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分配

碳分配

碳分配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8158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二届全国稳定同位素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交流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学部第七届学术会议等;碳分配的相关文献由339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斌、廖倩苑、康健等。

碳分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8158 占比:99.95%

总计:168244篇

碳分配—发文趋势图

碳分配

-研究学者

  • 何斌
  • 廖倩苑
  • 康健
  • 徐祖耀
  • 李云杰
  • 李振垒
  • 王国栋
  • 王晓晖
  • 袁国
  • 陈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建斌; 徐红伟; 薛萐
    • 摘要: 为研究氮添加对不同生态位物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通过对黄土丘陵区典型撂荒草地进行3年的氮添加试验N0(0 g/(N·m^(2)·a))、N3(3 g/(N·m^(2)·a))、N6(6 g/(N·m^(2)·a))和N9(9 g/(N·m^(2)·a)),分析了不同生态位物种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含量。结果表明:氮添加主要影响占据较高生态位的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和长芒草(Stipa bungeana)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储存,而对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和杂草影响较小。N6和N9处理对白羊草和长芒草非结构性碳、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储存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地上部分表现尤为明显。同时,植物相对重要值与植物地下非结构性碳和淀粉含量显著正相关,而与地上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糖/淀粉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有利于加强对氮沉降背景下不同生态位物种碳储存及分配特征的认识。
    • 刘凡胜; 韦明宝; 莫少壮; 杨正文; 何斌; 南雅薇; 惠柳笛
    • 摘要: 采用标准样地法对广西南丹县20年生秃杉人工林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秃杉各器官碳含量为436.4~501.2 g/kg,其由大到小依次为干皮、树枝、树根、干材、树叶。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含量分别为449.8、392.5和424.7 g/kg。土壤(0~80 cm)平均碳含量为19.0 g/kg,各土层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20年生秃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255.81 t/hm^(2),其中乔木层为99.43 t/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8.87%;灌草层为2.14 t/hm^(2),占0.84%;凋落物层为2.52 t/hm^(2),占0.98%;林地土壤(0~80 cm)为151.72 t/hm^(2),占59.31%。秃杉人工林各器官碳储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关系,干材的生物量最大,其碳储量也最高,占植被层碳储量的59.48%,树枝、树叶、干皮和树根的碳储量共占36.05%。20年生秃杉人工林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12.52 t/(hm^(2)·a),有机碳年净固定量为5.98 t/(hm^(2)·a),年净CO 2吸收量为21.93 t/(hm^(2)·a)。
    • 杨正文; 莫少壮; 刘凡胜; 何斌; 南雅薇; 惠柳笛
    • 摘要: 为了探究桂西北杉木人工林成熟林的碳汇功能,为其生态效益的合理评价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以广西南丹县杉木成熟林(30年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其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各器官碳含量介于468.4~502.8 g•kg−1之间,按大小排列次序为干皮 干材 树叶 树枝 树根,林分中不同层次植物碳含量为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土壤(0~80 cm)平均碳含量为15.16 g•kg−1,随土层加深逐渐下降。2) 杉木成熟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41.63 t•hm−2,不同部分碳贮量由大到小次序为土壤层(145.61 t•hm−2) 乔木层(91.36 t•hm−2) 凋落物层(2.78 t•hm−2 灌木层(1.38 t•hm−2) 草本层(0.50 t•hm−2)。乔木层各器官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干材的生物量最大,其碳贮量也最高,占乔木层碳贮量的68.14%,树枝、树叶、干皮和树根等碳贮量共占31.86%。3) 杉木成熟林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7.84 t•hm−2•a−1,有机碳年净固定量为3.84 t•hm−2•a−1,年净吸收CO2量为14.08 t•hm−2•a−1。因此,桂西北杉木成熟林具有较强的固碳功能,在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刘延坤; 李云红; 陈瑶; 刘玉龙; 田松岩
    • 摘要: 【目的】探明坡位对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的影响,为制定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增汇经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量与含碳率估算植被层碳储量,土壤剖面法估算土壤层碳储量,并分析不同坡位、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上坡位和中坡位低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36.69 t/hm^(2)和235.66 t/hm^(2),二者差异不显著;上坡位和中坡位高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72.26 t/hm^(2)和330.72 t/hm^(2),中坡位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高于上坡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依次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高密度林分中坡位土壤有机碳储量占比显著低于高坡位,而植被层有机碳储量占比中坡位显著高于高坡位。【结论】立地条件对低密度林分的碳储量影响较小;对于高密度林分,立地条件好有利于提高植被层碳储量,中坡位择伐强度可适当加大,但不能超过上坡位的2倍。
