较20世纪80年代含量高,绝大部分含量在4~10TU。在补给条件好的古河道上游地区,多在10~20TU。这表明深层地下水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开采,水动力条件改变,水平径流和垂向越流均有所增强,促进了地下水循环,而以近50年来大气降水渗入补给的地下水占优势。由于几十年深层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天津市南部平原区已形成地下水位的常年漏斗区。由于浅、深层地下水巨大的水位差,深层淡水已受到上部咸水下移的影响。地下水的主要常量组分TDS、Cl<'->、SO<'2><,4>在南部平原区表现为含量总体升高的趋势,在地下水的集中开采区表现的更为突出,已经导致了天津市中南部平原第Ⅱ含水组淡水水质的成化,地下水环境正在不断恶化。
  • 摘要: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天津却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通过对21世纪初期供需水的趋势分析,在加大节水力度、充分发掘本地水资源和从外流域调水(含南水北调)、污水资源化和海水淡化等措施下,一般平水年的缺水状况可得以缓解,但在枯水年份(75﹪保证率)依然缺水。本文在探讨了天津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措施后,认为合理地开发地下水资源,是天津市经济发展的关键。
  • 摘要:渤海湾西岸滨海平原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发现晚第四纪地层多次出现沉积间断。深入的岩石与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磁性地层和气候地层等多重地层学研究及与深海氧同住素曲线的对比表明,这些间断均与寒冷气候有关。氧同位素曲线证实,全球相对寒冷气候时期几乎占过去180万年时间的一半,这为本区的寒冷导致间断的推断提供了依据。这些间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即通常为人们熟知的具明显侵蚀面的间断;另一类为极缓慢的沉积(即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厚度,并非像第一类那样仅占一个侵蚀面)的层段。作为地层划分重要组成因素,对间断的重视与深入研究,在重建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历史和地层划分中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根据实际观测和调查资料对秦皇岛海平面变化与海岸侵淤活动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它们的控制条件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得出结论:近50年来,秦皇岛海平面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平均变化速率为-1.8mm/a,经地壳升降订正后的海平面为上升趋势,平均速率为1.9mm/a;海平面发生不同尺度的周期性变化,其中以1年分振动最为强烈;秦皇岛有82.69km岸段发生不同程度的侵蚀,占总岸段的67﹪;海岸侵蚀活动除威胁滨岸工程设施安全外,还破坏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加剧海水入侵活动。目前海平面变化对城市影响不大,但近年来相对海平面下降速率不断减小,未来有可能由下降转为上升,因此对城市发展存在潜在威胁。
  • 摘要:环渤海河北地区,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流场已经由天然状态演化为人工状态,在山前平原和中部平原表现得尤为明显;深层地下水流场已经由天然状态下向渤海汇集,演化为人工开采条件下的向漏斗中心汇集。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化总体上呈现出恶化的趋势,矿化度总体呈现上升状态。重碳酸型地下水的面积有所减少,氯化物型地下水和氯化物-硫酸型地下水的面积有所增长。深层地下水水质总体上基本保持稳定状态,但是在局部地段一些孔深小于300m的井中地下水矿化度有增大的趋势。
  • 摘要:海水入侵是沿海地区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自1964年在大连沿海首次发现海水入侵。目前海水入侵已经严重制约了大连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还影响了当地人们的正常生活。为此提出大连市海水入侵区地下水系统保护的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①对大连市海水入侵现状、入侵原因及其产生的危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2002年海水入侵总面积达405.8km<'2>,垂直方向的特点是上淡下咸并具有成层性;海水入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水文地质条件,二是水动力条件,只有两者同时存在,才会发生海水入侵;海水入侵对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其人们身体健康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②进一步丰富了海水入侵与地下水位及开采量的关系理论:地下水位降低是导致海水入侵的内在原因,并提出只有在充分考虑研究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程度和开采性质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的情况下,再从具体的观测点入手研究海水入侵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才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海水入侵与开采量之间存在正比关系,增加地下水的开采就会加剧海水入侵。③提出海水入侵区地下水系统保护的标准,即:在尽可能减轻海水入侵危害程度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下水资源需求的同时,海水入侵区地下水系统的保护标准为:地下水的开采量应低于开采量的阈值,水位应高于地下水水位阈值。④根据现有的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结合大连市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和遗传算法为海水入侵区地下水系统保护标准的确定方法,并分别采用此两种方法,得到甘井子区地下水开采量阀值为3000万m<'3>/a,旅顺口区地下水开采量阀值为1264万m<'3>/a。⑤提出因地制宜的海水入侵防治措施。
