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林分密度

林分密度

林分密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490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6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43599篇;相关期刊163种,包括生态学报、防护林科技、福建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4海峡两岸森林保育经营学术研讨会、2012年全国桉树会议论坛暨中澳合作东门项目30周年成果展示会、河南省林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林分密度的相关文献由143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志辉、郝建锋、梁文俊等。

林分密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6 占比:1.06%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3599 占比:98.90%

总计:44083篇

林分密度—发文趋势图

林分密度

-研究学者

  • 李志辉
  • 郝建锋
  • 梁文俊
  • 丁国栋
  • 刘君然
  • 毕华兴
  • 谢耀坚
  • 陈少雄
  • 马履一
  • 齐锦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郎博帅; 刘叶凡; 韩阳媚; 欧阳嗣航; 李玉灵; 程顺
    • 摘要: 色彩是林内最强烈的视觉语言,秋季林内色彩差异尤为明显,研究色彩斑块布局对人工景观林质量提升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色彩对生态景观林秋季景观质量的影响特征,以塞罕坝机械林场白桦纯林、2个密度的落叶松纯林、白桦-落叶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取了36张景观照片,采用ArcGis 10.3软件对照片进行矢量化处理,采用FRAGSTATS 4.2软件提取矢量化后照片的格局指数,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对照片中景观进行质量评价,美景度计算用的是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故对照照片为随机1张照片。通过比较秋季4个林分色彩斑块形状指数(LS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和分离度指数(SPL)的变化特征,明确林内色彩斑块景观指数对生态景观林美景度的影响,分析不同林分景观质量的差异性,进而为生态景观林经营与评价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白桦纯林斑块多样性指数最高,美景度与斑块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47),导致白桦纯林美景度最低,且与其他3个林分类型差异显著;低密度落叶松纯林美景度最高,人们对落叶松纯林喜好程度较高。(2)美景度与色彩斑块LSI值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20,与SPL、SHDI和SHEI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其中与SHDI值相关系数达到了-0.847。斑块形状指数、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对秋季林内景观质量影响较大。总之,林内色彩斑块简洁,零散的分布格局更易被游人接受,而色彩多样且集中连片、通透性较差降低了森林的可达性,影响林内景观质量。
    • 曹鹏鹤; 徐璇; 孙杰杰; 王玉超; 韩梦华; 郭佳欢; 冯会丽; 王维枫
    • 摘要: 【目的】探究林分密度和种植点空间配置对树木各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影响,了解杨树Populus在生长季的碳代谢特征。【方法】试验林分以密度为一级因素,种植点配置为二级因素,采用嵌套设计。于‘南林95’杨P.×euramericana ‘Nanlin 95’生长季(7月)选取叶、枝、树干和粗根4个器官,测定各个器官中NSC (可溶性糖和淀粉)的质量分数。【结果】在生长季,杨树各器官中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叶、根、枝、干,淀粉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根、枝、叶。不同林分密度和种植点配置的杨树叶中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差异极显著(P<0.01),根中可溶性糖和淀粉质量分数受种植点配置影响极显著(P<0.01),总体上枝和树干受林分密度和种植点配置影响差异不显著。尽管林分NSC总储量在2种密度间(278和400株·hm^(-2))差异不显著,但林分NSC总储量在种植点配置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生长季,苏北地区杨树优先将碳资源供给地上部分,其中首要的储存器官是树干。一定密度范围内(278~400株·hm^(-2)),杨树叶中可溶性糖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升高。林分密度相同时,正方形的种植点配置方式更有助于杨树个体对NSC的积累,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强林分的固碳潜力。
    • 王珊珊; 毕华兴; 崔艳红; 云慧雅; 马晓至; 赵丹阳; 侯贵荣
    • 摘要: 【目的】研究晋西黄土区16年生刺槐林土壤抗蚀性的关键评价指标,探讨林分密度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为实现功能导向型林分结构定向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5个密度梯度(1025、1300、1575、1800、2150株/hm^(2))刺槐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选取5大类、12个土壤抗蚀性指标进行单独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1)应用主成分分析对12个土壤抗蚀性指标进行筛选,可知土壤密度(因子载荷量为−0.776)、有机质含量(0.864)、>0.25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0.747)、平均质量直径(0.960)、几何平均直径(0.779)、土壤分形维数(−0.736)和分散系数(−0.873)是评价晋西黄土区刺槐林(16年生)土壤抗蚀性强弱的关键指标;(2)同一林分密度下,刺槐林表层土壤抗蚀性优于深层土壤,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为0~10 cm(0.548)>10~20 cm(−0.070)>20~30 cm(−0.477);同一土层内,刺槐林土壤抗蚀性随林分密度的增大(1025~1575株/hm^(2))逐渐增强,在密度大于1575株/hm^(2)后逐渐减弱;(3)以刺槐林分密度为x轴,以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为y轴建立了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函数关系:y=−2.683×10^(−6)x^(2)+0.009x−6.375(R^(2)=0.77),据此预测刺槐林分密度为1590株/hm^(2)时,土壤抗蚀性最强,综合指数为0.403。【结论】研究区中密度刺槐林分的土壤抗蚀性较强,从土壤抗蚀性角度,建议刺槐林(16年生)的经营密度以1590株/hm^(2)为宜,对于密度过低或过高的林分,在满足林业生产的同时及时进行科学补植或间伐,还应注意保护表层土壤,以充分发挥林地的水土保持功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
    • 刘洪柳; 王泽鑫; 郭晋平; 张芸香
