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时期

历史时期

历史时期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645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17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4790篇;相关期刊2295种,包括党建、前线、思想政治课教学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换届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四川省地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等;历史时期的相关文献由6462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本刊评论员、本刊记者等。

历史时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17 占比:57.13%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4790 占比:42.64%

总计:11233篇

历史时期—发文趋势图

历史时期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本刊评论员
  • 本刊记者
  • 谭其骧
  • 何凡能
  • 殷淑燕
  • 王乃昂
  • 刘振华
  • 张修桂
  • 张树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显媚
    • 摘要: 铜镜是传承华夏文化的瑰宝,它诞生于新石器时代,兴起于战国时期,盛于汉唐时期,宋金时期发展缓慢,后于明清时期衰落。铜镜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工具,更是人们精神文化的载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格和艺术成就。在古铜镜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文化原因以及当时的铸造工艺,不同时代的铜镜形成了独特的形式。本文主要介绍不同时期铜镜的特性,总结了铜镜的发展历程。
    • 赵春梅; 黄学渊; 张蕾
    • 摘要: 文物保护单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有助于了解其历史演化过程,对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文章利用ArcGIS软件,通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算、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成都市文保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成都市文保单位历时长,集中分布于明至清和民国至今时期,各时期的主体文物类型经历了“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变化历程。(2)成都市文保单位的空间聚集度高,除史前至先秦时期为均匀分布外,秦至隋、唐至宋元、明至清、民国至今4个时期均为聚集分布,聚集核心区多位于当今成都市中心城区一圈层。(3)成都市文保单位的时间分布特征受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影响,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河流和城址位置密切相关,所有因素中城址位置最为关键。
    • 孟雅丽; 段克勤; 尚溦; 李双双; 邢莉; 石培宏
    • 摘要: 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22个地球气候/系统模式模拟数据,分析了1961—2100年期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气温在不同情景下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多模式集合平均的模拟结果优于大多数单个模式。由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和辐射强迫的不同,在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四种情景下,2015—2100年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气温的增温趋势分别为0.10°C·(10a)^(-1)、0.29°C·(10a)^(-1)、0.53°C·(10a)^(-1)和0.69°C·(10a)^(-1),帕米尔高原、藏北高原中西部和巴颜喀拉山区为三个升温中心。相对于1995—2014年参考时段,到本世纪中期(2041—2060年),青藏高原区域年均地表气温将分别增加1.37°C、1.72°C、1.98°C和2.30°C,而到本世纪末期(2081—2100年),年均地表气温将分别增加1.42°C、2.65°C、4.28°C和5.38°C。与《巴黎协定》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不超过2°C目标相比,无论在哪种情景下,到本世纪中期时青藏高原年均地表气温相对于工业革命前均升高超过2°C,这会造成极大的气候生态环境问题。
    • 陶德臣
    • 摘要: 南京茶文化历史悠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风习在南京兴起,以茶代酒、以茶待客、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以茶为祭、以茶为赐等礼仪不断出现,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渐趋重要。唐宋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兴盛繁荣时期,唐代中期,以栖霞山为中心,南京地区出现了早期的茶园、茶馆、山茶种植。明清时期,南京城市茶馆遍布大街小巷,茶叶种植加工技术不断进步。在晚清中国茶业日益衰败的背景下,为挽救中国茶业,南京开时代风气之先,建立江南植茶公所,附设茶务讲习所,进行茶业试验,开展茶业教育,在当时对振兴中国茶业、发展茶文化均有积极意义。
    • 胡兴涛; 杨广斌; 石秀雄; 崔瀚文; 李蔓
    • 摘要: 水灾和疫灾均是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的灾害。采用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建立先秦至清代时期(公元前887年—公元1911年)水、疫灾害序列,研究了这一时期的长江流域水、疫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水、疫灾害在先秦至清末2798 a中至少有789个水灾年、201个疫灾年,灾害年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水、疫灾害在元朝至清末时期的发生年数为先秦至元朝时期的两倍;在10 a尺度和世纪尺度下二者具有相同的波动趋势,同时期下水灾发生频率高于疫灾。②长江流域水灾和疫灾的季节性变化为:进入防汛期的夏秋季节,是水灾的高发期,而进入冬春季节,为水灾低发期。疫灾高发期主要在春夏季节,秋冬季节属于疫灾低发时期。③从灾害广度上看,各历史时期水灾以大型灾害为主,疫灾以小微型灾害为主,不完善的救灾机制是导致灾害损失延续的重要原因。④水灾和疫灾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为受灾市域间具有较强的相互影响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空间格局变化上具有相似的迁移扩展趋势;同时期的水、疫灾害热点显著区也具有较高的重合度。
    • 赵宏根
    • 摘要: 小号不仅是一件独奏乐器,也是乐队铜管声部中的重要一员,全身铜制,在演奏时用号嘴发音,管体震动.小号最重要的演奏技法主要包含几种:吐音(单吐、双吐和三吐)的演奏、以及连音、连吐、花舌、滑音等,这几种演奏技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中不断变化,使小号的演奏技法从单一的技术技巧向更丰富多样的艺术化道路发展.在本文中,将着重探讨小号的吐音演奏技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 赖锐
    • 摘要: 沙尘天气是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已经利用各类历史文献、冰芯、树轮等代用资料,在对历史时期沙尘天气现象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在代用资料的发掘和利用上不断推进,可以进行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研究,并探讨历史时期沙尘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刘静
    • 摘要: 鲟鱼一直以来都是长江干流民众利用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开发历史悠久.鲟鱼资源广泛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干流和主要支流的河口地带,也是长江上游市场上出售的重要鱼类.其中,以今三峡地区、泸州、宜宾的鲟鱼类资源最为丰富.清代在三峡地区以捕捞鲟鱼为中心形成了专门的捕鲟业.20世纪60、70年代沿江渔民发明改进了专门的捕获鲟鱼的工具包括鲟鱼钩、鲟鱼流网等,进一步加大对鲟鱼资源的捕捞力度.在捕捞利用鲟鱼的过程中,人们对鲟鱼的认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 韩茂莉
    • 摘要: 东北地区经历2次农业开发,辽金时期与清代2次开发之间元、明300多年,东北地区再度恢复为草原或森林草原环境,清代同治、光绪以来的内地移民将农业开发转为持续性的生产活动.全面农业开发之前,东北地区保持以森林、森林草原为主的环境特征,农业开发一步步用农田取代了原有的地理环境,并具有从南部的松辽平原向北部松嫩平原逐步推进的空间特征.
    • 卢金友; 柴朝晖; 刘小光
    • 摘要: 为了探究长江河湖变迁与保护目标,以相关史料、文献和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总结了地质时期以来长江河湖变迁和人水关系变化历程.研究表明,长江人水关系经历了从和谐共处—日渐紧张—日趋恶化—有所缓和的发展过程,其中,宋朝、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化及城镇化建设和2016年以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贯彻实施是人水关系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鉴于此,提出了长江保护目标是实现人水和谐共生,保障水沙通道、泄洪通道、航运通道、生态通道和文化通道5个通道畅通,并阐述了长江保护目标是否实现的3个判断准则: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长江对人类发展的支持功能良好和人类为长江提供充分必要的保护.根据现阶段实际情况,提出改善长江人水关系,减少人水失衡带来的负面效应是现阶段保护目标,并建议现阶段应从解决防洪安全问题、实现水环境改善、加快水生态修复、做好长江水文化建设4个方面开展工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