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时间变化

时间变化

时间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3篇、会议论文115篇、专利文献78640篇;相关期刊638种,包括中学生数理化(高二高三版)、数理天地:高中版、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70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时间变化的相关文献由2743位作者贡献,包括乔治·A·金、凯利·H·塞普席克、拉斐尔·I·桑米格尔等。

时间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3 占比:1.16%

会议论文>

论文:115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78640 占比:98.70%

总计:79678篇

时间变化—发文趋势图

时间变化

-研究学者

  • 乔治·A·金
  • 凯利·H·塞普席克
  • 拉斐尔·I·桑米格尔
  • 普拉夏恩希·杰拉
  • 格兰特·E·杜波依斯
  • 牛顿·R·怀特
  • 英德拉·普拉卡什
  • 迪普希·K·维拉辛格
  • 姜廷顺
  • 李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金凤
    • 摘要: 为了解门头沟区采暖季PM_(2.5)和TSP污染变化特征,统计了2019年11月15日~2020年3月15日高密度大气自动监测站点的观测数据,分析了PM_(2.5)和TSP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M_(2.5)和TSP浓度空间分布有由西向东逐渐递增的趋势,PM_(2.5)东部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PM_(2.5)月均浓度峰值出现在2月份。在浅山区,城区TSP月均浓度峰值出现在11月份,但在深山区峰值出现在次年1月份。PM_(2.5)和TSP日均浓度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TSP小时变化呈现双峰型,PM_(2.5)小时变化趋势类似于TSP。
    • 穆岑; 石莹; 黄月如
    • 摘要: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本文对东北地区81个气象站点的1960—2019年日平均气温资料数据进行研究。利用5日滑动平均和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年平均气温、≥0°C和≥10°C活动积温及其初日、终日、持续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28°C/10 a,活动积温整体上有上升趋势,且初日提前,终日延后,持续日数增加。其中≥0°C和≥10°C积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61.16°C/10 a和57.09°C/10 a;不同年代年平均气温、≥0°C和≥10°C活动积温分别在2—6°C、2800—3400°C和2400—2600°C的区域面积最大。这对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起到指导作用。
    • 张沪春
    • 摘要: 为了解发达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探索进一步改善这类区域空气质量的可能途径,采用Excel对上海某中心城区2013~2020年常规大气污染物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处理,研究分析了与该中心区空气质量相关的影响因素及与上海全市区域的常规污染物浓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3年~2020年期间,与上海全市区域空气质量变化情况相同,该中心城区的PM_(10)、PM_(2.5)和SO;呈现显著下降趋势,O;整体呈上升趋势,NO;和CO的变化平缓;其中,PM_(2.5)的月均值变化呈现“冬高夏低”的规律,O;的月均值变化呈现“夏高冬低”的趋势,中心城区与上海全市的环境空气质量高度相关,其大气污染控制的可行措施集中在交通源,非道路移动源和厨房油烟等生活源。
    • 畅云霞; 李凡修; 陈炫
    • 摘要: 针对太原市空气臭氧污染较为严重的问题,开展臭氧主要前体物醛酮化合物质量浓度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利用2,4-二硝基苯肼固相吸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通过对太原市2019年冬季和夏季大气的醛酮化合物进行分析,发现太原市冬季总醛酮化合物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3μg/m^(3),低于夏季的27μg/m^(3)。其中甲醛、乙醛和丙酮质量浓度最高,且甲醛和丙酮在夏季的质量浓度远高于冬季。冬季三者质量浓度在污染天和良好天分别呈现了双峰和单峰日变化;夏季甲醛和乙醛的质量浓度、大部分丙酮质量浓度呈现了双峰日变化,但甲醛和乙醛在上午、丙酮在18:00—20:00出现了最高值。三者质量浓度与CO质量浓度在冬季呈正相关,在夏季无相关。研究表明:冬季甲醛、乙醛和丙酮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夏季甲醛、乙醛和丙酮主要来自光化学反应二次生成,机动车尾气和植物排放对三者也有一定贡献。
    • 郝雷; 阿地里江·玉苏甫江
    • 摘要: 以1980—2019年塔里木盆地周边42个县(市)大风灾害的出现次数、死亡人数、倒塌房屋数、倒塌棚圈数、牲畜死亡数、受灾面积为评价因子,采用比值权重法和无量纲化线性求和方法构建县(市)和年大风灾损指数(Z)。基于构建出的灾损指数,结合概率分布密度函数,确定大风灾害等级阈值,对灾害进行客观、定量的危害性轻重等级划分。结果表明:灾害年出现频次越高则灾情越严重。
    • 刘臻婧; 肖启涛; 胡正华; 张弥; 王伟; 肖薇