  • 摘要:在综合分析我国海岸带地质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对上海市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论证。特别就由于海平面上升,对今后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海岸带广泛分布的软土层,对地下空间开发造成的影响,分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 摘要:新近系地下淡水是下辽河三角洲地区的盘锦市和辽河油田主要供水水源。地下水处于封闭到半封闭环境,包括明化镇组(Nm)和馆陶组(Ng)两个含水岩组。天然状态下,地下水位接近或高于地表;开采条件下,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形成区域性降落漏斗,地下水流场均发生显著变化,形成汇向开采区的向心流场。开采明化镇组地下水为主的盘东水源地,开采初期水位下降速率为1.61~5.19 m/a,至1996年降至0.63~1.03 m/a;馆陶组地下水为主的各水源地,开采初期水位下降速率为2.10~4.21m/a,至1996年减至1.49~2.05 m/a。这是由于地下水流场变化,导致明化镇咸水体内侵和下移所致,该地地下水中Cl<'->的不断增高也证明了这一点。至1998年,平面上,咸水体每年增加3.18km<'2>,盘东水源南部,咸水体内侵速率已达每年220m。垂向上咸水体年下移速率一般每年0.5~1.67m。进行新近系地下水动态特征和演化趋势研究,将为合理开发利用宝贵的淡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在青藏高原隆升背景下,环渤海地区与华北平原成为中国东部汇流盆地和堆积平原。第四纪时期阶段性河流沉积,造成研究区出现构造气候旋回性的环境变迁。晚更新世以来沿海平原进入一个快速沉降阶段,在全球性冰川海平面变化叠加背景下,研究区水热对流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更加剧烈和丰富。在晚全新世河流造陆过程中,河流的沉积速率超过了海平面的上升速率,陆地方得以形成。在现代海岸带依然持续构造沉降、河流输沙减少、相对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认识不同时间尺度环境变迁机制是极其必要的。
  • 摘要:中国大陆东西地形差异和南北气候分带,构成了中国海岸带的宏观地质背景,也决定了其物质平衡的脆弱性。中国海岸带类型多样,其稳定性是确保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全球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内陆开发引起的沉积物收支平衡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条件的影响,是中国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三大挑战。多学科的海岸带综合治理是一项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以地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技术集成。本文提出了确保我国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
  • 摘要:我国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发展极为迅速,人口和社会财富密集,是当今城市化发展最快速的地区。由于海岸带的海陆相互作用强烈,自然环境脆弱,这里也是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经济和工程活动对海岸带环境的强烈影响,使得海岸带的灾害作用增强并诱发了一系列的新的灾害。而且随着海岸带的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发达,灾害的损失更加沉重。所以海岸带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和城市建设都必须在环境承载制约的前提下进行。
  •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介绍了我国地面沉降灾害的基本情况。根据本文统计,地面沉降主要出现在我国中东部及沿海地区17省(区、市),成灾总面积超过5万km<'2>,已经成为沿海城市主要地质灾害。论述了地质构造背景对沿海地区地面沉降分布的制约机制,分析了沉降灾害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及损失,并提出相应减缓和防治对策。
  • 摘要:根据中国沿海25个验潮站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近几十年来,中国沿岸海平面总体呈上升趋势,1985年前后,平均上升速率分别为1.6mm/a和2.1mm/a;不同地区升降趋向和幅度相差很大。海平面变化因素十分复杂:温室效应导致区域海平面上升,但上升速率应不超过1.0mm/a;地壳垂直形变与地面沉降是导致海面地区变化和局部强烈上升的重要原因;厄尔尼诺、黑潮大弯曲以及气象、水文条件也具有一定影响。海平面上升造成台风、风暴潮和洪涝灾害加剧,导致部分地区咸水扩侵和海岸侵蚀,并使湿地减少,因此对海湾、河口三角洲等地势低洼的脆弱地区产生严重危害。
  • 摘要:与盆地的地下水资源系统相比,海岛地下水系统具有独特的补给、径流与排泄特点以及地下水动力学特征,即地下淡水需要保持向海水的一部分排泄量(或一定的水力梯度)才能与浓度驱动下的盐分向内陆方向的扩散得到平衡,形成相对稳定的成一淡水过渡带。由于这一特点,海岛地下淡水资源评价具有独特性,即一方面可开采利用的资源量小于补给量,另一方面如何布置开采方案与海水入侵密切相关。鉴于海岛地下淡水资源的宝贵性,结合地下水资源优化开采配置的海水入侵模拟与预报模型研究,分析在各种自然和人为活动条件下,介于地下淡水资源与海水之间的咸淡水过渡带的变化与运动规律,并进行各种风险评价,以得到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宝贵的海岛地下淡水资源,又能有效的控制、防止和减轻海水入侵危害的目的也显得特别重要。本文以广西北海市围洲岛淡水透镜体为例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 摘要:随着湛江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速,一方面,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发展很快,各类工厂、建筑物、港口码头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因人类工程活动给地质环境带来不良后果也日趋严重,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已出现明显的地质灾害如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由于地下水的抽取处于:开采的无政府状态;城市规划与工业布局同水资源条件不相适应;水源地过度集中(开采层次、开采时间、开采地段的三集中),分布不合理。