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库

碳库

碳库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36384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山地学报、地理研究、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首届全国林业学术大会等;碳库的相关文献由63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玉盛、陈光水、何斌等。

碳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6384 占比:99.88%

总计:136550篇

碳库—发文趋势图

碳库

-研究学者

  • 杨玉盛
  • 陈光水
  • 何斌
  • 刘金山
  • 王义祥
  • 谢锦升
  • 钟羡芳
  • 上官周平
  • 何宗明
  • 廖倩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秋梅; 高小叶; 张涛
    • 摘要: 草地是巨大的碳氮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解该领域研究态势,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2008~2021年有关草地碳氮库的2064篇文献作为数据源,利用Vosviewer和HistCite引文分析软件对发文量、被引频次、作者、国家(地区)和机构、期刊和被引期刊、作者和被引文献、关键词进行共引分析。结果表明:1) 全球范围内草地碳氮库领域文献发表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 中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在草地碳氮库研究领域发文量较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3) 草地碳氮库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Plant and Soil、Geoderma、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及Catena等专业性较强的期刊,得到了领域内学者的认可。4) Han XG、Hobbie SE、He NP、Luo YQ等是草地碳氮库研究的主要贡献者,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发文机构合作间的节点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草地碳氮库研究的网络核心。5) 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草地土壤碳氮储存、植被、微生物生物量影响等方面。研究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草地碳氮库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主题结构,为科研人员分析草地碳氮库研究领域及其子领域的主题结构及研究趋势提供一些思路。
    • 向思源
    • 摘要: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其碳储存量是陆地碳库的10倍,大气碳库的50倍,在地球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气候变化调节作用。海洋也是大气二氧化碳重要的汇,已经吸收了工业革命以来约三分之一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旦在过去50年间从大气中吸收的净碳量(进出通量之和)从每年10亿吨增长到每年25亿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董灵波; 蔺雪莹; 张一帆; 刘兆刚
    • 摘要: 【目的】针对当前人工林经营重木材收益、轻碳汇效益的问题,探究兼顾碳汇和木材生产的人工林最优轮伐期,为人工林多目标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35块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样地为研究对象,以Faustmann-Hartman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乔木层生物量碳库、生物质能源碳库、采伐剩余物碳库和木材产品碳库,构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汇木材复合经营的最优轮伐期确定模型;设计4种模拟情景,情景1考虑木材收益、生物质能源收益和经营成本,情景2—4分别在情景1的基础上依次加入乔木层生物量碳库、采伐剩余物碳库和木材产品碳库,对各模拟情景分别量化不同碳价格、贴现率、枝叶生物质能源比例等因素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最优轮伐期、木材产量、碳汇量以及林地期望值的影响。【结果】基准情景下(碳价格100元·t^(-1),贴现率5%,枝叶生物质能源比例20%),林地期望值整体随林分年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可采用二次多项式进行模拟(R_(a)^(2)>0.60)。情景1—4的最优轮伐期均为35年,其所对应的林地期望值分别为50288、53638、53263和53071元·hm^(-2),情景2—4的林地期望值分别较情景1增加约6.66%、5.92%和5.53%。对于情景2—4来说,能够使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最优轮伐期延长1年的最低碳价格分别为1500、1000和1000元·t^(-1) C,其对应的林地期望值可分别达到100667元·hm^(-2)、80171元·hm^(-2)和78266元·hm^(-2),较情景1显著增加约87.7%、50.5%和47.5%;当贴现率从5%增至9%时,最优轮伐期提前约4年,林地期望值减少约49200元·hm^(-2);对同一贴现率而言,不同模拟情景下最优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的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在当前木材和碳交易市场约束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经营仍以木材收益占绝对主导地位,碳库种类增加对最优轮伐期改变不明显,但显著影响林地期望值。碳价格和贴现率显著影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最优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其中能够使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最优轮伐期延长1年的最低碳价格至少应为1000元·t^(-1)。