    • 摘要: 选取竺山湾为研究区域,同时选取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的湖心区作为对比区域,基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8月逐月连续观测,探讨外源输入及富营养化对CH_(4)扩散通量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竺山湾水-气界面CH_(4)扩散通量显著(P<0.01)高于湖心区CH_(4)扩散通量,其平均通量分别为(0.193±0.049)mmol/(m^(2)·d)和(0.024±0.005)mmol/(m^(2)·d).同时,竺山湾湖区不同点位间CH_(4)扩散通量也表现出明显差异,位于河流入湖口附近点位的CH_(4)扩散通量显著(P<0.01)偏高.逐月观测表明湖心区CH_(4)扩散通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且与水温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R^(2)=0.53,P<0.01),但竺山湾无此结果.另外,入湖河流CH_(4)溶存浓度与竺山湾CH_(4)溶存浓度及其扩散通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浓度:R^(2)=0.75,P<0.05;通量:R^(2)=0.64,P<0.05).考虑到入湖河流具有较高的CH_(4)溶存浓度和污染负荷,河流外源输入可能弱化了竺山湾CH_(4)通量对温度的依赖性,并导致富营养化的竺山湾是大气CH_(4)的“热点”排放源.
    • 王璐瑶; 李静楠; 尹紫薇
    • 摘要: 利用天津宁河地区19个自动站1970—2020年汛期的逐月、逐日、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宁河汛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宁河汛期年降水总量和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除中雨外,各等级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逐级增加;小雨日数显著下降;连续干日明显变长。宁河汛期日降水量最大时段集中在02~05时,降水频次峰值出现在23~09时,午后13时易出现强降水。不同持续时间降水量峰值均出现在凌晨,1~3 h短历时降水多发,12 h以上的持续性降水发生频次最少。宁河汛期降水量、降水日数、小时平均降水强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高值区分别分布在西部、东北部及东南部、西部到中部一带及东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20 mm/h≤R<30 mm/h、40 mm/h≤R<50 mm/h的强降水事件高发区均集中在西南部,30 mm/h≤R<40 mm/h的强降水事件在中部地区多发,R≥50 mm/h的降水事件则易出现在北部。
    • 刘超; 董俊玲; 田力; 孔海江
    • 摘要: 利用2017年郑州市9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国控点)的小时监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分析郑州市O_(3)浓度的污染特征,O_(3)浓度与PM_(2.5)、PM_(10)及NO_(2)浓度的关系,以及影响O_(3)浓度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2017年郑州市9个国控点的O_(3)-8 h超标天数为750天,占总天数的22.8%。夏季O_(3)污染最为严重,超标天数占总天数的56.5%,春季、秋季的次之,冬季无站点超标,郊区的O_(3)污染比城区的严重。O_(3)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O_(3)浓度白天郊区的高于城市的,夜间城市的高于郊区的。PM_(10)、PM_(2.5)和NO_(2)浓度月变化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趋势。PM_(10)、PM_(2.5)浓度日变化呈现白天的低、夜间的高的趋势,NO_(2)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07-09时、19-22时。O_(3)浓度和超标率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升高,随相对湿度升高而降低,风速为3~4 m/s时,O_(3)浓度超标率最大。因此高温低湿、3~4 m/s的微风等条件有利于郑州地区O_(3)浓度的累积。
    • 闵梓骁; 张建新; 范文波; 杨海梅; 乔长录; 许忠宇
    • 摘要: 为探究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和生长情况,采用样地试验,设置2种坡向(阴坡、阳坡)和3种坡位(坡顶、坡中、坡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各样地内的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可划分为消耗期(5—6月)、快速补充期(6—7月)和消退期(7—9月),天然降水对土壤含水率影响较大;(2)各样地内的土壤水分垂直分布为土壤水分显著变化层(Cv>0.2)、土壤水分次变化层(0.2>Cv>0.1)和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Cv阳坡,不同坡位表现为坡底>坡中>坡顶。研究结果可为玛纳斯县前山地带沙棘造林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 李臻; 闫子煜; 缪启龙
    • 摘要: 运用新疆地区1966—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的数据资料,分析了新疆50年的平均日最高温的多年变化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新疆平均日最高温的多年变化是不断升高的,变化趋势率为0.307°C/10年,较全国最高气温升高趋势变化率为0.1°C/10年大许多;新疆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周期变化主要有29年左右的主周期,并于1990年前后发生突变;新疆地区50年平均日最高气温的空间分布变化较大,由南向北,呈现高—低—高—低的态势,这是由新疆实际地形所致;日最高气温年极大值50年平均的高温区主要分布在南疆的大部分地区和北疆中部沙漠地区;50年内日最高气温≥35°C和≥40°C的天数最多的地方都集中在吐鲁番地区,可见吐鲁番地区和南疆东部沙漠地区是中国最热的地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