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美景度

美景度

美景度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3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建筑科学、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42838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北方园艺、现代园艺、中国园艺文摘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观赏园艺学术研讨会、2018年北京园林学会年会等;美景度的相关文献由334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程扬、董建文、翟明普等。

美景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2838 占比:99.93%

总计:142942篇

美景度—发文趋势图

美景度

-研究学者

  • 徐程扬
  • 董建文
  • 翟明普
  • 章志都
  • 吴南生
  • 孙冰
  • 杨会娟
  • 陈勇
  • 马冰倩
  • 丁国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郎博帅; 刘叶凡; 韩阳媚; 欧阳嗣航; 李玉灵; 程顺
    • 摘要: 色彩是林内最强烈的视觉语言,秋季林内色彩差异尤为明显,研究色彩斑块布局对人工景观林质量提升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色彩对生态景观林秋季景观质量的影响特征,以塞罕坝机械林场白桦纯林、2个密度的落叶松纯林、白桦-落叶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取了36张景观照片,采用ArcGis 10.3软件对照片进行矢量化处理,采用FRAGSTATS 4.2软件提取矢量化后照片的格局指数,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对照片中景观进行质量评价,美景度计算用的是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故对照照片为随机1张照片。通过比较秋季4个林分色彩斑块形状指数(LS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和分离度指数(SPL)的变化特征,明确林内色彩斑块景观指数对生态景观林美景度的影响,分析不同林分景观质量的差异性,进而为生态景观林经营与评价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白桦纯林斑块多样性指数最高,美景度与斑块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47),导致白桦纯林美景度最低,且与其他3个林分类型差异显著;低密度落叶松纯林美景度最高,人们对落叶松纯林喜好程度较高。(2)美景度与色彩斑块LSI值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20,与SPL、SHDI和SHEI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其中与SHDI值相关系数达到了-0.847。斑块形状指数、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对秋季林内景观质量影响较大。总之,林内色彩斑块简洁,零散的分布格局更易被游人接受,而色彩多样且集中连片、通透性较差降低了森林的可达性,影响林内景观质量。
    • 聂蓓捷; 伏学习; 和家欢; 杨会娟
    • 摘要: 森林是理想的恢复场所,营建良好的森林环境对公众健康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塞罕坝机械林场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40个调查样地,通过设计量表并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林内景观进行恢复性评价与美景度评价,探索恢复性效果、美景度与林分结构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纯林和落桦混交林的恢复性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不同样地间恢复性效果差异较大,恢复性效果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7.126和25.123。恢复性效果与美景度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恢复性效果和美景度与平均树高、密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郁闭度、下木高度、胸径变异系数呈显著相关(P<0.05)。
    • 岳泓伶; 杨广斌; 安静; 冯雯蕊
    • 摘要: 大学校园声环境质量作为美化校园环境的重要环节,影响着师生的教学科研环境质量和身心健康。采用问卷调查(声景宁静度、美景度和声舒适度、声要素特征、喜好度)及实地声源数据勘测对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校园声环境进行研究。从视听角度,校园环境美景度与宁静度显著相关(0.315≤r≤0.575,p<0.01),且偏向宁静的环境中,风吹树叶、流水声声舒适度与宁静度呈正相关(0.116≤r≤0.281,p<0.05)。从校园声要素特性及声要素喜好角度来看,各场地中主观强度分值大于1的,受访者能明显感知到该声源,且校园师生偏爱风吹树叶声(1.39)、鸟鸣声(1.34)、流水声(1.29)。声级实测结果表明,西门、一号球场、一食堂、学院楼及二号生活区A声级都超过限值55 dB(A),均值为55~60.8 dB(A),白云湖湖畔、图书馆广场、龙文山和图书馆旁银杏林等休闲区域A声级均值为42.7~55 dB(A)。校园声环境质量评价可做为校园声景观优化的依据。
    • 张明月; 李上善; 杨凡; 包志毅