最终的结果是该区土层所承受的压力在开采前由土颗粒骨架和土孔隙中的水共同承担处于平衡,而抽取地下水以后,平衡被破坏了,为了达到新的平衡,土颗粒骨架增加了地下水少承担的那部分压力,土层受压缩,在形成抽水降落漏斗的地区,相应的会出现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地面沉降和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对策:加强科学研究;要在不同层次、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开采,对超采区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强化地下水资源管理,发挥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依法治水,完善地下水资源保护法规;建立节水型经济体系控制需水量过速增长;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运用,尽可能修建一些水利设施,拦截地表水及大气降水。
  • 摘要:Land reclamation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in coastal areas in many countries.Over the last 20 years,land reclamation has gained much popularity especially along coastal areas of the south and east Chinadue to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While reclamation provides valuable land,it also creates various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in coastal areas.The direct impact of land reclamation 0n coastalengineering,environment and marine ecology is well recognized and widely studied.However,it has not yet been recognizedthat reclamation may change the regional groundwater regime,including groundwater level,interface between seawater andfresh groundwater,and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to the coast.There may be various chemical reactions between thefiIl materials and the marine mud.These processes may result in chemicals which may have adverse effect to the coastal Dlantsand organisms.This paper presents respectively two preliminary case studies about the possible modification of the regionalflow system at Penny’s Bay,Hong Kong due to land reclamation and the possible chemical reactions in the reclamation site atShekou,Shenzhen.This paper predicts the change of groundwater system around the bay area in response to the landreclamation and the possible pathway of the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below Cheoy Lee Shipyard located on the north—eastern shores of Penny’s Bay.After reclamation the total groundwater head in the entire model area is increased.Due to thechange of the flow system after land reclamation,the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near the shipyard will not spread out muchwithin Penny’s Bay,as many people expected,but migrate northeast toward the opposite coast.At the Shekou site,the fillmaterials,which are largely reddish or brown decomposed granitic rock excavated from nearby hills,are dumped over thegrey to dark marine mud at the sea bed.Because the coast line is extended seaward,the original seawater and groundwaterinterface will also move seaward accordingly.The alkaline seawater initially in the site will be gradually displaced by acidicgroundwater.It is hypothesized that various chemical and physical reactions will occur in the site.These reactions mavrelease chemicals which may have adverse effects OD coastal water quality and environment.However,further studies arerequired to investigate these hypotheses.
