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701303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城市地理、土壤学报、土壤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上海市林学会2009年年会等;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文献由408位作者贡献,包括丁访军、王斌、王海燕等。

土壤有机碳含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701303 占比:100.00%

总计:2701380篇

土壤有机碳含量—发文趋势图

土壤有机碳含量

-研究学者

  • 丁访军
  • 王斌
  • 王海燕
  • 许中旗
  • 黄从德
  • 万云帆
  • 于东升
  • 史学正
  • 吴鹏
  • 周凤娇

土壤有机碳含量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爽; 胡克; 李琰; 杨俊鹏
    • 摘要: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山溪性小河流具有瞬时大通量、受极端气候事件控制、沉积物快速输运等特性,但是由于缺乏充足的监测数据和系统总结,其对全球沉积物输运的影响被低估,导致对于这个不同于大河流域的河海交互和风化传输系统的研究是不充分的。揭示不同气候带山溪性河流在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的沉积物输运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地球表生过程和全球海陆相互作用机制。总结了全球土壤有机碳含量,中国南北方温带和热带的山溪性河流的泥沙等气象水文数据和黏土矿物等矿物学数据,结果表明:(1)全球山溪性河流流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在中国,热带山溪性河流流域初级生产力高于温带流域,所以其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温带流域;在热带各流域中,台湾岛上的河流地形坡降比最高,所以其是中国土壤有机碳高含量地区。山溪性河流将沉积物快速输运到河口和海岸带地区,大大提高了有机碳的埋藏效率,因此其是研究全球有机碳源汇过程不容忽视的组分。(2)在中国,无论温带还是热带,山溪性河流均对极端气候事件响应强烈,而且流域面积越小、地形越陡峭的河流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越强烈。(3)无论构造活动是否强烈,中国山溪性河流沉积物的矿物学特征都可以精确地指示物源信息,构造稳定带和流域坡降比较低的山溪性河流,其沉积物能够更精确地记录古气候特征。(4)山溪性河流沉积物对人类活动非常敏感,现有的人类活动对其改造要远低于大河流域。
    • 牛芳鹏; 李新国; 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 赵慧; 江远东
    • 摘要: 以博斯腾湖西岸湖滨绿洲为研究区,将野外原位高光谱实测数据和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作为基础数据,通过对原始光谱进行4种数学变换,探索不同光谱变换形式下的弓曲差(C)、差值光谱指数(DSI)、简单比值土壤指数(RSI)、亮度光谱指数(BSI)、归一化土壤指数(NDSI)与SOC含量的关系,并建立基于随机森林法(RF)的SOC含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研究区SOC含量主要集中在5.25~78.76 g/kg,平均值为21.82 g/kg,变异系数为69.11%,呈中等变异性;(2)在光谱数据lgR下,SOC含量与DIS指数相关系数最高,相关系数为0.80,最佳组合波段为(1758 nm,1752 nm);(3)基于不同光谱指数与弓曲差(C)建立的模型验证集精度R^(2)和RMSE分别介于0.67~0.84和5.85~8.45 g/kg,模型的RPD均在1.66以上;在基于光谱数据lg(1/R)变换下,模型的验证集R^(2)=0.82、RMSE=3.52 g/kg、RPD=3.99,可以较好地估算研究区SOC含量,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滨绿洲SOC含量反演提供依据和参考。
    • 罗雨溪; 孔德兵; 王永欣; 曹婷; 张韵芝; 李厚德
    • 摘要: 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与储量估算是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关键研究领域之一。以西南典型低山喀斯特槽谷小流域内四种典型植被演替阶段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被类型演替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及固碳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不同植被演替阶段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9.12~12.37 g/kg,有机碳储量为41.55~60.42 Mg C/hm^(2)。不同植被演替阶段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储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其中在植被类型上表现为林地>耕地>灌丛>草地,在垂直方向上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30 cm土层深度内,林地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大,为60.42 Mg C/hm^(2);与林地相比,研究区内草地类型的固碳潜力最大,可达18.87 Mg C/hm^(2);灌丛地次之,为12.37 Mg C/hm^(2);耕地最小,仅为2.73 Mg C/hm^(2)。以上研究结果说明,研究区内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具有显著影响,植被演替将促进土壤有机碳的截获,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
    • 金兰(译)
    • 摘要: 国家雨养区管理局(NRAA)首席执行官Ashok Dalwai表示,在近70年里,印度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从1%下降到0.3%。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成分,赋予土壤保水能力、结构和肥力。Dalwai表示,SOC含量急剧下降会影响土壤生产力,因为影响土壤微生物正常生存。生物肥料和堆肥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集约化种植作物的土壤缺乏适当堆肥是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的原因,农民应该减少对杀虫剂和化肥的依赖。在近70年里,印度约51%的土地通过大、小和微灌进行了灌溉,而51%的耕地是靠雨养。微灌可以节省30%~40%的水,并且提高作物产量,灌溉土地上的农作物产量平均每英亩3 t,而雨育土地上的农作物产量仅为每英亩1.1 t。
    • 龚益广; 徐明锋; 谢正生; 黄益强; 梁育兴; 王凯; 李春永