    • 摘要: 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16条热门道路上74个样点的美景度为研究对象,利用SBE分析法获取专业组与非专业组评价者对于景区道路景观美景度的评分,对道路景观要素与美景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美景度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西湖风景名胜区热门道路景观美景度评价结果与景观开阔度、建筑设施及小品等景观要素呈负相关性,与景区山水风貌、道路本身的景观色彩丰富度、行道树整齐度呈正相关性,因此环湖道路北山街、苏堤部分样点的美景度评分较高,且专业组与非专业组的评价在具有一致性的同时因评判标准高低及照片不良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上述研究结果为探索西湖风景名胜区道路景观美景度的优化提供了方向,景区道路景观提升,可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可缓解交通拥堵带来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可促进游客文化与自然的景观感知,促进景区良性发展,达到景、城、人共同发展繁荣。
    • 姜丽南; 陈宇; 刘洁; 严劲松; 都铭; 闫瑾
    • 摘要: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是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集中体现区域,在此通过调研及分析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开放利用成效,并基于北山街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具体情况设定出一个合适的"开放性适宜度"边界,确定相应的空间优化策略、文化展示策略和经营管理策略,以解决景区热难点问题,从而为类似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供些许借鉴。
    • 孙皓蕾; 吴威
    • 摘要: 道路景观的改造提升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道路绿化美景度,通过美景度评价法、科学量化景观因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对道路整体绿化影响程度较大的景观因子,据此为道路绿化的改造提升提出合理建议。
    • 黄海燕; 刘旭
    •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将关注点逐渐转移到生活条件以及环境质量等方面,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因此,构建城市绿地植物配置模式,已成为塑造城市绿地植物景观的迫切需求。以节约度与美景度对应评价理论为研究基础,探讨城市绿地植物配置的科学设计与方法,更好地建设与保护城市环境,营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 王雪娟; 连洪燕; 肖晴; 宋乐妍
    • 摘要: 以蚌埠市栖岩寺秋季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植物景观所处的空间进行分类,包括前导空间、宗教空间、僧众空间和园林空间,对选取的植物样地照片运用SBE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3类参评人群对蚌埠市栖岩寺同类植物景观评价具有相对一致性,其中地形地貌、植物搭配、季相变化、色彩明暗、开敞程度等方面表现较佳的地块较受关注,SBE值得分较高。建议今后在寺观植物景观配置中,综合考虑植物的各方面因素,营造出令公众更加喜爱的寺观园林植物景观空间。
    • 邹宁; 李运远; 胡楠
    • 摘要: 以北京林业大学5块绿地为对象,对其植物群落内部空气的PM_(10)浓度及植物群落美景度进行测量评价,并结合群落特征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旨在筛选既有良好的滞尘能力又有较高美景度的最佳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为校园绿地植物配置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流书播惠亭(常绿落叶相结合、高大乔木为主导的密植绿地)绿地群落的PM_(10)阻滞能力更强、景观美景度更优,常绿植物覆盖度10%~30%,每百平米有4~6种植物、植物颜色3~4种,乔灌搭配比例适中(0.6~3.5),植物搭配方式多为乔灌草型群落结构,校园绿地设计可参考其群落配置模式。2)校园内各样地PM_(10)日浓度变化整体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群落PM_(10)浓度与常绿植物覆盖度、色彩丰富度、结构层次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群落SBE美景度值与乔灌比、色彩丰富度、植物种类丰富度、结构层次丰富度极显著正相关。4)群落SBE美景度与PM_(10)浓度具有相关性,乔灌草型植物群落具有较强的滞尘能力和较高美景度
    • 陈勇; 孙冰; 罗水兴
    • 摘要: 为了揭示影响深圳城市森林林外近景观的主要因子,探究其影响群落林外近景美景度的程度,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美景度评价法(SBE)对深圳市不同类型城市森林在不同季节的林外近景观进行景观评价。结果表明:1)深圳市城市森林林外近景观以春季美景度值最高,秋冬季的美景度值最低;森林群落以毛棉杜鹃+浙江润楠+亮叶冬青群落的美景度值最高(SBE值=1.071),柠檬桉群落的林外近景观美景度最低(SBE值=-0.641)。2)深圳市城市森林林外近景观主要受色泽明度、色彩丰富度、斑块格局和林龄等因子影响,其美景度拟合模型为SBE=-0.530-0.144X5+0.208X7+0.278X8+0.088X16,这4个构景要素可以解释林外近景观美景度值近58.3%的变异。基于研究结果,针对深圳市城市森林美景提升与优化,建议将一些彩叶树种、观花植物相对集中营建,形成大尺度的片林景观;从木本花卉占比、色彩系列及空间格局、游客体验等方面,结合功能分区逐步提高森林景观品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