  • 摘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日渐显现泛都市化趋势,软土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已日益成为可持续城市发展的严峻挑战之一。本文从可持续城市化角度针对软土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初步圈定了软土分布范围,并对软土分布面积进行了统计。总结了软土区地面形变现状及其对城市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分析了地面形变的成因,识别出了3大类7种类型的地面形变模式,并简要论述了地面形变的控制问题。
  • 摘要:在收集前人在员当海湾工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在该区域工程经验,对员当海湾工程地质环境进行初步总结,并对工程建设中关注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了一点认识。
  • 摘要:采用气候旋回和基准面旋回等时性理论,以古土壤层及其可对比的面作为等时对比标志,并以基准面旋回中的沉积地层为古地理编图单位,编制了杭嘉湖平原1:25万准瞬时岩相古地理图,进而较详细地分析、阐述了全新世古地理环境的变迁演化过程;以杭州湘湖全新世地层剖面为标准剖面,运用孢粉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综合研究手段,将本区全新世早、中期划分为26个孢粉带、49个亚带以及6个植被发展阶段,并进一步总结为3个古气候分期;对钱塘江南岸跨湖桥先民的迁移原因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主要与距今6300a左右发生的"全新世大海侵"有关,并扼要阐明了一系列重要的地质证据。
  • 摘要:浙江省滨海平原因地下水资源开采诱发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区域性地面沉降、咸水内侵等环境地质问题,并随着地下水的开采不断发展,造成洪涝灾害加剧、城市排水排污能力削弱、内河通航能力下降及水质恶化等危害,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多年来的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动态监测、调查成果,对浙江省滨海地区因开采地下水诱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简要的总结介绍。
  • 摘要:地下水有机污染对饮水安全造成的威胁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太湖流域某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就污染来源、污染途径及典型污染源附近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各组分的检出率较高,但检出浓度较低,除苯在个别采样点处超出美国EPA饮用水标准外,其余卤代烃和单环芳烃组分均没有超标;平面分布上,卤代烃和单环芳烃各组分的浓度高值点大都集中于研究区东南部的工业区内,这种空间分布特征与工业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说明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程度与工业区联系密切,垂向上有浅部地下水的污染程度相对较重,深部地下水较轻的特点;典型污染源周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较重,但随着采样点远离污染源,由于水平径流微弱,粘性土对有机污染物的强烈吸附,致使地下水中各有机污染组分的浓度迅速衰减;太湖流域某研究区密集的河网渠道是地表排污的主要承接水体,由于连通性好,地表污染扩散范围较大,导致浅层地下水污染普遍,但同时由于地表水的稀释作用,导致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虽然检出率很高,但浓度很低的现象产生。
  • 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系中国地质调查局1999年9月下达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成果。工作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的太湖平原和杭嘉湖平原区(30°13<''>~32°05<''>N,119°08<'>~122°12<''>E),总面积30340km<'2>。项目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快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问题,将工作区作为一个统一的地质单元,深入开展了全区的遥感解译、地下水开采和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并在重点地区投入了适量的物探、钻探、综合测试、监测等工作;在综合调查研究基础上,应用"3S"等新技术、新方法,建立了基岩构造、第四纪沉积结构、地下水含水系统结构模型;在全区地面沉降调查的基础上对上海、苏锡常和杭嘉湖平原的地面沉降、地裂缝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建立了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地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方案。项目还从地质环境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地面沉降的防治等方面向政府部门提出了具体的综合决策建议。总之,该成果资料丰富,信息量大,可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地质科学依据,为地方城乡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撑。