    • 摘要: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的长期经营容易出现土壤退化、地力减弱、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营造杉木阔叶混交林是平衡森林经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益尝试。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Spearman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粤西杉木阔叶混交林地土壤的理化特性,探讨林地土壤碳、氮、磷等养分保持的杉木阔叶混交林模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碳氮比、碳磷比在不同杉木混交林模式间有极显著差异,氮磷比没有差异。各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在不同杉木混交林间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土壤有机碳含量、碳氮比在不同杉木林地土壤中的占比间有显著差异,其余无显著差异。纯杉木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碳氮比、碳磷比均最低,氮磷比最高。土壤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化学因子相关性较强,与土壤物理因子相关性较弱。其中,与土壤化学因子中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的相关性较强,与土壤物理因子中的毛管持水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含量、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在不同树木高度级下均无显著差异;氮磷比,土壤有机碳含量、碳磷比、碳氮比在不同径级间均有显著差异,并且随着林木径级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碳氮比、碳磷比呈现出显著升高趋势,氮磷比呈现出降低趋势。杉木混交林对比杉木纯林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积累土壤养分,改良土壤性状。其中,混交比例为1∶1的杉木和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混交林表现更优。
    • 赵晶忠; 马剑; 高媛; 敬文茂; 赵维俊; 武秀荣; 马雪娥; 王荣新; 贺永岩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为改善该地生态系统碳汇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以祁连山大野口流域的5种典型灌丛土壤有机碳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pH值、土壤密度、含水量和总孔隙度,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5种典型灌丛0~6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5种典型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由大到小表现为吉拉柳(74.93 g·kg^(-1))>金露梅(62.05 g·kg^(-1))>鬼箭锦鸡儿(41.02 g·kg^(-1))>鲜黄小檗(34.71 g·kg^(-1))>甘青锦鸡儿(13.74 g·kg^(-1));2)5种典型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0~10 cm,表现出表层富集现象,其中金露梅灌丛和吉拉柳灌丛表层富集现象更加明显,并随土层深度加深逐渐减小;3)pH值与鲜黄小檗灌丛、鬼箭锦鸡儿灌丛、吉拉柳灌丛为较高关联度,土壤密度与甘青锦鸡儿灌丛为较高关联度,含水量与鲜黄小檗灌丛为较高关联度,总孔隙度与金露梅灌丛为较高关联度。【结论】5种典型灌丛不同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中等或以上的关联度。因此,在研究祁连山排露沟流域灌丛土壤有机碳环境变化时,也应将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理化因子作为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测定和分析。
    • 沈德才; 刘婷; 莫罗坚; 周海琪
    • 摘要: 该研究以2 km×2 km的UTM网格为研究单元,结合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东莞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四层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半方差函数值均较小。L1与L2两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线性模型,空间结构特征较弱;L3与L4两层为指数模型,空间结构特征为中等强度。各土层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I数值基本上接近0,表明空间上的正负自相关均不明显。这种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控制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异质性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林分因子,包括林分类型、林龄、凋落物状况等因素。经克里格插值绘制的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图显示,L1、L2两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特征差异较小,空间变异性小,依赖性小,破碎化程度较高;而L3与L4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特征较相似,空间依赖性相对较高,破碎化程度较低。
    • 摘要: 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同一个小的地貌单元内,稻田和旱地错落分布,具有相似的母质和气候条件。通常,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而相邻稻田土壤却具有突出的有机碳固持能力。解析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来源和稳定性、阐明两类土壤有机碳固持途径,可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提供有力科学依据。
    • 马剑; 金铭; 敬文茂; 王顺利; 赵维俊; 王荣新; 任小凤; 赵晶忠; 呼海林
    • 摘要: [目的]探讨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的分布规律,为祁连山区土壤碳库的科学管理及精确估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分布在祁连山排露沟流域的青海云杉林、灌木林、草地等3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定分析,研究了3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3种植被类型0~60 cm土层平均有机碳含量为31.74~65.19 g·kg-1,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灌木林和草地(P0.05);0~60 cm土层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2.61~18.65 kg·m-2,青海云杉林与灌木林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草地差异显著(P<0.05);灌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变异程度较为剧烈.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1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土层,而其它土层含量较为接近;灌木林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减小趋势,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也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10~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其它土层,表层有机碳密度明显低于其它土层;灌木林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呈减小趋势.0~4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占整个剖面的66.99% ~77.56%,40 cm以下土壤有机碳密度较小.[结论]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和积累,3种植被类型大部分土壤有机碳存储在0~40 cm土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