    • 摘要: 为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森林高质量经营,探索林分密度调控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和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山西五台山林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林分密度样地,调查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并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分析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以及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呼吸速率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喜光植物的重要值随林分密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在高密度林分中变成偶见种或消失,耐荫植物的重要值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升高,在高密度林分中成为代表性种。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呼吸速率均随林分密度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香农-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基于香农-威纳指数的均匀度指数、基于辛普森指数的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在中密度下达到峰值,土壤呼吸速率也在中密度下达到峰值;植被种类、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性极强,其中物种丰富度指数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最显著。
    • 姜丽芳
    • 摘要: 选择4种杨树人工林,研究不同林分密度下杨树生长状况、林下土壤物理特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密度下杨树的树高、胸径和郁闭度存在明显差异,土壤物理特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密度为5 m×5 m、6 m×6 m时,杨树长势较好,土壤孔隙度大、容重小、养分含量较高,是较为合理的种植密度。
    • 吴镜辉
    • 摘要: 选择不同坡位(上坡、中坡、下坡)杉木成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间伐保留密度处理(900、1200和1485株·hm^(-2)),间伐2年后,测定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和坡位对杉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增量和蓄积等生长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间伐保留密度与坡位对杉木生长指标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其中,处于中坡立地条件,间伐保留密度为1200株·hm^(-2)的杉木成熟林林分蓄积量最大,达1015.034m^(3)·hm^(-2);位于下坡位,间伐保留密度为900株·hm^(-2)的杉木林生长最好,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增量和蓄积量分别为0.590 m、1.460 cm、0.064 m^(3)和520.465 m^(3)·hm^(-2),有利于培育大径材。
    • 陈聪琳; 孙一淼; 龚利梅; 陈修能; 薛涛; 郝建锋
    • 摘要: 以成都绕城高速路域5种林分密度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根据调查数据综合分析比较其群落结构(胸径级、高度级、物种组成和重要值)及林下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Patrick丰富度指数S、Pielou均匀度指数J_(sw))。结果显示,共记录林下植物54科101属148种,在草本层林分密度C的物种数最大,在灌木层林分密度D的最大。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灌木层H、S均先增后减,在林分密度D最大,而J_(sw)则一直增加,草本层H、H’、S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H、H’同在林分密度D达到峰值,且H在林分密度D显著大于林分密度A和E(P<0.05),J_(sw)呈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变化趋势,分别在林分密度B和D达到峰值。高林分密度会限制小胸径级、小高度级个体生长,高度级个体分布差异较大,高度级结构接近偏峰形,以中高度级、高高度级为主;胸径级结构接近正态分布,群落逐渐向衰退的方向发展。冗余分析表明,显著影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的林分因子为林分密度、郁闭度、平均枝下高;显著影响草本层的为郁闭度、平均胸径、平均枝下高。结果显示,林分密度D为路域巨桉人工林相对最适密度,及时对其进行密度调控有利于提高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维持群落稳定性。
    • 欧文胜
    • 摘要: 为提升杉木用材林经营水平,采用顺昌县2016—2017年第四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杉木用材林纯林数据及采伐山场数据,对顺昌县杉木用材林林分密度现状和采伐前后林分密度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杉木用材林林分平均密度为2638株·hm^(-2),林分平均密度随龄组增加逐渐减少,高密度、合理密度和低密度林分比例分别为55.0%、27.5%、17.5%。抚育采伐可以有效调整林分密度,伐后合理密度林分比例提升52.0%;主伐择伐对调整林分密度作用一般,伐后合理密度林分比例只提升36.0%;高密度林分通过抚育采伐、主伐择伐后形成合理密度林分比例分别为88.4%、97.0%。主伐皆伐林分中不同密度林分比例排序为低密度林分>合理密度林分>高密度林分。当前应加强对杉木用材林高密度林分实施采伐。
    • 刘延坤; 李云红; 陈瑶; 刘玉龙; 田松岩
    • 摘要: 【目的】探明坡位对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的影响,为制定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增汇经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量与含碳率估算植被层碳储量,土壤剖面法估算土壤层碳储量,并分析不同坡位、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上坡位和中坡位低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36.69 t/hm^(2)和235.66 t/hm^(2),二者差异不显著;上坡位和中坡位高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72.26 t/hm^(2)和330.72 t/hm^(2),中坡位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高于上坡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依次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高密度林分中坡位土壤有机碳储量占比显著低于高坡位,而植被层有机碳储量占比中坡位显著高于高坡位。【结论】立地条件对低密度林分的碳储量影响较小;对于高密度林分,立地条件好有利于提高植被层碳储量,中坡位择伐强度可适当加大,但不能超过上坡位的2倍。
    • 唐政权; 杨磊; 周雯
    • 摘要: 为了保证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森林中的合理规划,研究了LoRa信号在森林的无线传播特性。在南京林业大学以及下蜀林场,选择4种不同的环境(刚竹林、鹅掌楸林、林间小路以及空旷操场),测试了433 MHz LoRa无线信号在3种天线高度(0,0.5,1.0 m)下的接收信号强度(RSSI)。将测试的RSSI数据根据传统路径损耗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了林分密度和天线高度对模型中衰减指数的影响。此外,研究发现传统路径损耗模型的拟合精度不足,提出了新的路径损耗模型,对RSSI数据重新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林分密度越大,环境障碍物越多,信号稳定性越差,衰减指数越大,LoRa信号衰减越快;天线高度增加,枝干分布密度、树叶、低矮灌木密度逐渐减小,信号受障碍物遮挡的影响降低,衰减指数也随之减小,更有利于LoRa信号传输;提出的新损耗模型的拟合度R 2为0.9281~0.9632,相比传统路径损耗模型(拟合度R 2为0.8790~0.9463),拟合精度有了较大的提升。新损耗模型拟合RSSI测量数据具有更小的误差和更好的拟合特性,更适合作为林业环境中信号RSSI值数据预测的经验公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