  • 摘要:本文以毒性元素排名第三的镉克拉克值(0.2×10<'-6>)和岩石中的平均含量(0.058×10<'-6>)值作为青岛市本地区的背景值,以土壤、海底沉积物、水、蔬菜、海洋生物中镉的含量及有关国家允许标准值为依据,讨论了镉在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含量变化与环境的效应关系,提出了各环节中镉的治理方案。研究认为,青岛地区海区镉的高含量主要分布在胶州湾东部表层沉积物,其中3个高含量区是:大港出口北侧、海泊河口北侧和李村河口南侧,含量分别为0.558×10<'-6>、1.00×10<'-6>、0.517×10<'-6>,系污染所致,其他海区一般在0.1×10<'-6>左右,低于克拉克值和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生物中以日本鲟和红螺含量最高,分别为3.16×10<'-6>和4.51×10<'-6>。陆区高含量则分布在变质岩区(0.082×10<'-6>)和与之相对应的褐土(0.088×10<'-6>)区。10种蔬菜含镉量均不超标。水体中除污水外,基本不超标。整治的有效途径:一是堵住和治理污染源;二是在高镉区利用生物和化学药剂进行土壤修复;三是在暂时无法整治的生物体中,少食或不食含镉高的鱼类和贝类,进行避让法,以减少镉的摄入。
  • 摘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地质研究领域的难点之一。本文在充分吸取了前人评价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地质环境质量影响因素较多、评价因子具有层次性、评价结果定量化难度大等特点,提出了二级模糊指数评价方法。采用该方法所求取的评价结果具有连续性,定量化程度和可信度较高,更有利于进行地质环境质量的分析和计算机成图,便于在环境地质评价领域广泛应用。文中并以山东省环渤海地区为例,将全区划分为3个环境地质区、36个亚区、679个网格单元,计算了各网格单元的模糊质量指数值,最后绘制了模糊质量指数等值线,在此基础上对全区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对该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评述。
  • 摘要:莱州湾南岸是我国典型的海水入侵地区,是由于不舍理地开采地下淡水造成滨海埋藏古海水入侵内陆形成的。目前咸-卤水入侵已成为该区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沿莱州湾南岸平原中部横贯东西形成一条连续入侵带,宽度1.5~12.0km,总面积696.8km<'2>。咸-卤水入侵界面的移动与界面两侧淡水与咸-卤水间水位差的变化有关,水位差每增加1m,入侵界面上升25m。咸-卤水入侵的发展经历了初始、急剧发展和减缓3个阶段,目前莱州湾南岸咸-卤水入侵处于减缓阶段,入侵速率将逐步减小。根据预测,在维持现状地下水开采布局条件下,未来的入总侵面积将增加到1550.8km<'2>。为此,本文提出了阻排咸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开源节流等相应的防治措施。
  • 摘要:受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和近几十年来频繁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三角洲生态地质环境急剧恶化,对全区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威胁。水资源严重紧缺、土壤盐渍化、地下水质污染、海咸水入侵、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普遍存在,土壤沼泽化和沙化也正在发展蔓延。为了遏制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的势头,促进黄河三角洲经济、资源与生态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生态地质环境特征,揭示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按地质、地貌、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灾害和环境质量等综合要素对三角洲进行了环境分区,论述了其生态地质环境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措施。
  • 摘要:环渤海山东地区是我国北方缺水地区之一,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在时间上的不均匀分布,年内、年际降水量差别大。实践表明,修建地下水库工程,对区内水资源进行多年调蓄利用,是缓解该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措施。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较大,一方面胶东低山丘陵滨海河谷区、鲁中南山前冲洪积扇区及黄泛平原古河道带含水层厚度较大、颗粒较粗、调蓄能力较强;另一方面鲁中南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和胶东半岛滨海平原部分地段地下水位多年持续下降,腾出了巨大的地下库容;这些都为修建地下水库提供了条件。本文中将该区地下水库划分为山间河谷型、滨海平原型、冲洪积扇型和冲积平原古河道型4类,并根据地下水库库址选取的6个基本条件选出了26处地下水库库址,这些地下水库的总库容迭65.17亿m<'3>,最大调节库容总和为28.39亿m<'3>,建库后库区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增长73﹪,可取得明显的水资源效益。同时修建地下水库可以改善库区附近水环境质量,遏制海(咸)水入侵、土壤次生盐渍化等环境地质问题。
  • 摘要:按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天津干线工程对山前区、冲积平原区、海陆相沉积交互区地下水运动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走向和地下水流向基本呈正交,即使切割了地层,依然不会改变地下水的径流排泄条件,不会出现上游地区水位上升引起次生土壤盐碱化、沼泽化,也不会出现下游地区地下水补给量减少等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地表水体和工程状况在本文中亦进行了综合阐述。
  • 摘要:通过对天津市海岸带地区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的分析,认为20世纪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和村镇面积不断扩大,贝壳堤、牡蛎礁均遭破坏;湿地面积锐减,过量开采地下水加速了地面沉降,沿海地质环境不容乐观。文章对天津市海岸带地区防潮堤的安全进行了分析预测,可为政府主管部门规划和控制提供参考。