    • 臧颢; 黄锦程; 刘洪生; 欧阳勋志; 姜俊; 宁金魁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碳汇木材多功能经营的最优轮伐期及收益的变化,为杉木人工林多功能经营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崇义县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31块固定样地的多期调查数据,以Faustmann-Hartman模型为基础,设计了3种模拟情景,情景1只考虑木材收益,情景2和3分别在情景1的基础上依次纳入地上生物量碳汇收益和死亡有机质碳汇收益,不同情景分析了不同碳价格、利率和立地质量对杉木人工林的最优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的影响。【结果】基准条件下(地位指数15 m、利率5%和碳价格77元/t),林地期望值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情景1和情景2的最优轮伐期均为21年,情景3为20年,最优轮伐期下情景2和3的林地期望值对比情景1分别增加了23%和35%。随着碳价格的增加,最优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分别呈现缩短和增加的趋势;同一碳价格下,3种情景的最优轮伐期最多相差达4年,且随着碳价格的增加,最优轮伐期的差异也在逐渐增大。随着利率的增加,最优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均呈现减小趋势;当利率增至7%时,林地期望值大幅降至10%以下,情景1甚至出现了负数。随着地位指数的增加,3种情景下林地期望值均显著增加,最优轮伐期则逐渐缩短。【结论】当前杉木经营的环境下,碳汇收益的增加对最优轮伐期的影响不明显,但能显著增加林地期望值,因此有利于增强经营者从事人工林多功能经营的积极性。碳价格、利率和立地质量可显著影响最优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
    • 倪斌; 吴东明; 李玮; 陈淼; 李勤奋
    • 摘要: 【目的】砖红壤在热区农业地位重要,明确有机—无机管理对其碳/氮库影响,可为热区农田的精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依托建于海南文昌的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定位观测站,于田间尺度下研究了4种有机—无机管理措施对砖红壤碳/氮库的影响,包括: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单施秸秆。【结果】(1)对于土壤全态碳、氮库,经5年有机—无机管理后,仅土壤总氮受影响变化显著,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小。其中,单施化肥可使土壤总氮含量上升1.65倍,达(0.57±0.11)g/kg;单施有机肥使总氮含量上升1.51倍;(2)对于活性碳库,单施有机肥或秸秆均增加其库含量,包括DTC(溶解性总碳)、DIC(溶解性无机碳)、DOC(溶解性有机碳)。相反,单施化肥使土壤DTC和DOC下降80%和79%,不利于土壤活性碳库累积;(3)对于活性氮库,单施有机肥、秸秆分别使土壤溶解性总氮(DTN)含量增加1.63和1.79倍。但是,仅单施有机肥提升了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相反,单施化肥对DTN影响不显著,但对土壤NH_(4)^(+)-N和NO_(3)^(-)-N的增加效应在4个施肥处理中最大;(4)弦图分析可视化揭示了有机管理下的碳、氮库含量最高,并成功识别它们与无机管理土壤的差异性;主成分分析发现:土壤氮库(TN、NH_(4)^(+)-N、NO_(3)^(-)-N)与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与土壤pH呈负相关;土壤碳库(DOC、DTC、DIC)与土壤pH呈正相关,与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土壤碳库与土壤氮库含量呈负相关。【结论】有机管理,尤其是施用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土壤活性碳/氮库容,是维持土壤肥力最优施肥方式。
    • 赵爽; 王邵军; 杨波; 张昆凤; 张路路; 樊宇翔
    • 摘要: 为探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植物⁃土壤”耦合作用对石漠化土壤呼吸季节动态的影响,采用LI⁃6400⁃09土壤呼吸室和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对圆柏(Sabina chinensis)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2种AM菌种处理下土壤呼吸季节动态进行野外连续定位观测,并探究AM真菌接种处理下石漠化土壤呼吸速率与植物生长、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相较于对照,接种AM真菌对石漠化生境土壤呼吸季节动态产生了显著影响(PFM(17.18%;41.65%)>CK(2.66%;16.55%);(3)2种菌种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均与土壤有机质、硝态氮、全氮、速效钾、树高、胸径及根系生物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或0.05),而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但对照处理土壤呼吸速率除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5)外,与其它土壤理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4)土壤温度和水分、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易氧化有机碳、速效钾、全氮及全磷对土壤呼吸变化的贡献最大,而胸径、树高、有效磷、微生物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及pH的影响次之。因此,“AM真菌⁃寄主植物⁃土壤”相互作用对石漠化生境土壤呼吸季节动态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不同AM真菌接种处理对土壤微气候(如含水量)、碳素(有机质、易氧化有机碳)、无机氮库(铵态氮、硝态氮)、根系生物量及磷钾养分可利用性的调控。