    • 关追追; 卢奇锋; 陈动; 邱权; 苏艳; 李吉跃; 何茜
    • 摘要: 以6年生楸树无性系‘9-1’为试验材料,采用水肥一体化、穴施和不施肥(对照)3种施肥方法,分析施肥对楸树生长、各器官非结构性碳(NSC)含量及时间动态变化的影响,探究楸树NSC分配对施肥的响应机制,为评估楸树单株和林分碳储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连续施肥4年后,与对照相比,穴施处理的树高和胸径分别提高了4.7%和7.1%,水肥一体化处理则分别提高了7.1%和20.5%,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效果更佳。(2)不同施肥方式并未显著改变楸树各器官中可溶性糖含量,但是水肥一体化施肥明显提高了根中淀粉和总NSC的积累;可溶性糖和总NSC在叶和粗根中分布较多,淀粉则在根中含量较高。(3)不同施肥方式并未显著改变楸树各生长时期可溶性糖含量,但水肥一体化施肥明显提高了生长初期和末期淀粉和总NSC含量。研究发现,在整个生长季中,楸树叶中可溶性糖和总NSC一直被消耗,枝中可溶性糖一部分被消耗用于支持叶片生长,一部分以淀粉的形式进行储存,而根系接受源自叶和枝的NSC后转化为淀粉储存起来帮助树木抵抗低温环境;楸树遵循“碳消耗(初期)-碳消耗(中期)-碳积累(末期)”的NSC分配策略;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显著提高楸树生物量和生产力,在今后林木施肥试验中值得优先考虑。
    • 倪妍妍; 简尊吉; 徐瑾; 曾立雄; 阮宏华; 雷蕾; 肖文发; 李迈和
    • 摘要: 【目的】研究马尾松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存储及分配的纬向变化规律,探讨生长环境对其影响作用,为准确理解和模拟气候变化背景下树木生长和碳存储提供机制依据。【方法】以马尾松成熟林为对象,在其分布区内沿纬向梯度(23.0°~33.5°N)选择9个典型人工林,测定林分标准木不同器官的NSC含量并估算其生物量,计算NSC库大小。【结果】马尾松整株的NSC库及其组分库(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大小均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枝、干和根中NSC库和淀粉库以及枝和根中可溶性糖库的大小均随纬度增加而降低。NSC库以淀粉为主,且淀粉所占比例随纬度增加而增加;NSC库、可溶性糖库和淀粉库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存在差异,但均主要存储在干和根中。NSC库、可溶性糖库和淀粉库在枝中的存储比例随纬度增加而降低,而可溶性糖库和淀粉库在叶中的存储比例随纬度增加而增加。整株马尾松的NSC库、可溶性糖库和淀粉库与气候因子(年平均温度、年降雨总量、年均最冷月最低温和年均最热月最高温)和土壤因子(全氮含量和氮磷比)正相关;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对NSC及其组分库大小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26.2%和7.6%,共同作用的解释率为36.7%。【结论】马尾松NSC库以淀粉储存为主,NSC及其组分库在根和干中分配比例最高;马尾松整株和各器官中的NSC及其组分库的大小均呈现出显著的纬向趋势;气候对马尾松NSC储存的影响高于土壤。
    • 刘春林
    • 摘要: 项目名称:作物生殖过程中的碳分配和表观调控机制研究主要完成人:刘春林:湖南农业大学刘博宇:湖南农业大学彭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黄勇:湖南农业大学陈东红:湖南农业大学阮颖:湖南农业大学奖种: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简介:光合作用的初级产物蔗糖的分配去向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与人类粮油安全息息相关。植物叶片种子中,蔗糖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用于合成哪一类化合物(淀粉、果聚糖与油脂)是当今碳分配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基础科学问题。
  • 9. 基于碳转移的部门碳分配研究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马燕; 张伟
    • 摘要: 通过IOA分析碳排放在产业间的转移特征,分别从生产者原则及消费者原则研究各部门的碳排放,并通过ZSG-DEA对各部门的碳排放权进行分配,以实现帕累托最优时的最优碳配置.结果 发现,两个原则下的碳分配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把握两种原则的异质性以实现“共同但有差异”的减排目标.
    • 陈奕帆; 付晓莉; 王辉民; 戴晓琴; 寇亮; 陈伏生; 卜文圣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径级中龄杉木生长速率对林下植被管理措施的响应机制,为中龄杉木的科学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依托2013年建立的亚热带中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管理实验平台中1998年种植的杉木林.试验处理为保留林下植被(CK)和清除林下植被(UR).至2016年,12~14 cm和16~18 cm两径级杉木占CK处理总林木数的42.6%,占UR处理总林木数的77.1%.2016-2018年研究了这两径级中龄杉木的化学计量、资源获取及利用效率、碳分配模式(如结构vs非结构性碳(NSC)间的分配,NSC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及相对生长速率(RGR).[结果]清除林下植被对不同径级的中龄杉木RGR的影响不同.清除林下植被对12~14 cm径级中龄杉木RGR无显著影响,但会减缓16~18 cm径级中龄杉木的生长.清除林下植被对12~14 cm、16~18cm两径级的中龄杉木最大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光合氮利用率、叶片全氮(N)、全磷(P)含量、N/P及叶片NSC(NSCleaf)、枝条NSC(NSCbranch)和树干NSC(NSCtrunk)均无显著影响.对于16~18 cm径级的中龄杉木而言,清除林下植被显著降低新叶NSC(尤其是可溶性糖,SS)含量,增大NSCtrunk/RGR和NSCleaf/RGR,使林木光合产物优先用于存储而非生长,进而减缓了林木的RGR.对于12~14 cm径级的中龄杉木而言,清除林下植被虽然显著增加新叶与老叶间SS的比值,但NSCleaf/RGR是影响该径级的中龄杉木RGR的主要因素,而清除林下植被对该径级NSClfaf/RGR无显著影响.[结论]林下植被去除对中龄杉木生长速率影响的径级依赖性主要受碳分配机制调控,而非受养分化学计量、资源获取及利用效率等机制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