  • 摘要:随着天津城市经济建设活动的加快和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水开采等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量超过1000mm的面积达4080.48km<'2>,并形成多个沉降中心。地面沉降损失地面高程,带来河流泄洪能力减小、雨后城市积水、海岸带抵御风暴潮能力降低、城市地下管网破坏等一系列危害。污水灌溉和工业排污、石油开发等因素引起了土壤与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农业开发、城市建设等因素加速了湿地萎缩,恶化了湿地的生态环境。浅层地下咸水开采强度低、地面沉降降低地面高程,土壤盐渍化继续加重。这些环境地质问题都将制约着天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引进与开发改善生态环境技术,防治与缓解城市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恶化,必须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之中,以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
  • 摘要:唐山市是河北省环渤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是河北省最大的重工业城市,而且也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下降漏斗、地裂缝、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震、固体废弃物等环境地质问题较为频发的地区。通过对唐山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以及对其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选择了岩土体结构类型、构造分布、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下降速率、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固体废弃物和地裂缝共8个指标。基于环境地质问题发育程度4个逻辑等级取值:微弱、轻度、中等和严重,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相应地量化分级取值和标准化处理,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唐山市环境地质问题发育程度进行了评价,并对唐山市环境地质问题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为唐山市地质环境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河北省沿海地区是环渤海滨海产业经济带重点开发建设地区,在该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河北省沿海风暴潮灾害严重,成灾风暴潮的发生频率有增加的趋势。近几年沿海一带地面沉降速率上升,更加大了风暴潮灾害的危害程度。文中重点阐述了河北省沿海地区地面沉降和风暴潮灾害的历史与现状、规律和成因;进行了灾害发生发展趋势预测;分析显示,如果地面沉降发展势头得不到遏制且不加防护措施,对河北省沿海地区将造成严重影响,到2050年沿海地区大面积的陆地将被淹没,风暴潮灾害将更加肆虐。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防灾对策,以期对河北省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有所促进和借鉴。
  • 摘要:本文以河口港兴起的城市--营口、丹东和以海港兴起的城市--大连、葫芦岛为例,在对辽宁省港口城市发展趋势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港口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借鉴有关专家学者的港口城市发展观,提出了以先进的城市发展理论为指导的沿海港口城市发展观,以港口城市规划为基本依据,坚持"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 摘要:大连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和工业城市,处于三面靠海的半岛地理环境。同时,大连也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城市。自20世纪70年代开采地下水以来,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海水入侵问题。目前此问题仍困扰着大连的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对海水入侵问题的治理和解决,急需对重点灰岩地段建地下岩溶水库,以封堵海水入侵通道和保护有限的地下淡水资源;急需对连通海水的基岩断裂和裂隙进行封截;急需对开采井进行优化布局。采取这一系列方法对海水入侵问题进行治理,是大连市当前急需落实的工作。
  •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对于我们地球科学工作者探索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来说这既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深受鼓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可以从环境及其未来发展等4个方面来研究:①环境问题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②环境问题研究本身就是环境演化的研究,而环境演化在研究未来的时候,更需要认识现在和过去。③环境问题导致人们把地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我们对地球系统的研究的认识比我们需要知道的要少得多。所以我们在地球科学里面把现在或者说最近这一个时代,看作是环境问题的时代,并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有特殊含义和内容的地质时代来研究。这个新的地质时代就是"人类世"。④"人类世"是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新视角,也是从地球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寻求自然科学的走向和实践的新途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