    • 侯瑞萍; 陈健; 夏朝宗; 宋佳庚; 黄翔; 郑芊卉; 安天宇; 郝月兰
    • 摘要: 以全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结果数据为基础,应用森林碳库专项调查建立的碳计量模型和参数,结合历次森林资源清查成果数据,估算了2020年京津冀地区林地和其他生物质碳汇量,测算了重点生态工程和重大战略实施区对京津冀地区碳汇量的贡献。结果表明:1)2020年京津冀地区林地碳汇量23.918Tg CO_(2)/a、散生木和四旁树等其他生物质碳汇量0.467 Tg CO_(2)/a。林地和其他生物质碳汇量中,乔木林地所占比例最大;京津冀地区3个省(市)中,河北省林地和其他生物质碳汇量最大,天津市最小;生物量碳库贡献最大(92.13%);“一直为林地的土地”产生碳汇量贡献最大(87.67%),其中“一直为乔木林的土地”产生的碳汇量占79.78%。2)通过3个重点生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和1个重点战略实施区(京津冀协调发展区)对京津冀地区林地碳汇量贡献的测算分析可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贡献率最大(65.31%),其次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其贡献率分别为37.55%和34.16%;三北防护林工程影响较小。
    • 郭振
    • 摘要: 探析砒砂岩与沙复配土有机碳活性库和惰性库的演替特征及垂直分布规律,对新成土的肥力提升以及土体有机重构理论具有指导意义。试验选取砒砂岩与沙复配比分别为0:1 (CK)、1:5 (C1)、1:2 (C2)和1:1 (C3)的四个处理,种植年限分别为3年和10年。结果表明,仅复配比对重组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以C3处理的重组有机碳含量最高。种植10年较3年,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和潜在可矿化有机碳含量呈现逐渐递增的变化趋势,年增加速率分别为0.05 g/kg和0.06 g/kg,0~10 cm土层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 0.05)。在种植3年的复配土中,潜在可矿化有机碳平均含量以C3处理最高,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C1处理优势显著,较其他处理表现出明显差异。可见复配措施促进了0~10 cm土层活性碳库的积累,以1:1复配措施较优。
    • 刘国栋; 戴慧敏; 杨泽; 许江; 张一鹤; 魏明辉
    • 摘要: 基于东北三江平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估算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土壤有机碳密度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研究区土壤碳库储量及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碳以有机碳为主,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密度及总碳密度有明显差异,沼泽土、泥炭土相对区内其他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密度高,平均在8 kg/m2以上.当前土壤有机碳密度> 8.4 kg/m2的分布区面积较20世纪80年代明显减少.研究区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当前储量约为348 Tg,30年间土壤有机碳减少了293.07 Tg,较基期下降45.7%,其中随河流迁出的有机碳约为1.46 Tg.沼泽湿地转变为耕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减少2.8 kg,/m2以上.研究认为造成研究区土壤有机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的急剧变化.沼泽地转为旱地有机碳损失最大,损失达63.47%.其他开垦变化类型造成土壤有机碳损失在40%~50%之间.研究区30年来温度升高导致表层土壤有机碳减少约7.4 Tg,占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减少量的2.52%.
    • 厉宝仙; 王保君; 怀燕; 沈亚强; 张红梅; 程旺大
    • 摘要: 近几年来,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快速发展.红鳌螯虾作为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类,发展前景广阔.研究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对今后合理调控稻虾共作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优化施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大田试验,设置水稻单作和水稻-红鳌螯虾共作2种模式,研究2种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动态变化,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稻单种模式相比,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土壤氨态氮和速效磷平均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24.16%和48.10%;土壤的硝态氮、速效钾、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降低了1.00%、16.40%、3.93%、16.59%和52.80%.稻米产量和品质方面,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的水稻实际产量有所降低,但是可以降低稻米垩白度,稻米品质整体优于水稻单作模式.综上所述,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可以增加稻田土壤氨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稻田活性碳库含量,降低稻米垩白度,提高稻米品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